书城历史1902红潮风暴
11847800000003

第3章 百年大不同 2

在现代社会,不具备买房经济能力的王润民,在1902年的京师,却具备这样的经济能力。

王润民在现代社会通过网络联系了几家工艺品公司,加工制造了一百多张1902年之前的各国不记名债券。折合清末时代的英镑有近百万英镑之多。

现代社会的科技水平决定了这些工艺品的高仿真度,再加上不记名债券的特殊性,使得1902年的金融机构完全无法辨别真伪。

要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伦敦就是全世界的金融中心和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债券市场。作为伪装身份是从英国回国的中国人,并和英国驻华公使有着密切关系的王润民,可以轻松的通过大使馆的权威,在东交民巷的汇丰银行兑换。

王润民在网上的调查发现,清末京师的房地产市场比较萎靡。

以前价格大约千两左右的三进大宅,因为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的影响,1902年最多也就在三四百两左右。从清末的汇率上考虑,根据《辛丑条约》赔款栏衡制标准。在1901年,中国1海关两等于3。75法郎,0。15英镑。

也就是说,在1902年的京师,买一座三进的宅院,最多不过是60英镑上下。而王润民的假债券,最小面额的也是五百英镑。

除了房子之外,王润泽还专门考虑了家具问题。后来想到家具和厨房用具,床上用品什么的,可以在清末直接买。不过王润泽考虑到保暖问题,还是买了一个做饭和取暖双功能的家用煤炉。

在行的方面,通过调查王润民知道,虽然在世界范围内,汽车已经流行起来。但是,中国这时还没有什么汽车,马车才是主流。

所以,王润民在一家小加工厂造了两辆车,其实说起来,这种车也就是倒骑驴或者说东北人说的带车子的一种变体。加长的车厢,车上加了棚子,一辆是大型的马车用来运货。一辆是两轮的轻便马车造型,用来乘坐。

车体是全钢结构。车轮就是山地自行车那种车轮。车身上有胶合板做的车厢。车厢上还有帆布做成的防雨棚。

别说用马,装满王润民的二十几个木头大箱子和几个旅行箱之后,用人就能拖动了。而双人轻便马车,更是人力和马力二合一形式。前面加个自行车,就是个三轮自行车。前面栓匹马,就是轻便马车。前面拉个人,就是辆黄包车。不过就是有车厢罢了。

不过,以21世纪的工业水平制造的两辆车,充满了现代工业制品那种精致,轻巧,坚固的特征。即使是不起眼的灰色车体,也让人生出这是一种艺术品的感觉。特别是加工厂的铁艺部门,还把车身上的金属部件,以镂空工艺制成各种装饰。

当王润民两辆马车出现在六国饭店门口时,这两辆拉风的车还是引起了轰动。

在清末这个时代,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要面对着日新月异的新变化。

西方发达国家,面对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和文化的大风潮。而处于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中国,则是面对着外来的文化和经济的冲击。

所以,两辆对于1902年来说,充满未来风格的马车,也给六国饭店门口的中国人和外国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不过,看到穿着防雨布面料,羽绒内胆,西式风格大衣的王润民,中国人表现出一种畏缩的惧怕。而外国人看到王润民用英镑打赏前来搬行李的侍者的时候,就知道这是一个有钱的大人物。

对于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西方人来说,任何有钱人都是潜在的生意对象。他们对于具有巨大购买力的人,无论是热带雨林里的土著国王,还是印度土邦里的王公,都会给与最真诚的尊重。

在六国饭店里安顿之后,王润民再次到东交民巷的英国公使馆访问。英国公使热情的接待了他。

在接受了一套价值人民币25元的现代劣质瓷器作为礼物之后。英国公使再次派遣两名士兵作为护卫,保护MR王阁下。

王润民知道,1902年的北京城里最为消息灵通的社会群体就是满族人,也就是八旗子弟们。

王润民的母亲就是一个满族人。在八旗之中,属于正红旗。

21世纪,满族人是不是少数民族,实在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王润民所知道的满族人,单纯的是作为可以高考加分的一个身份而存在的。这些人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在王润民看来,如果不查看他们的户籍的话,满族人就是和汉族人一模一样的存在。

现代社会的少数民族,除了少数偏远山区以外,只有在经济和文化宣传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其他时候,无论贫富贵贱,所有中国人,无论什么民族,都完全被同化成为工业社会中的普通一员了。

