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论语》中的员工准则
1209600000003

第3章 代序三:如何让员工更好地使用本书

抚卷而思,常读常新。《论语》中蕴含了许多职场智慧和成功道理,其中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影响最大的就是“仁”与“礼”和中庸之道。这些思想点明了不同层次的人在人生追求、生活方式、工作态度、职业习惯、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差异。

例如,什么是仁?简单来说,“仁”指两个人,由二人延伸至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如何处理感情、如何共事。

《论语》中提到“里仁”,里仁即自处于仁,象征了学问的中心在于如何自处,自处即为自立,处人即为立人。仁即如何自处,如何与人相处。自处即完善个人的内心修养,处人即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这就是要克服自己的妄念、情欲、邪恶的思想、偏差的观念,走上正确的思想道路,而后达到“礼”的境界才称为“仁”。因此,仁有一个实在的境界,并非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内心实在的修养。

再例如,什么是礼?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上的“礼”是社会秩序的礼。“礼之用,和为贵”阐述了礼的哲学,即礼的中和作用,调整均衡。人与人之间总有偏差,事与事之间总有矛盾,而中和矛盾、调整偏差,便需要礼。与人相处、做人做事都必须依“礼”而行。

以“矫枉过正”一词来理解,礼的中和作用要适度,过分调节便会出现新的偏差,所以“知和而和”,要把握好对人对事的中和之道。

《论语》中有个结论,“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只有深切理解了古人先贤的话,才明白如何为人处世,《论语》便是孔子以其人生经验积累总结而成做人做事的道理。只有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才能达到“知命”而“自立”的境界。

又例如中庸,在儒家是指待人接物不过分也无不及,后用“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庸之道是由孔子最早提出来的,是儒家学说中最基本的内容。《论语·庸也》载:“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句话把中庸之道的重要意义说得非常明白。在《论语·先进》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欤?”子曰:“过犹不及。”“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对孔子的中庸之道,人们曾一度认为是“和稀泥”、折中主义,这是一种误解。

折中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原则性。孔子的中庸之道则与此不同,“中庸”即中和,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它能够中和,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这才是正确的中庸之道。一般的人很少善于运用中庸之道,多半都是走偏锋。

“仁”与“礼”和“中庸之道”这些儒学思想已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华历史文明。孔子文化于 16世纪末17世纪初传到欧洲,造成很大震动。关于孔子思想的精华我们不能一一尽数,要领会这常读常新的智慧经典,需要我们真正打开心扉,放开思路。

那如何才能更好地使用本书,并理解《论语》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呢?

首先,你如何想从本书获得最大的益处,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个比任何规则或技巧更重要的基本条件,那就是一种深刻驱使自己阅读的欲望,一个增强自己智慧、学会做人处世的强烈愿望。

开卷有益,本书区别于带有浓重西方思想的励志读物,字间行间洋溢着人文的气息。在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之余,让你得到智慧的提升,从中培养出良好的职业素养,相信会给你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阅读此书之前,你可以先浏览《论语》原著,或对《论语》所阐释的思想体系、内涵主旨做必要的了解,并把自己调整到轻松、愉悦的状态,然后沉静地进入阅读。

你也可以在公司的晨会上向大家推介此书,组织大家一起进行阅读与研讨。

当阅读完每个章节的时候,你可以停下来,想想自己从中获得了什么,以及工作中容易犯下的错误,或不良的工作习惯,并把它记录下来,以便时刻警醒和纠正自己。

阅读时手拿一支笔,遇到你觉得对工作和事业有益并且平时容易忽视的细节,你可以在旁边画一条线。在一本书上做符号或画线,使阅读更有趣味,也方便迅速地温习。

为了能从本书中得到一种真实、持久的益处,你不妨把它作为一本枕边书,平时把它放在书桌上、枕头边,休息的空隙就翻阅一下,相信会让你有更深入的认识。

阅读完此书后,你可以写3~5篇读后感,让大家感受你与众不同的领悟与启迪,让同事分享你阅读的心得、思考的深度和高度。

你也可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在工作中真正运用本书的观点和《论语》中的智慧,这样你便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更关键的是,你可以组织你的同事一起就公司与工作的现状,一起探讨《论语》智慧的操作性与实用性,真正地去解决工作和人际中的问题,帮助大家提高认识,让人文理念结合实际工作,带给大家思想上的启示、职业道德上的提高、职业素质上的飞跃、工作上的助益、心灵上的慰藉,以及事业上的成功……

萧伯纳曾经说过:“如果你教一个人什么事,他永远也学不会。”萧伯纳是对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我们因做而学,所以如果你想自如地运用你在本书中学到的原则,你需要做些应用它们的事情,凡遇到机会就采用这些原则。如果不这样,你很快就会忘掉它们,只有身体力行过的知识才会长久地留在你的脑子里。

你也可以与家人、朋友、同事一起分享此书,因为它不仅仅适合你,同样也适合其他人,因为它是一本常读常新的智慧书,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和监督你,让你更好地把本书中的智慧法则真正进行到底。

请看看华尔街著名的银行家郝威尔以及富兰克林是如何改正错误的,你何不运用他们的方法检查一下你应用这智慧所带来的收获?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

第一, 你会发现自己开始了一种珍贵而有趣的阅读过程。

第二, 你会发现自己的为人处世方面的领悟和以往不同。

第三, 你会发现自己的工作更顺利了,你工作的环境更和谐了。

好的,就这样行动起来吧,现在开始进入正题!愿你成为真正的智者,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成功、快乐、幸福会永远陪伴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