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读这本就够了
12181700000048

第48章 近代史(20)

美国为巩固夺取的占领区并加速军事进攻,不断向菲律宾增加兵力,至1899年11月,美国侵略军已增至7万人,在菲律宾岛展开全面的军事行动。同时,美国驻菲当局许以高官厚禄拉拢菲律宾地主资产阶级,使得共和国政府中的亲美投降派乘机上台,推行妥协投降政策,排斥主张抗战的共和国内阁主席A·马比尼,并派人暗杀坚定的抗战派J·卢纳,抗战派在共和国政府中的力量大为削弱。后来,共和国首都移至巴云邦。11月12日,共和国政府宣布转入游击战争。

菲律宾游击队以灵活机动的战术沉重打击着美国侵略军。3年中,歼灭美军万余名。对此,美国侵略军实行血腥的屠杀和镇压政策,在占领区内设立“集中营”,用“火刑”等非人刑法对付菲律宾军民。同时,发动“和平运动”攻势,进一步收买菲律宾地主资产阶级,还同殖民政府合作;后又以大赦为名,释放了大批被俘的菲律宾共和国政府官员,利用他们来劝诱游击队领导人放下武器。这些举措对处在严重困难时期的菲律宾独立战争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

1901年3月23日,菲律宾共和国总统E·阿奎纳多在帕拉南镇(怡萨贝拉省)被美军俘获后,公开表示效忠美国。4月19日,阿奎纳多又发表宣言,劝导菲律宾人民停止对美军的抵抗。阿奎纳多的投降,标志着菲律宾第一共和国的瓦解,菲律宾逐渐沦为美国的殖民地。

英国工党正式命名是在哪一年?

英国工党是由工会、合作社组织和社会主义团体联合组成的,成立于1900年2月15日,1906年正式改名为工党。

1924年以前的英国一直是由自由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1923年大选中保守党失败,工党获得比自由党更多的席位,1924年1月22日工党开始组建英国历史上首届工党执政机构。工党执政期间,对内通过了“惠特利住宅计划”,增加用于建设的国家补助金,还进一步改善了保障制度,增加了失业补助,废除了保护的原则。然而,工党政府执行的一些较激进的政策受到保守党和自由党的双重攻击。他们抓住“坎贝尔案”反对麦克唐纳,麦克唐纳被迫在1924年10月辞职,第一届工党政府自此结束。

工党最初被称为劳工代表委员会,但并非由职工大会发起创立,它是由工会、合作社组织及社会主义团体联合组成的,1906年改称工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支持政府的战争政策,并借机加入了自由党的联合内阁。20世纪初,力量日渐增强。1924年1月,在自由党的支持下首次组阁,并由此开始与保守党轮流执政。

工党纲领的理论基础是费边社会主义。二战以后推行温和的改革政策。推行国有化,主张建设福利型国家。加入西方联盟之后,主张打破旧的英国殖民帝国统治体系,废除贵族院。现今主要致力于公共住所、职工福利、失业救济、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公民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工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代表大会组织,又简称年会。工党的全国委员会是最高常设机构。工党的组织结构主要分为中央执委会、地区委员会、选区委员会以及基层俱乐部。政治活动机构包括议会党团、年会、全国执行委员会和工党总部。工党主要由领袖、议会党团、议会外组织和总部构成。

议会党团由工党在下议院的全体议员组成,在野时接受由议员选举产生的“影子内阁”领导,党的领袖历来都是议会党团的领导人,执政时即为首相。

美国社会党成立于哪一年?

美国社会党是由1898年创立的社会民主党,于1901年7月29日和社会主义工党温和派合并而成立的。

社会党的总部设在圣路易斯。党的基本纲领是把工人阶级和同情它的阶级联合组成一个政党,以参加竞选作为政治斗争手段,以期夺得政府的各项权力,并利用这些权力把现存的生产和分配手段的私有制转变为全体人民的集体所有制,反对通过社会革命途径建立社会主义。

1901年社会党共有党员1万名,1912年增至12万,成员遍布各州。组织成员较为复杂,有城乡小资产阶级包括许多的律师、牧师、小雇主以及来自俄、波、匈等国的移民。此外,还有工人,其中国外工人占多数。

党内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把持着党的领导权。党的主要领导者左派代表为德布斯,右派代表是希尔奎特,右派曾公开拥护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1905~1914年间是社会党活动的全盛时期,共创办了13种日报、12种月刊以及近300种周刊。

