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沉思录·青少版
1209000000004

第4章 卷一 品质闪耀在虔诚的学习之中(3)

庞统的计谋更胜一筹,他上前禀道:“要我得到先生允许从庄里出去,我显然无能为力。但是如果让我站在庄外,设法得到先生的允许走进庄来,我倒还有点办法。”水镜先生说道:

“庞士元休得耍这些小聪明,给我一旁站下。”

而此时诸葛亮一个人伏在书桌上熟睡,鼾声大作,水镜先生见状,心有不悦,要是在往日早就将他赶出去了。今天暂且忍耐。

眼看午时三刻就要到了。诸葛亮打着呵欠,啧有烦言。水镜先生厉声问道:“你在说些什么?有话就当面说出来!”

诸葛亮也忍不住粗声粗气地顶嘴道:“先生您不考四书五经,却出这种古怪的题目。窗友们费心机,全是徒劳无益,因为在任何情况下,午时三刻以前您绝不可能让任何人出去的。原来我们以为先生学富五年,但从今天您出的这种考题看来,真是幼稚可笑。我不以身为您的弟子为荣,反而以做您的弟子为耻。请您还我三年学费,今后我们视同陌路人,我再去拜有真才实学者为师。”

试想,身为天下名士的水镜先生,谁不尊敬他呢?想不到如今竟受到学生的这般侮辱,气得浑身打颤,连唤庞统、徐庶:“快将诸葛亮给我赶出去!”

然而诸葛亮却拗着不走,庞统、徐庶经过一番死拉硬拽才将他架出庄外。三人一出水镜庄,诸葛亮随即哈哈大笑,庞统、徐庶这才恍然大悟,也跟着笑得前扑后倒。这时候,诸葛亮转

身匆匆跑进庄里,跪倒在水镜先生面前,说道:“冲撞恩师,罪该万死!”水镜先生一愣,猛然省悟,转怒为喜,扶起诸葛亮说道:“你可以出师了。”

诸葛亮用激将法激怒了水镜先生,水镜先生一时没把握好情绪,上当了。

哲理背囊:

健全的眼睛应当看所有可见的事物,而不是只希望看绿色的东西;因为这愿望是一双病眼所要求的。健全的听觉和嗅觉也应当乐意去察觉所有能听到和闻到的东西,健全的胃应当像磨子对待所有它天生要磨的东西一样对待所有食物。所以,健全的理智应当是为所有发生的事情准备的,无论生活在某一特定的时刻赐予你的是什么,都要凭借自己的理性去接受和对待。

依赖理性,就要重视理性本身,再不重视任何别的东西;还需每时每刻都要坚定地思考,排除对理性命令的各种冷漠态度和强烈厌恶。

在任何环境和疾病里欢愉如常

从阿珀洛尼厄斯,我懂得了意志的自由,懂得了在失子和久病的剧烈痛苦中镇定如常。

从马克西莫斯,我学会了在任何环境里和疾病中欢愉如常。

《沉思录》中的沉思:

在常人看来,人世的各种悲欢离合当然是足够引起比较大的情绪和心灵波动了。人们因着害怕或极力避免这些情况而患得患失,影响了自己的生活,《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或喜散或喜聚,其实内心深处都是惧怕散时的孤单和清冷,这固然是性情中人的想法,可是此类想法如果积蓄太多太久,难免会引起无穷无尽的烦恼和痛苦,至少在斯多亚派哲学家看来,这是伤害灵魂,脱离本性的。

死生、荣辱、苦乐所有这些事情都同样地发生于善人和恶人,他们并不使我们变好或变坏,它并不能真正影响到我们灵魂,影响我们灵魂的是我们自己对于悲欢离合的意见。

其实,所有的事物消失得多么快呀!在宇宙中是物体本身的消失,而在时间中是对他们的记忆的消失。这就所有可感觉的事物的性质,特别是那些伴有快乐的诱惑或骇人的痛苦的事物,或者是那些远播国外的虚浮名声的性质。他们是多么的无价值、可蔑视、肮脏、腐烂和易朽呀!

对于转瞬即逝的事物,念念不忘地萦绕于心,这种心态已经过分的执著,不利于心灵的成长了。

正如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所说:“让我们不要祈求免遭危难,只让我们能大胆的面对它们。”能够在苦难面前镇定如常,才是一个身心和谐的人,一个遵循自我本性的人。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做到了这一点,1928年,他的结发妻子和新生儿子相继死去。其长兄钱挚在帮助他料理后事期间,因劳伤过度,引发旧病病亡,连失三位亲人,对钱穆先生的打击是极为重大的,在《先秦诸子系年·跋》中,钱穆写道:“儿殇妻殁,兄亦继亡,百日之内,哭骨肉之痛者三焉。椎心碎骨,几无人趣。”意思就是说自己遭遇人生中这样大的变故,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相继失去三位最亲的亲人,自己几乎悲痛欲绝了。但是,面对这样的变故,钱穆先生并没有倒下,反而感悟出“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这一名言,后来,钱穆先生开始练习打太极拳,然后经常静坐,面对外面世界的纷纷扰扰,钱穆先生总不为所动。此种境界,堪为后世学子学习的楷模。

成长故事苑:

从2006年开始,有一位传奇的“90后”作家子尤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作为一个享有“小狂人”盛誉的文学才子,和李敖先生的快意交谈,使他名声大振;作为一个和癌症病魔顽强斗争的花季少年,子尤用自己的乐观与坚韧,向世人诠释着生命的真谛。

正处于16岁的花样年华,子尤却得了不治之症,一般的孩子可能很难接受这样的痛苦和不幸,但是子尤却以他的坚韧和乐观感动了世人,他说这场病“真是上帝送给我的最好的礼物……我给你们看我的生,给你们看我的死、我的爱、我的痛……”。疾病没有摧垮子尤的意志,相反,给了他平日没有的灵感与感悟,成了他才情的催化剂。

子尤执著地与死神进行抗争,他还写了一首小诗来描述和感悟这种斗争的过程:“一次大手术,两次胸穿,三次骨穿,四次化疗,五次转院,六次病危,七次吐血,八个月头顶空空,九死一生,十分快活!”

