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亮剑精神
1201900000017

第17章 不计代价,使命必达 (1)

——执行到位的亮剑精神

亮剑,需要勇气,也需要果断的执行力。李云龙率领独立团取得的战役胜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团队对于李云龙的决定有着最坚决的执行力。试想,如果独立团做事拖拉散漫,光有一腔抗日的激情,那又怎么能够取得战争胜利?没有执行,一切都无从谈起。优秀的员工,永远都只用行动来说话。

永远盯着目标:目标感指明执行的方向

严冬,大地都凝固结冰,身穿单衣的战士们仍然一动不动地埋伏在枯草丛中,等着敌人上钩;平安县城,山本以未婚妻相要挟,李云龙仍一声令下,把炮火对准了敌人与自己的亲人……军人的天职就是执行命令,为完成使命,必须心如磐石,时刻盯住目标——这是亮剑精神的准则所在。

李云龙虽然粗犷,但他所发起的每一次战斗都有着极强的目的性,在一定的时间之内,他的战士们会狠狠地盯住一个目标,用心专一,不实现目标,绝不放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为了能够实现目标,他们往往会锲而不舍,孜孜努力。战争的原则是始终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那些能促成他们实现目标的行动上。他们从来不会漫无目的地被敌人牵着跑,他们会制定出战略,通过相互间不断地进行沟通将其付诸实施。关键时刻到来的时候,他们都明白自己的作用并准确地领会部队对他的期望。每个人的态度一向都是基于这样一个问题:“什么对胜利最有利。”

战场上从不靠运气,而是智慧、意志与行动的主宰。同样,一个人要想在职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也只有依靠目标的指引。

30年前,弗兰克还是一个13岁的少年时,他就要求自己有所作为。那时候,他把自己人生的目标不可思议地定在纽约大都会街区铁路公司总裁的位置上。

为了这个目标,他从13岁开始,就与一伙人一起为城市运送冰块。虽然没有上过几天学,但是他依靠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并想方设法向铁路行业靠拢。18岁那年,经人介绍,他进入了铁路业,在长岛铁路公司的夜行货车上当一名装卸工。他觉得这对他而言,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遇。尽管每天又苦又累,他都能保持一份快乐的学习心态,积极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份工作。他也因此受到赏识,被安排到铁路上,开始干一份检查铁轨和路基的工作。尽管每天只能赚1美元,但是,他感觉到自己已经向铁路公司总裁的职位迈进。

随后,他又被调到铁路扳道工的岗位上。在这里,他依然勤奋工作,加班加点,并利用空闲帮主管们做一些书记工作。他觉得只有这样,才可以学到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

后来,弗兰克回忆说:“不知道有多少次,我不得不工作到午夜十一二点钟,才能统计出各种关于火车的赢利与支出发动机耗量与运转情况、货物与旅客的数量等数据。做了这些工作后,我得到的最大收获就是迅速掌握了铁路各个部门具体运作细节的第一手资料,而这一点,没有几个铁路经理能够真正做到。通过这种途径,我已经对这一行业所有部门的情况了如指掌。”

但是,他的扳道员工作只是与铁路大建设有关联的暂时性工作,工作一结束,他立刻被解雇了。

于是,他找到了公司的一位主管,告诉他,自己希望能继续留在长岛铁路公司做事,只要能留下,做什么样的工作都可以。对方被他的诚挚所感动,调他到另一个部门去清洁那些满是灰尘的车厢。很快,他通过自己的实干精神,成为通往海姆基迪德的早期邮政列车上的刹车手。无论做什么工作,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目标和使命,不断地补充自己的铁路知识。很快,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后来,当弗兰克成为公司总裁以后,他依然废寝忘食地工作着,在纽约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的街道上,他每天负责指导运送100万乘客,至今也没有发生过任何重大的交通事故。弗兰克在一次和朋友谈话时说:“在我看来,对一个具有强烈上进心的年轻人来说,没有什么不能改变的,也没有什么不能实现的。一个具有强烈上进心的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接受什么样的任务,他都会积极地充满热忱地对待它。这样的人无论在任何地方都会受到欢迎。他在依靠自身的努力向前迈进的时候,也会受到各方面的真诚相助。”

奥利弗·霍姆斯说:“世界上伟大的事情不在于我们站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什么方向前进。为了到达目标之港,我们必须航行,不能漂流,也不能抛锚。”

罗斯福总统的夫人埃莉诺在大学读书时打算边学习边工作,她希望能在电讯行业找份工作,这样就可以多学点东西。她的父亲帮她联系到自己的一位老朋友,当时任美国无线电公司董事长的萨尔洛夫将军。

萨尔洛夫热情地接待了她,问她:“你想要什么样的工作,做哪一个工种?”埃莉诺想,任何工种我都喜欢,无所谓选不选了,便回答:“随便哪份工作都行!”

