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初,智利军队在秘鲁伊洛和帕科查港登陆,占领莫克瓜地区,通过了条件恶劣的沙漠地带,在塔克纳和阿里卡两次战役中打败了玻利维亚、秘鲁联军。至此,玻利维亚失去了所有太平洋沿海的领土,秘鲁海军则全军被消灭殆尽。1880年6月,三国代表举行谈判,但秘鲁拒绝智利提出的谈和条件,只同意暂时休战。
1881年1月,2.6万智利军队向利马城发起总攻,秘鲁守军只进行了两天抵抗,便因实力悬殊太大,而以惨败告终了。
1883年10月20日,秘鲁与智利在利马北部的安孔城签订了条约,结束了南美太平洋战争。根据《安孔条约》,秘鲁将塔拉帕卡省割让给智利,并将塔克纳和阿里卡两地区交给智利管辖10年。
玻利维亚政府则先后于1884年和1904年与智利签订了《瓦尔帕莱索协定》和《和平友好条约》。玻利维亚由此丧失了安第斯山脉与太平洋沿岸之间的全部领土,变成了一个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国,对其国家日后的发展埋下了严重的阻碍因素。
被苏丹人民尊为“独立之父”的是谁?
马赫迪起义是苏丹民族英雄马赫迪领导的一场反抗英国和埃及统治的斗争,1881年1月爆发,1898年4月因英国殖民军的镇压而失败。这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势力,是非洲近代反帝斗争史上的重要篇章,领导起义的马赫迪也被苏丹人民尊为“独立之父”。
19世纪20年代初,苏丹沦为埃及的属地。为了统治苏丹和蚕食中非地区,戈登网罗一批欧洲探险者、退役军人充当助手。他们横征暴敛,同时以武力镇压人民的不满及反抗,以致苏丹经济凋敝,人民相继逃离。70年代,英国殖民势力侵入埃及,并由此开始向苏丹渗透。
马赫迪是19世纪苏丹的民族英雄,全名为穆罕默德·阿赫迈德·伊本·赛义德·阿布达拉(约1840~1885年),童年时起接受伊斯兰教教育,青年时以博学多闻、庄重虔诚而着称,曾去过很多地方游历、传教。在游历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英国殖民统治的残暴、腐朽以及人民的苦难、怨愤。
1873年,马赫迪起义军开始抓住一切机会反击英军。经过4年的武装斗争,起义军已占领了苏丹的绝大部分土地,攻下喀土穆之后,以马赫迪为国家元首,建立起新的马赫迪派国家——马赫迪王国,设首都于恩图曼。
在马赫迪之下,任命有三大继承人。三大继承人各拥有带有不同标志的军队,而以哈里发阿卜杜拉权力最大。此外,还设有金库总管及大法官各一名,总体负责财政及司法事务。为促进经济的繁荣,在苏丹历史上首次发行货币。
1898年4月,喀土穆被攻陷。阿卜杜拉率领残部退守科尔多凡省,继续进行游击战,直至战死。1899年英国和埃及签订《英埃共管苏丹的协定》,苏丹再次丧失独立地位,马赫迪派教徒转入地下活动,成为秘密的教派。
马赫迪起义历时18年,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是近代非洲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反对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在非洲近代反帝斗争史上谱写了重要的一章。领导起义的伟大英雄马赫迪也永远被苏丹人民记在了心里。
“白澳政策”是什么时候取消的?
“白澳政策”是澳大利亚联邦反亚洲移民的种族主义政策的通称,1901年,“白澳政策”被正式确立为基本国策,只许白人移居。在此政策下,大部分华人忍受不了欺压,被迫离开澳大利亚。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1972年澳大利亚工党政府取消了带有歧视色彩的“白澳政策”。
该政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8世纪50年代,当时有一大批中国人受“淘金热”的吸引,不远万里,纷纷移民到澳大利亚。许多英裔澳大利亚人带有歧视色彩,埋怨中国人的到来降低了当地的劳动力价值,同时迁怒于他们带来的中国文化传统。于是,连续发生了许多起反华暴乱。刚建立起的以白人为主的自治政府也持排华态度,陆续制定出一系列限制中国人移民的法案。
到1888年,澳洲殖民地上的所有中国人都遭到驱逐,被迫出境。总理埃德蒙多·巴顿还得意洋洋地宣称“人类平等的原则只适用于英国人之间,英国人跟中国人之间则不遵循这条原则。”该政策的另一源头是阻止美拉尼西亚人进入昆士兰的甘蔗园工作,只允许白人劳动力从事农场的工作。这项政策的基本意图是保持种族的“纯净”。
贸易联盟和它操持的政党——澳大利亚工党,是白澳政策的主要促动者。克里斯·
沃森(时任工党领袖)宣称,“我反对将有色种人与白人混杂,当然我承认它跟工业化有关,这主要是为了避免种族污染的可能性。”
白澳洲人普遍相信种族纯净有助于保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他们对中国移民的敌视可从《黄祸》一画中得到反映,而这种态度在澳洲最为明显。
1901年的澳大利亚人口为370万,跟亚洲相差很远,所以别有用心的人“担心”
中国移民的涌入会“吞没”欧裔澳人。联邦政府担心难以控制的移民潮流会大幅度降低工资水平,这不是无稽之谈,许多雇主公开声称他们会那样做。
“白澳政策”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日本军国主义的利剑和炸弹轰开了澳大科亚朝野人士的心胸和眼界,他们才开始慢慢对黑头发黄皮肤的种族有了新的认识。
哪场兵变促使朝鲜开始进行近代化改革?
