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读这本就够了
12181700000064

第64章 当代史(3)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底发生地震并引发海啸,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尔代夫等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近30万人丧生。

在这场大自然的悲剧之后,国际局势尤其是东南亚的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海啸的救灾工作反映了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不论是海啸破坏与影响的范围之大,还是国际传媒报道的空前密集;不论是各国对此反应的迅速与普遍,还是世界各国政府与人民在救灾中所表现出的天下一家、有难同当精神,都表明全球化已经客观存在,而且成为了大家普遍接受了的主观意识。

另外,联合国地位凸显、受到普遍支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危机,人类携手抵御共同的灾难的需要增加,联合国在这些方面的领导、指挥、协调与组织作用显得日益重要,联合国的重要性得到世界大部分国家的认可。

在海啸后的赈灾援助工作中,日本与澳大利亚的捐助额名列国际前茅,日本的动机是通过自身的积极表现和“卓越贡献”来凸显自己在本地区的大国地位,夺得东亚的主导权;澳大利亚则是想利用这一义举大幅改善与受灾最重的印度尼西亚的关系。

而美国最为突出,其救灾主要出于减轻伊斯兰世界对美国的普遍和严重的反感;乘救灾之机让军队进驻印度尼西亚,在军事上重返东南亚;通过加强对“动荡弧”的控制,削弱该地区的反美恐怖主义势力等方面的考虑。

经过此番救灾的竞赛角逐,海啸后的地区格局和战略态势发生了微妙变化。日本与澳大利亚在东南亚的影响有所提升,而美国影响力不断下降的趋势也有所减慢。中国在此次救灾中的表现也十分出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反响。经过此次救灾工作的考验,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继续上升。

“金砖四国”指的是哪四个国家?

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四个发展中大国被称为“金砖四国”,这一称呼是由美国高盛投资公司在2003年第一次提出的。

作为新兴的市场经济体,这四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各有特色,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也都还有许多有待提高和完善的地方。

俄罗斯的经济模式同样是以内需为主,但外需也很重要,增长绩效严重依靠于能源出口。其中,消费占GDP的比重在60%以上,投资占20%以上,净出口在10%左右。

尤其当国际能源价格上升的时候,俄罗斯财政与经济增长率也会有所增长。

巴西是以内需为主,增长动力基本上靠内需,其中消费额对GDP的贡献达到80%,而且内需以消费为主,投资率偏低;外需作用较小,外需(即净出口)的贡献则只有2%~3%,有时更低甚至为负。

与其他三国比较,印度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是相对发达的金融体系。印度的增长主要也是靠内需,但消费所占比例较高,私人消费加政府消费,对GDP的贡献常常会超过50%。外需方面,波动较大,经常出现负增长。但需注意的是,印度服务业在出口中占明显优势。

而中国主要依赖投资与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在对GDP的贡献中,投资一直占有最重要的比例,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通常大于消费对GDP的贡献。投资率的上升使得消费率处于相对下滑的态势。因此,在扩大消费方面任务重大。外需方面,中国也非常重视。近年来,净出口对GDP的贡献不断上升。

总体而言,金砖四国分别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优势和不足:巴西与俄罗斯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但工业化明显落后;中国的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化水平还需进一步的提升;印度的工业化与城市化都相对滞后。

另一方面,俄罗斯、中国作为经济转型国家,经济受政府调控的色彩还很浓,印度和巴西经济受政府干预的力度则相对较弱。

从卡特里娜飓风中可以看到美国社会的什么弊端?

卡特里娜飓风暴露了美国社会人人为己的弊端和矛盾。

2005年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登陆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数以万计的房屋被淹没,数十万户家庭断电,美国总统布什当天宣布上述2个州为重灾区。

此次飓风大约造成100多万人流离失所,然而,在这一重大灾难事故面前,飓风受害者一度因为受伤得不到救治而死亡。

新奥尔良杰菲逊区区长布鲁萨尔斥责道:“人们将会记住卡特里娜飓风是美国海岸有史以来所遭遇的最剧烈的飓风之一,也会记住它在美国历史上写下了这样的一页:

美国曾在自己的领土上抛弃了美国人。”

在这次飓风中,数以万计的房屋被淹没,数十万家庭断电。这次灾难中地方腐败、联邦政府的不作为以及社会或种族的分裂暴露无遗。这个城市没有为保护该地居民做任何准备措施,甚至没有在像体育场这样的战略地点储备水和食物。另一方面,在飓风来临时,联邦政府高级领导人对此反应过慢,仍忙于自己的日常活动。

