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四季养生特效秘方
12181300000014

第14章 夏季养生老偏方(6)

热中风是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的脑血管病,气温在30℃以上的盛夏最容易发生热中风症状。夏天天气炎热,气温越高患中风的危险性越大。当气温升到32℃以上时,特别是相对湿度达到70%以上时,人体体温的调节则主要靠汗液的蒸发来散热,人体每天要排出1000毫升或更多的汗水。出汗多而大量丧失水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脱水”就可使血容量减少,血液黏稠,血循减缓,微小血栓容易形成。微小血栓堵塞脑血管就会引起“缺血性中风”的发生。

中风一般来说好发于老年人,但近年来有关统计数据表明,40岁左右的人群已成为“高危人群”,而且一旦发作,来势凶猛,预后较差。武汉市某医院去年夏季收治脑中风患者180余人,其中90人是中青年人,最年轻的才29岁。有关专家提醒中青年人尤其是脑力劳动者,应注意防范脑血管病。中风趋于年轻化,多因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发生了改变。高脂肪、高热量膳食摄取过多,食物营养的不平衡,再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激烈的竞争致使人们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之中。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中风相关的病症日益增多,也日益年轻化,从而大大地增加了中风发生的危险性。

在中风发生前一般都会有一定的征兆信号,如果发现有以下不适症状,要高度警惕中风发生的可能:血压突然大幅度波动,且伴有头昏眼花或耳鸣耳聋;头昏头痛突然加重或由间断性头痛变为持续性剧烈的头痛,伴有恶心呕吐;突然出现一时性一侧肢体发麻、无力或活动不灵,或口舌发麻,吐词不清;精神和性格突然发生改变,变得沉默寡言,表情淡漠或急躁多语,烦躁不安;或出现短暂的判断和智力障碍,或突然发生嗜睡状态,即昏昏沉沉总想睡觉;突然出现一时性的视物不清或自觉眼前发黑,甚至一时性突然失明,或出现频繁的鼻出血;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跌跤和昏倒等。

小中风是中风的先兆,小中风患者中风的危险性比同龄同性的正常人高10倍以上。一些研究显示,3~5成的小中风患者在30天内会发生中风。

因此,面对漫漫长夏,中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患者,在积极治疗原有疾病的同时,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要注意“三个半分钟”和“三个半小时”的自我保健。“三个半分钟”是指清晨或夜间醒来,睁开眼睛后,继续平卧半分钟,再在床上坐半分钟,然后双腿下垂床沿坐半分钟,最后下地起床或如厕。“三个半小时”是指早上走半小时,晚饭后散步半小时,中午午睡半小时。

做好防暑降温的工作,要合理饮食,食物宜清淡,宜食用富于营养又易于消化的食物。尤其是老年人要少吃多餐,要补充足够的食物营养来满足生理的需要。要多喝水(以凉白开水中加0.9%的食盐为最佳),即使不渴也要喝水,以每天不少于1000毫升(约两大杯)为宜,出汗多时还要加量,以补充丧失的水盐和维持循环血量,维护机体的健康。

要学会劳逸结合,避免疲劳过度。尤其是在大热天劳作时,要注意防暑降温和不要劳作时间过长或过累;要坚持适宜的体育运动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血脂,防止微小血栓的形成和化解微小血栓,减少发病的隐患。锻炼时间不要太长,运动量不宜过大,出微汗即可,还要注意运动后水的补充;要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学会自我放松,避免精神紧张和激动,维护内环境的平衡,防止血压波动而致发病。

一旦出现一闪而过的头痛头昏、疲倦乏力、肢腿感觉异常,或出现持续的头痛、恶心、眩晕、肢腿麻木、精神萎靡等症状时,即可能是中风的先兆信号。

夏季旅游好季节,小心被蜂蜇

症状:蜂蜇中毒

老偏方:被蜜蜂蜇伤后,先冰敷患处,然后用苏打水冲洗伤口,再抹上蜂蜜或者是蛋清。

药理:冷敷是为了避免毛细血管扩张而加重病情,用苏打水冲洗可以中和毒素中的酸性物质,抹上蜂蜜或蛋清是因为它们有营养物质,而且能杀菌消炎,对伤口快速愈合有好处。

夏季是外出游玩的好时节,红花绿叶间妙趣横生。殊不知在这叶底花间也潜藏着不少危险因素。临床统计表明,夏季发生蜂蜇事件较多,如果不及时处理,后果会比较严重,甚至发生休克乃至死亡。