发生在1882年的壬午兵变,是朝鲜王朝的一次具有反侵略反封建性质的政变。
壬午兵变后,朝鲜开始了近代化改革,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
1875年朝鲜高宗亲政后,兴宣大院君归政隐居,但仍试图插手干涉政务。1882年7月23日(阴历壬午年五月),朝鲜京城的五营士兵由于连续十三个月没有领到饷米,就聚众喧哗骚动。朝鲜宣惠厅于是赶紧将刚运到的漕米发放下去,但是米中掺入砂糠等杂质,不能食用,又引起士兵们的强烈不满。于是,士兵与库吏理论,发生冲突。
士兵们积怨已久,就爆发起来,同市民一起发动暴动,打砸了宣惠厅堂的上官闵谦镐以及闵台镐、韩圭稷等外戚权贵的宅第,夺取武库,后又攻打捕盗厅。然后,又一起包围了兴宣大院君的府第云岘宫,向大院君求助。此外还有几路士兵和市民分别攻打日本公使馆,处死日本籍的新军教官,开仓放粮。
7月24日,暴动的士兵和市民攻入昌德宫,杀死躲藏在宫中的闵谦镐、李最应(大院君胞兄),并寻找闵妃。闵妃化妆成宫女逃往外地,日本公使花房义质和随从人员也逃往济物浦(今仁川),由英国军舰搭救回国。7月25日,高宗召大院君入宫,委托其主政,并向暴动士兵宣布闵妃已经死于动乱中,士兵才放下武器,撤出王宫。
逃到忠州的闵妃和逃回长崎的花房义质分别请求中国清朝和日本出兵朝鲜。时任直隶总督的张树声和李鸿章派吴长庆率军在南阳登陆,不久就赶到了汉城。吴长庆扣留了前往中国军营拜访的大院君,并把他用军舰运到中国。清军同时逮捕了李载冕等人,并在汉城郊区逮捕参加过壬午兵变的士兵,闵妃集团重新掌握朝鲜政权。日本公使花房则于8月12日回到汉城,带来了1500军队和四艘军舰,逼迫朝鲜政府赔偿损失、同意日本军队驻扎朝鲜。8月30日,日本和朝鲜就上述内容签订了《济物浦条约》,壬午兵变宣告结束。
壬午兵变后,朝鲜开始了近代化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设立内外衙门,并训练新军。清朝为加强对朝鲜的控制,也与朝鲜签订一系列条约,在朝鲜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和海关监管权,并在仁川、元山、釜山等港口城市设立了清国租界。
哪场政变以中国大胜,日本惨败而告终?
甲申政变是朝鲜王朝历史上的第一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是将朝鲜由封建社会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初次尝试。最终,甲申政变以中国大胜,日本惨败而告终。袁世凯也因为这次政变而一战成名,他应朝鲜国王之邀,住在皇帝的偏殿楼下,朝夕接触会晤,成为清政府在朝鲜的实权人物。
进入19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开始入侵朝鲜,使闭关自守而落后的封建朝鲜受到巨大冲击。朝鲜统治阶级内部逐渐形成新旧两派势力,一派是以朝鲜高宗王后闵妃为首的维护封建制度的守旧派,另一派是以青年官员金玉均为代表的主张改革封建制度的开化派。开化派积极倡导文明开化的思想,决心奋发图强,改革朝政,后来,又在高宗的赞许下,进行了一些改革,但立即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压制,金玉均等也被排挤出朝廷。
于是,开化派决定采取政变形式以实现自己的改革主张。但是,他们力量尚不够强大,并且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缺乏认识,在得到日本答应给政变以各种支援的所谓“保证”之后,便于1884年12月4日利用新建邮局(开化派洪英植任该局总办)落成典礼之机,发动了政变,杀死了守旧派的几名主要大臣。之后,朝鲜组成以开化派为执政核心的新政府,以国王谕旨的形式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内容的新政纲。
这时,守旧派依靠驻朝的清朝军队,赶走日本军队,推翻新政府。守旧派重新掌握了政权,金玉均等只好狼狈逃亡日本和美国,甲申政变便以“三日天下”而告结束。甲申政变虽然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但是,它是促进朝鲜进行近代化的首次尝试,在朝鲜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此次政变,朝鲜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人民要求独立自主的呼声日渐高涨,对清廷的依附心逐渐减弱,对朝鲜官民而言,历史已经揭开了新的一页。而日本方面,一次小的失败并未阻挡其扩张称霸的勃勃野心。日本人痛定思痛,十年之后,借朝鲜的另一次内乱——东学党起义,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这一次,清廷一败涂地,再也找不到往日的威风了。
哪次会议掀起了瓜分非洲的高潮?
