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四季养生特效秘方
12181300000013

第13章 夏季养生老偏方(5)

夏季热主要发生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季节多集中在6~8月份。多以婴幼儿随着夏季气温升高持续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为主要表现。

小儿夏季热,是因为1~3岁的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汗液排泄功能差而出汗少,不易散热有关,医学上称为“暑热症”。

是炎夏酷暑季节婴幼儿的常见发热性疾病。

婴幼儿在夏季长期发热,热势随气温升降,并伴有烦躁、易哭、唇干舌燥、口渴欲饮、饮水量多、小便次数增多、无汗或少汗、皮肤干燥灼热、食欲不振、以及精神萎靡、疲倦嗜睡、形体消瘦等症状(医生们常将这些症状概括为“三多一少”,即多发热、多口渴、多尿,少汗或无汗)。其特点是热型不定或不规则,体温多在37.5~39.5℃之间,天气越热,体温越高。即使应用解热药,体温也往往只是暂时下降。而做血常规、大小便及其他功能检查时,又无病理性改变。但这种发热,即使不治疗,在雨后或气候凉爽时体温也会有所下降。

此外,家长对患儿应细心呵护,避免孩子中暑或受风热感冒;饮食宜清淡、凉润,宜食藕粉、粳米粥之类,及西瓜、黄瓜、青菜等蔬菜瓜果类;长期发烧者应补充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如鸡蛋、鱼、瘦肉末等;忌食辛辣刺激、肥甘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夏季谨防脚癣“节外生枝”

症状:脚癣

老偏方:①乌梅100克,白及、苦楝皮、苍术、黄柏、苦参各20克,丁香、吴茱萸各15克,乌头、冰片各10克。先煎乌头、白及,次加乌梅、苦参,1小时后再加丁香、吴茱萸。浓煎后加75%酒精200毫升,去渣取液,加冰片混匀,用棉球沾药涂搽患脚,一日2次。②鲜鸡蛋一个,第二次淘米水1000毫升。淘米水洗患脚10分钟,将蛋壳内薄膜取下,贴敷患处。保留1~2小时。一日1次。

药理:以上二方对于由真菌感染引起的脚癣有独特的疗效,对由于病情发展或搔抓而出现糜烂、渗液,甚或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等症状效果更好。

夏日,是脚癣容易发病的季节。脚癣俗名“香港脚”,又叫脚气,是由真菌引起的常见皮肤病。脚癣是一种接触传染病,常因共用面盆、脚盆、脚巾、手巾、拖鞋及澡盆而迅速传播。它是由致病性皮肤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肤病。在我国有很高的患病率。南方发病比北方多,夏季发病比冬季多。不少人认为脚癣是区区小病,往往不屑一顾,发痒时抓几下了事。殊不知脚癣除了会传染到身体其他部位而引起甲癣、体癣、股癣等皮肤病外,还会引发以下急性炎症。

脚癣由真菌感染引起,其皮肤损害往往是先单侧(即单脚),数天、数周或数月后才感染另一只脚。水疤主要出现在趾腹和趾侧,最常见于三四趾间,足底亦可出现。为深在性小水疱,可逐渐融合成大疤。脚癣的皮肤损害边界清楚,可逐渐向外扩展,但不会是弥漫性、边界不清楚的。因病情发展或搔抓,可出现糜烂、渗液,甚或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等。

趾间起水疱、脱皮或皮肤发白湿软,也可出现糜烂或皮肤增厚、粗糙、开裂,并可蔓延至脚底及脚首边缘,剧痒,痒至必须抓破为止。故常伴局部化脓、红肿、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甚至形成小腿丹毒及蜂窝组织炎等继发感染。

由于用手抓痒处,常传染至手而发生手癣(鹅掌风)。真菌在指(趾)甲上生长,则成甲癣(灰指甲)。真菌喜爱潮湿温暖的环境,夏季天热多汗,穿胶鞋、尼龙袜者更是为真菌提供了温床;冬季病情多好转,表现为皮肤开裂。

浸渍糜烂型或水疱型脚癣在感染化脓时,易引起急性淋巴管炎。开始时,在脚癣病灶处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很快便有一条红线自下而上,沿小腿向腘窝发展,附近的淋巴结肿大、压痛,并伴有程度不同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乏力等,如治疗不及时,“红线”可达腹股沟。

脚癣主要引起小腿丹毒,往往起病急骤,患者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和关节疼痛,体温可升至39℃以上,同时患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升高。较轻的患者仅在足踝部皮肤出现一过敏性红斑,继之脱屑,重者皮肤开始表现为红斑片,伴有肿胀,发炎的部位因为水肿而略高于周围皮肤,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楚,扩展迅速,触之有热感,压痛明显;有的患者红斑水肿显着,或有水疱形成。少数病人可出现局部组织坏死。年老体弱者,还可发生肾炎、皮下脓肿及败血症等合并症。若丹毒反复发作,可导致淋巴管阻塞,发生慢性淋巴管水肿,久之患处纤维组织增生,皮肤增厚、粗糙、变硬,就像大象的皮,俗称“大象腿”,医学上称之为“象皮肿”。

