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上海夜奔
11904500000013

第13章 悠游沪上最大花市

小海春如画,斜街晓卖花

花市花市,顾名思义,就是有花的市场。唐末的时候叫花墟,明朝的时候喊花市。中国人喜好拾掇自家小园子,有了园林当然就有人种花莳草,也就有人专门卖花。元朝张宪《玉笥集》描写北京景物的诗中就有“小海春如画,斜街晓卖花”的诗句。所谓“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花为业……都人卖花担,每辰千百,散入都门”。

记得在我小时候那会儿,跟母亲上菜市场,总能在青菜萝卜摊里看到一两个花农。那些花并不讲究,往往成把成捆的扔在红色蓝色塑料铅筒里,好像是康乃馨居多。女人们挎只竹篮子买菜,顺便买上一束花,回家找只广口瓶插起来,很是不稀罕的样子。

后来老家附近建了精文花市,算是花们一个比较正式的去处了。一到过年节的时候,煞是热闹,门口挤满自行车,一直延出马路三分之一。

其实上海人是没有逛花市习俗的,不像广州人,一到岁末,年年封路搭牌楼、建棚架,鲜花摆满一条街。据说和日本开战那会儿,飞机天天在头上乱飞,保不准啥时候扔下颗炸弹来,广州人还是花市照逛花照买。所以广州人索性把花市叫成花街,逛花市就成了行花街。

但这并不妨碍上海成为全国鲜花消费最大的市场,据说上海每年的鲜切花消费达1亿支,是全国消费总量的25%,并且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这样赫赫的数据,我想大概应该归功于上海人的“好面子”与骨子里的讲究情调。

我是很喜欢逛花市的,并且不论年节。有天闲着没事,整整逛了4个小时。究其缘由,怕是让母亲给带出来的。她老人家很喜欢鲜花,家里总有香气。虽然都不是什么名贵品种,但是热闹。印象最深的是她折腾水仙,天冷时把它放在40瓦的灯泡下取暖,天暖时又把它拿到屋外面去吹冷风。没事老想着怎么雕那颗水仙头,让它长成“蟹爪”。可惜咱家的水仙从来没在大年初一开过花,这成了她一大憾事。

以前逛花市,我一贯逛一个热闹。大黄大紫、玫红金红。简单平民,但是温馨热闹。这热闹里头渗着浓烈的乡下土味。不过最近不知是年纪长了的缘故还是生活空间日益逼窄,逛着逛着,老觉得有些憋气。

大如迷宫的花市

有天外出办事,车停沪太路,司机把车开到一边加油,我没事瞎张望,就看见马路对面半空悬块牌子,上面写了8个字,沪太花鸟奇石市场。

我对沪太路的印象一直不是很好。这条建于1921年的大马路是本市最早的一条商务省际公路,是由南向北从内环线至外环线直至江苏省分界的城市主干道。南北横贯整个宝山区,是出入本市的一个重要门户。可能是因为它所承担的交通运输任务太繁重了,每次经过,总能看到呼啸而过的大型卡车扬起的漫天灰尘,要不就是无休止的堵车,让人烦闷。这么浑浊的地方也有这样的所在?不禁生出几分好奇。

转天再经过那里,便特意拐去,瞧个究竟。从大门向里走上三五百米,便感觉远离了大马路上的尘土飞扬。先还觉得有些地荒,转过一个弯,眼前霍然一片绿色。周围三三两两散了些人,却完全不觉得挤狭。放眼望去,竟是一片接一片连绵起伏的屋顶。许是地大的缘故,完全没有往日逛花鸟市场人擦人生出的心烦气躁。路极宽畅,没有挤挤挨挨,也不用再谦着让着那些盆盆罐罐,心便安宁许多。

看到花卉超市的标牌,觉着新鲜,就进去看。面积相当大,有两千六百多平方米吧,盆花、盆栽、园艺材料,将近上千个品种,确实像超市货架上陈列的物品,有条不紊、供人自由挑选。先入眼的是地上成百上千的盆花,盆前置块小牌子,标着花儿的名字和价格。因为是温室培养出的,并不分什么季节。一品红,叶子提琴般展开,端庄而美丽。比利时杜鹃或浅白,或淡红,花苞娇娇弱弱的,犹如含羞在闺的小家碧玉一般。再往前走几步,便是一盆盆茎叶纤秀的富贵竹。有绿叶、银边(绿叶白边)、金边(绿叶黄边),还有绿叶银心。造型也多样,或如龙腾虎跃,或似祥云缭绕。有一座叫“富贵塔”的,形似中国古代的宝塔,看上去疏挺高洁,虽是微型,却极富竹韵,忍不住就脱口而出了,“还是竹子好,朴素无花,花开富贵,竹报平安。”没想到旁边居然有人搭腔,“富贵竹可不是竹,它是百合科的,学名叫仙达龙血树。不过它的茎干和竹子很相像,所以大家就叫它竹了。”咦,居然碰上花道中人了。扭头,只见一老者背着手悠悠踱开。

