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太太抱着小玲回家后,又跟老公吵了一顿,并闹着要离婚:“你以前爱赌,我都可以原谅你,现在,你竟然为了1000元把女儿打成聋子,你看她一辈子怎么办?你怎么对得起她?我以后怎么和你过日子?我不知道哪天也会被你打死哦!”吴太太抱着小玲,哭得不成人形。
后来,吴先生也为自己粗鲁的“无心之过”懊悔不已,他真诚地在太太、女儿、还有长辈面前“发誓”以后再也不会打女儿!同时,为了女儿的终身幸福,吴先生决定,每天要为女儿存“1000元”,看看是否可以为小玲“存一千万当嫁妆”,来弥补他因一时冲动,而给小玲带着的“终身遗憾”。
现在,小玲已经是初二的学生,身材高,脸蛋依然甜美可人。虽然她个子高,却都坐在教室第一排,因为她左耳朵“完全听不见”,右耳朵必须戴着助听器,才能听到老师上课的讲话。
在教室里,小玲十分乖巧,但是性格很内向、封闭,大概与“觉得自己残缺、耳聋”有关吧。学校的老师这么说。
而小玲的爸妈,并没有再生小孩。吴太太说,是为了“要好好照顾小玲”,同时也是对老公“没有信心”,因为不知道老公的脾气是不是还会再“打小孩耳光”?“我真的会怕呀!”吴太太这么说。
其实,吴先生也万分自责,他易于发怒、愤怒的脾气,竟然把两岁多的女儿打成“耳聋”,几乎是亲手把活泼、可爱女儿的一生给毁了!吴先生多么希望再回到小玲没有耳聋以前的甜美时光,希望看到她蹦跳的身影和笑容;然而,一切伤害都已经造成,一切一切都已无法挽回了!再怎么辛苦积存“一千万嫁妆”给小玲,也都无法弥补做父亲内心中的“亏欠、悔恨与不安”。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我要那么冲动呢?”吴先生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痛。
悔恨就是后悔和痛恨,就是对自己已经做过的事希望它没发生,并且痛恨自己“犯了错误”,没有按照现在所确信的最佳途径去发生。恐惧是恐惧一切,抱怨是抱怨别人,悔恨是悔恨自己,悔恨是前两者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更不幸的状态。
悔恨常常源于愤怒,之后产生悲哀的情绪,这一连贯的消极情绪对于我们自身心理健康将是非常有害的。因此为了避免后悔、悲哀情绪的产生,我们就要极力克制先前愤怒情绪的产生。正如故事中的吴太太和吴先生的争吵是导致愤怒情绪积压的祸根,女儿的无意犯错是引发双方悔恨、抱怨、悲哀的导火索。这些情绪的产生都是从一个消极情绪连贯下来的。即使再如何悔恨也终究回不到过去,无法改变,反而只会让错误继续延续下去。
在我们的生活中,悔恨的例子比比皆是,人人几乎都无例外。许多人要么为自己不应做的事情而自悔自恨,要么为可能发生的事担心不已。因此悔恨伴随着忧虑,忧虑加重了悔恨,以至于让自己的情绪飘忽不定,忐忑不安。悔恨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是白白浪费自己的精力。仅靠悔恨是绝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如果你的头脑里有大片的“悔恨忧虑区域”你就需要对之加以清扫、消毒,消灭它们。
当然我们并不会如同故事中的吴先生一样犯下无法弥补的过错,生活中的很多过错并不是我们预料到的,犯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既然错误产生了,我们应当积极地去想如何改正和争取将过错的危害性降到最低,悔恨无疑是一种没有意义的行为,除了表示自身意识到过错外,完全没有价值。
“犯错误”是人的思维的正常活动,在没有找到真实规律之前,一切思维活动都可以是错误,可偏偏有人追求一辈子不犯错误,其结果是一辈子不行动,却又一辈子事后诸葛亮。法拉弟说就是最成功的科学家,在他每十个希望和初步结论中,能实现的也不到一个。这有什么好悔恨的呢?
