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1902红潮风暴
11847800000034

第34章 天下诘难自岿然 3

去年十二岁的胡石,是通过英华大学入学考试最年轻的学生。

上次入学的大部分学生,都在十五六岁左右。唯有胡石年纪最小,就以很高的分数通过了考试。他入学后,进入英华大学教育学院学习。因为考试成绩不错,所以他就被分配到高等教育科读书。

1903年年末的时候,胡石以英语满分,专业课满分,引起了教育学院院长程大器的注意。程大器称赞胡石,“天资聪颖,当世神童”。正好赶上学校计划,在第二学年的学生里,提拔一批专业水平较高的学生,作为助理教授充实教师队伍。

程大器就把胡石放在了推荐名单的第一位,交给了教务处。教务处充实了推荐人员的履历之后,把资料交给了校长办公处。

因为王润民非常重视教育学院的工作。所以,资料送到王润民那里的时候,教育学院的推荐名单是放在第一位的。折让王润民第一眼就看到了胡石的名字。

对于胡石,王润民是有一定了解的。

在王润民的读书时代,胡石可能是给他印象很深的一个名字了。当时,在大学生中有一种推崇胡石的风潮。王润民不是一个喜欢跟风的人。但是,对于当时学生普遍不喜欢读书的大学里,突然开始推崇一个学者,人人都读他的书,这种奇怪的事情是让王润民比较意外的。

之后,他就找了几本有关胡石的书。王润民读了之后,觉得他的书一般般。他书里的那些思想,就是民国时期的那些不着调的东西。在王润民看来,那些东西无论是学术价值,还是实际价值,都很有限。

王润民觉得,民国时期的学人基本上都是一个样子。他们打了个求新的名号,研究的东西和产生的成果却都相当的落后。里面充满了封建主义的死尸味。

对于胡石,王润民的看法就是,他是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出身,在美国受了几年资产阶级教育的反动文人。基本上他就是个不仅没有封建时代读书人的风骨,也没有资产阶级文人的求实精神,除了比较会背书,能够讨老师喜欢,所以混了很多没用的博士学位之外,归根结底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

在王润民看来,从清末到建国前这一阶段,中国的文人可以分为两大种类。一种是封建主义文人。这种文人在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极强的反动性来。但是,他们还是可以通过劳动,进行强制教育的。在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他们也可以使用。封建文人虽然问题多多,但是他们的文人风骨,还是有值得赞扬的地方的。

第二种是资产阶级文人。这种文人本身就有极强的反动性。除了自身利益,任何其他的东西,他们都不放在心上。为了自己获利,他们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他们像狗一样嗅觉灵敏。任何政党、团体和个人,只要表现出一丁点儿关心广大民众利益的想法,不论是否会危及他们的利益,他们都会像疯狗一样,表现出一副狰狞的面孔,对人大肆攻击。他们自认精英,凡是与平民利益有关的事情,他们都不能容忍。

资产阶级文人是完全没有底线的,作亡国奴他们不在乎,只要他们的利益和地位高于普通亡国奴就可以,做带路党他们也没关系,只要侵略者提供社会地位和官位给他们他们就甘之如饴。

革命党泛滥中国之后,资产阶级文人就冒了出来。一直到王润民时代的中国,他们都一直给利益集团、外国势力,做着代言人。在王润民的时代,就有很大一批资产阶级文人,顺着改革的风,在各种别有用心的媒体和利益集团的支持下,画着丑陋的脸谱,到处表演者各种恶劣肮脏的丑剧。

但是,人民的眼睛还是相当雪亮的,听说,其中有个特别拙劣的,叫什么茅于屎的叫兽,就被老百姓堵在那里,扔了满脸的屎。

资产阶级文人是没有改造的可能的。他们从根子里就反动。如果可能的话,最好从肉体上对它们进行毁灭,把他们的骨灰撒到农田里,也让他们最终能够为中国做出一丁点实际贡献出来。

至于无产阶级的文人。当然了,真正的,纯粹的无产阶级文人,在中国一直没有产生。反倒是改革开放之后,很多封建主义文人和资产阶级文人,他们穿着打扮,披上无产阶级文人的伪装,从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坟墓里跳了出来。

王润民对于能不能培养出真正的无产阶级文人,也没有什么信心。他所做的一切,出书、发文章、办教育,也仅仅是进行,具备专业知识和科学信仰的工作人员的培养。他也并不奢望,在这些人中,能产生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化人。

但是,对于胡石这种,最终会走上资产阶级文人的道路的,天生的就有软骨病的人。王润民是没有放过的打算的。

在第二天的教务会议上,王润民以“未来人才,必须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教育未来人才的教师,必须了解中国实际情况”为理由,宣布对新选拔出来的,五百多名助理教授,进行工业和农业再教育。

