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在路上
12105000000020

第20章 新闻作品(18)

“3年内将城镇化的水平提高到20%,用优惠政策吸引20万先富农民进小城镇。”仇和此议甫出,社会舆论哗然。极端的说法是:“仇和想搞政绩工程,把老百姓的钱掏出来,往自己脸上贴金。”

县领导班子意见也不一致,大家认为:小城镇是自然形成的,用政府力量去强制推动,只能是揠苗助长。

但仇和执意上马,并给每个乡镇下达任务指标,限时完成。他在常委会上后来宣布:“我也不强求你们统一思想,但我看准了的事,就要干。”

1997年8月发生的一起事故,让压力达到了高潮:阴平镇供销社在改造楼房时,墙体倒塌死伤民工5人。事故很快演变成对“小城镇建设”之争。“1997年到1998年,是我压力最大的时候。”仇和坦率地说。

仇和当时决策进行大规模建设,更大的一个背景是基于经济测算:1997年至1999年,全国物价低迷,沭阳城每平方米建筑成本仅400多元,乡镇仅为250元。沭阳城的房产价格现在涨到了900元/平方米,乡镇则涨到了300多元。正是这一点,后来为他赢得了民心。

从后来的测算来看,4年时间,沭阳共启动民间资金50多亿元用于修路、城区改造以及小城镇建设。这些资金的启动,大部分是政府力量强制性推动。

短时间的强投入,使沭阳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是仇和的政绩,而老百姓投入的资金,则可看作购买了长期利益的“股票”,这是一个双赢的结局。

如今,通过土地流转、“股田制”等渠道,以及鼓励各种大户进入小城镇兴办贸、工、农一体化经济联合体等方式,沭阳县共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0万人。

有人说,沭阳把经营城市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在沭阳,城镇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民力,沭阳人在建设资金的筹集上大胆尝试,建立了“挖掘内力,吸引外力,积聚民力”的多渠道筹资方式和多元化投资机制,基本保证了建设资金的到位。

仅城市改造建设初期,沭阳县通过出让1万多宗土地,转让26个广场冠名权、100多个广告位使用权等就筹措城镇建设资金15亿元。为了进一步拉动城市建设,做大城市品牌,近年来沭阳进一步加大了出让三权的范围和力度,把民营资本、外地资本作为城市建设资金筹措的主渠道。道路保洁经营权、报刊亭经营权、停车场经营权、道路桥梁冠名权,以及部分公用设施的使用权都纳入到出让和拍卖的范畴。最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是,沭阳县把全县最大的景观公园——虞姬公园,以700多万元整体拍卖给外地客商。拍卖后的虞姬公园经过外商重新包装,重新焕发生机。公园的综合功能凸显、内设景观增加、对外服务能力增强,成为沭阳新的人文景观。

全力打造靓丽沭阳,让城市成为展示地方形象的第一窗口,让城市成为对外宣传的最佳名片,让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磁场。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沭阳人把做大做强城市化这篇文章作为城市区域间经济竞争主阵地来抓。

在苏北现代化城市群体崛起的大背景下,沭阳对城市建设进行了重新定位。围绕江苏省“三圈五轴”战略,统筹兼顾影响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沭阳把城市发展方向确定为,依托本地自然资源,发展建材、林产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依托本地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鞋帽、玩具、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结合引进外资和高新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地区性物流服务业。把城市性质定位为:以商贸服务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成为徐州都市圈内和徐连发展轴交汇点上的重要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按照远期规划,城区面积将扩大到51.6平方公里,人口扩展到55万。

沭阳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和全县的招商引资工作目标,按照东扩南延的总体思路,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迅速拉开中等城市新框架,形成新城区、老城区、南园区、北园区和西园区,两城三区总体格局。沭阳的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社会经济、资源、人口得到有效整合。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沭阳县实施了退城进园、腾笼换鸟战略,对不成规模、影响人居环境的小厂要求退出城市,进入园区。在市区内,适当发展三产服务业和无污染、广就业、都市型工业。通过客运总站、行政机关东迁,引导人口向新城区转移。配套完善新城商业区、金融区、医疗保健区、文化娱乐区和居民住宅区。着眼于中心城市的打造,沭阳加大了重点工程的建设力度,注重营造特色、彰显个性,走差别竞争,特色取胜之路。通过因地制宜、因材构思,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依托现有资源,融入现代色彩,使城市的文化底蕴、风土民情、人文景观得以充分体现。以主干路、商业店铺改造为依托,沭阳逐步形成了以城区商业网点为基础、以中心商业圈为骨干,集商流、物流、人流为一体的具有现代气息的商贸体系,城区商贸流通市场逐步繁荣。

