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补天裂
12855200000006

第6章 报国无门(1)

黄昏时分,怏怏而归的易君恕回到他所居住的南城。

这里是个丁字街口,那上面的一横,往东通虎坊桥,往西通广安门;下面的一竖,往北通宣武门;一横一竖相交的地方,叫做“菜市口”。菜市口当然得名于菜市,但它的出名却不是因为寻常的萝卜青菜,而是另有一番用处:宰杀活人。据说,菜市口在元朝时叫柴市,南宋丞相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公元1279年在此就义,菜市口近旁有一条文丞相胡同,便是因此而得名。又有一说,柴市故址在交道口文丞相胡同,与此相连的府学胡同并有文丞相祠,可作确证。尽管其说不一,但元大都刑场名为柴市则无异议。明朝的刑场设在西市,地点是西四牌楼十字路口,1449年明英宗北征瓦剌被俘,兵部尚书于谦拥立景帝,为保卫北京立下赫赫功勋,却又被获释后的英宗以“谋逆”论罪,于1457年杀害于西市;1629年,清朝的前身后金军从古北口进入长城,攻打北京,危难之际,明兵部尚书袁崇焕星夜驰援,而崇祯皇帝却中了敌人的反间之计,以“通敌谋反”罪名将袁崇焕问斩,也是在西市行刑。清朝以菜市口为刑场,这里东望虎坊桥,取驱羊入虎口之意。每年冬至之前,经过秋审定案的死刑犯一律押解到此处行刑。宗室贵族如果犯了死罪,通常在宗人府内“赐尽”,但也有例外,比如1861年咸丰皇帝在热河晏驾之后,皇子载淳继位,载淳的生母叶赫那拉氏和咸丰的六弟奕訢发动北京政变,将反对垂帘听政的顾命大臣处死,其中之一的肃顺就是在菜市口行刑,那肃顺在人头落地之前还破口大骂“鬼子六”呢!

菜市口这块横尸流血之地,每年也就只用一次,遇有特殊的重大案犯,也有不待秋审,随时拉来处决的,但毕竟不是月月都有、天天都有,所以在平常日子,这个丁字街口依旧热闹繁华,酒旗商幌高挂,五行八作云集,士农工商、男女老幼摩肩接踵,刑场的血雨腥风便不着一丝痕迹了。

老中药铺鹤年堂的门旁,停着一辆独轮小车,那是栓子卖豌豆黄儿的摊子。车子上摆块案子,铺着蓝布,潲了水,湿漉漉、水灵灵,栓子手里操刀,熟练地把豌豆黄儿切成菱角块,嘴里像唱歌似的吆喝:“哎,这两大块儿嘞哎,哎两大块儿嘞哎!小枣儿混糖儿的豌豆黄儿嘞哎!哎这摩登的手绢儿呀,你们兜也兜不下嘞哎!两大块儿嘞哎嗨哎,哎这今年不吃呀,过年见了!这虎不拉打吨儿都掉了架儿嘞哎!”

虎不拉就是胡伯劳,是北京养鸟的人喜爱的玩意儿,它在笼子里要是一犯困,打个吨儿,不就“吧唧!”从架儿上掉下来了吗?其实豌豆黄儿跟虎不拉一点儿关系也没有,他是借那个“掉架儿”说这个“掉价儿”:豌豆黄儿是节令小吃,每年开春之后、立夏之前上市,闰三月里已是尾声,贱卖了,再不买就得明年见了。

栓子吆喝着,瞧见易君恕从东边走过来。

哟,那不是大少爷吗?栓子心里正寻思着,易君恕已经走到跟前,却并没看见他,连他的吆喝也像没听见似的,皱着眉头,紧闭着嘴唇,神色沮丧地径直往西走去,从栓子的摊子跟前擦肩而过。

栓子正唱到“虎不拉打盹儿”,忙住了口,喊了一声:“哎,大少爷!”

易君恕一愣,站住了,望着这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噢,是栓子?”

栓子放下手里的刀,绕过摊子,上前一步:“大少爷,我这儿跟您请安了!”

说着,弯腰就要打千儿。

易君恕连忙伸手扶住:“哎,何必总是这么客气?”

栓子一脸的虔诚:“这话说的!甭管到什么时候,老规矩不能破!想当年,我爹要不是得着老太爷的恩典,哪有我栓子?”

