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在路上
12105000000011

第11章 新闻作品(9)

2004年11月8日,是一个值得平罗人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宁夏三喜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我县为此举办了热烈隆重的开工仪式。区市县有关领导来了,江阴市投资代表团来了,招商重商的大潮蔚然涌动于塞北大地,改革发展的希冀与梦想齐聚古城平罗。在彩旗招展、锣鼓喧天的喜庆声中,在欢歌如潮、万众欢腾的鞭炮声中,平罗人民以充溢的真情迎接着独具慧眼的投资客商,以饱满的热情迎接着来自徐霞客故乡的尊贵客人。时代之手让文化同根同源,经济优势互补的霞客镇与平罗县紧紧相牵,渴望发展让平罗人将这千载难逢、来之不易的机遇紧紧握住。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在客商尚未注入任何资金时,我县首先投资对通往企业的道路及辅助设施进行修建;陈桥建筑公司在项目建设规划还未审批、厂家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即胸怀大局,着眼发展,投资300万元支持工程建设;工商部门也将三喜公司的营业执照提前办好,在开工仪式上交给了客商。

【主持】

诚信是传世之金,诚信是开山之石。平罗县亲商、重商的诚意让投资者解除了合作的后顾之忧,善于和客商打交道,乐于和客商交朋友的做法让客商看到了平罗人博大的诚信胸怀,看到了在平罗大展宏图的希望。一个初期投资1.2亿元、三年投资可达10亿元的高科技精细化工企业花落平罗,令人欣喜,令人振奋。

【解说】

以生产精细化工产品为主的宁夏三喜科技有限公司最终由江苏霞客股份公司与宁夏沙湖纸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这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

企业在建设之初就制定了高起点的发展计划:一期投入1.2亿元,今年6月底以前完工,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二期工程投资3亿元,实现年销售收入5亿元,创利税6000万元。

企业的发展目标更让我们为之精神振奋:宁夏三喜科技有限公司二期工程上马后,将建成亚洲最大的光气产品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农药多菌灵生产线和全球最大的农药敌草隆生产线。我县巨大的资源优势,将为企业生产大幅降低成本。目前,企业已与美国、法国、德国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司签订了产品销售合同,市场前景十分可观。

【主持】

三喜公司在平罗的发展,吸引着众多投资者的目光。当三喜科技有限公司植根于平罗这片沃土,扬帆待发之时,她的魅力又被新的更大的目光吸引。

2005年4月26日,中国化工集团公司考察三喜,有意重组企业,为企业发展拓展更大空间。

5月14日至17日,江苏霞客公司董事长陈建忠一行第二次来到宁夏,来到平罗,对投资政策与环境进行考察,在副市长、县委书记张作理,县长俞爱山等领导的陪同下,得到了自治区副主席齐同生,经委主任解孟林,科技厅厅长刘桓和市长马金虎的亲切接见,并与平罗签订了投资1亿元、建设占地3000亩的三喜科技工业园的合作意向书,对正在建设之中的宁夏三喜科技有限公司提出了大干30天、确保一期工程6月底投产的目标。

三喜公司自正式动工建设到今年6月底竣工投产,仅有5个月的有效工期。30天的大干苦干,完成投资3000万元的光气和农药一期工程,宁夏三喜科技有限公司无疑是在以对平罗投资环境的信任和抢抓机遇的意识创造着三喜速度,有始有终的全力支持和热情服务,也在奋进中创造着以诚招商、借力发展的平罗速度。

同期声:宁夏三喜科技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工程指挥刘全兴(谈工程进度)5月12日,自治区主席马启智来视察了三喜公司,认为宁夏三喜科技有限公司的成功引进是我区实施东西合作的一个成功典范,通过引进三喜公司的成功经验,一定可以吸引东部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到平罗投资置业。

来自三喜公司方面的行业消息,让人们看到了平罗更加令人鼓舞的发展前景:中国农药工业协会有意在太沙精细化工园中建立中国农药生产基地,定于6月16日的中国农药协会理事会年会也将在宁夏三喜公司召开。届时将有全国精细化工领域重点生产企业的老总汇聚平罗,考察、洽谈合作投资意向。举全县之力办好此次年会,必将为平罗展示优势、扩大影响、借力发展、借帆远航打造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平台。

【主持】

宁夏三喜科技有限公司的引进,是我县“在开放中求生存,在合作中求发展”的开放意识与“舍小利而求大利,让近利而谋远利”的招商思想取得的丰硕成果。善于用利益吸引客商,用感情感动客商,用最优良的资源,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换取外来投资,已成为我县各级政府部门的深刻共识。承办好全国农药协会年会,立即掀起全民招商的热潮,已成为全县上下齐心协力谋招商,同生共荣谋发展的希望之源。

