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员工课
1214400000041

第41章 第24课 《沉思录》—洗涤灵魂,沉淀人性中的精华 (1)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

感恩,懂得珍惜工作

我感谢神明使我迅速地给予了那些培养我的人以他们看来愿意有的荣誉,而没有延宕他们曾对我寄予的愿我以后这样做的期望。

——《沉思录》

马可·奥勒留自始至终在感恩,他处处感谢神明,所以说他是一个懂得珍惜、懂得感恩的人。

“我感谢神明给了我这样一个兄弟,他能以他的道德品格使我警醒,同时又以他的尊重和柔情使我愉悦;感谢神明使我的孩子既不愚笨又不残废,使我并不熟谙修辞、诗歌和别的学问,假如我看到自己在这些方面取得进展的话,本来有可能完全沉醉于其中的;我感谢神明使我迅速地给予了那些培养我的人以他们看来愿意有的荣誉,而没有延宕他们曾对我寄予的愿我以后这样做的期望(因为他们那时还是年轻的);我感谢神明使我认识了阿珀洛尼厄斯、拉斯蒂克斯、马克西默斯,这使我对按照自然生活,对那种依赖神灵及他们的恩赐、帮助和灵感而过的生活得到了清晰而巩固的印象……”

从上面这段话里,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马可·奥勒留那颗谦卑而自足的感恩之心。我们从中知道,他是幸福的。他看到自己的幸福并小心翼翼地珍惜着。当我们一直在心里唱着“幸福在哪里”的时候,我们是否发现,其实幸福就来自于我们懂得感恩的内心,机会也来自于我们那颗感恩的心。

工作是我们取得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给我们提供物质生活基础。试想,如果没有工资和奖金等工作的报酬,你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在一次全国锦标赛中,有位著名的运动员夺冠呼声很高,赛前各种媒体也认为第一名非他莫属,结果却止步于八强,遗憾出局。后来记者问他:“你出局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他说:“我立刻打电话给弟弟,告诉他,自己失败了,叫他不要买5000只种兔了,付不起钱。” 如果工作没有业绩、没有收获,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都要受到困扰。

我们必须认真负责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以保证这个平台的良好运转,不然,唇亡齿寒,公司破产之日,就是我们失业之时。因此,员工要懂得感恩,用努力工作去回报公司。

陈嘉良是一名跨国集团的总裁,有一次,陈嘉良出差到日本东京。东京的夜景世界闻名,到日本后不久的一天晚上,陈嘉良请在日本工作的同学陪他上了住友三角街的顶层,这里是东京观赏夜景的最佳地点。与纽约、洛杉矶、新加坡等地金光闪亮、耀眼的夜景不同,东京的夜景宛如星河泻地,银灿灿一望无际。

看着无数灯火通明的办公大楼,陈嘉良问同学:“为什么这么晚了,办公楼都还亮着灯?”

同学回答道:“一般公司职员都工作到很晚。”

在日本工作期间,陈嘉良白天有自己的安排,傍晚下班时,他总在同学工作的公司附近与他会合,两个人一起逛街。

有一天他们走岔了,陈嘉良等了很久不见同学踪影,于是就到同学公司去找。陈嘉良本以为这么晚了,公司里肯定空空荡荡的,可推开办公室的门,却看到里面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一大半屋子的人都还在忙碌着,而这时已经下班一个小时了。

出门遇上了同学,陈嘉良问他:“下班这么久了,你的同事怎么还不走?”

同学说:“日本人就是这样,其实他们也不是必须加班不可,只是他们对公司心存感恩,还想再找点什么事干干。”

那天乘轻轨火车返回东京远郊的住所时,已是深夜了,而车厢里挤得满满的。望着这群满脸倦意、默然站立的日本“上班族”,陈嘉良内心震动了——他们竟然是这样工作的!

