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陪孩子轻松走过高三
12155700000010

第10章 “行动派”要战胜“习惯派”

在晓宇进入复习阶段一段时间以后,她的学习热情及状态都已改变了不少,但她还仍有许多谈不上毛病的“毛病”,比如她喜欢戴上耳机听音乐,甚至在复习功课、做题的时候也会听音乐。另外,她在行为上还有些懒散与拖沓。其实,晓宇出现的这些情况,在高三学生中间,尤其是刚上高三的学生中间是很常见的。

当我向晓宇提出自己的看法时,她搔搔头说:“姐,我从读高一时就这样了,习惯了,我没音乐反而不能专心复习。”我说:“那高考的时候,考官准你听音乐吗?”她小声说:“我就喜欢这样,这是我的习惯。”

我装作没听见她的话,顿了顿,缓和了一下语气然后说:“你如果一定要听着音乐才能专心复习,那你就把流行音乐换成轻音乐。而且,你也不能戴耳机,我在客厅里放,这样我也能听听音乐。”由于我的态度坚决,晓宇想了想后便答应了。

吃饭的时候,我老公回来了,因为我老公当年入伍当过兵,我便刻意把话题往军队上引。我老公说部队是最锻炼人的地方,比如,他做事情利落细致就是得益于部队。我反驳说:“部队是最泯灭人个性的地方,天天都是命令,有什么意思?”老公急了:“个性?想要玩个性就别去部队。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在社会也这样,我们单位里有个小年轻经常拿着手机放电影,被领导发现了,他这个月的奖金就泡汤了。”

老公看到了晓宇,便转过头去快言快语地说:“晓宇,你可别像我们单位的一个小姑娘,人其实挺不错的,就是喜欢穿一些稀奇古怪的衣服,耳朵上还打一堆孔,结果在单位待了3年了,都还在‘锻炼’,整天只是干些跑腿的工作。其实这姑娘也是从重点大学毕业的,就是服装上穿得太个性了,违背了职场的规则,让领导看着感觉不顺眼,升迁就成了泡影。”

我连忙说:“晓宇的审美还是很正常的。其实,有时候人有点个性也没错。”老公却说:“个性也要分场合、时间。你看看衡水中学,里面的学生有什么个性?但个个都是重点大学的种子。”我点头附和:“也是。其实仔细想想,真正全身心投入到复习中,谁还会介意自己个性不个性?把这些个性、爱好留到大学校园里去,不更好?是吧,晓宇?”我边说边往晓宇碗里夹了一块糖醋排骨。

晓宇没有做声,但我看她的表情也并没有不开心,我也就顺势转移了话题。

第二天,在晓宇复习的时候,我便依照和她的约定在客厅里放起了班得瑞的轻音乐,但只过了20分钟,我就关掉了音乐,而这时晓宇俨然已经完全投入到复习中,她竟丝毫没有发现音乐已经停了。第三天的时候,我只放了5分钟的轻音乐,晓宇也没有异议。在一星期以后,晓宇就主动和我说:“姐,我发现没有音乐,其实也能复习得挺好,你就不用麻烦了。”我听后便表扬了晓宇一番,转而帮她下载了一些她喜欢的流行歌曲,其中大部分是英文歌曲,我想这些音乐在她吃饭、洗脸等的时间放放,可以舒缓一下她的神经,也能顺便锻炼一下她的英语听力。

晓宇另一个让我头疼的问题是她的懒散、拖沓。我当时向她提出过几次,她都颇不以为然:“反正现在刚开始,我不想把自己弄得很紧张。”我毫不客气地说:“如果你这样想就完全错了。就在你发呆、耽误的几分钟里,别人或许已经背完了一个公式、重新演算了一次错题、记住了几个单词。”我指指晓宇的目标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咬住目标不放松,是分分秒秒,不是心血来潮。高考复习时间与效率是第一位的。”

晓宇喜欢在没事的时候看看手机。我不得不说,家长们在孩子的物质需求上真的是太为孩子着想了。大姑为了让晓宇能够随时查找复习资料、随时进行复习,便专门给她买了一部高端智能手机,结果我发现它却成了晓宇的游戏机,晓宇在有事或没事的时候都会把它拿出来,看新闻、看笑话,还顺便跟同学在微信、QQ上聊天,不知不觉她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于是,几天后,我借口说自己的手机坏了需要修一下,想借用一下晓宇的智能机,把另一部老式的手机给了她用,对她说是暂时用几天。一个星期以后,晓宇也已经适应了这种没有智能手机的生活。她大概也明白了我借智能机的意思,之后再也没有向我提起手机的事情。

另外,晓宇上卫生间的时间太长,她之前已经养成了在卫生间看书的坏习惯。我也没直接指出来,而是每次当她上卫生间超过10分钟的时候,我就开始敲门催促:“晓宇快点,我憋不住了。”像这样我多做了几次,晓宇其实已经明白:哪能每次都那么巧?但这种方法也不会令她反感。在我坚持了半个月之后,晓宇在上卫生间的时候便养成了“速战速决”的习惯。

在晓宇拖沓的习惯改掉了以后,我充分肯定了她:“照这样下去,晓宇,不敢保证你能进‘985’,但进‘211’是大有希望的。”我又自言自语地说:“咱们现在可是在一条船上了,先不说大姑,就是为了咱们的姐妹感情,我也一定要尽力让你将最好的状态投入到复习中,考一个理想大学。”

晓宇咧嘴一笑:“姐,放心吧,我不会让你为我难过的。我会努力的。”

我想要告诉家长们的是,高三是个很特殊的阶段,而高三学生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当家长的要求与孩子的需求相抵触的时候,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有时候方法委婉一点儿,不要那么直白,孩子反而容易接受些。这个阶段的孩子,讲道理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家长反而要让孩子明白的是:我们始终跟你站在一起。只有与孩子有了这种情感上的默契,孩子才不至于对家长的一些行为抵触、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