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温商为什么优秀
1206700000029

第29章 温州人:魔鬼还是天使 (2)

其实,温州人的可贵之处也就在于:他们天生就能以正确的态度看待金钱,以坦诚的态度爱慕金钱,不辞劳苦地公开追求金钱。这是一个长期生活在商业氛围中的社会群落通过经验教训形成的传统认识,因为承认金钱也就等于承认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

你帮我衬赚大钱

温州人的人情费是一笔很大的花销。原因何在?亲朋好友就是致富的门路。

温州偏于东南一隅,三面是山,只有水路一条,逼得温州人想办法找生路。由于“血缘、地缘、亲缘”,遍布世界的上百万温州人,织成了一张密如蛛网的信息和销售流通网络。温州服装商会会长陈敏说:“这张网是温州人最大的优势,别人再多钱也买不去。”

说是无价,其实有价,只不过这价并不需要用金钱计算,而是一笔“虚拟投资”!

在外地经商的温州人,经常是一个人在某个地方站住了脚,然后陆陆续续将自己的家人、亲戚、朋友带出来一起赚钱,从而在无形当中形成了一个个团体。

温州商人陈颂楠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他下海之初办厂失败亏损了40多万元,这40多万元是欠银行的,国家的钱是不能赖账的,当时他身上仅有500多元,他就用这500多元钱摆了两桌酒,请了20个朋友。他在酒席上坦言自己的困境,希望朋友助一臂之力。当时在座的20个人全部答应每人借给他2万元。要知道在20世纪80年代,2万元人民币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当时即使在温州,万元户也很少见。他的这20个朋友有的家里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就帮他到亲友处去借。3天之后,40多万元就送到他手中。谈到这件事,陈颂楠至今感动不已。他还说,温州人走南闯北,现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都有温州人,在外面做生意的温州人更是抱成一团。这种团队精神,是温州商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的确,无论是在温州本地,还是在外地,温州人都喜欢“信团作战”。在温州本地的姑且不谈,那些在外地经商的温州人,往往集中在城市的某一个片区,或某一条街道来开展经营活动,而且,经营的大都是同类产品,由此形成了专门的市场。久而久之,当地人干脆就把他们“占领”的地方叫做“温州村”、“温州城”或“温州街”。

比如,在上海的北京东路,就是温州人“抱团”经营电器的“一条街”;而在斜土路和七浦路,则是温州人经营鞋类和服装的“温州城。”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任何一个大城市,都有温州人经营的“温州街”和“温州城”。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大伙儿一起做市场,这样便会形成凝聚力、辐射力,才会吸引更远处的客户来此同他们做生意,因而他们往往欢迎同乡加盟,共同发展市场。而在温州本土,谁家发现了赚钱的新门路,拥有了新技术,便会有各种关系的人来取经——经不让取也没关系,产品一出来什么技术也瞒不住——这样无论从主观还是从客观上来讲,都要一起合作,一起谋求发展,把生意做活。

一枝独秀,百枝效仿,温州的市场和温州人在外地发展的市场就是这样“哄”起来的。理解了温州人的这一独特经营方式,就不难理解或找到温州经济成功的秘诀。正是温州人这一独特的经营方式,温州经济发展初期虽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企业,却形成了大规模的行业,进而影响’了全国的商品市场,由此形成了温州鲜明的经济特色。

在今天,虽然有人抱怨温州人太注重人情了,无论大小事,不管结婚、添孩子,就是搬一次家,温州人之间都要聚一聚,双方都免不了一些场合钱财的应酬,但是,温州人为了经商,不仅仅是亲朋之间,不管是普通的朋友,还是生意上的客户,要讲人情。因为在温州人看来,做生意一定要广交朋友,因为这是一条十分有效的获取信息的途径,能够在竞争中处于一种领先的地位,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会挣也会“花”

温州人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他们会挣钱,也会花钱。温州人的优点是追求财富,无不勤劳节俭,善于用钱。他们的缺点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有时不惜一掷千金。

1995年,通过石材销售在杭州短时间内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的温商程飞鹏,尽管拥有了数百万财产,但他仍然同其他艰苦创业的温州人一样,考虑的远不是生活上的享受,而是投资理财。那时的程飞鹏居住条件相当简陋,那是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工棚房,成为他一家三口的栖息地和四个民工的安身处。既没有空调,也没有厨房和卫生间,睡觉是“排排睡”,生活的不便可想而知。他的同乡实在看不过眼,批评说:“你老程赚钱究竟是干什么的?忍心让老婆孩子挤在一起?”但程鹏飞我行我素,每月只需100元的小房他也舍不得再租一间,在工棚房中一住就是一年多。