正是因为有众多优秀员工心怀感恩、懂得珍惜工作,才造就二战以后日本一批优秀的企业。

感恩不是口号,更不是矫情,而是对现在所拥有的幸福的敬畏与珍惜。怀着感恩的心工作,怀着感恩的心对待工作,怀着感恩的心对待领导与同事,你会发现:幸福其实已经握在你的手中。

克制,剪除心灵不安的欲望

只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追求其他多余的东西,即不让欲望增加心灵的烦恼和不安。

——《沉思录》

马可·奥勒留认为一旦太过追求某些东西,就要被这些东西所累,他觉得人不应该被过多的欲望所羁绊,所累。

如果这目的是好的,你将不追求任何别的东西。那么你将不会自由,对于你自己的幸福不会知足,不会摆脱激情。因为这样你必然会是嫉妒的、吝惜的、猜疑那些能夺走这些东西的人,策划反对那些拥有你所重视的东西的人。想要这样一些东西的人必定会完全处在一种烦恼不安的状态,此外,他一定会常常抱怨神灵。而尊重和赞颂你自己的心灵将使你满足于自身,与社会保持和谐,与神灵保持一致,亦即,赞颂所有他们给予和命令的东西。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值得尊重的事情并不是那种无价值的所谓名声,而是根据自己自身恰当的结构推动自己,即,使自己不屈服于身体的引诱,不被感官压倒,与社会和谐,只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追求其他多余的东西,即不让欲望增加心灵的烦恼和不安。

老子说得好,“见谷而止为德”。邪生于无禁,欲生于无度。太多的欲望将会使人失去心灵上的自由,成为心灵的负累。如果再任由它如野草般疯长,必定会把原本清净与安宁的空间全部挤占,让自己变成纯粹的欲望动物,陷入越来越多的烦恼与不安之中。只有随时修剪,才能让你的身心保持健康与愉悦。

在曼谷西郊有一座寺院,因为地处偏远,香火一直不旺。后来,这里来了一位叫做索提那克的新住持。这位住持很奇怪,刚到寺院就开始修剪寺院周围那些杂乱无章、恣肆张扬的灌木。其他僧侣不知住持意欲何为,住持却笑而不答。

一天,有一位富翁路过此地,遇到汽车抛锚事故,他在司机修车的时候进入了寺院,住持接待了他。喝完茶之后,住持陪富翁四处转悠。行走间,富翁向住持请教了一个问题:“人怎样才能清除掉自己的欲望?”

索提那克微微一笑,拿了一把剪刀给他:“只要你能经常反复修剪这些树,你的欲望就会消除。”

富翁果真开始修剪灌木,一炷香的时间过去了,住持问他感觉如何。富翁笑笑说:“身体倒是舒展轻松了许多,可是平日堵在心头的那些欲望好像并没有放下。”

法师说:“经常修剪就好了。”

之后、富翁每隔一段时间就来寺院修剪灌木。直至把灌木修剪成了一只大鸟的形状。住持问他:“现在你是否懂得如何消除欲望了?”富翁面带愧色地回答说:“可能是我太愚钝,虽然每次修剪的时候都能气定神闲,了无挂碍。但是回到我的生活圈子之后,我的所有欲望依然会不断膨胀。”

住持对他说:“施主,其实我建议你来修剪灌木只是希望你每次修剪前,都能发现原来剪去的部分又会重新长出来。这就像我们的欲望,不可能完全把它消除,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把它修剪得更美观。放任欲望,就会像这满坡疯长的灌木一样丑恶不堪。只有经常修剪,才能使它们成为一道悦目的风景。对于名利,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利己惠人,它就不应该被看做是心灵的枷锁。”

富翁大悟。此后,越来越多的香客开始来到这里修剪“欲望”,寺院周围的那些灌木也越来越美丽壮观。

欲望是树,人生的诸多烦恼与不安皆来自于我们的欲望,只有修剪了过多的欲望,才能避免成为欲望的奴隶和滑向黑暗的泥泞,才能达到内心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