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女人健康密码
1254600000045

第45章

《黄帝内经》点拨智慧生活

与古代女人相比,现代的女人少了很多禁忌,没有不敢去的地方,没有不敢吃的东西,生活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很多人觉得这是一种进步,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反而是一种倒退。因为人们对于自然、对于天地缺少了应有的敬畏之心,就为很多疾病的入侵打开了缺口。那么,怎样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的呢?《黄帝内经》给出了最朴实也最根本的答案: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

饮食法地道,“地道”就是节气,也就是说我们平时吃东西要遵照节气规律去吃,尽量吃应季食品,这才是正确、健康的饮食观念。居处法天道,“天道”指日夜,是指人的起居应该顺应天地运转的自然规律,天亮就起床,让人体自身的阳气与天地的阳气一起生发。同样,天黑了就应该睡觉,不要贪恋夜生活,不要经常熬夜,这样才能使阳气潜藏起来,以阴养阳。

除了“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之外,《黄帝内经》还告诉我们,四季养生应当以“内养正气,外慎邪气”为宗旨。

“内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任何一种养生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保养正气。具体要怎样去做呢?

首先,重视精神调养。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可导致脏腑气机紊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因此,平时要重视精神调养,做到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安定,少私而不贪欲,喜怒而不妄发,修德养性,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对人体的不良刺激,如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睦的人际关系、幸福的家庭氛围等。如此,人体的气机调畅,气血平和,正气充沛,可预防疾病的发生。

其次,注意饮食起居。保持身体健康,就要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等。如在饮食方面,要注意饥饱适宜,五味调和,讲究卫生,并控制肥甘厚味的摄入,以免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化乏源,抗病能力下降。在起居方面,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来安排作息时间,培养有规律的起居习惯,如定时睡眠、定时起床、定时工作学习、定时锻炼身体等,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劳逸方面,既要注意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交替,又要注意劳作与休息相结合,做到量力而行,劳逸适度。

最后,加强身体锻炼。运动是健康之本,经常锻炼身体,能够促使经脉通利,血液畅行,增强体质,从而防病祛病,延年益寿。

“外慎邪气”则是警惕外界一切可能致病的因子,主要是从有病要早治、生活要节制等方面来调摄养生。

中医认为,邪气刚入于人体之表,应当及时治之,“勿使九窍闭塞,如此则营卫调和”,病邪就不会由表入里,病势也就不会由轻变重而损害正气,这是养生祛病益寿的妙法。

外慎邪气的另一个方面是指对自己的生活注重节制,忌“贪”字。比如,起居有常,起卧有时,从不贪睡,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衣着打扮应当以舒适为宜,根据气候的变化而适当增减着装,但不要因天气寒冷就穿着过暖,也不要因为天热贪凉而过少穿衣;饮食方面则要讲究五味适中,五谷相配,饮食随四时变化而调节,忌贪饮暴食偏食;在心理健康方面应当注重陶冶情操,坦然地待人接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态良好自然能够改善身体状况,减少乃至避免机体发生疾病的可能。

总之,通过采取内养和外防两方面的措施,人就可以达到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四季养生的“生、长、收、藏”法则

春、夏、秋、冬四时不同,四季各有特色,四个季节里女人的身体状况也是各有特点。女人养生只有顺应天时、天人合一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黄帝内经》里讲道:“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意思是说,聪明智慧的人,都是因天之序,顺应四时而养生的。

人与天地是相应的,养生就要顺应四季,达到天人合一,那么顺四季养生又该遵循怎样的要则呢?《黄帝内经》对此也有阐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生物适应四季气象变化形成的普遍规律,顺四时养生就要遵循“生、长、收、藏”这个定律。

1.春天保养“生”机

《黄帝内经》中有:“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季三个月,是万物开始萌生的季节,这种生发之气的源泉就是冬天的藏纳和积累,如果冬天没有好好地收藏,春天就没有生发的基础,就不能很有精力地投入一个新的开始。所以春天一定要保养好“生”机。

“夜卧早起”,即天黑了以后就要睡觉,早上要早点起床。春天人容易犯困,一困就没完没了地睡觉,这肯定是不行的,这会阻碍身体气机的生发。

“广步于庭”就是告诉我们要经常到外面去散散步,感受一下大自然万物生发的气息,和自然界形成一种和谐的状态。当然没事的时候,可以在庭院里大踏步地行走,这样也有利于身体内气机的生发。

“被发缓形”,就是披散着头发,放松形体,不能穿紧身衣约束自己的身体,要使身体完全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的意思是说:春天,人体同样也在生发,这个时候人要有那种给予的精神,不能动任何杀机,人自身也要保持欣欣向荣的气机,这样身体才能健康,否则就会伤了人和天地的生机。

2.夏天养“长”

《黄帝内经》中有:“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季是天地万物生长、葱郁茂盛的时期。这时,大自然阳光充沛,热力充足,万物都借助这一自然趋势加速生长发育。人在这个时候“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晚上晚点睡,早晨早点起,要多晒太阳,因为夏天就应该往外散,就应该充分接受阳气,多出汗。

夏天的时候,人们容易心情烦躁,动不动就发脾气。这是因为夏天气血都到外面来了,里面的气血相对不足,所以就容易生气发火。因此,我们一定要记住,夏天要忌怒,别发脾气,或者尽量少发脾气。夏天的时候,本来气血都在外面了,再一发脾气,血压就容易升高,心脏就会出问题,哪里还能健康?

另一方面,因为夏季属火,主生长、主散发,夏天多晒太阳、多出汗,可借阳气的充足来赶走身体里的积寒。但现代人通常都处于有空调的环境下,整个夏天都很少出汗,这样反而会让体内的寒气加重,抑制散发,秋天就会得痰症(呼吸方面的病),降低了适应秋天的能力,所谓“奉收者少”。

3.秋季要“收”

《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季是万物收获的季节。此时秋风劲急,秋高气爽,收敛过于生发,气温下降,地气内敛,外现清明,人们也应该早睡早起,收敛精神而不外散,以缓和秋季肃杀之气,使神气安定。这是秋季养生的法则,如果违背了这个法则,就会伤损肺脏。

老北京有个传统:秋风起就吃涮羊肉,为什么呢?因为羊肉是温性的,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到了秋冬时节,由于人的气血都到里面去了,吃一点羊肉、牛肉这些滋补的食物,就能够充分运化,转化成你需要的气血,为冬天的收藏做准备。所以在秋天和冬天的时候,吃一点滋补性强的东西是有益的。而夏天的饮食则要相对清淡一点,因为气血都跑到外边来了,吃了也没办法吸收,在顺四时养生中,这点一定要注意。

4.冬季要“藏”

《黄帝内经》中有:“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祛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季的主气为寒,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阴邪伤阳后,人体阳气虚弱,生理机能受到抑制,就会产生一派寒象,常见情况有恶寒、腕腹冷痛等。

另外,冬季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降低。因而需要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人体能量和热量的总来源是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火力”,火力旺说明肾脏机能强,生命力也强,反之生命力就弱。冬天,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将会导致新陈代谢失调而发病。综上,冬季养生的重点是“防寒养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