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海洋魔鬼:世界海盗传奇
11895300000021

第21章 东方的海上罗宾汉——中国海盗(1)

中国有18000千米的漫长海岸线,所属海域分布着6000多个岛屿,非常适宜海盗滋生。曾几何时,在中国东南沿海这块特殊的领域,也多次出现了像狼群一样嗜血的海上劫掠者。但他们除了同样为了猎物而疯狂、为财物而称王称霸作孽天伦外,主要还是为了避祸,为反抗官府压迫,才从事了海盗这个行业。不少朝代的海盗实际就是起义组织,这一点与西方海盗有明显区别。正是由于东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不同,中国的海盗有了一些与西方海盗不同的特征。

中国视“海盗”为“海贼”

在东西方,海盗们有着不同的命运。西方视“海盗”为“英雄”,甚至受到政府的鼓励;而在东方的中国,海盗则被称为“海贼”。中国汉字库里,“盗”和“贼”虽然都是贬义词,但在讲究封建伦理纲常的中国人看来,这两个字还是有些差异的。

盗,有三种相近的字义。一是窃人财物者为盗。《左传》有句,窃贿为盗。引申为凡物非其所当有而取之皆谓之盗。比如欺世盗名等。二是谗佞的人。三是私通。《汉书·陈平传》:闻平居家时,盗其嫂。这里的盗,当私通讲。

贼的字义主要有以下几项。首先是指败坏法度作乱者。其次是“两害”,即危害和杀害。害人杀人为贼。再次是作为骂人之词使用。比如《三国演义》中,曹操就多次被人骂为曹贼。另外,吃庄稼苗的害虫有蟊贼之称。

这样两相比较,“贼”确实要比“盗”恶劣得多。中国还有句老话,应该是庄子说的,叫盗亦有道。庄子认为,真正的大盗要圣、勇、义、智、仁五者俱备。可见,在中国人眼里,为盗的罪过要远远小于为贼。拿今天的法律衡量,上述几种为盗行为只有偷窃可以判刑,但刑期普遍不长;至于欺世盗名和私通等仅仅是违背了个人道德底线而已。而为贼就不同了,触犯了哪几条都不能被轻饶轻判。特别是在中国这个讲究传统文化的国度,礼义廉耻、安分守法是重要内容,而中国的海盗起源,恰恰是触犯了这个天条。

中国海盗的历史也是相当悠久。有史可考,夏朝少康死后,子杼继位,征伐东海,东海人不甘臣服,逃往海上,依托浩瀚的大海进行反抗。当然,这些在海上的反抗者,当初还不称作“海贼”,更无“海盗”一词。但也可以算是没有“海贼”之名的海贼了。这种海贼后来频频在史书上出现。商、周两朝将疆土扩展到东海后,大批难民逃亡大海,反抗统治。春秋战国时代,齐国、吴国有出动水军与民作战的战例。如吴王阖闾在位时,东夷人与吴国作战失利,退守到东洲沙岛屿。吴国出动水军与之对打了一个多月。

真正被官府正式称作“海贼”的起义组织出现在汉朝。山东有位叫张伯路的人,盘踞在山东海滨,组织起了一支3000余人的队伍,他们平时蛰居在海岛上,专瞅官兵的空子,一旦发现空隙,就登陆袭击,杀伤官兵。公元109年,东汉王朝派御史中承王宗率幽州、冀州和青州军队数万人征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张伯路毕竟习惯于海上生存,所以一时无法全部剿灭。为此,汉帝颁布赦令招降张伯路。但青州刺史法雄与王宗密谋认为,可以借机诱引张伯路上岸,然后灭之。张伯路果然上当,他受招前来,但幸亏他相当敏感,发现情形不对,率手下驾船跑到了辽东一个岛屿。111年春,由于出现粮食短缺状况,只得又返回山东,但在进攻东莱时失利,返海途中被杀。