当王润民看到裕泰茶馆里的王立发常四爷和松二爷的时候,一下就感到三人的不同之处。

和大街上走着的大部分人的那种麻木迟钝不同,常四爷神态悲伤,松二爷凝神专注,王立发热情温和。他们的神情有着各自的特点,表现出一种活人的生动气息。

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特别是在北京城里,三百多年的铁杆庄稼,供养出几百万衣食无忧的笼袖骄民。

在京城百万旗民的影响下,催生出了近代北京的市民文化。那种狂傲自大,目中无人,自我感觉良好的风气,一直在一百多年后还笼罩着京城。这也是王润民一直不喜欢北京人的原因。

王润民打发走两个洋兵护卫之后,无视王立发苦着的脸,径直走进裕泰茶馆,在一张空桌子旁坐了下来。

茶馆里的伙计畏缩着不敢上前招呼,装着看不到王立发的眼色,躲在柜台后面不肯出来。

身为掌柜的王立发没有办法,挤出一张笑脸,一点点挪向王润民的桌子。

王润民并没有在意茶馆里的情况。

实际上,他刚一进茶馆,整个茶馆里原本沸腾的气氛就一下安静了下来。

换个其他人可能会感到尴尬。但是作为大学老师的王润民,并没有这种感觉。因为每次上课时,他一进教室就会有这种情况发生,他已经习以为常了。

王润民无视王立发的磨蹭,反倒兴致勃勃的打量起裕泰茶馆来。

作为一家中下等的茶馆,裕泰茶馆明显十分的干净。跟北京大街上那种灰尘暴土到处便溺的状况不同,茉莉花的清香和后厨里煮着的面卤,混合成一种特殊的味道,闻起来让人很舒服。

茶馆的间架比现代的门市店面还要高一些,但是没有吊棚。几个灯笼挂在房梁上。

看着满屋子畸形的辫子头,王润民产生了一种恶作剧般的无聊情绪。

他突然扯起嗓子,学着电视剧里的语气,喊了一句,“来一壶高的……!”

王立发被王润民突然地恶作剧吓了一大跳。然后才反映过来,原来这位是个行家里手。

在听出王润民语调里明显的东北味之后,王立发的畏惧之情明显的减弱。

他拿着抹布赶快走到王润民的桌子前,边擦桌子边向柜台处喊道,“高的……,来一壶……。”

高的,是什么意思呢。

在清末的北京茶馆里,这个高的,指的就是高沫儿或者说高碎。

什么是高沫儿呢。高沫儿、高碎,实际就是一种茶叶碎沫。

事实上,高沫就是将各种高级茶叶的碎沫,按照比例调配好的茶叶沫子。一般是没什么银子的老百姓喝的,相当于现在的茶包。

另一种说法,高沫是花茶的碎渣。以前很多茶叶店卖完了花茶,把剩下的碎渣收集起来继续出售,价格很便宜。

专门筛出来的高沫,既不浪费又保证了花茶的品级,很受老百姓欢迎。

旗人们虽然有铁杆庄稼,但是大部分泡茶馆的旗民,实际上也是经济窘迫的。他们既不愿意放弃这个享受,又不想丢人,所以都洋洋得意的喊一声高的,端着一个虚架子。

王立发动作结束之后就想赶紧准备开溜。

这时候王润民开口了,“这位先生请留步。”

听了这话,王立发赶紧转过头,陪着笑脸问道,“这位爷,您什么吩咐。”

北京话听起来圆滑顺耳,但是王立发的这句话里透出的奴才气,让王润民皱起眉头。

21世纪里不是没有类似的称呼。在南方,商家们招揽顾客时,经常称顾客为帅哥美女。但是那种称呼里只有热情,却没有王立发这种,好像时刻准备效忠主子爷的奴才气。

作为察言观色的能手,王立发立即感觉到客人表情里的不爽和一丝愤怒。冷汗顺着他的额头就冒了出来。

王润民这时候也发觉到了王立发的紧张,和颜悦色的问道,“您是这间茶馆的经理吧。”

经理这个词王立发也听说过,具体什么意思还是不太了解。不过他赶紧回答道,“小人是掌柜的。”

王书辉又问,“掌柜的贵姓?”

王立发回答,“免贵姓王。”

王书辉笑着对王立发说,“王掌柜不要着急,先坐下来,我有些事情想要向你请教一下。”

可能是王润民语气中的客气使得王立发心里稳当了一些。等到王润民说到准备买一套三进的宅子的时候,王立发脑筋立刻转动起来。他想到松二爷家的宅子前不久是要卖的。

王立发请王润民先稍等片刻,之后一溜小跑到松二爷那桌,小声和松二爷嘀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