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情绪的主人
12314200000028

第28章 学会快乐,拥有幸福人生(5)

生命真的是很奇怪的事情,它既坚强也脆弱,经常在突然间把你扔在绝望的顶端,让你痛苦不堪,而且你没有任何办法挽回这一切,所以生命往往也是很无奈的事情。哈奇过早地亲近了死亡之吻,他真的能从死亡的阴影中走出来吗?

心理学家认为要帮助哈奇走出心理困境,就要试着让他与少年分离,与过去的岁月告别。

刚开始的时候,哈奇有些拒绝。我们为他准备了一段非常忧伤的音乐,请他闭上眼睛,随着音乐进入自己的内心,释放压抑过久的心情。我看见哈奇的眼皮在抖动,出气越来越急,好像要起身的样子;接着我们请来一位少年的替代者,让哈奇向他吐露心绪。“少年”刚站稳,哈奇猛扑上去,抱着少年失声痛哭,不停地摇晃,嘴里喃喃自语:“你为什么这样,为什么这样……”

心理学家告诉哈奇要报答少年,最好的方式是把愧疚变成积极的动力,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在帮助别人的行为中找到自己活着的意义和价值,这或许也是那位少年的心愿。

哈奇好像接受了这样的说法,他点点头,眼睛里有了光泽。

其实,在人的一生中,我们难免会经历一些意外和伤害,我们可能会为此停止内心的成长,更加封闭和脆弱。可是生活不会为此停滞,要想快乐的生活下去,就得学会忘记,学会放下,放下那些可能阻挠我们成长的人或者事情,忘记消极的负面体验,不要让它们长期地干扰自己,影响自己的生活。

这样也许很难,但是非常重要。有时候忘记不幸也是一种能力。

努力寻找工作中的乐趣

我从未尝过失业的滋味,这并非我运气,而在于我从不把工作视为毫无乐趣的苦役,却能从工作中找到无限的乐趣!

——沃伦·巴菲特

有的人一工作就不开心,这样的人不懂得如何快乐生活。我们应该在工作中培养兴趣,如果你工作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赚钱,那么你所做的事情只会徒增你的苦恼,因为你的工作时间占据着你的每一天。天下所有父母给孩子生命的初衷都是不管有钱没钱,都希望孩子能够一生快乐,如果你每天像苦行僧一样生活,也就失去了生命的目的。

身在职场,来自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总是或多或少地让人郁闷。近日由国内知名网络招聘企业中华英才网公布的一项“职场郁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的人能够实现每天开心地工作。而面对常有的郁闷心情,七成的职场人则表示,尽管烦恼时而有之,但很快就会烟消云散。这表明,现在的职场人正越来越善于调整心态,正视工作中的烦恼。

为了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你会在走路、上课或洗澡时都对它念念不忘,你在该领域内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进一步,如果你对该领域有激情,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连睡觉时想起一个主意,都会跳起来。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

相对来说,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只会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无成。即便你靠着资质或才华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绝对没有释放出所有的潜力。因此,我不赞同每个学生都追逐最热门的专业,我认为,每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兴趣、激情和能力,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你醒来的时候,都会为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而激动不已。”1977年,因为对软件的热爱,比尔·盖茨放弃了数学专业。如果他留在哈佛继续读数学,并成为数学教授,你能想像他的潜力将被压抑到什么程度吗?2002年,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却又毅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爱的工作——担任首席软件架构师。虽然比尔·盖茨曾是一个出色的首席执行官,但当他改任首席软件架构师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他更有激情、更快乐了,这也鼓舞了所有员工的士气。

比尔·盖茨的好朋友,世界第二富人华伦·巴菲特也同样认可激情的重要性。当学生请他指示方向时,他总这么回答:“我和你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差别,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机会做我最爱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给你忠告,这是我能给你的最好忠告了。”

比尔·盖茨和华伦·巴菲特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他们热爱的并不是庸俗的、一元化的名利,他们的名利是他们的理想和激情带来的。美国一所著名的经管学院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入学时都想追逐名利,但在拥有最多名利的校友中,有90%是入学时追逐理想,而非追逐名利的人。