沭阳城市化进程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拆迁工作,依法拆迁、友情拆迁、文明拆迁贯穿于拆迁工作的全过程。2004年城区共完成拆迁项目35个,拆迁房屋面积42.66万平方米。沭阳的拆迁,始终坚持拆迁工作的规范性,拆迁补偿的准确性和拆迁安置的及时性,在拆迁过程中,始终坚持履行公告、测量、评估、协议、裁决、听证、强拆等程序,努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在会议宣传、入户宣传、阵地宣传、流动宣传、媒体宣传上做文章,确保了全县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减少了拆迁的阻力,降低了拆迁成本,为拆迁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但是,在沭阳推进城市拆迁的初期,也并非人人理解,人人支持,人人配合。为了抢时间,抢速度,抢在宏观调控之前,所以拆迁不得不强制进行。

“仇和望一望,拆到南关荡,仇和手一挥,拆到沂河堆。”“拆了你别哭,没拆你别笑,那是仇和没看到。”这是沭阳当时流传的两句顺口溜。

沭阳县城规划在1996年之前极为混乱。仇和来了后,沭城重新规划的城区大约是原来的三分之二,拆迁范围大,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违章建筑。城市要重新改造,是每一个老百姓都明白的道理,但涉及自己就很难接受。拆迁最激烈的时候,“铲车、吊车开路,公检法,加上沭城居委会的干部,一共出动了300多人,居民限时必须搬完,书啊、被子用被单一裹,都被老百姓甩到门外,当时天下着雨”。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执行《规划法》,对不执行《规划法》的必须强制执行。不用强制力量不行!

仇和说:“中国要用50多年,走完西方300多年的路,怎么走?只能是压缩饼干式的发展。”

这两年随着城建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沭阳不用集资搞城市建设了。沭阳县委、政府主要抓的,一是城市规划,二是城市功能,三是城市设施,地下的,地表的,地上的。沭阳把所有基础设施进行分类,属政府行为的,属社会行为的,属市场行为的。所谓社会行为的,是指政府给政策,吸引社会力量来投资;属于市场行为的,做得越大越好;属政府行为的,要量力而行,不能哗众取宠,不能好大喜功。

国务院开始实施经营用地挂牌出让的规定时,沭阳早在三年前就已经开始实行了。按照当时的规定,所有领导都不能批经营用地,包括房地产、市场用地等。1996年到2001年之前,沭阳国有土地的收益只有132万,2001年当年收益9000万,2002年2.4亿,2003年达到了6.9亿,所有资金在用于征地补偿、拆迁安置后,大部分投向城市建设。

大立先从大破开始。污染企业、低矮篷户、遮挡围墙一律拆掉;蜗居闹市的违章建筑一律拆掉,为新城建设开辟了空间。

人居是工业化的行驿,发展是环境的衍生品。一座路宽地绿、灯亮锦绣的现代城市,正在新沂河畔崛起。经过改造的虞姬桥、袁枚桥、沈括桥,桥秀水清,风光无限;沭阳大厦、东方大厦、浙江商城打造了城区新的商贸流通中心;新改造的人民东路成为繁华的商贸物流大道,青少年广场、虞姬公园、沭阳大酒店等环境幽雅、功能配套齐全,是享受生活的最佳去处。

近年来,沭阳做足做好城市绿化的文章,景观树、行道树使城市生态环境大大改善。放眼沭城,到处都是绿色。以县城道路两侧绿化为框架,以广场游乐场所绿化为点,扑面而来的是生态的文化气息,享受到的是意想不到的绿色温馨。

当夜幕降临沭城,轮廓清晰的高楼大厦高低错落,远近互衬,动静结合,色彩纷呈。霓虹灯、广告牌尽相闪烁,礼花灯、放光灯、轮廓灯争奇斗艳。在沭阳城区,15纵24横39条主干道基本实现无杆亮化改造。

兴修道路,拉开了城市框架、拓展了发展空间;改造桥梁,疏通了交通瓶颈,打通了城市脉络;扩大绿化,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全面靓化,塑造了城市形象,提升了城市品位。

沭阳城市建设的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强化了城市拉动经济战略的实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沭阳在产业支撑力,经济辐射力,文化影响力,要素凝聚力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主持】

在经历8年的风雨洗礼之后,当人们再一次聚焦沭阳时,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是什么支撑着沭阳人从“泥泞”中走了过来?是什么使沭阳重焕生机?

