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精忠报国
12411500000425

第425章 国运暂安且得闲?一心为民无旁骛(六)

然而今日一见到毕家竟亲自前来为自己庆贺祝寿,欣喜若狂,溢于言表。其中缘由就是为官多年的李法华也琢磨不透,向身旁的儿子李秋葛问道:“这毕家该不会是冒名顶替的吧?还是说与你交情匪浅,屈尊就卑?”

李秋葛木讷表情已然说明对整件事也充满疑惑,并不知情,应道:“我朋友之中却没有一人能认识那么尊贵的大人物,要不要我悄悄地派人前去查查这人的虚实,到底有何企图?”

李法华摇首制止道:“不必了,既然这样贵重的客人能来,也算是给足了老夫面子,要是得罪了毕家,撕破了脸都不好看,我想也不会出什么岔子,差人好好招待,不可怠慢。”

李秋葛唯命是从地应了一声“是!”后,先行退下,全由父亲暂时出面纳客。

李法华自鸣得意,心想余杭毕家财大气粗,乃是朝中元老,多次为大宋创下佳绩,深得历任皇上重视赏识,如今毕家很少人在朝中为官,当任要职,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自己年轻时腆着脸低三下四地去巴结,连毕家的丫鬟都没能看到一眼,留下了自命清高的印象,想不到自己告老还乡之后,贵客不请自来,不禁给自己留下既欣喜又怀疑的猜疑,郁结心中,久难想通其间缘由,这时门庭若市,接踵而至的贵宾都向李法华作揖行礼,以示尊敬,脑海中唯一一个解释,这些超凡脱俗的贵人往往不能以常理而悖,曾经年盛时为官前去笼络人脉,增进感情,反而心肠愈热就愈被人拒之千里之外;倒是卸任返乡,无官一身轻后,没有了利益往来,纯粹是看重自己的高风亮节,准备缓解之间的关系,准备结交自己,对毕家人既好奇又敬畏。

弄得含混不清,又不能一门心思地放任在一事上,毕竟今日自己才是主角,怎能顾此失彼,令众多贵客寒心?赔以漫烂的笑脸对来人一一还礼。

这位余杭毕氏良娣不是别人,正是前些时日与李吟风分道而行的毕雅涵,她祖上出了位了不起的大人物,乃是宋神宗在位期间,为华夏历史上都留下功不可没的一件发明,那就是毕f 。后人怀疑毕f 是荆湖人氏,又有人说是苏杭人,各抒己见,存有争议。

毕f 将一门心思都用在了搞科研,作发明之上,倒对为官之道一点兴趣没有,虽说担任过织造局副总管一职,也不过是借助朝廷的物资支援与鼓励下,专心致志地摆弄新鲜古怪的研究而已。毕f 后世子孙也遵循他的意愿,不再担任一官半职,讨个清闲自在,也算是后人仰仗他的功绩,好结交朋友,人脉耳目众多,但愿好好持家,必能三世不败。

毕雅涵自与李吟风分开后,也不知他的下落,身边还带着身怀六甲的赵瑗瑗,她的肚子越见凸显,也就在近段时日内临盆,叫她一个原是清修术士也束手无策,为了将赵瑗瑗安顿下来,先是到了临安城中,抱着能找到李吟风或是其他旧识的功臣,望能将这位落难公主好好地保护起来,免遭心术不正之人暗起不轨之心。

又不能直接进到皇宫,将赵瑗瑗亲自送到赵氏皇族之人手里,就是朝中的要员大臣都不敢确保赵瑗瑗的万无一失,其中险恶实比沙场刀戎还要更甚数倍,为了保住她肚中的血脉,毕雅涵几乎殚思极虑,劳心费神,既想自己也是李家媳妇,赵瑗瑗的孩子也就是自己的亲侄子,无论如何也要赵瑗瑗顺利产下孩子,竭尽全力地让母子平安。

这一去,李吟风毫无音讯,就连熟识的各路元帅也没有见到,像韩世忠、岳飞等人捷报快传回朝廷的手下也没有出没于京城,明目张胆地打听,只怕引奸人注意,反而会牵连贻害到赵瑗瑗身上。在临安城中明察暗访,李吟风的半丝踪迹也没有打探到,直直等了三月左右的时日,仍是无果。