面对国内民众的质疑和批评,美国白宫以及国会对联邦政府在应对飓风袭击过程中是否存在失误展开调查,撤去了联邦紧急措施署(FEMA)署长迈克尔·布朗的救援指挥职务,由美国海岸警卫队副司令长官萨德·艾伦中将代替他主持救援工作。由于受到救灾不力的批评,美国联邦紧急措施署署长迈克尔·布朗于9月12日提出辞职。

在灾难中,军队没有能够及时参与救灾,否则,救助活动的进展会顺利很多。那些看到直升机和飞机周末还在新奥尔良上空不停飞行的受灾者永远都会对这恶梦般的感觉记忆深刻。

臭氧层空洞真的能够保护南极吗?

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大量减少的空域就会形成臭氧层空洞。科学家发现,尽管人为对环境的破坏导致臭氧层空洞,不能阻挡紫外线,使人们容易受到紫外线的辐射伤害,然而臭氧层空洞却保护了南极洲。

臭氧层是地球的一个保护层,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最大的地方。它能够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辐射。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就发现臭氧浓度有减少的趋势。

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在南纬60°地区观测发现臭氧层空洞。

臭氧层的臭氧浓度减少,使得太阳对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量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有机体的正常生存,却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南极洲。

这个新发现其关键在于空气中的浮尘微粒。专家们认为悬浮在大气中的、具有反射作用的微小颗粒能够对气候状况产生巨大影响。在过去形成的臭氧空洞下方,强风在海面拍击出大量海水浪花飞沫,这里面就包含了不计其数的细微盐质颗粒,随之就形成了细微的水滴,最后就产生了云层,将太阳强有力的射线反射回太空。温室气体从地球上辐射红外线热能,然后又将热能释放到大气当中,导致地球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升温,导致全球变暖。而云层中的悬浮微粒则将太阳辐射热能反射回太空当中,从而起到给地球降温的作用。

因而,近几十年来,虽然南极洲西部地区的冰正在以很快的速度消失,但南极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都保持着“凉爽”的温度,在某些地方,温度甚至还有所下降。

臭氧层空洞还使南极洲附近的海洋风力增加,这就使得南极大陆大部分地区比南极洲西部地区更加凉爽。但是由于破坏臭氧层的氟利昂气体已经被禁止,科学家们认为臭氧层将在今后五六十年内完成自我修复。到时,臭氧层空洞对南极大陆的这种冷却效应就会削弱,南极洲也将面临全球变暖的危机,冰川融化也将加剧海平面上升。

二战后欧洲爆发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局部战争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是发生于1992年4月~1995年12月的波黑战争。这是一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三个主要民族因波黑前途和领土划分等问题所引发的战争。

1991年6月起,南斯拉夫开始解体。波黑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这三个主要民族就波黑前途发生严重分歧:波黑穆斯林主张脱离前南独立,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克族也主张独立,但希望建立松散的联邦制国家;塞族则表示坚决反对独立。

1992年3月3日,波黑在塞族议员反对的情况下宣布波黑正式独立。随后,美国和欧共体等国家相继予以承认。塞族随即宣布成立“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脱离波黑独立。波黑3个主要民族间的矛盾没有解决反而不断激化,最终引发战争。

战争分为三个阶段。1992年4月到1994年1月为第一阶段。波黑三族间展开领土争夺战。为达到阻止战争爆发的目的,联合国自1992年5月起先后通过对波黑塞族和南联盟实行全面制裁、在波黑建立“禁飞区”、向波黑派驻维和部队等一系列决议。

西方大国的干预,使战争进入第二阶段,即相持阶段。北约的干预从对塞族进行军事威胁升级到实施有限空中打击。在美国的敦促下,穆、克两族签署建立联邦与联邦军队的协议,使波黑战场形成穆、克族联合对抗塞族的新局面。

1995年3月,双方战事又起。8月30日~9月14日,北约借萨拉热窝遭炮击为由,发动3400余架次飞机对波黑塞族阵地进行空中袭击,导致波黑塞族的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全部陷入瘫痪。穆、克族军队在克罗地亚军队的支持下,乘势在波黑西部向塞族发起进攻。最终塞失去军事优势,被迫同意由南联盟代表其参加由美国主持的波黑和谈。