1912年社会党发生了第一次分裂。着名工人运动活动家W.D.海伍德被免去全国委员会委员的职务。他和124名工人党员相继退党。1917年,社会党在左派的鼓动下,通过了反对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议;后来德布斯与C.E.鲁滕堡因反战活动而被捕入狱。1920年总统竞选中,德布斯虽然在狱中,仍获得了92万张选票。

社会党在许多地方工会以及美国劳工联合会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在州和地方议员选举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社会党缺乏坚强而统一领导,德布斯本人有工团主义者色彩,希尔奎特是机会主义者。他们忽视了群众的要求,不能充分组织并领导群众展开经济斗争,致使党内不断发生分裂。

到了60年代末,社会党分裂为左、中、右3派。左派和中派支持民主党。1936年分裂出去的社会民主联盟于1972年同社会党重新联合,更名为美国社会民主党。

英日同盟成立的目的何在?

英日同盟是英国和日本为了维护他们各自在中国与朝鲜的利益而结成的互助同盟,旨在反对俄国在远东地区扩张。

20世纪初,英国为了巩固在远东的地位,力图假借日本之手遏制俄国在远东地区的势力扩张;而日本为了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急于寻求反俄的同盟者。1902年1月30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H.C.K.佩蒂-菲茨莫里斯与日本驻英大使林董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相互承认对方具有权保护自己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如英国在中国的、日本在中国及朝鲜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国威胁,或因中国内部发生“骚乱”而受到侵害,两国有权进行干预;缔约国中的某一方为保护上述利益而与第三国交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缔约国中的一方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围攻时,另一方应予以军事援助,与之共同作战。条约的有效期是5年。在条约的秘密条款中还规定:两国海军应相互配合行动,以保持远东海域的优势。

英、日同盟是针对俄国而形成军事攻守同盟,同时也是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工具。同盟订立后,日本加紧扩军备战,发动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1905年又两国签订了第2个同盟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保护权”,重申如果遭到任何第三国进攻,对方应提供军事援助。1911年签订第3个同盟条约。

自1902年以来,英日同盟一直是日本在亚洲大陆进行扩张的国际工具。英日同盟在一次大战后仍继续存在,它的存在成为了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进行扩张的潜在威胁。华盛顿会议上,英日两国在美国一再施加的强大压力下,被迫中止同盟关系。

1921年12月13日,美、英,法、日四国共同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规定缔约国相互尊重、共同维护各自在太平洋区域的利益,条约生效之日,英日同盟即被废止。

委内瑞拉债务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委内瑞拉之所以会出现债务危机,是因为1902~1903年德、英、意三国使用武力向委内瑞拉索债而造成的。

1899年,C·卡斯特罗夺得了委内瑞拉政权,就任总统。当时的委内瑞拉,因为连年内战,导致生产衰退,债台高筑,无力归还。首要债权国德、英等借总统就任之机要求还债,并以本国的侨民在委内瑞拉内战中遭到损失为由,向委内瑞拉勒索巨额赔款。

1901年1月,卡斯特罗政府向外宣布不供认1899年5月以前地外债。同年3月又宣布暂停偿还债务。为了向委内瑞拉索债,1902年12月7日德、英公使联合向委内瑞拉政府发出最后通牒。两天后,德、英、意三国舰队封锁了委内瑞拉的海岸,并扣留了拉瓜伊拉港的委内瑞拉海军舰艇,击沉一些船只,还炮轰卡贝略港。

最终,德英意三国的地军事行动招致美国出面干预。委内瑞拉政府委托美国公使鲍恩作为仲裁人,与相关国家进行谈判。1903年2月,德、英两国接受美国提出地《华盛顿议定书》,取消了对委内瑞拉的武装封锁,归还了被扣地委内瑞拉船只。

《议定书》规定,经过审议认为委内瑞拉理应归还地债务,用委内瑞拉的拉牙国际法庭审判,1904年海牙国际法庭作出有益于债权国地判决,并由美国来监督此项判决地执行。《华盛顿议定书》和海牙国际法庭地判决,为列强以武力向弱小国家逼债地强权行径提供了法律依据,并加强了美国在拉丁美洲地影响。

美国通过对委内瑞拉债务危机的调解,在维护门罗主义的同时,又用“罗斯福推论”扩展了它的内涵,将欧洲国家排挤出了拉丁美洲,强化了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势力。

美国干涉委内瑞拉债务危机是美国与欧洲以及美国与拉丁美洲关系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日俄战争以哪个国家为主战场?