张伯路是目前为止中国史籍上以文字记载为“海贼”的第一人。此后,“海贼”一词不断出现于中国史籍。《三国志》上就有与此地有关的称管承为“海贼”的文字。抄录如下:“秋八月,公(指曹操)东征海贼管承,至淳于,遣乐进、李典击破之。承走人海岛。”曹操是三国时的强势人物,大军事家,他能统一北方,但却拿管承没有办法,恐怕就因为有大海这个天然障碍。故历代统治者对海盗多采用招降手段解决问题。

三国以后,中国海盗活动进一步向南扩展,但性质基本一样,实际上就是一群借助大海进行造反的人,打劫财物倒是其次。由于具有“犯上作乱”的性质,有悖中国安分守己的传统文化,所以为历代皇权统治者所不能容忍,被冠以比海盗更可恶可杀的字眼——海贼。

中国海盗“祖师爷”:孙恩

讲了很多外国海盗的故事,那么中国的呢?事实上,拥有绵长海岸线的中国也有很多海盗。而且有些还是世界闻名的,比如,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就被称为世界级的船王。他们还走向世界,打劫过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的船只,以至于在世界史上他们也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在中国,海盗大多是沿海地区居民,他们在依靠海洋谋生时会从事抢劫活动,但也反抗官府和土豪,被称为海贼、海寇、洋匪、岛寇、绿客。中国封建王朝重农抑商,对外垄断“贡市”,禁止商民出海活动。明清王朝厉行海禁,严禁商民出洋贸易,下海出洋者被视为奸徒、海盗。纵观中国历史,许多所谓海盗,并非残忍好杀之海盗匪类,应该肯定他们是海上英雄豪杰之士。

再者,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观念决定了中国海盗的很多特色。其一,他们基本上总是被迫出海的。中国人恋家的特性在海盗史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了海盗,他们不像欧洲国家的同行们那样走向世界,而是前前后后就在家门口转悠。其二,历史上中国的海盗总是在被当时的封建王朝先剿杀,剿杀不掉时自己接受招安的。这又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所谓的封建正统,封侯成相,光耀门楣的观念在这些海盗们身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的海盗史上第一位出场的是孙恩。

孙恩,字灵秀,祖籍琅琊(今山东胶南县境南),家族世奉五斗米道,是永嘉南渡世族。其叔父孙泰(字敬远)奉吴郡钱塘五斗米道首领杜子恭为师。杜子恭死后,孙泰继承杜子恭道法,东晋孝武帝时,为五斗米道教主,在民众中有威信,敬之如神,教徒分布于南方各地。东晋黄门郎孔道、鄱阳太守桓放之、骠骑谘议周勰等都是孙泰的教众。东晋隆安二年(398年),爆发王恭之乱,孙泰以为晋的命数已尽,于是趁机作乱。他以讨王恭为名,私合徒众数千人,准备起兵谋反。然而司马道子父子诱斩了孙泰及其6个儿子。孙恩逃入海岛,聚众百余名立志为孙泰复仇。

公元399年,孙恩乘胜攻取会稽,队伍迅速扩大,壮大至数十万人。后来他转战绍兴、宁波、舟山、台州、温州、南京、扬州等地。

东晋王朝急忙命令卫将军谢琰、辅国将军刘牢之率领北府军前往镇压,义军兵败,于12月退回海岛。公元400年5月,孙恩从浃口(今浙江镇海东南甬江河口)登陆,攻克余姚(今属浙江)、上虞,进而进攻邢浦(今浙江绍兴东)、会稽,转攻临海,与晋军激战。11月,晋宁朔将军高雅之大败,孙恩军追击至山阴。东晋朝廷大为震怒,再命刘牢之统率北府兵、都督浙东五郡兵对义军反扑。孙恩为避其锋芒,再退入海岛。公元401年2月,孙恩复进攻南鄞江南岸(今浙江宁波),久攻不下,于是退回海上。3月,孙恩又攻打海盐(今属浙江),刘牢之部将刘裕把他打败了;5月,孙恩又转而攻占沪渎(今上海吴淞江),乘胜沿长江西进。6月,孙恩到达京口(今江苏镇江),并且逼近建康(今南京)。东晋朝廷急忙调江北的官军及在浙东的刘牢之所部北府兵保卫京师。孙恩产生了畏惧心理,放弃了进攻建康的计划,亲率主力沿海北上,攻占郁洲(今江苏连云港市东云台山,当时隔江在海中),生擒了晋朝将领高雅之。8月,孙恩的义军与刘裕所部晋军又大战一场,孙恩失败,损伤惨重,被迫沿海南撤,第四次撤回海岛。

