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论语》中的员工准则
1209600000021

第21章 《论语》中的敬业乐业精神(3)

享受专注工作的快乐

典籍原文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述而》

经典导读

《论语》中记载过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这种陶醉的感觉让孔子接连三个月吃饭感觉不到肉的滋味。这是何等的专注?!孔子还说过自己“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一个人每天做事那么专注,还感到无限的乐趣,以至于都感觉不到自己快老了。

如何才能在工作中快乐舞蹈?如果你是问已经成功的人们,他们会告诉你:“秘诀很简单,就是忘我地工作。人们能够在专注中忘却烦恼与哀愁,并且能够享受到工作的乐趣。”

当一个人集中精力专注于眼前的工作时,就会减轻其工作压力,做事就不会觉得令其生厌,也不再风风火火和毛躁。对工作的专注,还能激发一个人更热爱公司,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从工作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

刘琳是个漂亮的女孩,而且勤奋、忠诚、热情、努力,有着远大的梦想。但是,她工作八年了,工资越挣越少,换了很多公司,都是干不了多久就被解雇了。上班的时候,一边工作一边抱怨工作条件不好,客户信誉不好,行业不景气,老板不认真,自己多么倒霉……好友拜托的事别忘记了,晚上去赴宴穿什么衣服……她被自己折磨得又累又烦,什么都不能专心做好。她越来越不快乐了,每天都陷在忧郁、惊恐、不安的情绪中。

想一想,我们身边这样的人很多,他们并不是那种人品不好的人,但工作就是没有成效,因为他们的心不能踏踏实实地专注于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之中,好高骛远,心思飘忽、烦躁、不安,又乱又忙。

如果你在上班的时候,脑子还在挂念今天有什么球赛,或者回味着昨天夜晚的狂欢,甚至考虑着怎样完成另外一份工作,那你就连最基本的“专注”都做不到,根本就没有什么爱岗敬业可言,也更不可能有“专与精”了,你只会在混乱和无助中了结自己的职业生涯。

一个人,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却把精力分散到许多事情上,这样的人是不会成功的。要知道,没有任何一个获得成功的人不是把他所有的精力集中于一个特定的事情上的。

说实话,很多公司的老板都是十分反感不知专注的员工的。他们这种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只能使他们永远待在职场的最底层,毫无出色可言。可是,偏偏有许多员工,今天东学一点,明天西碰一下,他们看起来整日忙碌,但最终白忙了一生,什么事也没有做成。最可怕的是,他们不仅自己体验不到工作的乐趣,把工作当成负担,还影响团队情绪与效率。

聪明的人都知道,一个人必须全身心倾注于一件事上,才能达到目标;聪明的人也知道,专注工作能锻造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百折不回的意志及持续不断的恒心。达到目标之后,能站在更高的平台上,运用更成熟的心态去获得更大的成功,实现成功的马太效应。这样才能在职场的生存竞争中取得胜利。

世上成千上万的失败者,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才干,而是应该归咎于他们不肯集中精力专注地去做最应该做的工作。他们过于分散自己的精力,而且从未顿悟。其实,如果把那些七零八碎的欲望消除,用自己所有的精力集中去培植一个花朵,那么它将来一定会结出十分美丽丰硕的果子。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一个员工要想成为工作中的优秀者,做到在工作中享受快乐,只有专注地面对自己的工作。

员工思索

1 你能感受工作带给你的快乐吗?

2 怎样才能享受专注工作的快乐?

乐业是工作的至高境界

典籍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经典导读

孔子说:“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都需要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这种精神就是要像信仰神祇一样信仰职业,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工作。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敬业是职业人士的基本要求,而乐业就属于境界问题了。

敬业还是乐业,我们如何选择。因为乐业与否同选择职业有关。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行业,乐业对于他来说根本构不成负担,而是顺理成章的事。我们要讨论的重点则是在选择了不是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时所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能否进入到个人感兴趣的职业,这是个人选择问题,也是能力与机遇问题。进入到了你不感兴趣的行业时,乐业做起来困难,这情有可原。如何能做到敬业,而且尽量培养自己的乐业精神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

