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星光:利川市国税局离休干部施星灿的奉献人生
11904600000009

第9章 情倾山乡(2)

车罗海拔1400多米,一到冬天北风怒吼,冰雪遍地。有年冬天深夜,欧迪才睡得正香,突然被爷爷一阵急促的声音叫醒:“迪才,迪才,快起床,把火烧好。”天气冷,穿得少,况且又是深夜,欧迪才极不情愿地起了床。来到堂屋,就看到爷爷在帮另一个身穿黄色军装的人用力拍打身上的积雪和冰块,爷爷惊奇地问那个人:“你去哪里了?怎么忙到这个时候啊?”“我去武陵大队了,乡政府决定明年在那里发展烟叶,我组织开完群众会后,又去了几个小队长家做动员工作。”穿黄军装的人回答。爷爷告诉欧迪才,这位客人是乡里新来的干部,要他叫施伯伯。

欧迪才心里琢磨着,武陵离我们家有20多里,是一处比我们这里环境更恶劣的老高山,一路是悬崖峭壁,山陡路险,加上又是冰天雪地,这半夜三更怎么走的啊?想到这里,年少的欧迪才心里不不禁打颤。欧迪才迅速把火烧旺,把水温上,帮施伯伯揉搓裤脚上的冰凌。由于农家床铺有限,那晚,施星灿和欧迪才在一张床上睡了两三个小时,第二天清晨,他就早早地走了。

从那以后,施星灿常常来欧迪才家,欧迪才对他的了解也逐渐多起来。偶尔有空的时候,他就会向欧迪才讲述北平解放和抗美援朝的故事,欧迪才就会被那些战场上的惊险情节所吸引,而每次这样的时候,他便会话锋一转,告诉欧迪才:“是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你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环境,好好学习,以后为国家多做贡献,把家乡建设好。”而且在这时,施星灿会提出一些毛主席语录来让小伙子们背诵,欧迪才记不住的,他就会多教几遍,甚至用粉笔写在墙上。

施星灿在车罗的时间一长,关于他的故事也多了起来。

施星灿来到车罗后,在做好税收工作的同时,全身心投入到烟叶发展之中。他自己不懂技术,就首先学习,再来到百姓家讲解示范。施星灿每次下乡时总是背着泥瓦匠的一套工具和一本烤烟技术手册,帮群众修建烤烟房,为他们传授烤烟技术。

有一次,施星灿帮助一家农户烤烟,当时下着小雨,风很大,火烧不燃,开始大家以为是烟囱堵了。施星灿那时已50多岁,依然不顾危险,爬上4米高的烟囱,半边身子趴在烟囱上,拿长棍子向下用力捅、左右搅。从烟囱顶上下来后,施星灿满身是泥巴,脸上被熏得黑黝黝的。烟囱掏空了,可火还是不燃,他又找来一个手动鼓风机,使劲摇,硬是把火烧旺了。一房烟叶烤下来,施星灿吃住在烤房,被子也不要,往往要在烤房的苞谷壳叶上睡上一个星期。车罗的老百姓都说:这个施老汉真的吃得苦,纯粹就是一个农民,哪里像个干部?有的人好奇地问他:“你这么辛苦,图什么啊?”施星灿回答说:“比起在战场上的枪林弹雨,这算什么苦啊?老百姓是我的衣食父母,他们好过了,我们这些当干部的才有饭吃嘛。”

在车罗的日子里,施星灿不知疲倦地寻找税源,没日没夜地发展生产,从来没有考虑自己的享乐得失。一次,施星灿一进欧迪才家门就喊:“迪才迪才,快来帮我抓蚤子,身上太痒啦。”欧迪才接过他脱下的衣服,看到他身上满是小红疙瘩。一问,才知道,为了加强税收宣传,施星灿在当晚开完屠工会后,住在一位农民家里,房子太小,几头猪和人混居,睡着睡着,就有猪仔来到腿边拱来蹭去,他身上也被蚤子咬得奇痒难受,所以身上爬满了虱子。

施星灿和群众打成一片,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做,和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车罗,几乎没有一个人不知道施星灿的名字。老百姓常常在茶余饭后提起他,哪天为张家挑了水,哪次为李家打扫了院坝,哪回帮王家挖了药材……他的音容笑貌、他的足迹身影,留在了车罗的莽莽群山之中,也印在淳朴、勤劳的山里群众心中。