答案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新时期沭阳的“四不”精神。

【解说】

不争论,才能赢得时间,赢得效率。一旦争论,就会增加政治成本和时间成本。政治成本的表现是政治帽子和政治棍子乱扣乱打,成为干事者精神上的拦路虎,会导致失去人和。时间成本则表现为失去宽松的政策机遇、经济机遇、政治机遇,会导致失去天时、地利。

不畏难,才能敢于负责,强力推动,在攻坚克难中体现干部的能力。

不依赖,所以干部才能自强自立,事业才能自强自立,工作能独当一面,在自立中成长。

不空谈,才能有的放矢不说原则话,不当二传手,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

宏观决策要高,微观措施要实要细,解决问题的方法操作性要强,要善于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

同期声:李常委

不争论

走进沭阳我们就能看到一块巨大而醒目的标语牌,上面赫然写者: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同志的着名论断,也是沭阳县领导、沭阳人的铮铮誓言。

在沭阳,人们正用非常的实践论证着这一非常的真理。不争论,才敢于探索;不争论,才敢于实践;不争论才能消除杂音;不争论才能敢于突破;不争论,才能赢得时间;不争论,才能加快发展。

在沭阳,广大干部群众充分利用“不争论”这一思想武器,通过硬碰硬,着力促进干部思维方式的转变,引导广大干部由关注什么事情不能干,转向研究什么事能干;由凡是红头文件规定容许的,其他什么都不能干,转向凡是红头文件和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什么都可以试,可以干;由单一的顺向思维,转向包括逆向思维在内的多元思维方式。

在沭阳,不争论,不是不讨论。但是讨论的目的是为了集中正确的意见,不一定百分之百的一致。所以,沭阳县主要负责同志又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有时,对看准了的事情,哪怕领导班子的思想还不是十分统一,就要抓紧做起来,抢先一步,快人一拍,才能高人一筹。

沐阳县委一班人,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才自觉强化机遇意识,用不争论这一思想武器,在短短几年的实践中探索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发展方略,以及通过“全民招商、全民创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发展道路。

几年来,沭阳县坚持先干不争论,先试后评论,先有后规范,先改后完善,大刀阔斧推进各项改革,全面接轨市场经济,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激活了生产力,企业改革只用了1年时间;通过社会事业改革,切实把社会事业作为产业来办,作为项目来抓,作为实体来运行,作为企业来管理,繁荣了卫生、教育事业;通过以干部任前公示制、竞争上岗制、公开招考制、任期承诺制、动态考核制、失察追究制等为主要内容,实施了彻底的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其经验得到中央的肯定。沐阳的这一系列改革,之所以能够推行下去,并取得明显成效,若论其成功的经验与原因,可以说出很多条,但其中解放思想,大胆闯,勇于实践,不争论是首要。

不畏难

一是不畏社会舆论压力;二是不畏不理解群众的抱怨;三是不怕困难,直面困难,不被困难压倒、吓倒。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强力推进事业总是要担风险,总是要引来议论的,有时甚至是要遭受非难和指责的。在这种情况下,沐阳县领导同志没有动摇,没有退却。在不断总结经验,修正错误的同时,他们的思路、他们的工作得到越来越多的干部与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大多数干部相信:县委一班人是干事业的人;大多数老百姓相信:沐阳一定会变得比过去更好;而县委则相信:有上级党委和绝大多数群众的支持,即使少数人会造成某些阴暗面的扩大效应,但只要坚持用事实说话,坚持眼睛向前看,对认准的目标,坚定不移,一往无前,理解与支持就会越来越多,议论与阻力就会越来越少。

同期声:群众

不依赖

沭阳人逐步认识到: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救自己。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伸手要饭吃,永远吃半饱,吃别人的脸子,而且生活质量永远低人一等,所以必须自强自立。广大干部认识到:工作希望得到上级的支持,但不能依赖。不能始终依赖上级的钱,依赖上级的政策。不依赖的另一层含义是,下级不依赖上级,副职不依赖正职,干部职工不依赖领导。在独立工作中攻坚克难独当一面,锻炼能力,培养才干,树立威望,让百姓认同,让上级信赖。

只争朝夕抢时间、抓进度的精神,让沐阳有了“几十年的事几年干,几年的事一年干的高效率、快节奏”。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沐阳的面貌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短短几年时间里,沭阳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计划经济的意识改变了,市场经济的意识增强了;等、靠、要的意识改变了,自主创业的意识增强了;自我封闭的意识改变了,对外开放的意识增强了;求稳怕乱的意识改变了,敢闯敢试的意识增强了;“官本位”的意识改变了,建功立业的意识增强了;自卑、自馁、自弃的意识改变了,自豪、自信、自强的意识增强了。现在的沭阳干部群众人心思变、人心思干,到处是一派团结一心、务实苦干、奋起直追、自强不息的生动局面。到农村走访,几乎看不到有青壮年闲散在家。花卉苗木,印刷品,图书三支推销大军常年奔波在外,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在城市,商铺林立,商流如织,一派繁荣景象;在机关,干部职工尽职尽责,办公快速便捷,竞争发展氛围十分浓厚。今天的沭阳人,创市场、找商机、做生意、谋发财已蔚然成风;现在的沭阳农村,有电脑、能上网的农户之多成为苏北地区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