脚癣还能引起急性蜂窝组织炎,一般发生在脚癣的病灶处,因感染部位的软组织比较疏松,炎症易向四周扩散,有时可波及深部组织,甚至达到肌腱和骨髓。病变处皮肤明显红肿,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病变中央常发生坏死。较深的蜂窝组织炎部皮肤表面红肿可不大明显,但有局部水肿和深部压痛;同时,患者会出现高热、畏寒、乏力等症状。一般一周左右形成脓肿,也可引起急性淋巴管炎,甚至发生败血症而危及生命。

夏日情绪中暑,找准穴位按一按

症状:情绪中暑

老偏方:将右手中指尖放在左掌心劳宫穴(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再把左手中指尖放在右掌心,手指尖用力按压两分钟。另外,按摩“身柱”(后背肩胛骨中间从大椎往下开始是胸椎,第一个凸起的点,我们称之为第一胸椎棘突,再往下数三个,在第三胸椎棘下凹陷处)和“肩井”(肩部最高处,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指压时挺胸,一面吐气一面压6秒钟,如此重复20次。

药理:正常人中,16%的人易“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易发生。情绪中暑后,烦躁低落,动不动就发脾气。中医认为,可按摩劳宫穴缓解情绪中暑症状。

夏季属火,易阴虚阳亢,阳亢火气就大。正常的火是生命动力的来源,当人体受到内火(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或外火(风暑湿热等环境变化)侵袭时,就会导致生理机能失调。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高温天气会影响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从而给人们的心理和情绪带来负面影响。据测算,在正常的人群中,约有16%的人会在夏季出现“情绪中暑”。

“情绪中暑”对夏季养生危害甚大。特别是老年人,由于“发火”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甚至引发猝死。所以,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来防止“情绪中暑”的发生。

“静心”养生。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嵇康《养生论》中对炎炎夏季有其独到见解,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故越是天热,我们越要心静,尽量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境。不要生闷气,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感到心烦意乱时可以想想一片绿林、一片蓝天等,以平静心情。

保证睡眠。情绪与睡眠亦密切相关。睡眠不足,心情会变得急躁。经常作息颠倒或长期熬夜的人,往往情绪也不稳定。夜间11点至凌晨1点是脏腑气血回流的时间,此时血回流到肝脏准备储存精气(能量),如果不睡,能量无法被贮藏,就会肝盛阴虚,阴阳失和。故夏季应安排好足够的睡眠时间,有条件的,尤其是老人中午最好休息30~60分钟。

调剂好饮食。日常膳食应尽量减少进食油腻食品,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不仅能防暑,还能增进食欲。注意多饮水,以调节体温,改善血液循环。多进食“清火”的食物和饮料,如新鲜蔬菜、水果、绿茶。尽量避免油炸、煎烤之品,甜食热量高的也要少吃,若大热天吃烤肉,更加速心火旺盛,令人焦躁不安。冰凉食物也要少吃,虽然冷饮或冰品在盛夏最受欢迎,却是最不妥的食物,因为过食寒凉之品易致冷热失调。

居室要注意通风。通风可迅速散去人体周围的热气及减少室内空气污染,使人产生凉快的感觉。早晚室外气温低,打开门窗,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凉爽。

中午室外气温高,应将门窗紧闭,拉上窗帘,启动风扇、空调,阴凉的环境能使人心静神安。

早晚外出活动。不要在封闭空间内待得太久,要因人制宜地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运动量不要太大,尽量从事温和运动。早晨,可到公园等草木繁茂、空气新鲜的地方散步锻炼。傍晚,漫步徜徉于江边湖畔,习习的凉风会使你心静似水,心旷神怡。

注意养气。日常生活应保持不急不缓、心平气和的状态。中医养生注重“气和”,如果“气”的运行紊乱,不够自然流畅,身心均易致病。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都要保持不急不缓的动作,让呼吸均匀有序,“气”自然就会“和”。

“气”顺了,转化为足够的能量,身心舒展放松,“心”自然就平静了。

食疗足浴治小儿夏季腹泻

症状:小儿夏季腹泻

老偏方:①炒谷芽、炒麦芽各10克,焦山楂10克,茯苓15克,煎汤代茶饮,每日一剂,适用于伤食泻患儿;马齿苋15克,荷叶6克,薏苡仁30克。煎汤代茶饮,每日一剂,适用于湿热泻患儿。②鬼针草30克,马齿苋30克,花椒10克,加水煎汤,连药渣一起倒入盆内,先熏后洗脚。每次20~30分钟,每日两次,适用于各类腹泻患儿。

药理:中医认为,小儿夏季腹泻主要以伤食泻和湿热泻居多,以上两方对伴随着宝宝大便酸臭,夹杂食物残渣,有恶心、呕吐的伤食泻和小儿大便色黄、质稀、次数多,肛门红赤,舌苔黄腻的湿热泻具有非常好的效用。