那么,如何寻找兴趣和激情呢?首先,你要把兴趣和才华分开。做自己有才华的事容易出成果,但不要因为自己做得好就认为那是你的兴趣所在。为了找到真正的兴趣和激情,你可以问自己:对于某件事,你是否十分渴望重复它,是否能愉快地、成功地完成它?你过去是不是一直向往它?是否总能很快地学习它?它是否总能让你满足?你是否由衷地从心里(而不只是从脑海里)喜爱它?你的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不是和它有关?当你这样问自己时,注意不要把你父母的期望、社会的价值观和朋友的影响融入你的答案。

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家奥格·曼狄诺认为,每一件事,每一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珍奇独特的,只要愿意,这一切都是无穷无尽的快乐源泉。如果你用快乐的心情去感受,你就能感到你身边工作的快乐。下面,我们介绍几种从工作中获得乐趣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你找到工作中的乐趣和意义。

1.把工作看成是创造力的表现。

现实中的每一项工作都可以成为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活动。一位教师上一节好的课,不逊色于编排一出精彩的戏剧;一个运动员完美无缺的动作,从创造的角度来看,可以与十四行诗那样的作品相媲美,并且可以获得同样的精神享受。

2.把工作看成是自我满足。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为了自我满足而从事一项活动是一种乐趣。如果是强制性地从事一项活动,就未必是愉快的。一位妇产科大夫心情似乎特别愉快,因为她刚刚接生了第100名婴儿,一名足球运动员也因他刚踢进10个球而欣喜若狂。现在,他又为自己能踢进11个球而兴高采烈地开始了新的训练。同样,你也可以因为自己刚刚成功地拜访了一名新客户,或者出色地完成了一个难度较大的项目而高兴,满足于自己目前的工作成就会成为你开展下一轮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同时你的工作也会因此而充满了乐趣。

3.把工作看成艺术创作。

有一次,一位教授指着一位在附近挖排水沟的工人赞赏地说:“那是一个真正的艺人。看那些污泥竟能以铁锹上扬的弧线飞过空中,恰好落到他想让它落下的地方。”马丁·路德·金曾说过,如果你是一名清洁工,也要像米开朗琪罗绘画,贝多芬谱曲,莎士比亚写诗那样的心情对待自己的工作,这样,你就会从中发现无与伦比的乐趣。假如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工作当成艺术创作,把自己单调、枯燥的打字看成是在钢琴前创作新的圆舞曲,那么他们的工作必将成为一件艺术杰作。

4.把你的工作变为娱乐活动。

把工作看作娱乐,就能以工作为消遣。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正是这样做的。请记住劳动和娱乐的不同就在于思想准备不同。娱乐是乐趣,而劳动则是“必做”的,假如你是职业足球员,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娱乐上,你就可以和业余足球员一样地投入比赛。这里不是说比赛本身不重要,而是不要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比赛这个“赌注”上,而忘记了踢球本身就是娱乐。忘记了比赛,获胜的机会更大。

5.把自己变成“被需要”。

一次,巴顿将军亲自驾车去前线鼓舞士气,在一条壕沟边与战士对话。

巴顿将军微笑着问:“怎样才是快乐的人生?”

一位士兵答道:“被尊重。”

巴顿将军马上响应:“那太依赖。”

又有人抢答:“爱。”

巴顿将军笑言:“太天真。”

……

最后,巴顿将军说出了自己的答案:“被需要。”

快乐的人生就是“被需要”,人生的价值也是“被需要”,员工的价值当然也在于被企业需要,如果我们不把时间花在推诿和抱怨上,而是通过实际行动在工作中展现自己的价值,使自己为企业所需要,为团队所需要,我们就会在工作中获得无与伦比的快乐,抵达人生的乐园。

学会在工作中获得乐趣,学会在辛苦的工作中体验创造的乐趣,将是你人生成功的又一秘诀。

自我比较,不和别人攀比

快乐的人并非拥有的多,而是奢求的少。真正的快乐是免费的。攀比是产生烦恼的根源。

“魔镜啊魔镜,谁是这世上最美丽的女子?”白雪公主的故事里,恶毒的王后总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个问题。“既生瑜何生亮?”喜欢攀比的人多半要发出这样的感慨,于是原本就艰难的考研路上无端地多了些自己制造的障碍。攀比不是罪过,但攀比心太强,必定烦恼丛生。

