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员工课
1214400000040

第40章 第23课 《商道》—商亦有道,得民心者得天下 (2)

谦虚受益,戒盈杯之谜

人真正的欲望不是满足而是自足。

——《商道》

一个破碎的戒盈杯,却是林尚沃最珍贵的人生财富。金正喜这幅《商业之道》纵使价值连城,也比不上那盏破碎的戒盈杯。

戒盈杯由当时名匠禹明玉制作,是一个曾深陷酒色后又幡然醒悟的回头浪子毕其全身精气打造的神器。

一个小小的酒杯使韩国诞生了伟人林尚沃,又使林尚沃明白“人真正的欲望不是满足而是自足”, 戒盈杯,其精髓在于正确把握欲望之度。这正是现代人所缺少的。戒盈杯是“宥坐之器”,是它成就了一代贸易大王林尚沃。

人的内心如果充满了名利、金钱、权势的欲望终究会跌倒,戒盈杯,昭示了“满遭损,谦受益。”

一名徒弟跟着一位名师学习技艺,几年之后,徒弟觉得自己的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足以自立门户,因此收拾好行囊,准备和大师辞别。

大师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问道:“你确定你已经学成了,不需要再学习了吗?”

徒弟指了指自己的脑袋自豪地说:“我这里已经装满了,再也装不下了。”

“哦,是吗?”大师随即拿出一只大碗放在桌上,命令徒弟把这只碗装满石头,直到石头在碗中堆出一座小山后,大师问徒弟:“你觉得这只碗装满了吗?”

“满了。”徒弟很快地回答。

大师从屋外抓起一把沙子,撒入石头的细缝里,再问一次:“那么现在呢,满了吗?”

徒弟考虑了一会儿,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满了。”

大师再取了案头上的香灰,倒入那看似再也装不下的碗中,看了看徒弟,然后轻声问:“你觉得它真的满了吗?”

“真的满了。”徒弟回答道。

大师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拿起了桌上的茶壶,慢慢地把茶水倒入碗中,而水竟然一滴也没有溢出来。

徒弟看到这里,明白了师父的良苦用心,赶紧跪地认错,诚心诚意地请求大师再次收自己为徒。

此生应有崖,而知也无涯。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活到老,要学到老。”

波兰著名钢琴家阿瑟·鲁宾斯坦,他3岁时学琴,4岁登台演奏,直到95岁他未曾间断过对艺术的追求。因为他深知学无止境,艺术无止境,不间断的创作会使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增加其本身的魅力。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巅峰之上,还可以再创巅峰。这一切的前提是——学无止境!

姓义而非利,大义行天下

林尚沃明明白白地回答:“小人既不姓利,也不姓害,而是另有一姓。”

“那你姓什么?”

“小人姓义。”

——《商道》

在中国人的义利观里,常有一句话“金钱如粪土,人义值千金”,林尚沃也是如此。

听林尚沃说自己既不姓利也不姓害而是姓“义”,朴宗庆不由得又把林尚沃重新打量了一番。经过前面的一番诘问与对答,朴宗庆已经看出林尚沃绝不是那种从穷乡僻壤来的鸡毛蒜皮的小买卖人,而听了这“姓义”的答复,朴宗庆更加明白,林尚沃绝非凡人。

朴宗庆打开文契匣的盖子,从里面掏出一张纸,展开看了看。那是林尚沃作为赙仪进献给朴宗庆的银票。

“前些日子,家父不幸弃世,本人收到了这张银票。等看了来客清单,才知道送银票的是你。”

“是的,大人,这银票正是小人所献。”

“那么,”朴宗庆欲言又止,很认真地问林尚沃,“你送来的这张银票,是一张空白银票。也就是说,上面没有写支付银两的数目。所谓空白银票,就是持票人可以任意填写数目,就算他在上面写上1000万两,出票人也有义务照付,难道不是这样吗?”

林尚沃最后具体开出数目的那张银票,面额是一张万两。

作为职场员工我们不是要学林尚沃大笔一挥,签字百万的豪气,而是要学林尚沃对待金钱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和金钱观。如果仅仅只看到钱,只认准钱,就会得不偿失。

一个商人,他的经商手段非常高明,赚了很多钱。同时,他又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人,无论什么事,都首先问一下自己能得到什么好处,然后仔细算一笔账,只要能盈利,无论赢利多少,都要不择手段地达成;而无利可图的买卖是绝对不做的。长此以往,大家对他的行事方式都很反感,但他依然我行我素。

一天,他听说附近村庄发生了火灾,许多村民的存粮被烧,他立刻到村北去高价兜售粮食,路上要经过一条河,粮食太多,仆人担心船承受不了,商人却说赚钱不等人,全部装到船上,结果刚到河中央,船就沉了,商人掉进了水里。这时,他看到一条渔船驶过来,连忙喊道:“船家,快救我,我会报答你的。”船家本来就是赶来救人的,一看是他,却停了下来,故意不救,想让他多吃点苦头。商人一见船家无动于衷,连忙出价道:“我给你半吊钱!”船家还是不动,商人赶紧加价:“一两银子!”“二两!”“五两!”……

船家本来只想让他吃点苦头,并没想要钱,但随着商人不断加价,他不禁起贪心,想再等等,说不准商人出价更高。商人最后急了,在水里掏出算盘噼里啪啦算了一通,最后,艰难地说:“20两,再也不能……”还没说完,就已经沉到水里去了。

商人的唯利是图虽然为自己积累了万贯家财,却也因此激起了船家的贪念,最终栽在“利”的手里。

可惜很多员工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在工作中像商人那样被“私”与“贪”陷入眼前的蝇头小利中,以至无视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结果因小失大。

一个人的“私”与“贪”给个人或组织带来极大的伤害,倘若这种行为传播开来,形成风气,对组织和个人更是致命的打击,这也是所有公司都不想看到的。

因此,无论是为了社会风气和企业文化,还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我们都必须坚守职业道德的底线,克制“私”与“贪”,避免因小失大,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