日俄战争爆发于1904年,以中国领土为主战场。腐败无能的满清统治者,完全不顾国家主权和人民生命财产,任凭日俄两国铁蹄在东北地区肆意践踏。

1904年2月12日,清政府无耻地宣布“局外中立”,将辽河以东地区划为日俄两军的交战区,甚至命令地方军政长官对人民群众加强监督,防止人民群众进行破坏。

但是,饱受帝国主义压迫和蹂躏的东北人民,自发地开展反侵略、反官府的斗争,沉痛打击了帝国主义强盗,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战争对东北地区的破坏。东北人民的自卫战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顽强拼搏的精神。

8月23日,俄军根据部署进入阵地,将南部集团(扎鲁巴耶夫指挥的3个军)置于右翼;将东部集团(比尔德林格指挥的2个军)置于左翼,并且在辽阳以东安排几个军,另外保存2个军作为预备队。占领阵地的各个军团,又分别以40%~50%的兵力作为预备队,在攻守两面均做好准备。

日军部署与俄国有所不同。日军计划对俄军实行围歼,以少数包围多数,它倾其所有军队于战场之上,不留任何预备队,虽然在总兵力对比上处于劣势,但是却在俄军左右两翼形成了兵力优势。

日俄战争期间,日本特工天才明石元二郎在暗中支持正面战场,他在欧洲资助列宁发动俄国1905年革命,制造俄内乱,使得俄国无法将全部精力集中到战场,将俄国腹地闹的天翻地覆。

对马海战失败之后,尼古拉二世的赢取战争并利用战争的胜利来扼杀俄国革命的企图被彻底粉碎。由于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日本方面也认为继续打下去对自己不利。

于是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调解下,日俄双方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俄国被迫以战败国的身份于1905年9月5日在朴茨茅斯同日本签订和约。

这场在中朝两国领土上进行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掠夺战争,给中朝两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无法估算。东北人民蒙受极大的灾难,生命财产遭到空前的浩劫。许多人冤死在两国侵略者的炮火之下,更有成批的中国平民被日俄双方当作“间谍”,惨遭杀害。

日俄战争结束后签订了什么条约?

1905年9月5日,日俄双方宣布结束战争,双方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朴次茅斯海军基地签订《朴次茅斯和约》,这个条约的签订宣告了日俄战争的结束。

这个条约主要是惩罚俄国,削弱俄国在华尤其是东北地区的特权,企图将东北地区置于列强共同统治之下。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俄国承认日本在朝政治、军事、经济上均享有卓绝特权,如指导、保护、监理的权利。俄国不得阻碍干涉日本采取的认为必要的措施。

第二,俄国政府将那些从中国攫取的旅顺,大连租借地及其附属的一切权益、公产均转让给日本。

第三,俄国政府将从长春至旅顺段的中东铁路支线及其所属的一切权益均移让给日本。

第四,日俄两国可在各自占领的铁路沿线每公里驻护路兵十五名。俄国宣布取消在东北的一切有违机会均等主义的权益。

第五,俄国将库页岛以南及其附近岛屿和该处一切公共财产永远转让给日本,此后不得反悔。

日俄订约后,日本又强迫清政府承认条约中涉及中国主权的规定,取得了经营安奉路、修筑长春到吉林的铁路以及在鸭绿江右岸伐木等权利,并开放东三省十六处为商埠。自此,东北三省从俄国独占变为两国分据,成为日俄两国共同的势力范围。

日俄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不义之战,是交战双方站在对立的立场同时,侵略中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争夺利权的战争。日俄战争中俄国惨败宣告了沙俄远东政策的失败,俄国的实力遭到重大削弱,这个条约更是进一步瓦解俄国的沙皇专制统治,加速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到来。

这个条约更反映出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结,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只有永久的利益,没有永久的朋友。日美国家为了限制俄在华权益,无耻地上演了一场利益争夺战,无视我国主权,实在令人气愤。

俄国1905年革命的导火索是什么?

沙皇指挥不利,导致军队在日俄战争中的惨败是俄国1905年革命(亦被称为1905年失败起义)最直接的导火索。这场革命既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也没有明确的革命目标。引发革命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国家动乱和罗曼诺夫王朝的昏暗统治;国内改革不利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的要求独立也是部分原因。

这次革命发生于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境内,革命范围广泛,以反政府为主要目的,是一场社会动乱事件,斗争方式主要是恐布攻击、罢工、农民抗争、暴动等。这次事件最终迫使尼古拉二世政府于1906年制定基本法、成立国家杜马立法议会并施行多党制。

1905年1月16日,圣彼得堡普梯洛夫工厂1.2万名工人为反对工厂主开除4名工人举行罢工。其他工厂工人纷纷响应,几天内罢工人数达到15万人。1月22日,14万工人和家属前往冬宫广场,准备向沙皇呈递请愿书,结果工人们却遭遇埋伏,死伤1000多人,史称“流血的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