王润民在再教育活动动员会上要求,助理教授,想要获得教职,必须要掌握一种工业技能和一种农业技能。比如工业技能就包括,钳工、车工、电工等技能。农业技能就包括,耕地、种植、施肥等技能。

在一个月内,他们必须基本掌握,最少一项工业技能和一项农业技能。不能掌握的,就必须和王润民的学生,那二十多个板着面孔的政治委员们,交代思想问题,改造思想问题。谈不通问题,改造不成功的,就必须一直改造下去,直到二十年合同期结束之前,他们都不能继续学习和工作。

王润民提出的工农业再教育活动,在学校里产生了不少反弹。有很多老师表示反对。

王润民在和他们的谈话中说,“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培养人才,目的是什么。最终的目的,是把这些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文化,最重要的是,有爱民情怀的新人才。”

“你们这几年,几十年中,在政府,在民间的生活也看到了。现在的掌权者,都是肉食者鄙的。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以,他们制定的办法,推行的政策,无不是残民害民的。”

“现在我要培养新人才。这些学生如果不知道民生之苦,国家之困。那么他们不过就是另外一些残民以逞,尸位素餐之辈。”

“你们当年从小就出国生活,也是受了很多苦的。现在,我不缺他们吃,不缺他们穿,除了要累一点以外,还会比你们那时候苦吗。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话,你们不会不知道。没有当年吃的那些苦,你们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么。”

为什么说,革命导师都是干教育的出身。从王润民这里就可以看到了。

教育工作者,天生的适合做思想工作。原来还反对工农业再教育的老师,在听了王润民的话之后,变得支持工农业在教育。

程大器和潘斯炽,还在教师中搞了一个工农业再教育研究会。他们根据王润民的讲话精神,要求在全校范围内,对老师和学生,都进行工农业再教育。而那些理工专业的教师,本来就担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所以,他们也对工农业再教育百分之百的支持。

在这之后,英华大学专门成立了,农业再教育和工业再教育基地。在学校周围,划出一万亩土地,进行农业再教育。在学校附属工厂,进行工业再教育。

王润民没有想到的是,随着农业再教育和工业在教育的开展,以及后来,英华大学组织学生在周边农村进行的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学习了科学革命理论思想的老师和学生们中间,真的产生了一大批科学革命者。这些人后来都成了王润民的革命伙伴。

野外,胡石在一个外聘顾问,一个京郊老农的指导下,强忍着米田共的芬芳,正在用一个长柄勺子,从一个粪桶里往外舀着粪。

老农没想到什么其他的事情。有人花钱,给吃,给穿,还给钱的请他教人种地。这种事情是他想也不敢想的。他现在就一心想着,赶快教好这个洋学生学会施肥。因为学生学的越快,他教的人数就越多,拿到的钱就越多。

虽然学校提供的白面馒头和大块肉的伙食,让他着魔。但是,赶快赚够给孙子娶媳妇的银元,才是第一位的。

这么想着,老农就对胡石的笨手笨脚感到厌烦。他一边指导胡石,怎么才能更快的舀粪,一边用骂自己孙子的话骂着胡石。老农说他是个吃白饭的笨蛋,白瞎了王老爷在他身上花的钱了。

年轻的胡石,因为生理上,手掌上的茧子而痛苦,也为老农无情的责骂,心理上感到痛苦。他的眼泪很快就流了出来。

老农看到他的眼泪之后,突然想起自己的懒汉儿子,不禁火冒三丈。他挥起学校提供的教鞭,狠狠的抽打胡石,边打边用在集中培训时学到的话,骂胡石是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败家子。

胡石毕竟只有十三岁。生理上的疼痛和心理上的疼痛,让他撇下粪勺子,坐在地上大哭。这时候,王润民刚好推着粪车经过这里。

看到戴着草帽,推着粪车,在胡石心里作为偶像的,国际知名的大学者,英华大学的校长王润民。胡石用袖子抹了抹眼睛,拿起粪勺子继续干了起来。

王润民也参加了工农业再教育活动。随着老师和学生们,看到王润民出现在工厂和地头。这个消息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老师们,也开始主动的参加再教育活动。

听到这个消息的袁世凯叹了口气,对徐世昌说道,“王泽之的书还是要好好读读的,这个人怕是要做中国的孔圣人第二吧。”

袁世凯以为,王润民是在“行不言之教”。实际上,王润民不是这么想的。

在王润民看来,在优渥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自己,恐怕比起真正的革命者还差的很远。

他觉得,一个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不对自己进行改造。那可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的态度。

他认为,真正的革命者,想的不是维护自己的名誉地位,而是不断的发现自己的问题,不断的改造自己。

王润民这个21世纪的大学老师,在清朝末年推着粪车,正开始走上革命导师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