哲理背囊:

要想让自己免于人世中的种种纷扰,必须明白一点: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

属于身体的一切很少是自我可控制的,人活在世界上,最要紧的就是使自己心中的神不受摧残,不受伤害,免于痛苦和快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宋代文人常有的平常心正是我们面对人生种种中非常和无常之事时最有效的灵丹妙药,在任何时候,在生命中保持一种屹然矗立的姿态,任凭外在的境遇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地坚守自己的心灵和位置,这就是在任何环境和痛苦中欢愉如常的真正含义。

远离奢侈的简朴的生活方式

从我的母亲,我濡染了远离奢侈的简朴的生活方式。

我的父亲带给我这样的知识,即懂得一个人是可以住在一个不需要卫兵、华衣美食、火把和雕像等东西的宫殿里的。

《沉思录》中的沉思:

我们在小的时候有没有唱过这样一首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可能现在这首歌几乎成了绝唱。如今的人们,别说看到地上一分钱而把它捡起来,就算看到地上躺着一块钱硬币,我们也可能不会再弯腰捡起它了。生活一天一天地富裕起来,大多数时候,我们忘记了节俭为何物,讲时髦、搞攀比的现象也充斥在我们中间。甚至有人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节俭已经不流行了。

要知道这种想法是多么地糟糕。节俭是最不应当被遗弃的一种美德,而挥霍则是最不应有的一种行为。

诸葛亮在《诫子文》中说“俭以养德”。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中说,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恶中的大恶。

民国时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说:“家人皆节俭,则一家齐;国人皆节俭,则一国安。盖人人以节俭之故,而资产丰裕,则各安其堵,敬其业。自古国家以人民之节俭兴,而以其奢侈败者,何可胜数!”意思是:一家人都节俭,那么这个家一定会兴旺,一个国家的人都节俭,那么这个国家必然安定。每个人都节俭的话,那么社会就会非常富裕,大家都各安其分,各敬其业。那么国家肯定会发达,反之,大家都浪费挥霍,社会就会贫穷,国家也就会衰败而导致灭亡。

节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成长故事苑:

很早以前,有户姓张的人家,有两个小子,老大叫张勤,老二叫张俭。日子过得平平常常,在村里是中等户。

有一年,老头儿得了病,日久天长就下不了炕。张勤对爹说:“爹,有你在,俺兄弟俩也不轻易分家。将来剩下俺俩,这个家怎么个分法?”

老头儿一想,也是,兄弟大了得分家。就把两个小子叫到跟前说:“咱家的光景你们也知道,爹没置下多少东西,就几亩地和这点房子。家好分:地按好坏搭配着分,分房子时再搭配。”

老大问兄弟:“咱爹说的中不?”

“中,中,咱们兄弟俩,你好了也等于我好,我好了也等于你好。”

就这样,兄弟俩按照爹说的把家分了。老人的病一天比一天加重,不久咽了气。兄弟俩从此就各支各的锅台,各过各的日子。

张勤这人从小爱劳动,又勤快。常说:聚宝盆家家有,就凭你劳动两只手。但他有一个毛病:花钱大手大脚的,不懂节俭。结果,日子也不见得好过起来。

张俭这个人,肚里有点文化,知道细着过日子,就是有一样不好:懒散。光知道吃得俭,穿得俭,一切都省着用,就是不知道勤劳。他每天早晨睡懒觉,晚上又早早睡了,胖得看上去挺富态。地里的庄稼种一葫芦打两瓢,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

这事被他们舅舅知道了,这天舅舅来了,把兄弟两个叫到一块儿说:“张勤、张俭,都说说你们的日子是怎么过的?”哥哥张勤说:“我会勤谨。”弟弟张俭说:“我会节俭。”“叫我看,你们兄弟俩合到一块儿吧,你在外边辛勤劳动,他在家里节俭着过,日子一定过得好上加好。”

张勤、张俭仔细一琢磨:是这个道理。从此,兄弟俩又合了伙。一个辛勤劳动,一个细着花费,日子越过越富,慢慢成了远近有名的富户人家。

这就是“勤俭节约”这个成语的由来。

哲理背囊:

“八荣八耻”中有一项“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也是提倡节俭的意识。

节俭的意识可以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之中,

走入超市之前,写一张购物单,进入之后,只购买单据上的东西,因为这些才是自己所需要的,不做购物狂,因为有很多东西看起来吸引人,但是可能一买回去就被塞到哪个角落,几年都用不上一次。

洗澡的时候,如果暂时不用,就关掉水龙头,这样长期积累下来,就能节省很多水费和水资源。

……

节俭不仅是生活的必需,也是品德的培养方式。至于节俭的多种渠道和方法有待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领悟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