无论是学习还是进德修业,这都是三种不同的境界:一是知道。这一境界偏重于理性,对象外在于己,你是你,我是我,往往失之交臂,不能把握自如;二是喜好。这一境界触及情感,发生兴趣。就像一位熟识的友人,又如他乡遇故知,油然而生亲切之感,但依然是外在于我,相交虽融融,物我两相知;三是乐在其中。这种境界用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词语来形容就是陶醉。陶醉于其中,以它为赏心乐事,就像亲密爱人一样,达到物我两忘、合二而一的境界。这是一种人生最理想的生存状态,有了这种状态,身心都会感到很快慰,很自由。如果以这种状态投入工作,那么工作就是一道乐趣的源泉,工作效率也会大为提高。现在让我们来领略一下这种状态吧。

一个人是否有作为不在于他做什么,而在于他是否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地把所做的事做好。当敬业意识深植于我们脑海里,那么做起事来就会积极主动,并从中体会到快乐,从而获得更多的经验和取得更大的成就。

世上最幸福的人莫过于把自己的爱好当工作的人了,因为这样的人,工作对他来说不是苦役,而是欢乐的源泉。在他心目中几乎没有“工作”这个概念,因为工作意味着要完成一些硬性规定的任务,可对他而言,时刻都在享受着创造的自由和快感,享受着审美的喜悦和激情,毫无刻板、约束和勉强之感,岂有“工作”的意识呢?如果说有的话,那也会被更盛大、更神圣的概念所代换:事业和使命!把爱好当工作的人之幸福还在于,如果他能取得成果的话,他可以享受成果;如果他不能取得成功的话,他可以享受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已是对他最大的安慰,取得成果只是他另外的收获。如果你想对自己的终生幸福负责任,那么就要把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当做终生职业,那么将来的事业几乎就可以无忧了,因为人们在自己最喜爱、最擅长的领域里最容易取得成功,并且在你取得成功之前,你还可以享受充满乐趣的奋斗历程!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这是一种高度,也是前人对我们的要求。

没有人能够一辈子被人养着,不劳动却能锦衣玉食;而且,即使能够这样,那么这种寄生虫式的生活也不会让他一生得到多少快乐和满足,成就感更无从谈起。只有真正能够体验到自己工作的乐趣,才能一生充满快乐和充实感,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意义所在。

当我们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很少感到疲倦,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比如在一个假日里你到湖边去钓鱼,整整在湖边坐了10个小时,可你一点都不觉得累,为什么?因为钓鱼是你的兴趣所在,从钓鱼中你享受到了快乐。产生疲倦的主要原因,是对生活厌倦,是对某项工作特别厌烦。这种心理上的疲倦感往往比肉体上的体力消耗更让人难以支撑。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18名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每组9人,让一组的学生从事他们感兴趣的工作,另一组的学生从事他们不感兴趣的工作,没有多长时间,从事自己所不感兴趣的工作的那组学生就开始出现小动作,再一会就抱怨头痛、背痛,而另一组的学生正干得起劲呢!以上经验告诉人们:人们疲倦往往不是工作本身造成的,而是因为工作的乏味、焦虑和挫折所引起的,它消磨了人对工作的活力与干劲。

事实上,工作中的很多时候,我们都能寻找到乐趣,正如林肯所说的:“只要心里想快乐,绝大部分人都能如愿以偿。”但现实中的许多人不是到工作中去寻找乐趣,而是去等待乐趣,等待未来发生能给他带来快乐的事情。他们以为找到好工作以后,在下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中,就会快乐起来。这种人往往是痛苦多于快乐。他们不理解快乐是一种心理习惯,一种心理态度。这种态度是可以加以培养发展起来的。假如你是一个电话接线生或是一个小公司的会计,你因每天都做着相同的工作,处理客户的来话、统计报表……单调无味到了极点。假如你想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有趣一点,你就可以把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记录下来,鞭策自己一天要比一天进步,第二天的工作要胜于前一天。一段时间后,你也许会发现你的工作不再是单调、枯燥,而是很有趣。因为你的心理上有了竞争,每天都怀有新的希望。难怪心理学家加贝尔博士说:“快乐纯粹是内在的,它不是由于客体,而是由于观念、思想和态度而产生的。不论环境如何,个人的活动能够发展和指导这些观念思想和态度。”

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信念:快乐工作。我们更应该践行这种信念:快乐工作。我们也应该有信心达到这种至高境界。

员工思索

1 你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是你自己喜欢的吗?

2 怎样理解“敬业”与“乐业”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