“算了,算了,老年陈账,还提它干什么?栓子,你这一向还好啊?”

“托您的福,开春儿的小买卖,也还凑合,总不至于赔本儿赚吆喝。哎,大少爷,您尝尝,我这是老家香河县的豌豆,小枣儿混糖,两大的块儿,吃到嘴里,那个腻糊儿,那个滋润,清热败火,吃了还想吃您哪!”

栓子说着,从案子上抄起刀来就切。易君恕一把拦住他,说:“不啦,我还有事儿……”

“有事儿?也不差这么一会儿工夫!要不,”栓子就手从车子上抽出一张荷叶,飞快地把豌豆黄儿包起来,“您给老太太带回家去!您跟她说,栓子惦记她老人家,一半天我就到府上给老人家请安!”

“那就……改日再说吧!我先走一步了,你忙你的生意!”

易君恕把他的一番好意推了个干干净净,一转身,急急忙忙地奔西走了。

栓子愣在那里,望着那远去的背影,琢磨着:瞧大少爷的脸色,不大对头,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儿啊?咳,他怎么不跟我言语一声呢?

栓子的心乱了。想当年,他爹从老家京东香河县进京谋生,大冬天里穿一件单褂儿,光着脚丫子,没着没落,易君恕的父亲易元杰收留了他,管家看门带打杂儿,从此饱暖不愁。那时候易元杰还年轻,是易府的大少爷。后来,易元杰投笔从戎,栓子他爹要跟着去伺候他,易元杰不肯,说:“你也老大不小的了,总不能跟我一辈子,该料理料理自己的事了。”就赠给他一笔银子,搬出易府,娶妻成家。这都是栓子出生之前的事。易元杰效命北洋水师,长年在外,家里的太太、少爷,少不了栓子他爹跑前跑后地照应。到了栓子这一辈,也依然如此,虽然早已没有了主仆的名分,还是像当初一样恭恭敬敬。栓子他爹八年前过世,临咽气对栓子说:“我就把老太太和大少爷交给你了……”甲午年易元杰死难刘公岛,栓子跟着大少爷易君恕,披麻戴孝,一步一个头,从家门口磕到坟地,给老太爷修了个衣冠坟。看出殡的两旁世人还以为老太爷有两个儿子,赞叹说:“瞧瞧,人家前世积了阴德,这两个孝子,难得!”栓子当然不能跟大少爷称兄道弟,可听了这话,心里热呼呼的。人哪,滴水之恩也当涌泉相报,何况易老太爷对他家的再造之恩!大少爷没有三兄二弟,甭管什么事儿,栓子都得上前!

想起这些,栓子就没心思再做生意了。看看天色已晚,便收拾摊子,推上车子回家。

匆匆吃了晚饭,栓子换上一身干净衣裳,精心切了一案子豌豆黄儿,拿荷叶包好,托在手里,直奔易府而去。

易府就在菜市口迤西、广安门迤东的彰义大街路北,紧邻报国寺。报国寺始建于元代,明成化年间改名“大慈仁寺”,民间俗称“报国寺”。此寺本来规模宏敞,殿阁巍然,古松苍郁,因年久失修,已经殿宇摧颓,尘黯无光,古刹荒凉。寺前有一条曲曲折折的报国寺西夹道,易君恕祖祖辈辈就居住在这里。

易府是一座寻常的四合院,临街一道灰色砖墙,院门开在东南“巽”方,清水脊门楼,黑漆大门,石鼓石阶。这座宅子好多年没有翻修了,磨砖对缝的院墙已经斑斑驳驳,门楼上的瓦棱中长着半尺高的杂草,门扇上的黑漆也已黯淡剥落,露出木质本色,上面阴刻着一副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也是常见的对联,毫无特色。易君恕少年时曾嫌此联落于陈套,欲取而代之,便自撰一联,用仿纸写了,贴在门上:“家居报国寺,门对断头台。”父亲易元杰看见,怒不可遏,训斥道:“‘断头台’这样不祥的字句,怎么能贴在门上?混账!”一把扯了下来,撕得粉碎。等怒气稍歇,却又对儿子说:“不过,就对子本身而论,此联倒算得上一副佳联。咱家院墙后面就是报国寺,而大门开在东南方向,恰恰对着刑人于市的菜市口,说得十分准确,上下联对仗也属工稳。而且,更难得的是道出了真理大义,报国是要献身的啊!”及至父亲殉国之后,易君恕猛然想起当年那副对子,恍然有一语成谶之悟,惊诧不已……

夜已初更,纤细的上弦月和满天星斗散发着淡淡的光辉,笼罩着易府饱经风霜的门楼。

栓子来到门前,登上石阶,左手托着豌豆黄儿,抬起右手,拍响门钹。

随着一串细碎的脚步声,大门“呀”的一声打开了,丫头杏枝一脸的惊慌:“栓子哥?你来得正好,家里出了事了!”