蜜蜂的活跃期要从春季一直延续到深秋,夏季因裸露在外的皮肤多,更易被蜇伤。如果是体质本身对蜂毒过敏的人群,不仅会出现面部、眼睑肿胀,腹痛腹泻,呼吸困难,严重的还会出现血压下降、神志不清等过敏性休克症状。所以,夏季到野外、公园等地方游玩要做好准备,以免被蜜蜂蜇伤。

被黄蜂、蜜蜂蜇伤后,一般只在蜇伤的部位出现红肿、疼痛,数小时后可自行消退。如果被成群的蜂蜇伤后,可出现头晕、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出现休克、昏迷甚至死亡。被蜂刺伤后,如创口内有折断的蜂刺,可用消过毒的针或小刀片挑出。

黄蜂的毒液为碱性,伤口可用酸性物质如食醋、3%硼酸、1%醋酸等冲洗,以中和毒液。蜜蜂的毒液为酸性,伤口可用苏打、氨水、肥皂水及碱水等冲洗。

出现全身症状的严重病人应去医院治疗。

蜜蜂、马蜂和胡蜂是三种不同的蜂。蜜蜂是“吃素的”,而马蜂和胡蜂都是“吃荤的”。三种蜂都蜇人,但蜜蜂蜇了人,蜇刺就掉了,它也就死了;而马蜂和胡蜂的蜇刺可再生,蜇人后也不会死亡。

蜜蜂腹部末端的螯针连接着毒腺和内脏器官,针尖端还有几个倒钩,当蜜蜂的毒针蜇人时,小倒钩也牢牢钩住了皮肤,当蜜蜂拔出毒针的瞬间,自身的一部分内脏也被拉了出来,于是很快就会死去。而马蜂的螯针细长且没有倒钩,蜇人后螯针容易拔出,对人实施攻击后能够毫无损伤地抽身逃走,因此可以反复蜇人,蜇人后也不会立刻死亡。

所谓胡蜂,学术上定义为“胡蜂属”,隶属于“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组”“胡蜂科”的“胡蜂亚科”,迄今有效种22种,全世界广布。陕西境内目前已广泛发现11种,“袭人胡蜂”有墨胸胡蜂、双色胡蜂、基胡蜂、笛胡蜂、金环胡蜂等,其中墨胸胡蜂、金环胡蜂最为常见。据农林专家介绍,胡蜂又名杀人蜂,属世界罕见蜂种,以柿子为主食,毒性较大,有皮肤过敏症状者被其蜇后极易导致心脏衰竭死亡,与普通马蜂相比,杀人蜂个头较大,后足显白色。被杀人蜂蜇后,不到5分钟就命丧黄泉,可见其毒性之大。

蜜蜂和胡蜂有一个最本质的区别,蜜蜂是采蜜的,而胡蜂靠捕食昆虫为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肉食性动物,但多数时候胡蜂是一种益虫。胡蜂喜欢甜食,所以据说有人常常捕食蜜蜂。

被蜜蜂蜇咬后,伤口往往留有蜂刺,应先用镊子或针将其挑出,切勿用手去挤压伤口的刺。蜜蜂毒属酸性,可用氨水或苏打水敷于患部5~10分钟,以中和毒液;也可用肥皂水清洗患部,必要时可用冰敷以减轻红肿疼痛。

被黄蜂蜇咬后,伤口不会出现蜂刺。其蜂毒呈碱性,可用棉花蘸柠檬汁轻拍伤口,也可用醋及稀释后的醋酸或硼酸冲洗。因黄蜂毒毒性较大,有时会引起轻度发热、头痛、恶心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出现痉挛、休克等危险状况。所以被黄蜂蜇较严重者,宜提早送往医院治疗,以免贻误伤情。