后来施星灿工作调离,欧迪才很少看见他。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欧迪才从当初的小孩长成了大人,成为了当地的一名小学教师,施星灿教导他的话却时常在耳边回响。

“施星灿是一名永远没有退伍的兵”,很多熟悉施星灿的同事谈起他都有这个印象。施星灿的一言一行,都是一名军人的作风。无论在哪里,他都坚持把轻松的任务让给其他同志,自己则选最重最困难的工作。不仅出色完成税收任务,还想方设法培植税源,为当地农民造福。任何苦,在他眼中都不算什么!诚然,和他经历的枪林弹雨、生死考验相比,这些苦已不值一提!

40多年风雨征程,从部队到地方,从乡村到城镇,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沉稳干练的中年,再到炳烛之明的老年,岁月在不停更替,时代在不断变迁,可留在施星灿身上的那种一心为国、一心为公的胸怀却没有变;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精神却没有变;立足岗位、坚守信念的高尚品德却没有变。他一路走来,传递给人们的是立德立言的至信和做人做事的至诚。

不仅施星灿有一颗无私奉献的心,而且他的爱人周秀兰也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利川的父老乡亲。

刚开始,周秀兰在农具厂上班。1973年农忙季节,农具厂员工下乡支农,帮助大塘村农民插秧,平原出生的周秀兰不会下水田,开始下水田的时候需要人扶,可是一下田,聪明的周秀兰很快就学会了插秧。一次插秧时,一个蚂蝗叮在周秀兰的脚上,她不知道怎么处理,用力将蚂蝗扯出来,没想到蚂蝗侵入人体后不能用力往外扯,周秀兰的脚感染了。农民朋友帮周秀兰进行了处理。周秀兰拖着红肿的脚仍坚持插秧,有人劝她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周秀兰却坚持把秧插完,当时社员们都对这个平原来的姑娘高看了一眼。

周秀兰平时乐观、为人随和,从不在背后说小话,从不与人争吵,但有一次却与人争吵起来,那同样是她一心为公,刚正不阿的性格使然。

那是1974年,当时大塘农具厂的杨姓副厂长到利川市毛坝区推销楠竹筷子,杨在下乡期间不仅贪玩,还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经常占点公家的小便宜。周秀兰在对账中发现杨贪污公款,在党员会上与杨大吵一番,杨迫于压力,将贪污的40元钱退还给单位。

杨姓副厂长事后多次给周秀兰道歉,周秀兰义正词严地说道:“我参加工作10多年了,从来没有占过公家一分钱的便宜,我从来都是公私分明,对别人占单位和国家的便宜,我看不惯,对那些说一套做一套的人,我也看不惯,一个单位、一个集体,只有靠大家一起维护,事业才能做大做强!”周秀兰一番话,说得杨副厂长哑口无言。

原大塘农具厂厂长、党委书记朱占常回忆起与周秀兰一起共事的日子,至今仍记忆犹新。1973年,周秀兰从原文斗农具厂调入大塘公社农具厂后,一直任出纳和农具门市营业员。当时的农具门市主要经营锄头、铁器、木器等“五小”农具。虽然业务繁多,但周秀兰从来没出过一分钱的差错。1976年,农具厂从大塘搬到普庵,周秀兰兼任伙食团长,后来又开设了一个面条加工厂,每年结算后的资金全部交周秀兰保管,当时经营人员交给周秀兰的钱是500元现金,时隔四年之后,也就是1980年,当新任厂长清理账务,盘点现金时,500元钱不差一分,并且有些钱已经被虫蛀了。周秀兰公私分明、大公无私的做法感动了厂里所有人员,一些员工纷纷表示,要是像周秀兰这样的同志再多一些,农具厂的发展壮大就会大有希望。

周秀兰开朗乐观的个性、吃苦耐劳的精神、爱憎分明的品质、爱岗敬业的操守感动了农具厂的员工,也给当地农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朱占常至今还记得,施星灿爱读的书是毛主席著作,如《反对自由主义》《为人民服务》等。自己也是当过兵的人,受施星灿和周秀兰的影响,虽然自己当了28年的厂长,但始终坚持两点原则:不贪污、不挪用一分公款;不做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个人做到作风正派,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

施星灿,用行动树起了一面旗,情倾山乡,德感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