但此后程飞鹏的一番举动真的让世人见识了这一个“吝啬”的温州人的厉害:1995年以后,程飞鹏认识到国内的经济走势会像香港那样激活房地产业,于是擅长玩资本游戏的他大胆进入风险投资领域,涉足房产、地产交易,几乎无往而不胜,于是又获得了大量的财富。此后他又于2001年投资兴办舟山水产批发市场,再获成功。2002年,程飞鹏和韩传旺等五大股东斥10亿巨资,又在南京江宁区兴建了全国最大的“汽车物流园”,2003年10月该园开园后,形成了房地产、第三产业、仓储、物流、展览、科研滚动发展的新格局,为南京江宁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为国内汽车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程飞鹏的实例不难看出,温州人最会花钱,即不该花的钱绝不乱花一分,要花就花在“刀刃”上,创业中,一根钉、一盘线无不精打细算。温州人最敢花钱,但凡是创业的事,立项目,上规模,大把大把花钱如流水,花干花净不顾惜,花干花净了还敢去借贷。

但是,温州人也有另一种会花钱的时候,20世纪90年的点歌热在温州盛行的时候,温州疯狂的点歌现象着实让不少外地人吓了一跳。

一次,一个温州人邀朋友去白鹿影城歌舞厅看老朋友,观赏“唱一唱,乐一乐”的情景:五六个青年男女歌手台上一字排开,主持人依次介绍,然后各位歌手各唱一首。温州人说来了这里总要表示表示“OK”一下,点首歌请朋友上台与歌手对唱。几分钟后,被点中的歌手带着甜甜的笑脆脆的音说:“点这首歌的是温州的李先生,祝从杭州来的王先生在温州期间万事如意,身体健康,事业成功!为此,李先生送上100元的花篮一个!”点一首歌100块!这位来自省城的朋友着实吓了一跳。温州人说:“100块是最便宜的了,这里点一首歌高的要1 800元。”

对此,温州人认为,这不算什么,有的老板一年多下来花了五六十万的点歌费,都不算过火。那么怎样才算过火?朋友问道,温州人笑着说,如果到了“小姐汇款,老板贷款”的地步,就不太好了。

这也是会花钱的温州人,他们有时很理性,他们有时很感性,他们有时很节俭、他们有时很奢华,他们就是世人眼中,最能挣钱、最会花钱的“中国犹太人”,总之,他们是一群让人又爱又恨的人。

狼来了,可怕的温州炒房团

东征上海、杭州;南下广州、深圳;西取重庆、成都……多年征战,温州炒房大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赢得“楼市炒作名”。

他们手持巨资四处游荡,他们擅长团队作战,他们出手大方、往往为房一掷千金,他们就是可怕的“温州炒房团”。这些年来,无论温州炒房团走到哪里,他们就会用手中大量闲散的资金购置房子,然后,很快又以较高的房价将其售出,一买一卖之间大把大把的钞票就落到了温州人的手中。

于是,许多的当地人一见到温州人来购房,就会大声地惊呼:“狼来了。”

的确,温州人炒房在很多人看来,真的很可怕,有时在他们眼中“买房如买衣服”,这就是“温州炒房团”中一个名叫周芳的女孩的看法。

周芳,一个24岁从做保险起家的普通温州女孩,既不懂相关的专业知识,又不曾认真盘算,懵懵懂懂走进了炒房的人生,凭着十几万的现款,从自己买房、炒房,到独立带“团”炒房,不几年的时间,29岁的她已经身价百万。

这就是导致国家加强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的“导火线”之一的“温州炒房团”中的一员周芳的传奇故事。

1999年,做保险的周芳手中积攒了十几万的现款,那时她想,与其将钱存入银行,还不如拿来投资。不过当时的她对于炒房还没有多少概念,只是看过不少大富翁的发家源于房地产,于是她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加了一次房产会。

就在第一次参加的房展会中,周芳就看中了一个名叫嘉景花园的项目,位于温州新城,地段很偏。但周芳还是买下了几套房,她的想法是,温州老城区差不多都建好了,市区肯定要往新城发展,而且当时温州没有太多成片的小区,而这个小区的面积较大,造型也很漂亮。

小试牛刀让周芳赚了一笔。这之后,哪里有房展会、推介会,她都会去,留下信息,房产代理公司就会主动打电话给她。开始她只在温州买来买去,顺利做成三四套房后,她开始向外地发展。

她曾经说道:“我投资房产其实很感性,就像女孩子买衣服一样,凭感觉,喜欢就买过来了。”当时,周芳本钱并不多,就选择投资一些起价较低的。

江苏昆山是周芳做的第一个外地楼盘。2001年,温州房价高涨,周芳听一个朋友谈起:“昆山的房子挺美的,但房价很便宜,不到两千块钱。”于是周芳来到了昆山,很快就发现了昆山地产的优势:离上海近,绿化好,台资企业多,而那时昆山的房价才在1 800~1 900元之间,而且当时上海房价已开始上涨。于是,周芳和自己的朋友一下子包了一整幢楼。后来,每套房最少赚了两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