恐惧、抱怨、悔恨这三大失败情绪最终把一个人变成空虚无聊、无所事事而又浮躁不安的人,他们像一只木块在大海里漂浮。爱尔维修甚至认为,正是因为人们空虚无聊,人们才变得无比残忍,缺乏人性。可以说:
只有一种恐惧是必须的,那就是恐惧今生无所事事;
只有一种抱怨是必须的,那就是抱怨自己还不够勤奋;
只有一种悔恨是必须的,那就是做了不道德的事。
不幸并不是你悲哀的理由
对人来说,不幸要比幸福多两倍。
——荷马
无论是你贫贱的身躯,丑陋的外表,还是蹩脚的谈吐……这些或许会让你感到无颜见人,可是上帝从来不会因为这些而抛弃你,只要你战胜了他,你依旧有选择成功的权利。就算是一个乞丐,你也有权利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夏海波,自幼成绩优异,曾以全镇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被老师看作是北大、清华的“预备兵”。但是,就在夏海波还在憧憬着自己美好的未来时,厄运突然降临了,他得了重病并被医生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在接下来将近八年的治疗,使得家里负债累累,但他的病情非但没有好转的迹象,反而变得更加严重了。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变,昨天还是大家眼中社会栋梁的夏海波,现在却变成了一个病人,加之父母几年间操劳的斑白头发,他无法接受这个惨痛的现实。一次,他趁家人不注意服下了大量安眠药。好在发现及时,他被及时抢救过来。
夏海波清醒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微笑,他用微笑告诉父母他挺过来了。但是不愿意继续拖累父母的他悄悄离开了家,来到武汉,他在胸前挂起了乞讨的牌子。从此,在全国的各大城市流浪着这样的一个说英语乞讨的身影。
但即使身为乞丐,他还不忘自己对文学的梦想,他将自己的乞讨经历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并最终他创作的《乞讨日记》在2008年出版了。
生活中的苦难在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一种生活前进的资本,但只有当你战胜了苦难带给你的种种心理生理上的伤害时,你才拥有那份资本。在你心灰意冷一蹶不振时,没有人能够帮你走过那道鸿沟,除了你自己。
其实,再多的苦难,再大的伤害,只要你敢于睁开眼睛正视它,你便能轻而易举地战胜它。自卑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自卑,甚至把自卑当作逃避的借口。但凡成功者,往往能够站在理智的高度上去审视自卑,去战胜自卑,去控制自己的情感。如果一个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很好地用理智去驾驭冲动的情感,那么必将战胜一切困难!
而且,当不幸猝然来临时,任何抱怨和怨恨都无济于事,只有坚忍地面对一切,才能尽快挣脱不幸的奴役,重新踏上人生的征程。
要知道,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并不总是风和日丽、一帆风顺,很有可能碰到疾风暴雨、艰难险阻,甚至不幸也会猝然来临。这时候,脆弱者屈服了;而坚忍者则能够镇定自若,从容应对。
班·符特生原本是一个身体健康的人。1929年的一天,24岁的他在自家菜园里种莱时,看到豆子秧该搭架子了,于是便开车来到附近的小树林里砍了一大堆胡桃木的枝干。然后,他把那些胡桃木枝子装在车上,开车回家。可不幸的是,当车子行驶到一个急转弯处时,一根树枝便突然滑了下来,正好卡在引擎里,车子冲出路外,把他撞在了树上,他的脊椎因此受伤,两条腿从此失去了知觉。从那以后,班·符特生有生之年从未再走过一步路。
然而,这时的他才24岁,就被判终身坐轮椅生活,班·符特生如何能够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在事故发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愤恨和难过占据了斑·符特生的心,他时常抱怨命运的不公,对于亲朋好友的看望和照顾,他也视之为可怜、同情和耻辱,于是便总是以一副恶劣的态度来对待。可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他发现愤恨、难过和抱怨并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一切,只会使自己什么也做不成,只会带给别人恶劣的印象。他这才开始明白,大家都对自己很好,很有礼貌,所以,自己至少应该做到的是:对别人也有礼貌。
从那以后,班·符特生便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他开始友善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人,并开始聆听音乐,以前让他觉得烦闷的伟大的交响曲,现在都能给他带来莫名的感动。
与此同时,他还开始阅读大量的书籍。这些书不仅使班·符特生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也为他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使他的目光和思想比以前更为开阔。“有生以来第一次,”他感慨地说,“我能让自己仔细地审视这个世界,有了真正的价值观念,我开始了解以往我所追求的事情,实际上大部分一点价值也没有。”
更为重要的是,看书还使班·符特生对政治有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研究公共问题,并坐着轮椅把自己所学和自己所研究的成果,用演讲的形式向人们进行广泛的宣传。他还发表了很多对于公共事业颇有见地的文章,他的观点和思想得到很多人的欣赏和赞同。于是,在一次政界要员的选举中,人们一点也不在意他残疾的双腿,而是毫无异议地将他推到佐治亚州政府秘书长的宝座。因为人们相信这个意志坚忍的人,能够把自己的思想付诸行动!
有人这样问班·符特生:“经过了这么多年以后,您是否还会抱怨和愤恨您碰到的那一次意外,或者说那次很可怕的不幸?”