这市场颇安静,几乎听不见吆喝声,就连花香也是清淡,不细闻,几乎不觉得。走走看看,就来到了南方植物区。看来看去,先看到的就是发财树。编成辫状、螺旋状的树姿十分优雅,树干苍劲、古朴,车轮状的绿叶转射平展,枝叶潇洒婆娑,看来是痛并美丽着了。

唐代何景明有诗云,“绿箩阴下列蒲团……”绿箩给我的印象素来就好,叶形纤细,枝茎柔软、色彩清淡。我决定买上一盆带回家,就放在书房里。我平日喜欢读书、写字,要是在书架顶部置一盆绿箩悬垂下来,真是想象得到那份幽雅,又能缓和疲劳的视力,何乐而不为哉。

想到家居布置,盆景是非看看不可的。说到盆景,这历史可长,早在初唐时期就已成为宫苑御用的观赏珍品。盆景最大的特色就是“缩龙成寸”、“小中见大”。山石与树木配置,石衬树,树活石。这就得人迁就了,呆望是不成的,得躬下身子,辗转了细看。

走出花卉超市不多远,只见路边一尊尊形态各异的石雕,似在呼朋引伴,原来已经踏入了奇石市场。比起花卉超市,这里场地要小上许多,但也有一千六百多平方米了。三十多家摊位,几十万块各式奇石,什么声容并茂的灵壁石、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古朴壮观的黄河石、五彩斑斓的柳州石、冰清玉洁的水晶石……从价值连城的巨型观赏石到适合工薪阶层、价格低廉、小巧可爱的迷你掌上石,应有尽有。有一尊取名为“刘姥姥”的,形态、发髻都颇似初进大观园的刘姥姥,真是让人忍俊不禁。不过想到这花市大如迷宫,自己又何尝不是一探究竟的刘姥姥?

大概是早已露出了馋相犹不自知,有老板误以为我也是赏石藏石的“石友”一族,热情邀我参加他们花市举办的海上赏石沙龙,待我说明真相,完全是个地道的“门外女”后,他们转而推荐起一份名叫《海上藏石》的刊物来,说是和花市几乎同一时期创刊的,一个季度一期,价格也不贵,一年好像只需要十几块人民币等等,被我含笑拒绝了。本质上,我不是玩家,更何况,精品藏石所需不菲,也不是我等工薪阶层能长期扛下去的。内行或需看看门道,我这外行,还是看看热闹罢。

瞎走一阵后,额上、背上都开始冒汗,只得脱下外套搭在手上。所谓春深如海,人要落到花堆里头,怕是也要迷个五道三晕的。待我逛到水族馆附近,已是灯火通明。小小鱼儿水灵鲜活,红泡、点红、花斑、黑袍,正是五彩。一堆小孩子干脆牵扯着父母一起蹲到跟前左右端详。还有另一边玻璃缸中的热带鱼,也在极力招引着视线——悠闲地游,似乎全全不顾众人的眼光。个儿都不大,细细长长,鳞片斑斓夺目,有时又窜得飞快,形态是颇为潇洒的。

逛一个花市,逛去大半天,还有很多东西有待发掘品位,也算是个希奇。

后来又去了几次,因为买过几盆盆景,跟一个温州女老板算是唠过几句家常,这才知道,这花鸟奇石,本不分家,生意只随季节转。像她,平日里卖卖罗汉松、逢年过节做鲜切花、到了秋天做鸣虫,还卖石头……多一份付出,自然多一份回报,整个沪太花市,这样会做生意的老板怕是不在少数。

唯一让我觉着不习惯的是,这里没有讨价还价,什么都是明码标价。以往在花市,和卖花人嬉皮笑脸的你来我往,颇有几分闲情。有些卖花的还会故意把价钱说高些——他是编排好了说词等着你和他还价呢。少了这样的说说笑笑,让我有点小小地踏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