同期声:县政府县长俞爱山(谈工业发展思路)

宁夏三喜科技有限公司以显着的投资优势和发展潜力,承载着平罗工业经济实现转型的巨大希望。三喜公司的成功引进,使我县结束了招商引资无法引进高科技企业的历史。宁夏三喜科技有限公司一、二期项目及精细化工园区的建设与成功运营,不仅是我县落实科学发展观,集中精力、加大措施,做大做强工业理念的最好见证,更重要的是将从此改变我县高耗能产业过度发展的工业格局,为我县转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轻工业的产业对接之路开启新的航程。

【主持】

发展无止境,招商无禁区。今天的平罗人,正在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为强烈的发展意识,勃发激情,融入时不我待的招商行动之中,在全社会营造着招商、亲商、安商、惠商的招商引资和谐氛围,上下同心,共谋发展,在蓝天碧水间创造着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新辉煌。

文明是人类苦苦厮守的火种,精神乃是我们所应信赖的神医。具有悠久文明传承历史的平罗,呼唤着人文道德的重构,呼唤着城市精神的重塑,以铸就我们这座城市的灵魂和脊梁……

——题记

文明的力量

——平罗县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纪实

王鹏

有着近30万人口的平罗县,农业人口占了22万。富裕起来的农民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迫切需求,成为平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和出发点。今年以来,平罗县委、政府先后在农村实施了“农村两个教育”,开展“三大战役”,努力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如今,走进平罗农村,蓬勃发展的热力扑面而来:热情的笑脸、笔直的油路、干净的巷道、整齐的房屋、成行的树木,构织成平罗农村和谐宜人的新景象,平罗农村发生了巨变。

同期声:谈变化

一个团队有一个团队的精神,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灵魂。

传承、培育和发展优秀的人文思想和民族精神,凝心聚力,塑造新形象,是平罗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平罗的决策者敏锐地认识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进步、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通过一个有效的载体。围绕这个主题,平罗把“六百工程”作为平罗县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载体,全力推动着和谐农村的建设。

高庄乡敬老院女服务员丁丽萍,几十年如一日照顾孤寡老人,被传为佳话;宝丰镇镇关村的马立军,带领群众致了富,成为广大村干部学习的楷模。一时间,像这样一些符合“尚德、守法、奉献、向上、创业”条件的模范和先进人物在平罗城乡备受尊敬。“知荣辱、树新风、谋发展、促和谐”,“六百工程”让精神文明之花在平罗愈开愈盛。

“让更多的农民富起来,是我们的迫切心愿。”这是平罗县委书记马文娟的激情感言。“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村美起来,使农业走向产业化和现代化,就必须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2007年年初,平罗县委、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农村开展“两个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各乡镇充分利用农闲时间,采取各种形式对全县农民进行系统教育,让群众在参与和分享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集中解决公民行为习惯和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接受科技知识的洗礼,沐浴着文明的春风,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大促进了平罗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期声:农民

改变村容村貌,倡导文明之风,是平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

为了改善农村环境脏乱的落后面貌,平罗县实施了旨在提升工业、完善城市、改造农村、关注民生的“三大战役”,并在全民动员的基础上率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

为了确保农村环境整治工程长期抓、有人管,平罗县各乡镇、村普遍制定了乡规民约、村规民约。乱搭建、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的行为得到了有效治理,改路、改水、改房、改厕、改灶工作有计划地展开。通过引导,农民落后的生活方式得以改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温馨的家园,共同的渴望,正因农民自己创造而变成现实!

同期声:农民

而今,平罗县已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3个,文明乡镇、村2个;区级文明单位27个;市级文明单位80个;县级文明单位61个。建立和完善了县、乡、村三级文明服务网络体系,先后组织“大型文艺晚会”和其他文艺演出活动100余场次,由于形式多样、参与面广、效果明显,活动受到城乡群众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平罗县还充分挖掘,组建成立民间文化社团10多个,组织开展和谐书画进万家,送戏、送文化、送图书下乡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社会力量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也明显高涨,涌现出了农民画家王洪喜,剪纸艺人张立学、赵玉梅。

2007年,平罗县以提高全社会诚实守信的道德水准和文明水平为出发点,突出“三大创建”,做实“九大诚信”,实施以“树立诚信理念,建立诚信机制,营造诚信环境”为主题的“诚信平罗”创建活动。通过不断强化创建意识,在各系统、各行业深入开展“十佳”评选,着力营造“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社会环境。

而这,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人文道德的复归,时代精神的养成,仍需要我们去不懈地探索和奋进!