“噢?”栓子听得心里发紧,“什么事儿?”

说着一步跨到门里,朝上房跑去。

上房一明两暗,都打着隔断,东间是老太爷和老太太的卧房,西间是老太爷的书房,当中的堂屋供奉着祖先牌位,也是每天少爷、家仆昏定晨省,老人家训令家政的地方,如今老太爷不在了,格局仍然一切依旧。正中摆着一副硬木条案,掸瓶雀尾分列两边,两支白蜡当中一座香炉,供着老太爷的牌位:“先考易公讳元杰灵位”。牌位后面,墙上挂着一轴中堂,一副楹联,都是易元杰的遗墨。联语曰:“仰天长啸出师表,临海浩歌梁父吟。”中堂则是全文抄录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易元杰生前最爱孔明此表,每日吟咏,无数遍地书写,这一幅是他在甲午年出征之前,匆匆回家与妻儿一见,留下的最后纪念,真正是“今当远行,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现在,堂屋里寂静无声。昏黄的烛光下,易君恕双膝跪在案前,两眼定定地望着前面,像是在默默地祷告。

栓子急急忙忙地跑进来,不知道家里出了什么事,看见易君恕,叫道:“大少爷!”

易君恕知道是栓子来了,却没有言语。

“大少爷,”栓子凑到他跟前,问,“您这是……”

易君恕仍然没有回答他,只是转脸朝着右首的隔扇,轻轻地叹了口气。

栓子莫名其妙,便绕过隔扇,朝东间老太太的卧房走去。

东间里,老太太腿上盖着一条夹被,半躺在那张陈旧的雕花棚架床上,闭着眼睛。据说,老太太年轻的时候极其端庄秀美,肤色细白如象牙色,如今虽然年逾花甲,长年卧病,瘦骨嶙峋,也仍然不失庄严。老太太的床前,跪着易君恕的妻子。她的娘家姓谢,名叫安如,嫁到易府来,这个名字就不常用了,老太太高兴的时候叫她“孩子”,不高兴的时候喊一声“东屋里”就表示要召见她;栓子和杏枝称她“少奶奶”,只有大少爷一个人叫她“安如”。现在,少奶奶也像大少爷似的,直直地跪在老太太床前的砖地上,腹部显出一个微微隆起的拱形。少奶奶正怀着孩子呢,栓子听杏枝说,到秋天老太太就该抱孙子了。今儿是怎么了?连少奶奶挺重的身子也在这儿罚跪?

安如听见外屋的说话声,侧过头来望了一眼,正赶上栓子往东间里走过来,两人打了个照面。栓子看见她那满腮的泪痕。

“少奶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栓子问。安如没应声,只用那泪汪汪的眼睛看了看婆婆。

栓子左手里还托着他那一包豌豆黄儿,右手往地下一戳,打了个千儿:“老太太,栓子给您请安!”

“噢,是栓子啊?”老太太眼皮微微翻了翻,慢条斯理地说。

“您身子骨儿本来就不硬朗,得爱惜自个儿,遇事往开处想,大少爷跟少奶奶有什么不周到的地方,您多担待。这地下齁硬的,齁凉的,他们都是金枝玉叶,老跪着可不是个事儿,要罚您就罚我得了!”栓子模样长得糙,可是嘴巧,就像天桥说相声的,张口就是一大套。

“咳,你不招不惹,我罚你干什么?”老太太说。

“说得是啊,”栓子等的就是这句话,赶紧接茬儿说,“罚也要罚个明白,您倒是告诉我,大少爷和少奶奶,堂屋跪着一位,里屋跪着一位,倒是因为什么?”

“栓子,”老太太没有回答,却反问他,“你说,人长着两条腿,是干吗使的?”