这时本以为万念俱灰,几乎已到了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之境,竟然听闻路人在议论一件无聊的话题,原杭州知县七品官李法华也不知什么缘故,卸任返回严州清溪帮源洞乡下,又得知到他广发喜帖,邀请曾经的亲朋好友前到老家喝喜酒,倒不由给毕雅涵心中豁然一亮,眼下的疑难也迎刃而解。

既然漫无目的地四处打听李吟风与兄弟李啸云的下落,不如以逸待劳,李吟风虽说心系天下,以民族大义与国家大任为重,但终有一日天下会太平,他的雄心壮志也会随之淡漠,解甲归田。何况他父母早亡,搁于事务繁重脱不开身,未能早日回到家中守孝,既然他是一位忠孝两全的大丈夫,迟早一日会回到清溪县,何不带着赵瑗瑗先到乡下暂避锋芒,也好有个安身立命之所。

就这样,她以毕家人的身份出现在李法华的喜堂之上,混迹在人群中,暂避人耳目。

谁知李法华对毕家极为倚重,未对自己存有怀疑,就连一丝为难都不存在,倒给毕雅涵大开方便之门,带着赵瑗瑗这位长公主心安理得地适逢其会。

李法华也算是整个李家的骄傲,甚至是这个清溪帮源洞刘李村的骄傲,就连他九十岁的老父、老母都感到颜面有光。

李法华回到老家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恪敬孝道,弥补多年来对年至耄耋的老父老母的亏欠,在自己当任杭州知县二十二年间,都是兄弟李法仁与弟妹曾凤仪陪在二老身边,如今落叶归根之年,他也好好留在乡下照顾二老,好为他们颐养天年、养老送终。

拿出了他近一半的积蓄大兴土木,修筑楼宇,占地近百亩的李宅刚好落成,无巧不巧这日正是他六十岁高寿之龄,整个刘李村欢天喜地为了这位光宗耀祖的大人物荣归故里,最令他值得心满意足的,正是最小儿子刚好在今日洞房花烛,他于官场名利之间辛苦一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一家团聚,其乐融融。

人生大幸不就是父母健在,身体健旺,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何况李氏在刘李村人多势众,占据了近半数之多,其他胞兄堂族的长辈都早已不在人世,单单剩下最年幼的李法华的高堂,可以说,整个李氏族人还得依仗自己的父亲,无论大小事务还得向他请教,但年长的父亲已经心智迟暮,似乎对整个族人的事并不留心,换而言之还得看自己脸色了。

都说李法华在杭州见过大世面,早已对穷乡僻壤的老家不抱丁点企图,甚至以他眼高于顶的性格,不会觊觎整个家族中丁点利益,甚至在他这位高官厚禄之人的眼里就是根本看不上,说不定还要他动用以往人脉与关系,好好回村子振兴家族,光大门楣了。

今日就连大家心目中既定了整个族人接班人的李长平一家也不得不恬着颜面来庆贺,如是在整个刘李村其他姓氏人眼里他定是嫉妒李法华不已的,均想:“李长平不是应该恨死了他们老幺一家吗?怎么还亲自登门道贺,不会是强颜欢笑,阳奉阴违吧?”

其实外人哪里知道,李长平其父虽为家族中的老大,但祖训是不容丁点冒犯的,只要李家人中还有高一辈的长者健在,就轮不到李长平耀武扬威,更何况李长平打心里很是信服胞弟李法华的,要不是找他暗中相助了许多大忙,说不定自己儿子、女儿的前程还不知何去何从呢?氏族虽大,但依靠祖训维系彼此之间的关系,一切都那么和睦友善,更何况整个李家团结一心,不分亲疏彼此,这个族长之位谁来当任又有什么分别呢?只要能让李家在清溪县内扬眉吐气,这一辈年纪都已不小了,还雄心勃勃地追逐名利还有什么享受几日呢?

或许这就是存同伐异的铁律,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在李氏兄弟们心里,万众一心才为最重要,哪怕数十位兄弟姐妹之中能有一人出人头地,其他人甘愿充当陪衬,也觉得无上荣光,就像自己有此成就无疑。

这座宅院可以说是刘李村最为奢华的庭院,光占地之广不说,完全依据江南苏州园林式风格建造而成,亭榭楼阁错落有致,奇花异草妆点其间,还有池汤花园,屋宇多达上百间,足可以与任何一位皇亲国戚相提并论,甚至不遑多让。

接近正午时分,各方高朋宾客已应邀而至,足足三十丈方圆的大院落内摆满了上贵黄梨木制成的桌椅,不得不说是大摆筵席,人山人海,好不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