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在路上
12105000000034

第34章 报告文学(5)

面对逼人的形势,文顺集团没有选择收缩、保守,而是果断制定了“依托煤炭、延伸煤炭、超越煤炭”的战略发展思路,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投资1.2亿元建设文顺新型碳材制品有限公司,把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文顺集团,这条巨龙已显现出蓄势待发的强劲势头。

大风起兮鹏鲲抟

——宁夏文顺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改革纪实

王鹏

“善弈者谋势。”西部大开发的春雷响彻塞上大地,作为宁北碳素行业龙头的文顺集团不可避免地要在这浩浩荡荡的大潮中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10年来文顺集团粗放经营的历史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一定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文顺集团董事长邵建文抚今追昔,不胜感慨,他敏锐地意识到,单靠碳素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必须重新布局,争得先手。

眼前这位两鬓斑白,目光如炬,神采飞扬的中年人就是文顺集团的老总——邵建文。特殊的经历赋予了邵建文不服输、敢拼搏、善谋略、勇开拓的胆识和气魄。这个当年怀揣当兵梦的小伙子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贩过菜,跑过长途运输,开过出租,在平罗县铁合金厂当过最基层的官——班组长。无论在哪里,邵建文都没有让自己沉沦下去,跑长途、开出租,邵建文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即便是在生产环境险恶的平罗县铁合金厂,仅仅工作7年邵建文就成为当时铁合金厂最年轻的厂级后备干部。

2004年5月21日,邵建文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间工厂——文顺碳素制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但直到2004年11月27日,公司才生产出第一块产品。

当时公司只有一台混捏锅,一台成型机,一台焙烧炉,产品也仅限于预焙碳砖、自焙碳砖、冷捣糊。襁褓中的公司生不蓬时,从2005~2007年,企业一直在市场的煎熬中徘徊、挣扎、开拓。

那几年,文顺集团董事长邵建文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如何促使企业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如何加快企业的发展步伐,文顺集团和他的当家人邵建文一起都在负重前行中寻找着突破口。

2007年,是文顺集团最值得铭记的日子。当年,文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第二台焙烧炉顺利投产,企业的产品适销对路,企业的销售网络不断完善,文顺——步入发展快车道。

当时的文顺集团和平罗当时的大多数企业一样,一出生就有着明显的“煤炭烙印”。但是,邵建文却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战略:依托平罗当地丰富的煤炭发展碳素,在发挥煤炭资源优势的同时,开发碳素下游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009年文顺集团在加大文顺碳素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更新的同时,决定投资1亿元建设宁夏文博工贸有限公司。

转变,始终是文顺集团发展的主题词。创新,始终是文顺集团经营的通行证。

调整产品结构,坚定地实施精品战略是文顺集团发展壮大的法宝。2010年,文顺集团投入近300万元实施改造、扩建,企业产品扩大到高质密碳化硅、各种型号半石墨碳化砖、电炉自焙碳砖、半石墨碳质碳化硅碳砖、电极糊、冷捣糊等,形成了完备的产品生产系统,年产各类产品3000吨。

生产工艺的成功改造,极大地提高了文顺集团调整产品结构和调控产品质量的能力,使其具备了高档碳素产品的生产能力,所供应品种也扩展到高端市场,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企业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把资源的禀赋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提升产品的档次和质量才是企业发展的王道。”邵建文的此番话语是文顺集团快速发展的注解,也是文顺集团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秘密武器。

2012年10月1日,投资1.2亿元,作为平罗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工程——宁夏文顺新型碳材制品有限公司正式开工建设。

思路决定出路,规划引领建设。为打造“一流的碳素生产基地”,文顺集团全面实施新型碳材发展规划:以煤炭、硅石资源为依托,整合集团内部资源,延长产业链条,实现节能、降耗、增效的有机统一。

专注,是邵建文骨子里最执着的基因。专注于碳素的生产和经营的文顺集团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中脱颖而出,不断发展。

2012年,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势,邵建文临危不乱,尽显英雄本色。

面对危机,邵建文信心很足:优秀的企业员工、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生产设备、完善的营销体系足以帮助企业度过危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商场如同战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作为文顺集团的掌舵者,邵建文对企业有着清醒的认识:文顺集团的发展最大的制约是环保,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文顺集团必须在产业发展上有所突破。邵建文说:金融业将是文顺集团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充分了解自身情况,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之后,文顺集团制定了发展规划,即按照依托煤炭、延伸煤炭、超越煤炭的战略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文顺集团公司市场的禀赋优势,在强力推进新型碳素产业升级的同时,加快以小贷公司为主的金融业的发展,逐步建立“碳素为基,结构合理,绿色发展”的产业格局。这不是痴人说梦,更不是天方夜谭。文顺集团已经迈开了追日的步伐,他们坚持挖潜改造与新厂建设并重,大力实施产业升级战略,进一步巩固文顺碳素在平罗乃至银北地区碳素生产基地的龙头地位。

如今,文顺集团的销售网络已辐射到全国多个省区,远销日本、美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越南等国家,未来几年文顺集团将以此为依托,积极开发、研制新的碳素产品。技术的不断成熟,将为文顺集团实现产业和产品的调整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2013年10月8日,宁夏金峰文达投资公司正式挂牌投入运营,文顺集团跨出了多业并举的关键一步,多年来以碳素生产经营为主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公司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文顺集团这条巨龙正抖擞精神,飞向云霄!