按凶猛度排位,胡蜂第一,马蜂第二,蜜蜂第三。胡蜂的毒性是最猛的。胡蜂为半冬眠昆虫,气温降至5℃开始抱团,气温越低,抱团越紧;气温稍高,则抱团松散;温度高于7℃时,便开始散团。胡蜂一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态,1年发生3代,第1代成虫6月中旬羽化,第2代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羽化,第3代7月中旬至8月上中旬羽化,10月下旬交配,开始越冬。雄蜂多在第3代出现,交配后死亡,寿命较短。越冬雄蜂有群集性,常抱团越冬,以抵御寒气。春季雌蜂单独觅食筑巢,一般将巢筑于树上或树洞中。成虫捕食鳞翅目幼虫,并取食果汁及嫩叶。

一旦被马蜂群袭击,千万不能跑。应立即蹲下,用衣服包住头部,因毒蜂的毒素麻醉神经系统,而头部的神经最集中。不能抓伤口,否则会引起溃烂;不能吃鱼虾等发物。俗话说“打蛇打七寸”,对付马蜂,也要抓住它的弱点。昆虫专家发现,马蜂对橘子枝干燃烧后的味道特别敏感。这种土办法不妨试试,可以逼迫马蜂自己搬家。用微微晒干的橘子叶和枝干,堆成一堆燃烧,然后扑灭,再用纱布裹住还在冒着烟的叶杆,挂在马蜂窝旁。很快,马蜂就会乖乖搬家了。

马蜂(以及胡蜂)让人体中毒是因为毒蛋白在作怪,一些民间的土法很难起作用,碰上过敏体质的人,发作特别快,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救治。

胡蜂的毒素主要含激肽、磷脂酶A、磷脂酶B、组胺、5羟色胺、乙酰胆碱等物质。它是一种应用很广的天然药物,有抗炎、抗辐射、抑菌、抗癌、镇静、脱敏及免疫抑制的作用,可有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炎等多种疾病。因此,在农业、医药方面有广泛的用途,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胡蜂的毒性很大,受伤者非常疼痛,严重时可造成伤残或死亡。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我国城市建筑物上的胡蜂巢越来越多,因此胡蜂蜇人时有发生。目前仍然缺乏治疗这种疾病的特效药物。国外对胡蜂毒素的基因研究多集中在主要过敏源——大分子量蛋白如磷脂酶A、透明质酸酶和酸性磷酸酶等方面,对于墨胸胡蜂毒腺内的物质还未见报道。如果不幸被胡蜂蜇了,应赶快去医院。

另外,胡蜂一般不随意蜇人,除非自己的活动范围受到侵犯。胡蜂中有一种叫九里蜂,据说它们一旦锁定目标,会追出几里路。除非目标不动,它们才作罢。所以,遇到胡蜂最好不要动,你停着不动,它们就只绕着你飞,不会主动攻击你。

夏季水中毒,豆浆解毒米汤洗胃

症状:水中毒

老偏方:当一个人处于“水中毒”状态时,应立即为其喂入大量豆浆;如果没有豆浆,先灌入米汤,再灌入温开水,用手指刺激患者的咽后壁,进行催吐洗胃,反复数次。

药理:水中毒是一种因为人体摄取了过量水分而产生脱水低钠症的中毒症状。虽然水中毒致死的机会非常低,但仍然是有可能发生的。人体肾脏的持续最大利尿速度是每分钟16毫升,一旦摄取水分的速度超过了这个标准,过剩的水分会使细胞膨胀,从而引起脱水低钠症。当饮用过量水时,血液内的电解质因为被水分排出体外而降至低于安全水分的浓度,影响到脑部的运作,可能会致命。

此方中大量的豆浆进入胃中可使胃中的盐卤与豆浆发生作用,生成豆腐,可解除盐卤的毒性。而米汤则对于水中毒后的胃有非常好的清洗作用。

炎炎夏日,人体难免流失大量水分,需要经常补充。可是,喝水也有学问。

夏季“水中毒”的病例并不少见,甚至有患者严重到昏迷的程度。临床研究认为,“水中毒”的原因跟人体的盐分丢失有关。人在酷热天气身体出了很多汗以后,不仅丢失了水分,同时也丢失了不少盐分。l升汗水中就有将近3克的盐。

如果运动半天出汗5升,就要失去盐分近15克。出汗后如果一次大量喝进白开水,水分经胃肠吸收后,又经过出汗排出体外,随着出汗又失去一些盐分。这样,血液中的盐分就越来越少,吸水能力随之降低,一些水分就会很快被吸收到组织细胞内,使细胞水肿,从而使人感觉头晕、眼花等,即“水中毒”了。