波黑战争给波黑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导致波黑430多万人口中有约200多万人沦为难民,27.8万人死亡;经济损失450多亿美元,全国的经济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另外,此次战争一直都伴随着外部势力的军事介入和武装干预,尤其是美国借助北约这一工具对战争进行的军事干预,影响了战争形势的发展。

南苏丹共和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南苏丹共和国简称南苏丹,曾是原苏丹共和国的一部分。经苏丹南部各政党领导人一致同意,于2011年2月16日把即将在苏丹南部地区建立的国家命名为“南苏丹共和国”。

南苏丹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26万,居民多为非洲土着黑人。长期以来,苏丹南北方在民族、宗教、文化和政治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南苏丹共和国成立之前,曾爆发过两次国内战争,要求实行民族自决。

在苏丹南部地区2011年1月举行的公民投票中,绝大多数选民都赞成南部地区从苏丹独立。根据苏丹北南内战双方2005年达成的《全面和平协议》和此次公投结果,2011年7月9日,南苏丹正式宣布独立。

2011年7月14日,联合国大会以鼓掌方式一致通过决议,接纳南苏丹共和国成为联合国第193个成员国。为巩固这个新生共和国的和平与安全,联合国安理会8日上午通过决议,决定于9日设立联合国南苏丹共和国特派团。决议说,南苏丹特派团将最多有7000名军事人员及900名文职警察人员,起初任期为一年,并视需要予以延长。

南苏丹下辖3个大区:加扎勒河、赤道和上尼罗,其中加扎勒河大区辖四个省,赤道大区辖3个省,上尼罗大区辖3个省,全国共有86个县。

苏丹南方地处内陆,经长期战乱,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苏丹南方经济落后,面貌原始,基础设施缺乏,人民普遍贫困,商品基本上依赖进口,物价较贵。

苏丹南方刚刚结束长达22年的战争,民间武器流失严重,有多个政治派别与政府对抗,南苏丹独立建国之路并不平坦。

你知道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吗?

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简称“经社理事会”,是协调14个联合国专门机构、10个职司委员会和5个区域委员会的经济、社会和相关工作的主要机构,也是《联合国宪章》

规定的联合国6个主要机关之一。

经社理事会的主要职责,是协调联合国以及各专门机构的经济和社会工作;研究有关国际间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教育、卫生及有关问题;就其职权范围内的事务,召开国际会议,并起草公约草案提交联合国大会审议;其他联合国大会建议执行的职能。很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只是一个讨论机构,它几乎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的权力,许多成员国认为它没什么作用。

经社理事会设有9个职司委员会、5个区域性机构以及5个常设委员会,处理有关工作。此外,经社理事会还同14个有关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联合国专门机构建立工作关系,以及与四五百个非政府组织,与各国议会联盟、国际红十字会等,建立咨询关系。

经社理事会还设置了一些职能架构,包括:国家自愿陈述、执行目标和承诺、生态系统的作用、应对水和卫生的挑战、综合水资源管理计划等。经社理事会还有一些特色机制,例如:非洲国家问题特设咨询小组、海地问题特设咨询小组等。

经社理事会的54个理事国由联合国大会选举产生,任期3年,其席位按地区分配,每年由联大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通常能当选为经社理事会理事国。

理事会实质性会议每年7月举行一次,会期4周,在纽约和日内瓦之间交替举行。

2006年联合国首脑会议决定成立发展合作论坛,论坛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2007年实质性会议上正式启动,以帮助各国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调整国际合作。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是联合国六个主要机构之一,它的任务是协助联合国大会促进国际经济与社会合作与发展。

“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的存在有何价值?

八国集团首脑会议是由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演变而来,其存在价值是为各国研究经济形势、协调政策而提供合适环境。

20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形势极度恶化,接连发生的“美元危机”、“石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和1973~1975年的严重经济危机,把西方国家搞得十分惨淡。

为了解决世界经济和货币危机,协调经济政策,重振西方经济,1975年7月初,法国首先倡议召开由法国、美国、日本、英国、西德和意大利六国参加的最高级首脑会议。后来,加拿大、俄罗斯分别加入。八国集团成员国的国家元首约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即目前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简称“八国峰会”)。

会议起初以讨论经济问题为第一目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国际时政问题的讨论逐渐增多。该会议作为西方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首脑会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主动从整体上协调共同的和各自的政策以缓解内部矛盾,以维护成员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防政治中的地位为目的。目前已形成一种制度并发挥其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