元兴元年(402年)3月,起义军进攻受挫,孙恩遂丧失信心,投水自尽。因为他是五斗米教的教主侄子,因此,当时人们认为他是做“水仙”了。于是家人、部下跟随投水者百余人。

孙恩的起义,虽然在三吴地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孙恩除了会用宗教迷惑人以外,并没有多少才能和远见。他带领的军队也完全是海盗作风。每到一个地方,除了杀死地方官之外,就劫掠财物,烧毁仓库房屋,甚至于砍伐树木,填埋水井。他出身于次等士族之家,当时的士族和世家大族之间矛盾不可调和。因为世家大族占据着高位,士族难有机会进阶,所以孙恩对当时的世家大族王谢二族(历史上有名的谢安、谢灵运都是谢氏一族)屠杀格外残忍。除了王凝之以外,包括谢安的两个侄子在内的许多王谢子弟都被杀死。

孙恩的同伙卢循,字于先。他是孙恩的妹夫。据历史记载,卢循神采清秀,雅有才艺,善草隶、弈棋,是个文雅之士,孙恩作战失败投海自杀之后,余部由卢循为主,转战广州、长沙、南昌、南京和广东各地,于公元411年失败。

公元398~411年,前后历时长达13年,有近百万人的海盗大军,军队转战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纵横东海、南海两大海域。如此波澜壮阔的海上武装起义,在中国海盗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孙恩、卢循海上反乱被称为“中原海寇之始”。他们也为后世海盗活动提供了经验。后人常称海盗为孙恩,孙恩成了海盗的代名词,这就是海盗祖师孙恩的由来。

“海盗王”:陈祖义

陈祖义,祖籍广东潮州,绰号“海盗王”。明洪武年间,陈祖义全家逃到南洋入海为盗。他在马六甲海峡盘踞了十几年,建立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海盗集团,成员最鼎盛时期超过万人,战船近百艘。陈祖义也成为史上最大的海盗集团头子,他的活动范围包括日本、中国台湾、中国南海、印度洋等地。他的战果是:劫掠超过万艘以上的过往船只,明朝有50多座沿海城镇被其攻陷过(当时明朝刚建国,还是相当强大的,兵精将多),南洋一些国家甚至向其纳贡。索马里海盗尽管偶有一日劫持数艘货船的辉煌战绩,但充其量到现在也不过百艘之数,比起中国海盗陈祖义劫持的万艘之巨,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真正名副其实的海盗之王,唯有中国海盗陈祖义足以当之!

因为陈祖义在海上骚扰不断,不堪忍受的明太祖朱元璋最后下令悬赏50万两白银要他的首级。到朱元璋的儿子朱棣的时候,赏金达到750万两。而据历史记载,当时明朝政府每年总共财政收入才1100万两,750万两是一年国库收入的一大半,这颗脑袋真是贵到极点了。因此陈祖义成了有史以来悬赏金最高的通缉犯。

时至今日,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朱元璋的明王朝之所以闭关锁国,主要是因为东南沿海上海盗活动过于猖獗。那么,按照这个逻辑,陈祖义的海盗活动导致明朝的海禁,虽然后来有所松动,但是却开了海禁的先河,而闭关锁国政策延续到清朝。正是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陈祖义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客观上充当了一个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关键人物。