防止“水中毒”的办法很简单,即掌握正确的喝水方法。正确的喝水方法应该是:先用水漱漱口,润湿口腔和咽喉,然后喝少量的水,停一会儿,再喝一些,这样分几次喝,就不会因“水中毒”而损害健康了。当然,大量出汗后,如能及时补充点淡盐水,则更有利于身体健康。若不习惯喝含盐饮料,则应将菜炒咸一点食用。另外,有关科学研究也表明,人体有个“报警机构”,当体内缺水时就有口渴感。因此,到口渴时才饮水就已经迟了,要保持体内有适量的水分,就要“主动饮水”,即未感到渴时就喝水。

由于儿童生长代谢旺盛,对水的需求量比成人多。但是儿童的水代谢器官功能还未完善,调节和代谢功能差,容易出现水代谢障碍,若喝水过多则会影响健康。若儿童一次或多次饮用过多的水,而肾脏对过多的水分又未能及时排出,便会导致细胞内外渗透压降低,可能会出现头昏脑胀,甚至意识障碍等“水中毒”

现象。除此,儿童排尿的调节功能还很不稳定,若喝水太多,可致排尿“开关”

失灵,导致尿频或遗尿,还可能出现神经性排尿困难。所以,家长对儿童每日的饮水量应有所控制。

根据生理需要量,儿童每日饮水量应为:1岁以下:700毫升左右;2~3岁:780毫升左右;4~7岁:950毫升左右;8~9岁:1050毫升左右;10~14岁:1100毫升左右。其余水分可从食物中获得。

心脏着凉吃生姜

症状:心脏着凉

老偏方:多食生姜。

药理:俗语说的“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是有一定道理的。

生姜是中药的一种,它的作用是驱寒,夏天人吃了过多冰冷的食物后,通过姜水将体内的寒气驱出,就可以避免内脏“着凉”,维持身体健康。

立夏过后,夏天的脚步声清晰可闻。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开始步入夏天了。此时天气渐热,植物繁盛,一年中最炎热的气候也由此开始。

根据顺应四时的养生法则,人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按照中医的观点,心脏有主血的功能,也是汗液的生成、排泄的器官,夏天天气炎热,人容易出汗,出汗多了,自然会增加心脏的工作量。因此,夏季养“心”是养生第一要务。

夏季养生要特别防止心脏“着凉”。也许人们听后颇为不解,炎热的夏季应该是防暑降温,心脏岂有“着凉”之说?正是因为夏天天气炎热,人们喜爱吃冷的食物或者冷饮来降温,这样形成了外热内冷,时间长了很容易造成心脏“着凉”,这也是夏天人体患病的重要诱因。

防止心脏“着凉”除了多吃姜之外,就是增加睡眠,特别是要有午睡的好习惯。

夏天的特点是白天长、夜间短,很容易造成睡眠不足,所以午休显得特别有必要。

在饮食方面,夏季应以清淡为主,选用适当食物滋养补益。抵御暑热侵袭,也是夏季养生的重要一环。古代着名医学家李时珍曾提出,食粥一大碗是夏季最佳饮食。因此,夏天应多进食粥品。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并煮粥,搁凉后食用,可起到健胃、驱暑的作用。

夏季失眠有偏方

症状:失眠

老偏方:①面粉、鸡蛋各500克,枣泥30克,莲肉100克,白糖650克,菜油20克。将干莲肉去心,放入锅内,加清水煮熟至黏软,再以洁白布包莲肉,揉烂成泥;将鸡蛋打入盆内,用掸蛋器掸成稀糊时,加入白糖,掸约35分钟,待蛋浆由淡黄转变为白色时,将面粉、莲肉泥撒入,调和均匀待用。将蒸笼垫上干净纱布,放入木制方形框,抹上菜油后,倒入蛋浆的二分之一,用铁瓢舀入方形框内擀平,再倒入余下的蛋浆擀平,入笼蒸熟,用小刀切成长条方块即成,当早点食之。②黄连10克,生白芍20克,鲜鸡蛋(去蛋清)2枚,阿胶5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