同期声:今后工作规划

新世纪的平罗,正以“始于足下”的行动,实现着“千里之行”的抱负。

激昂与奋起之间,平罗的竞争活力正在迸发!平罗的亲和之力正在凸现!平罗的综合实力正在提升!

云帆垂天,直济沧海!经历着文明洗礼的这片沃野,正承载着梦想,驾驭着历史的机遇,荷载着平罗30万民众的千年梦想,冲天而起,展翅腾飞……

大山脚下富民村

——平罗县崇岗村创业富民纪实

王鹏

塞上风光江南景的平罗县,共有13个乡镇,崇岗镇是其中的佼佼者。提起崇岗镇的崇岗村,更是令人刮目相看。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里的村集体收入逐年增加,村里农民的腰包一天比一天鼓,过上了富足安康的生活,让许多人羡慕不已。

可提起创业起步的那几年,村里人都忍不住深深地感慨。

同期声:崇岗村村民

那几年,村里真是穷得叮当响,老百姓别说交水电费、交合作医疗不收钱,那真是连淌水、买种子和化肥都没办法。

由于村里穷,远离城市集镇,村集体没有收入,就根本无法为群众办实事、办难事。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村民们就很有怨言,人心涣散,遇到修桥补路,兴修水利出义务工的时候,常常是村里干着急,村民聚不齐,干群关系难以理顺,各项工作举步维艰。

这种情况让在崇岗村做了多年村支书的李天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作为村里的领头人,他毅然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一切工作的突破口,借助村里靠近贺兰山,煤炭产业兴旺,矿石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动村干部东拼西凑集资盖房搞出租,兴办砂石厂、加油站等经济实体。可几年下来,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市场把握不准,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益。

新闻作品

同期声:崇岗村党支部书记李天新(谈当时经营不好的状况、困难)困难没有让崇岗村党支部的一班人畏惧退缩,放弃发展集体经济。1996年,煤炭运销形势大好,村里尝试性地建起了一个小煤厂,与福建一家客商联营,把原来的加油站也重新进行了翻修扩建。经过这次整顿,村里的集体经济开始有了起色,这让合伙建厂的群众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大山脚下的崇岗村却跳出大山,打起了水的主意。依托煤炭资源而振兴了经济的崇岗镇,吸引了许多企业到这里投资办厂,但园区内企业逐年增多,工业用水却成了制约发展的头号难事。崇岗村看到了这个机会,开始琢磨起了水上文章,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建设水库为园区供水的想法好是好,但却招来了许多村民的非议,个别村干部也不理解,认为在山坡上建水库花钱多,有风险,还浪费村里的土地资源,不能搞。为了得到群众支持,村里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反复走访说服,终于得到了村里一些党员和几个致富大户的理解,在他们的支持和影响下,群众逐步转变了认识,水库建设得以开工。从2003年始,崇岗村先后投资350万元,在崇岗工业园区内打了2眼深井,修建了一个500立方米的蓄水池,铺设管道14公里,为园区70多家企业和崇岗镇农业灌溉提供用水。仅此一项,就让村里每年可以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00多万元。

2006年,崇岗村集体经济在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催征下,迈上了更宽、更稳的发展之路。这一年,村里主动与4家企业开展村企合作,新建了精洗煤加工厂,不断扩大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崇岗村还注重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激励党员做群众致富的榜样。由于地处贺兰山脚下,崇岗村山坡沙地多,耕地少,灌溉困难,发展种植业缺乏优势。村里就把带领群众致富的方向定位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上,鼓励党员和群众发展煤炭加工业和煤炭运输业。在崇岗村,群众只要有致富项目,村里就尽可能提供帮助,帮助联系贷款,帮助审批土地,帮助提供信息。每一次的崇岗村党支部会议上,党员都能听到这样一句话:要想让群众富起来,党员就必须先富起来。有了村党支部的鼓励和支持,全村党员纷纷发掘自身特点和优势,竞相奔上了致富路。到现在,崇岗村34名党员中,有17名党员家庭资产达到了40万元以上。党员杨国斌投资1200万元,创办煤炭精洗加工企业,年纯收入200多万元,成为全村的首富。党员带了头,群众不落后。到2006年,崇岗村由村民创办的煤炭加工企业达到了92家,全村拥有大型运输车辆130多辆,31个家庭购买了自己的小轿车。

同期声: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