腹泻是小儿夏季常见病。因为患儿常伴有呕吐,喂药很可能会吐,而盲目使用抗生素则可能会造成抗生素滥用。此时,如能针对不同类型的腹泻,除常规治疗外,施以简便易行的食疗和足浴方法,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是小儿腹泻病的高发期,许多患儿家长认为腹泻没什么大碍,其实不然。小儿腹泻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各种并发症,威胁健康;如果治疗不当,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一旦发生腹泻,患儿大便次数每天少则5~6次,多则数十次,同时还会出现呕吐、发热、脱水等症状,影响孩子健康。

夏天小儿特别容易腹泻是由小儿的生理特点决定的。首先,由于小儿胃肠道未发育成熟,胃酸少,杀菌能力差,如果夏天过多地进食饮料,稀释了胃酸,致使病菌很容易进入肠道而引起腹泻;其次,小儿胃肠道中各种消化酶少,不利于食物消化,易引起消化不良,导致腹泻;最后,婴幼儿生长迅速,需要足够的营养,胃肠道的负担相对较重,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预防小儿腹泻,最好母乳喂养。母乳含有小儿所需要的多种消化酶和抗体,各种营养成分非常适合小儿的消化和吸收,比牛乳及一切母乳代用品优越得多,而且卫生、经济、方便,可预防小儿腹泻。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若广泛宣传母乳喂养,全世界每年可使100万婴儿免于死亡。母亲要注意乳头的清洁,给宝宝喂奶前应用干净毛巾仔细擦洗乳头。

另外,添加辅食不可过急。婴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的热量和营养物质较多,所以当每日奶量达到1000毫升或每次奶量达到200毫升时,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孩子都应该添加辅食,才能保证婴儿正常生长发育。为防止添加辅食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必须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的原则。每次只添加一种,适应一段时间,如果孩子食欲正常,大便次数及性状正常,再考虑添加第二种。如果添加辅食后大便次数增加,性状异常,即应暂缓添加,等大便正常后,再从较小量开始。添加辅食不能急躁,孩子患病期间或天气炎热时容易腹泻,应推迟添加辅食。

注意饮食卫生和规律。病从口入,是指致病微生物往往通过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进入消化道引起感染。夏季是病原菌滋生的季节,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特别是加强饮食和饮水卫生,对于预防夏季小儿腹泻是非常重要的。

要尽量放弃奶瓶,而改用碗勺喂奶,因为奶瓶容易污染,不易清洗消毒,特别是橡胶奶头,很容易被病菌污染,导致小儿腹泻。如果一定要用奶瓶则需严格消毒,配奶前应先用肥皂、流动水将双手洗净,不能给孩子喝生水及吃过多的冷饮,生吃瓜果要洗净。喂剩的奶液最好丢弃,以免变质。

1岁以前的宝宝每天可以吃5餐,早、午、晚三次正餐,中间加两次点心或水果。1岁以后的宝宝每天可以吃4餐,早、午、晚三次正餐,中间加一次点心或水果。喂食过多、过少、不规律,都可导致消化系统紊乱而出现腹泻。不能暴饮暴食,尤其夏季不能无节制地喝饮料和吃冷食;同时,家长应注意根据天气变化随时为宝宝增减衣物,避免其腹部着凉。

很多家长认为小儿腹泻,饿几顿就好了,这是错误的。因为小儿机体对营养的需求较高,而腹泻时排出量增加,此时如果再给患儿禁食,会导致其营养不足,使其体内代谢紊乱,腹泻加重或使病情迁延不愈。腹泻患儿仍有消化能力,应该继续喂食易消化的食物,以保证其身体对营养的需要,补充因疾病产生的营养消耗,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对腹泻的患儿可给予母乳、牛奶、米粉、米汤、稀粥喂养,腹泻停止后可较快恢复原有饮食。

小儿腹泻后一定要预防脱水。小儿腹泻的严重后果是可导致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发生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所以对腹泻的患儿要多补充水和电解质,以预防脱水的发生。可以给予米汤或水500毫升加细盐1.75克(一个啤酒瓶盖的量)随时饮用。一旦小儿腹泻严重,出现口渴、尿少、哭无眼泪、眼窝凹陷等脱水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对轻、中度脱水的患儿可以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纠正脱水。对严重脱水的患儿应该以静脉补液纠正脱水。

三个老偏方,热中风不用慌

症状:热中风

老偏方:①大蒜2瓣,去皮,捣烂,涂牙龈上,有效。②白头蚯蚓3~4条,炒焦,用开水冲服。③将芹菜洗净后打取汁,每服3、4汤匙,1日3次,连服7日。治中风。

药理:常吃芹菜有助于清热解毒,去病强身。肝火过旺、皮肤粗糙及经常失眠、头疼的人可适当多食。而大蒜中含硫化合物,具有奇强的抗菌消炎作用,对多种球菌、杆菌、真菌和病毒等均有抑制和杀灭作用,是目前发现的天然植物中抗菌作用最强的一种。芹菜、大蒜两种日常常用的蔬菜,对于治疗热中风引起的牙疼上火具有很好的疗效。

临床分析认为,热天中风病人明显增加,除了空调的原因外,与出汗多、体液减少、循环血量减少、血液黏稠度增高也有关系。这其中,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血管硬化的高龄患者属于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