“不会了!抱怨并不能改变一切,愤恨没有改变我的一丁点现状,我现在几乎很庆幸发生过那次意外。”班·符特生——这个残疾人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透露着一种非常自信而温暖的微笑。
是的,当不幸猝然来临时,任何抱怨和怨恨都无济于事,只有坚忍地面对一切,才能尽快挣脱不幸的奴役,重新踏上人生的征程。当一个人把自卑踩在脚下的时候,当一个人决定不再接受别人怜悯的时候,当一个人决心要给他人带来微笑的时候,潜藏于内心深处的能量就会爆发了。不幸,并不是你选择抱怨和悲哀的理由,当你认为自己真的不幸时,你就真的成为不幸的那个人,从那些“不幸”的人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如何去应对不幸,你可以寻找自己的梦想,寻找自己幸福的人生。
寻找理解你的人
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亲密的友情。
——普希金
哀伤是结束的能量,只有让她结束,才可能去迎接新的生活,接受新的事物,才有新生活的开始,焕发新的能量。结束悲伤能量的前提是,承认她的存在,接纳哀伤能量。
一个失恋的人,只有让这份悲伤的能量结束后,才能开始新生活,寻找新的伴侣。如果该能量没有结束,则可能很难让其他人走进他的内心。“伤心欲绝”,能让这个悲伤能量结束就是好事,让悲伤的能量结束后,就可以全然拥有新的生活。
悲伤能量没有结束,心会被牵挂,就像电脑内存被占据,会运行得很慢,就会影响日后的生活,长期的悲伤能量累积而未消除,就可能对生活产生消极,整天愁眉苦脸,提不起精神。哀伤、悲伤,是一个结束的能量。
有些孩子为什么破涕为笑?而为什么有的孩子则哭个不停?他之所以悲伤,是因为得不到父母的认可,没有人陪伴,他没有机会让悲伤能量结束,因此可能这个能量一直卡着,影响日后的生活。当一个孩子悲伤的能量结束时,如果一个父母知道“悲伤是结束的能量”这个道理,当孩子受委屈、悲伤时,能够抱着“真诚、接纳、同理心”去陪伴孩子,让孩子的定位悲伤能量结束,孩子会很快会破涕为笑,开始新的活动。
哀伤、悲伤是结束的能量,是喜怒哀惧中能量的一种,没有好坏对错,我们只有承认她的存在,去认可她,接纳她,你的心才能接触到她,才能结束她,才能拥有新的生活。
从孩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悲伤能量的产生和结束。当孩子有悲伤时,外在的表现通常是“哭”。相当多的父母对孩子“哭”不能接纳,有的父母用命令“不要哭了好不好!”;有的用转移“都是爸爸(妈妈)不好!让你哭了这么久!”;有的表扬“我家宝贝最乖了,不哭了哦!”;有的威胁“你敢再哭我揍你!”“再哭我不理你了”;有的责备“看你哭哭啼啼,整天一张臭脸”;有的奖励“好了,不哭了,不哭我就给你十元钱!”。父母的所有这些言语,目的就是一个“别哭了”!实质上就是对孩子悲伤能量的“不接纳”,是“否定”,是排斥。
很有可能,是这个父母没有办法与一个正在“哭泣”的孩子相处。其实是父母心里很烦,想摆脱面对别人“悲伤”情绪的境况。事业也可能是这个父母小时候自己哭泣时,也被爷爷奶奶同样的对待,他只是行为模式的“复制”、“仿效”而已。
当有朋友失去亲人时,很多人会跟这位朋友说“节哀顺变”,其背后的能量也是“不接纳”,往往朋友知道你的善意,没敢拒绝。因为“悲伤”是没有办法控制的,只有在被接纳的情况下去结束她……
曾经有一个朋友的母亲和哥哥相继去世,很多朋友包括网上的好友没少安慰他,和他讲了很多感人的话,这些都是让他减轻悲哀的好方法,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有的好朋友劝他“我知道这个时候你的心很悲伤、很悲痛,我不能做什么,我写一些话等于去看看你,来陪陪你,一同送别老人家”。其实,这些并没有多大帮助的安慰却是情绪安慰的最好办法,是帮助他人结束悲伤能量的有效手段。我们每个人在情绪低落、悲伤时,都需要有一个理解自己的人在身边,哪怕对方什么都不说,我们也可以感觉到情绪会好起来。
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查理的妈妈看到查理很晚才回家,而且衣襟上还一块块的,有些生气。但是她压制住自己的愤怒问他:“查理,你为什么这么晚才回家呢?”
查理抬起自己红红的小眼睛看着妈妈,“放学后,我看到了艾米丽。”
妈妈心想:“难道你们两个一起玩耍的时候起了冲突,然后争吵了?”她问查理:“是不是和艾米丽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
“不是的,妈妈。我看到艾米丽正坐在台阶上哭。”查理伤心地说。
“哦。然后你就安慰艾米丽了,对不对?”妈妈微笑地问他。
“不,我坐在她旁边陪她一起哭。”
我们都有悲伤的时候,需要的,是被陪伴,被允许,被接纳。当寻找到一个可以理解你情绪的人无疑是最为幸运的,对你的情绪缓解也是最为有效的。在生活中如果能够找到像查理一样的小男孩排遣自己心中的烦恼和悲伤,对方的理解将会让你悲伤的能量得以全部释放。因此,当你感觉悲伤的时候,和知心的朋友诉说一下自己的情绪,相信你的情绪一定会有所改观。
§§§第六章原来,还有一种选择
即使被伤害也可以选择快乐
人的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候并不是功成名就的那些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和对未来辉煌的期盼的那些日子。
——福楼拜
那些让你感到不舒服的人,在你的生命中川流不息,让你应接不暇,他们像一根根尖锐的刺扎在你的皮肤里,让你隐隐作痛,让你暴躁如雷,甚至怀恨在心。
当你还是个小孩子,会因为那个得不到的玩具而哭闹不止,埋怨父母的小气与冷酷;上了学,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习题让你焦头烂额,也常因老师的严厉批评而怨声载道;好不容易盼望着长大成人可以独当一面了,却发现,折磨你的人和事情反而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