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最棒的员工
1211300000024

第24章 最棒员工,拥有最出彩的思路和方法(3)

杜德拉把2 000万美元的牛肉转销出去之后,继续寻找丁烷气。他到了美国费城,找到太阳石油公司,他对太阳石油公司说:“如果你们能出2 000万美元租用我这条油轮,我就向你们购买2 000万美元的丁烷气。”太阳石油公司接受了杜德拉的建议。从此,他便打进了石油业,实现了跻身于石油界的愿望。经过苦心经营,他终于成为委内瑞拉石油界的巨子。

寻找方法创造机会,能让许多难题变成有利的条件,为我们创造更多可以脱颖而出的资源。职场中人,要注意困难中潜藏着的有利条件,主动寻找方法发挥其能量。

实干加巧干,才能大发展

苦干加巧干,坚持持久战。

——郭沫若

生活中,有人日出而作,夜深而息,一天甚至埋头苦干十一二个小时。但结局呢?一生平庸,碌碌无为。有人却深谙巧干远大于苦干的奥妙,他们忍受不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劳作,认为总会有更简单、更轻松、更快捷的方法。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他任电报操作员时发明了一种可以在工作时打盹的装置。当亨利·福特还是少年时,就发明了一种不必下车就能关上车门的装置,当他成为闻名于世的汽车制造商时,他仍在继续巧干。他安装了一条运输带,从而减少了工人取零件的麻烦。在此问题解决后,他又发现装配线有些低,工人不得不弯腰去工作,这对身体健康有极大的危害,所以他坚持把生产线提高了8英寸。这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提高,却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工人工作量,提高了生产力。历史上,无数新发明、新创造便是如此诞生的。人们眼中的“懒汉”,常常是老板青睐的对象。

汉斯是一个伐木工人,为公司工作了5年却从来没有被加薪。这家公司又雇用了杰克,杰克只工作了1年,老板就给他加了薪,而老板仍然没有给汉斯加薪,这引起了汉斯的愤怒。他去找老板谈这件事。

老板说:“你现在砍的树和一年前一样多。我们是以产量计酬的公司,如果你的产量上升了,我会高兴地给你加薪。”

汉斯回去了,他开始更卖力地工作,并延长了工作时间,可是他仍然不能砍更多的树。他回去找老板,并把自己的困境说给他听。

老板让汉斯去跟杰克谈谈:“可能他知道一些你我都不知道的东西。”

于是汉斯就去问杰克:“你怎么能够砍那么多的树?”

杰克回答:“我每砍下一棵树,就停下来休息两分钟,把斧头磨锋利。你最后一次磨斧头是什么时候?”汉斯红了脸,一言未发。

工作中,许多人如同汉斯一般,勤奋努力,任劳任怨,却忘了多磨一次斧头,找寻巧干之路。成功者大多懂得巧干,而且善于抓住机遇。

福海集团总裁罗忠福在17岁时,被分配到贵州极为偏远的大山中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那地方可以说是中国当时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挑一担水要走几十里山路;有时,一个月都吃不上一口粮食,只靠仅有的瓜菜充饥。那时,许多知青都安于现状,低头苦干。罗忠福并不怕苦,却不甘心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被埋没在大山里,他要抗争,要抓住命运的机会,要为自己争出一个新的世界。

一天,省城一位记者来大山采访知青生活,这成为一个改变罗忠福命运的机会。他要做一件事,一件能在大山里众多知青中引人注目的大事。罗忠福用当时仅有的10元钱,买了一桶红漆,在记者到来的日子,罗忠福跑到他们必经的山路悬崖上用粗绳把自己坠下,在峭壁之下写下了五个鲜红的大字:毛主席万岁。这一“勇敢”的举动正好被路过此地的省报记者看到并拍下来,于是,罗忠福出了名,成为先进典型。后来,他回遵义探亲,无意中看到城里有人以9角钱1斤的价格收购槐树籽,不禁想起自己插队的大山里到处是槐树,何不让农民们收集槐树籽后,以3角1斤卖给自己,然后再出来卖。大山里的农民做梦也没有想到世世代代烂在山沟里的槐树籽还能卖钱,纷纷进山去采集。罗忠福预备了一条大麻袋,每收满一袋树籽,就利用回遵义的机会运进城里卖掉,时间一长居然也慢慢积累了不少钱。职场中茫然的我们,恰恰缺乏这种眼光和头脑。记住,会苦干,能实干更要会巧干。

会巧干会变通的人,不愿意走别人走过的路,总想开辟一条新途径,寻找新的机遇,尽管路上是荆棘丛生。

会巧干会变通的人与众不同,而且并不介意与众不同,会巧干会变通的人应当认识并接受这一点。

会巧干会变通的人从不循规蹈矩,对墨守成规的人嗤之以鼻。他们往往放荡不羁,喜欢标新立异、独辟蹊径,以新的方法去干老的工作。

会巧干会变通的人具有独立性,他们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有时喜欢独处,往往与大多数人的意见不一致,而对自己的信念和愿望则往往固执己见。

会巧干会变通的人看问题具有与常人不同的眼光,他们具有特殊的综合能力,往往别出心裁。当别人说1+1=2时,他们却说1+1>2或1+1=11。

会巧干会变通的人不满足于浅显的东西、世俗的东西、平庸的东西或陈腐的东西。他们不满足于对问题的第一个答案,在不断的追求和探索中感到其乐无穷。

测试小天地:测测你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下面推出的测试题,大都是一些实际问题,需要你去解答,看看你摆脱习惯思维的程度有多大。

测试题:

1玻璃瓶里装着苹果汁,瓶口塞着软木塞。既不准打碎瓶子,弄碎软木塞,又不准拔出软木塞,怎样才能喝到瓶子里的苹果汁?