培根说:“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暗地、悄悄地毁掉人间的好东西。”嫉妒是人生中一种消极的负面情绪,它不仅容易使人们产生偏见,还能影响人际关系。荀子说:“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嫉妒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更是损坏人们身心健康的一大罪魁祸首。所以,要正确看待嫉妒心理,积极地对它进行矫正。当嫉妒心理萌发时,或有一定表现时,能够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动,从而控制自己的动机和感情。这就需要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同时客观地评价一下自己,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攀比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即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通常产生攀比心理的个体与被选作为参照的个体之间往往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过分夸大,虚荣动机增强,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

大学生小韩从小表现优秀,可大学宿舍的小张样样都比她强,于是大学四年她都暗暗跟小张较劲。大四的时候,小张被保送去了北大,而小韩只得到本校保研资格。小韩不服气,最后放弃了保研,选择报考北大。

在这里,小韩的心理就属于典型的攀比心理,这种攀比心理不仅不会带来快乐和满足,更多的只是带来虚荣后的挫败和茫然,其实这种人很累。只是一味地沉溺于攀比中无法自拔,对人对己都很不利。正如案例中的小韩同学,因为盲目的攀比导致她考了两年都没考上,而且激烈的竞争让她喘不过气来。最后虽然小韩考上了山东大学的研究生,但却断绝了与小张以及其他本科同学的联系,那段经历给她的心理留下了阴影。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

真正的成功应是多元化的。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为他人带来了快乐,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从一出生的时就开始了相互比较——“比较是否像爸爸还是像妈妈?”后来又和邻居的孩子比较——谁更调皮谁更聪明?再后来,比较的范围就越来越广,比较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谁更会读书、谁赚钱更多、谁的工作更好、谁的地位更高——比的内容真是数不胜数、千奇百怪!

为什么人与人会有这么多的相互比较呢?原因可能也各有不同,爱比较可能是人的本性吧,在比较中我们就能了解自己的成绩,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知晓自己有多成功有多失败,不比较我们怎么知道自己呢?

真的是这样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发现,不管是自己主动与别人比较还是被动与人比较,反正每次比较是很难有一个势均力敌,要么是别人比你优秀要么是自己比别人能干,正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比较中,我们有时沮丧有时兴奋、有时失望有时满足,有时无奈有时快乐。

我们的情绪、智力、体力,的确是有规律的,不断变化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时你会比较聪明,而有时会发懵。我们不能总去拿我们智力最低潮的时候,去与智力最高潮时的人比。也不要去拿自己最高潮的时候,去与别人最低潮时比。确切地说,我们根本就不应该去跟别人比。

漂亮的皮肤下面有脓包总会让你感到骚痒,聪明的大脑里面有自卑,总会让你感到烦恼。

是你的人生价值标准给你带来这么多障碍。障碍的原因,是你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能力高低的标准,总是看别人怎么想,怎么说。你的人生原则,是处处把自己和别人比较。

你不能让自己低于别人,只能让自己高于别人。如果是别人超过你,比你强,你就会嫉妒,自卑,怀疑自己的能力。如果是别人低于你的时候,你会觉得比较舒服,你就会同情他们,支持他们,把他们当成是自己人。因为他们的表现能满足你的虚荣心,能让你有成就感,能使你有高人一头等的感觉。

你对自己的要求和评价是:我要比别人都强,我能够比别人都强。这就是构成你命运的最重要的信念组合。

在你的这种信念的支配下,你的一生都将围绕着别人展开,你的人生目标,就是超过别人,你为超过别人而乐,你为超不过别人而痛。毕竟,在你的前面,永远都会有你超不过去的人,因此,你的命运中也就永远充斥着失败、自卑、嫉妒、焦虑、抑郁,堆积着无数的不快乐,尽管你可能已经获得了一般人可能会很羡慕的成果。

由于你要不停地与别人争斗,你的人际关系特色是争斗式的关系。在你的眼里,永远只盯着超过你的人,与他们斗志斗勇。想一想,这样的生活,你的一生还会有幸福安宁之日吗?

与别人的关系,应该是取长补短,学习的关系,而不要去比较谁强谁弱,谁聪明谁傻,谁富谁穷。如果你总想按别人的标准去生活,或者你总想让别人按你的标准去生活,那么,你的人生就只有痛苦。如果你去向别人学习快乐生活的理念和方法,那是一种乐趣。如果你去比较别人能得到而你没有得到的东西,那你的人生很可怜。如果从比较中你能得到的是快乐,那你完全应该去比较。如果你从比较中得到的是自卑、沮丧,那你完全是在践踏自己的生命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