栓子听得发愣,说:“腿?走路的!”

老太太猛地睁开眼:“不是还能下跪吗!”

栓子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看看身旁的少奶奶,再探头瞧瞧外间的大少爷,难道说,老太太罚他们两人下跪,就是因为要证明人长着两条腿不光能走路,还能下跪?

老太太这才说:“人生在世,顶天立地,这两条腿,只可跪天地君亲师,除此之外,是不能轻易弯一弯的,‘男儿膝下有黄金’,懂不懂?可是我这个不争气的儿子,他倒去给李鸿章下跪!李鸿章是什么人?卖国贼!甲午年那一场大仗,咱大清国有二十多艘铁舰,比小鬼子不在以下,本来咱们能打赢,可是他李鸿章畏敌如虎,贻误战机,见死不救,北洋水师毁在他的手里,我的丈夫死在他的手里,他是我们易家不共戴天的仇人!如今家仇未报,易家的子孙反而给仇人下跪,实在是辱没祖先!”

隔扇外面,传来易君恕的声音:“娘,家仇再大,也比不上国仇,我是怕李鸿章再把国土拱手让人……”

“李鸿章肯听你的?当年康有为带头‘公车上书’,一千三百名举子泣血呼号,也没能阻止他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北洋水师全军将士的血都白流了!”老太太说着,动了感情,涌出两行热泪,在那象牙色的脸腮上缓缓地坠落。

栓子这才算弄明白了这娘儿仨今儿唱的这是怎么一出。当年老太爷死就死在爱这个大清国上,现而今易府都这模样儿了,怎么还是张口闭口国家大事啊?咱一个平头百姓,管得了吗?今儿晚半晌儿碰见大少爷,瞧他那一脑门子官司,原来是打李鸿章那儿来!咳,您一不为吃,二不为喝,替国家担忧,给宰相磕头,实在迂腐得可悲可叹!老太太再因为这事儿责罚儿子,还搭上儿媳妇替儿子求情,跟着陪跪,就更不值了!大清国的皇上恐怕连想都想不到,菜市口旁边的小胡同里还有这么一家子满门忠烈!

“就为这事儿?唉!”栓子叹了口气,心里的那番话不敢直说,就顺着老太太的话茬儿往下接,“老太太,您说得在理,大少爷是个明白人,往后一准听您的话。这大清国的事,上有皇太后和皇上,下有各位王爷、九卿、六部、总理衙门,由他们操心去吧,咱们老百姓踏踏实实过自个儿的日子,吃凉不管酸!您哪,还是保重自个儿的身体要紧,老太太,瞧瞧,我给您送豌豆黄儿来了,您尝个鲜儿,消消气儿,也别让大少爷和少奶奶再跪着了!”

“娘,”安如也说,“君恕知道自个儿错了,往后再不惹您生气了,您就饶了他这一回吧,啊?”

“唉,这本来也碍不着你的事儿,倒跟着他受累!”老太太的脸上温和多了,望着儿媳妇,说,“你挺重的身子了,得爱惜自个儿,快起来吧,回东屋歇着去!”

“是!”安如早已跪得支持不住,手扶着钱柜,晃晃悠悠地站了起来,迟疑地望着隔扇外头,“那,君恕他……”

“他呀,”老太太却说,“你甭管,让他跪着去!”

“这……”安如刚要往外走,又站住了,心里忐忑不安。

“老太太,”栓子忙说,“您不给我面子,也不给少奶奶一点儿面子?您就这么一个儿子,还真忍心罚个没完?”

“我要让他长长记性!”老太太似乎还余怒未息。

“唉!”隔扇外边,易君恕无可奈何地一声叹息。

这时,杏枝匆匆忙忙地跑了进来:“老太太,来客人了,一位姓邓的公子要见大少爷!”

“啊?”易君恕一愣,“一定是邓伯雄!”

“邓伯雄是谁啊?”老太太在里间问道,“我怎么没听你说起过?”

“这是我新近结识的朋友,广东新安县进京赴试的举子,”易君恕说,“我跟他约好了,今天晚上在粤东会馆见面……”

“人家走的是正路,那么老远地进京赶考,”老太太一听,心里就来气,“你呢,家住北京城,朝廷的会考你倒不去,不知进取的东西!那还跟人家凑什么热闹?甭见了!杏枝,你去跟客人说,大少爷没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