2一个人的衬衣纽扣掉进了已经倒有咖啡的杯子里,他连忙把扣子从杯子里捡出来,但手没有湿,而且纽扣也是干的,这是为什么?

3玻璃杯里有一枚5分的硬币,旁边有一根筷子,一根细绳和一份奖品——一盒泡泡糖。要求你不准直接碰到玻璃杯和硬币,也不准移动杯子。怎样才能取出杯子里的硬币?

4在文艳的房间里,床和电灯开关(不是拉线开关,而是一般的电灯开关)相距有3米远,她打算天暗之前就到床上。你猜一猜,她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

5一只网球,使它走一小段距离后完全停住,然后自动反过来朝相反的方向行进。既不允许将网球反弹回来,又不许用任何东西打击它,更不允许用任何东西把球系住,怎么办?

6在小明的房间天花板上,悬挂着两根长绳。两绳相距5米,旁边桌面上有些小纸条和一把剪刀。聪明的小明却能站在两绳之间不动,伸开双臂,两手各拉住一根绳子。你知道他用的是什么办法吗?

7请你用6根火柴棒,搭出4个三角形,怎样搭?

8食堂张师傅切豆腐,一块豆腐切3刀,切成8块,他是怎么切的?

9怎样使火柴在水下燃烧?

10两个父亲和两个儿子分3个馒头,每人都分到1个,这是怎么回事?

11古时候,有个老人在临死前把3个儿子叫到床前,决定把自己的23匹马分给他们。他要大儿子得1/2,二儿子得1/3,三儿子得1/8。老人死后,3个儿子按老人的遗言分马,怎么分都不合适。正在这时,他们的一位亲戚骑着马来了。他想了个办法让3个儿子都满意。于是他又骑着马回家了。请问,他用了什么好办法?

答案与评析:

1只要将软木塞推入瓶内,就能喝到苹果汁了。而人们平时总习惯将瓶塞拔出。

2已倒入的咖啡是固体粉末。人们习惯地想到咖啡就是一种“液体饮料”,而很少会想到“固体粉末”。

3先吃泡泡糖,当嚼成一团粘胶时,用筷子沾上粘胶,把杯中的硬币粘出来。人们往往这样想:在问题没有解决前,奖品是不可以动的。而在这里,恰巧需要利用奖品解决问题。

4文艳天还没黑下来时就先上床了。她压根儿就没有开过灯。人们在说到灯时,就习惯地想到黑夜和开灯。

5这只网球是在一个斜坡上滚动。人们往往只想到在平地上打网球。

6小韩先用一根绳把剪刀缚住,并推动剪刀使它荡起来,然后走过去用一只手抓住一根绳,另一只手接住荡过来的剪刀。人们很少会想到剪刀可以用来当重锤。

7先在桌面上搭一个三角形,再把剩下的3根火柴从桌面三角形的三个角的顶点竖起,并相交于一点,这就搭成4个三角形了。人们看了这个题目,容易只从平面上去搭三角形,而没有想到立体空间搭成4个三角形的可能性。

8张师傅是这样切的:横一刀,竖一刀,拦腰又一刀。人们习惯于想在一个平面上试着切割,而没有从立体空间上去思考切割的可能性。

9把燃烧的火柴放在水杯下面。人们习惯于将“水下”理解为“没入水中”。而忽略了“隔着某个东西的水的下面”这种意思。

10这里说的“两个父亲和两个儿子”,实际上是祖父、父亲和儿子3人。人们习惯于将题目中的“两个父亲”、“两个儿子”理解为4个人,而忽略一家三代人祖父、父亲和儿子,以亲属称谓时,可以称为“两个父亲和两个儿子”的情况。

11那位亲戚把自己骑的马也加进去分,这样就有了 24匹马。大儿子分到1/2,得12匹马;二儿子分到1/3,得8匹马;三儿子分到1/8,得3匹马,一共还是23匹马,剩下的仍由他骑了回去。人们在分东西时,只是习惯于将要分掉的东西作为总数,而不去想可以把最后并不分掉的东西暂时归入总数。

这些问题难度适中,但你回答对了吗?

五个以下正确: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点差,需要多加有意识的练习。

6~8个正确:创造性思维能力尚可,但也有提升的空间。

9~11个正确:创造性思维能力很强,继续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