大浪淘沙始见金

——宁夏凌云集团公司创新发展纪实

王鹏

这是一片大河奔流、贺兰雄峙的土地!

这是一片盛产乌金的土地!

当时光的指针指向2013年——宁夏众力科技园二期工程开工建设的前夜,站在凌云集团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神思万里。

这是一片催生过辉煌的土地,也是曾经孕育过无数个奇迹的土地。但是今天我们的目光重新聚焦平罗,宁夏凌云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脱颖而出。短短24年,这匹黑马已经从一个民营小厂,成长为一家最具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宁夏凌云集团公司下辖凌云建材实业有限公司、宁夏凌云化工有限公司、平罗赛云建材有限公司、宁夏众立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宁夏众立科技园有限公司5家独资公司。集能源化工、环保建材、房地产开发、创业园建设为一体的凌云集团总资产10.32亿元,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从业人员达1500人。

作为宁夏民营诚信企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民族团结先进企业,全区百强企业,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环境保护先进企业,尊师重教先进企业的凌云集团,不仅有传统的基因,更多的则是涅盘的基因。她的每一次跨越,都是一次华丽的转身;她的每一次转型,都无异于一次浴火重生。她的方向,指向未来,也指向平罗美好灿烂的明天。

1989年春,怀揣创业梦想的尤兆云走出了家乡,走进了一个前途未卜,充满挑战的新领域。这个曾经在宁夏平罗县渠口乡担任村长的小伙子那时的梦想就是跳出农门,走出一条父辈们没有走过的路。谁曾想到,一个奇迹会在这样的不经意间诞生。

尤兆云的第一次创业选择了水泥制品,说起那段经历,尤兆云至今记忆犹新。

开弓没有回头箭。尤兆云开始了一项全新且富有挑战性、探索性的事业!

从零起步的尤兆云,承受过许多困难,也走过了一段摸着石头过河的经历。

公司成立之初,由于受资金、技术、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兆云举步维艰,但凭借着“事在人为、人定胜天”的创业激情和坚定信念,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今天。正是有过这样的经历,公司始终在品牌上做文章,在质量上下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磨砺,视品牌和质量为生命的凌云,其钢筋混凝土排水管、电线杆、双T板、新型组装式钢筋混凝土电缆沟槽等混凝土系列产品辐射到陕、甘、内蒙古。在宁夏建材市场有了南青龙、北凌云的产业格局。

初战告捷的凌云并没有因此止步。近年来,凌云建材公司不断创新理念,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先后研制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新产品。与此同时,凌云建材公司积极进行混凝土新产品专利申报工作,目前已经拥有12项国家专利,成为国内同行中的领头羊。

如今的凌云,在打造全国品牌的同时,依托公司专利技术,实现了产品升级换代。凌云,一飞冲天。

凌云建材公司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整合,是命运的整合。从一个泥脚上田的农民,到一个叱咤风云的企业家;从一个民营小厂,到一个民营企业中的佼佼者;尤兆云的背后,是一群敢打硬仗的凌云人。凌云建材,将凌云集团董事长尤兆云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紧紧“整合”在一起。

凌云建材人以激情和智慧披荆斩棘蹚出来一条通衢大道。

将军小胜不须计,一路征战不解鞍。

2003年,凌云集团借势进入化工行业,宁夏凌云化工有限公司成立。在平罗高耗能企业、尤其是煤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关头,凌云人凭借其先进节能的理念挺起的是傲岸的脊梁!

这是一次无与伦比的华丽转身。尤兆云在审时度势,客观分析了市场供需、产业链要素的优化配置以及未来发展后,当机立断,决定向市场前景更加广阔的化工行业进军。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进军化工行业可能谁都无法想象会遇上什么样的困难,但凌云的每一个人心里都已经做好了迎接困难的准备。2003年,一个庄严而简单的开工仪式后,凌云人出发了。

平整场地,就地起灶,风餐露宿。就这样,凌云人靠着坚韧与执着,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里,凌云化工的第一条生产线永远矗立在人们面前。那一刻,凌云人相拥在一起,为身在凌云而自豪。

如何推进技术创新,走一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发展之路?如何跨越在基础层面上对煤炭资源的利用,而进军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生产,减缓资源枯竭带来的巨大生存压力等一系列现实的问题,都成为凌云人面向未来,推进技术创新、完善价值链建设,探寻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前提所在。

一年一个大台阶,两三年一个新跨越。如今的凌云化工,资产达到了3.89亿元,是年可生产电石18万吨,生石灰20万吨,石灰氮6万吨,双氰胺8000吨,硅锰合金10万吨的多元化煤化工企业。

根植于煤海石嘴山的凌云化工,上承天时,下占地利。短短10年时间,在群雄逐鹿的煤化工行业中,实现了由单一生产企业向多产品的现代化企业的转变,迅速成为全区煤化工行业异军突起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