且说明王朝一直没有放弃通缉他。后来,他逃到了今日的印度尼西亚。当时印度尼西亚有一个小国——渤林邦国,在国王麻那者巫里手下当上了大将。国王死后,他召集了一批海盗,自立为王,陈祖义成为了渤林邦国的国王。

作为一个小国家的王,陈祖义也到明朝永乐皇帝朱棣那里去进贡,然而这位国王很难对付。很多贡品并不是在本国港口准备好的,而是空船出发,一路抢过去,抢到什么就进贡什么。然后在回国的时候,他也不闲着,再一路抢回去。最让永乐皇帝恼怒的是,他不但抢西洋诸小国的船,连明朝的使船也抢。而且,他实行的是几百年后被日本人发扬光大的三光政策,抢光杀光烧光。

僧人海盗徐海与宠妾王翠翘

嘉靖时期的海盗首领徐海,是另类海盗的典型代表之一。他少年时曾削发为僧,其后才投身海上,成为当时除王直之外的第二号海盗首领。这里讲述的,是徐海狡诈、倔强的一面——颇具浪漫色彩的儿女情长。

徐海虽为“倭中蜂虿”,而他在海上却有一段颇为浪漫色彩的“插曲”。徐海宠妾王翠翘,原是山东临淄民家女,少鬻于倡,流落江南。她性温雅,有才智,善吴歈及弹琵琶,人“以为绝世无双”,“名满江南”。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五月,海盗大举入寇。王翠翘被掳回海岛,献给徐海。她自弹琵琶,清歌一曲,受到这位海盗首领赏识,从此留居海上,成为徐海言听计从的王夫人。当时徐海的海盗势力极盛,明朝廷屡次派兵围剿,均未见其效。浙、直、福建总督军务胡宗宪见用军事手段难以剿灭徐海海上集团,转而采用离间与诱降策略。他遣蒋洲与朱尚礼等游说徐海“连和”,所谓“连和”,即声称“愿归者听,资之以舟;愿降者留,封之以职”。在“连和”时,王翠翘亦被胡宗宪利诱,胡宗宪遣谍者送簪珥、珠玑馈赠王翠翘与绿珠,令其说服徐海归降。

平湖之战,王翠翘被俘。胡宗宪举行辕门庆功宴,传王翠翘至座,令她唱歌、行酒。胡宗宪拟就幕府中名士徐渭、沈明臣中选一人与王翠翘婚配。她说,改嫁“是妾负海,更辱海甚矣”,因而不从。宴后,胡宗宪强将王翠翘赐给永顺酋长彭翼南,乘船至钱塘江,她悲叹地说:“明山(徐海做僧人时的法号)遇我后,我以国事诱杀之。杀一酋,更属一酋,何面目生乎?”是夜,“翘盛饰,就舟设奠,自为哀调琵琶,奏于江中,明月潮生,江流呜咽。翘大哭,碎琵琶水中,身随跃入,雪浪卷之而没”,演出一场海上悲剧。

王翠翘的悲剧故事在明末清初广为流传,被写入多部文学作品与大量民间传说中,明崇祯年间周楫的《西湖二集》第三十四卷中曾有这个故事,但仅是全篇中的一部分;明崇祯年间梦觉道人的《三刻拍案惊奇》(原名《幻影》)在第七回“生报华萼恩,死谢徐海义”也有专门记述王翠翘的故事。另外,崇祯年间,余怀根据明徐学谟所撰的《王翘儿》,将其改写成一部文言小说《王翠翘传》。余怀十分同情王翠翘的凄凉遭遇。他在文章中叹惜:“嗟乎!翠翘以一死报徐海,其志亦可哀也!”对于翠翘之死,他认为是“犹鸿毛之于泰山也”,并在文末对当时士大夫们的品德发出呼吁:“人当自重其死,彼倡且知之,叹士大夫乎?乃倡且知之,而士大夫反不知者,何也,悲夫!”到了清代康熙年间青心才人将余怀的这篇故事内容扩大、改写为长达二十四回的长篇通俗白话小说《金云翘传》,在民间广为流传。

中国女海盗郑石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