俄国和土耳其签订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引起欧洲大国的不满,尤其是英国、奥地利。1878年,欧洲大国为了修改这个条约,在柏林召开国际会议商讨。此次会议,西方列强重新划分了在非洲中部的势力范围,确定了在非洲拓展殖民地的共同原则,从此掀起了瓜分非洲的高潮。
《圣斯特凡诺条约》签订后,英、奥反对俄国在巴尔干扩大势力,反对在巴尔干半岛建立大斯拉夫国家保加利亚。奥匈帝国的外交大臣安德拉希提议召开国际会议,重新审议和修改该条约。英国欣然同意,并以武力胁迫俄国共同参加。俄国因刚结束战争,内外交困,无力再战,被迫同意参加柏林会议。
经过列强的商议,会议上划分了“刚果自由邦”与法属、葡属殖民地的边界;宣布在该地区实行贸易自由化;刚果河与尼日尔河可以自由通航;禁止买卖奴隶;规定任何国家以后凡在非洲取得新领土,都必须是“实际有效”的占领,并且通告议定书给各签字国;英国和法国应分别“保证”尼日尔河下游和上游的航行自由等。
会议之后,欧洲国家就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短短几年之间,各大强国就划分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作为非洲最发达的国家,南非认为如果利用好这次会议,不但可以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且可以一举得到欧洲诸国的承认,成为可以和他们进行平等谈判的国家,正式登上国际舞台!不然的话,几年后将会发现自己被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围困在非洲一角,到时候只能靠战争来扩大自己的领土了。
柏林会议的召开,使得巴尔干问题更为复杂化,为欧洲各大国日后的新冲突、新矛盾埋下了祸根,而瓜分非洲的列强们,也将会自食其果。
“英布战争”发生于哪一时期?
“英布战争”是一场爆发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帝国与“世界末端”国家之间的战争。
“英布战争”是一场英国与南非两个国家间的战争,是一场不折不扣的侵略战争。
被侵略的两个南非国家分别是南非共和国(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共和国),这两个国家都是由荷兰移民建立的,而荷兰人又被称为布尔人,因此,这场战争也就被称为“英布战争”。
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的帝国霸权主义。因为在南非共和国发现了大量的金矿和钻石矿,掀起了一场淘金热的同时,也引来了大批的英国淘金者,由于荷兰人的后裔没有让英国人得到预想的利益,最终引发了“英布战争”。
“英布战争”共持续两年半,从1899年10月11日起到1902年5月31日止,战争进程可以分三个阶段。战争初始阶段,拥有4万军队的布尔人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到了1899年的最后一周,英军的士气跌入最低点,欧洲的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均被“英军被驱”的标题所占。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被迫作出反应,委命了两名殖民长官,并迅速向南非增兵,6万英国军队开赴了开普敦,伊利沙白港和东伦敦。英军取得了一些胜利,最终灭掉了南非共和国。
但是英国人的征服没能马上带来和平,战争还持续了长达两年的时间。在这两年中布尔人与英军进行了无数次的小规模战争,战斗相当激烈。
这一时期英国在南非共驻扎了25万军队。以如此大规模的军队对付南非3万的反叛者,终于在1902年5月31日彻底迫使布尔人投降了。在这个命运转变的一天,布尔人签署了“统一条约”:战败方的公民必须承认英国国籍,所换取的权利是“可以保留荷兰语和自己的传统”。
战争结束时,大概有三万平民死于战乱,无数的士兵阵亡。英国人惨绝人寰的行径被世界所指责,直到维多利亚的长子爱德华七世登基,南非的血腥统治才有所改善。
“美菲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1898年巴黎“美西和会”上西班牙把菲律宾“转让”给美国。“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为了扑灭菲律宾的革命力量,将菲律宾彻底变成自己的殖民地,立即迅速增兵菲律宾,“美菲战争”由此爆发。
1899年2月4日晚,美国士兵击毙一名菲律宾军人,“美菲战争”爆发。2月5日黎明,美国舰队炮轰马尼拉附近菲律宾军队的军事设施。同一天,菲律宾共和国正式向美国侵略军宣战。
菲律宾共和国以正规部队抵御美国侵略军,马尼拉等重要城镇成为了主要战场。
战争爆发后不久,美国凭借优势兵力,先后占领了菲律宾南部岛屿。3月31日攻占菲律宾共和国首都马尼拉,后又占领了共和国政府迁驻地圣费尔南多。但美军每占一地,都会遭到菲军的顽强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