将军凝视着埃莉诺的眼睛,严肃地说:“年轻人,世上没有一类工作叫‘随便’,成功的道路是由目标铺成的。”

这件事使埃莉诺意识到了明确目标的重要性。在她随后的人生中,她总是时时注意着用有意义的目标指引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情。

目标是造就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哈佛大学曾对一批大学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如下:

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而短期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25年后,哈佛大学再次对这批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

那3%的人,25年间始终朝着一个目标不断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成功人士、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中上层;60%的人,他们过着安稳的生活,也有着稳定的工作,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生活没有目标,并且还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社会不给他们机会。

目标感决定方向感,如果没有目标,很容易像一只无头苍蝇那样四处乱撞,找不到出路。目标就是指引成功的灯塔,是绝望中黎明的光亮,只有如向日葵般永远朝着太阳的方向,才能收获希望的光芒,才能收获灿烂的果实。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志存高远,永不满足

李云龙的队伍在淮海战役中保持他们终于超过了63军的行军纵队,趁夜色掩护,用集束手榴弹炸毁了63军前锋的七八辆坦克,全团冲上去把敌人纵队分割成数截,乒乒乓乓打了半夜,到天亮一看,竟干掉敌人两个团,缴获的物资堆积如山。部队平时穷怕了,这次追击为了轻装把坛坛罐罐全扔了,现在见发了洋财,全按捺不住了,都冲上去抢夺战利品。李云龙脑子里也迅速盘算开了,他还没把这点儿战利品看在眼里,他知道,想吃肥肉就得追下去,占点儿小便宜就停止追击,那是小家子气,眼前这点儿战利品顶多算是点肉汤,追!吃肥肉去!当然,肉要吃,汤也不能倒了。他留下一个连看守战利品,全团继续追击。

毛泽东曾提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提醒人们必须乘胜前进,不要重复楚汉之争中项羽本可获取胜利而终遭败北、自刎乌江的惨痛经历,迅速鼓舞起全军在解放南京之后继续奋勇追杀残敌的彻底革命精神。李云龙这种不被小利迷惑,永远盯着更大目标,不满足于眼前的精神与毛泽东的思想不谋而合,是当今社会很需要的一种精神。不论是对于团队还是个人来说,志存高远,不满足于一点成绩和进步,才会有大的作为。没有人不想成功,但是,每个人对成功的渴望程度却是有差别的,正是这种差别造成了结果的不同。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容易满足的人,注定不能获得大的成功。职场中谋求发展的人们,切莫轻易产生满足的念头,应时时保持激昂的雄心和旺盛的斗志。

比尔·盖茨对员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永不知足”。他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就是因为他不满足于所取得的成绩,不断进取,始终激励自己向前发展,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到达了他所向往的目标。比尔·盖茨如此,诺思克利夫、松下幸之助亦是如此。

新闻界的“拿破仑”——伦敦《泰晤士报》的大老板诺思克利夫爵士,最初在他每月只能拿到80英镑的时候,对自己的处境非常不满。后来,《伦敦晚报》和《每日邮报》皆为他所有的时候,他还是感到不满足,直到他得到了伦敦《泰晤士报》之后,他才稍稍觉得有点满足。

就算成了《泰晤士报》的大老板,诺思克利夫爵士还是不肯善罢甘休。他要利用《泰晤士报》“揭露官僚政府的腐败,打倒几个内阁,推翻或拥护几个内阁总理(亚斯查尔斯和路易乔治),而且不顾一切地攻击昏迷不醒的政府”。由于他的这种大胆的努力,提高了不少国家机关的办事效率,在某种程度上还改革了整个英国的制度。

他对于那些自我满足的人是很反感的。有一次,他在一个他从未见过的助理编辑的办公桌前停下来,和那个助理编辑聊了起来:“你到这里来有多久了?”

“将近三个月了。”那个助理答道。

“你觉得怎么样?你喜欢你的工作吗?对我们的办事程度熟悉了吗?”

“我很喜欢我现在的工作。”

“你现在的薪水是多少?”

“一星期5英镑。”

“你对现在的状况满意吗?”

“很满意,谢谢您。”

“啊,但是你要知道,我可不希望我的职员一星期拿了5英镑,就觉得很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