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方法总比困难多(修订版)
1293400000007

第7章 主动寻找突破,挑战一切困难(1)

自我突破:主动寻求改变

迫切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

一次,一位长期在公司底层挣扎,时刻面临着失业危机的中年人来到奥里森·马登的办公室,他讲话时很激动,一个劲儿地抱怨上司不肯给他更多的机会。

马登先生问他为什么不自己争取,他说,他已经争取过了,但他并不认为公司给予他的是机会。他气愤地说:“我今年已经42岁了,可他们竟然派我去海外营业部。像我这样的年纪怎么能够经受起这样的折腾呢?”

马登先生问他:“为什么你会认为这是一种折腾,而不是一种机会。”

他仍旧义愤填膺:“公司里有那么多年轻人,不派他们而让我去,这不是折腾人是什么?再说公司本部有那么多职位,却偏偏要把我调走,我真不知道他们安的什么心?还有,公司所有的人都知道我身体不好……”

“我无法确认他公司里的同事是否都知道他的身体不好,起码我是没有看出来,站在我面前的他红光满面,神情激昂。我想,这位先生并没有得什么病,我更倾向于他犯了一种最严重的职业病:推诿病。”马登先生说。

要知道,许多人的工作困境是自己造成的。如果你是一个勤奋刻苦、勤于思考的员工,就能像蜜蜂一样,采到更多的花,酿出更甜的蜜。然而,很多人遇到困难不知道努力解决,只是找借口推卸责任,这样的人很难成为优秀的员工。

许多成功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勤于思考。在这个世界上,投机取巧者无法成功,偷懒者更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我们必须意识到,很多时候并不是没有方法,而是我们懒得去想罢了。

“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由改变自己而改变命运。”日本最伟大的推销员原一平如是说。在很多时候,迫切需要改变的并不是环境,而是我们自己。换句话说就是:有些时候,我们不是找不到方法去解决困难,而是在困难面前我们是否努力过。相信在完善自己的同时,我们也就找到了突破困难的方法。

汉夫雷·戴维是电化学创始人,他后来出任了英国皇家学会的会长。戴维出身贫寒,接受的教育和获得科学知识的机会都很有限。然而,他是一个有着真正勤奋刻苦精神的小伙子。当他在药房工作时,他甚至把旧的平底锅、烧水壶和各种各样的瓶子都用来做实验。

塞万提斯在创作《堂吉珂德》的时候,穷困潦倒,甚至没有钱买稿纸,只能把小块的皮革当做纸来用;病魔缠身15年的席勒在病中完成了他最好的著作;两耳失聪的贝多芬创做出了他人生最伟大的乐章;马丁·路德在华脱堡堡垒的监狱里把《圣经》翻译成了德文,在被放逐的20年里,他仍孜孜不倦勤奋地工作着。

失败者的借口通常是“我没有机会”。他们将失败的理由归结为不被人垂青,好职位总是让他人捷足先登。那些意志坚强的人则决不会找这样的借口,他们不等待机会,也不向亲友们哀求,而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去创造机会。他们深知唯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科尔斯在国际贸易公司上班,他很不满意这份工作,愤愤地对朋友说:“我的老板一点也不把我放在眼里,我在他那里工作一点机会都没有。明天我就要对他拍桌子,然后辞职不干了。”

“你对公司的业务完全弄清楚了吗?对于他们做国际贸易的窍门都搞通了吗?”他的朋友反问。

“没有。”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建议你好好地把公司的贸易技巧、商业文书和公司运营完全搞清楚,甚至如何修理复印机的小故障都要学会,然后辞职不干。”朋友说,“你把他们的公司当做免费学习的地方,等所有东西都学会了之后再一走了之,这样不是既有收获又出了口气吗?”

科尔斯听从了朋友的建议,从此便默记偷学,下班之后也留在办公室研究商业文书。

一年后,朋友问他:“你现在学会了许多东西,可以准备拍桌子不干了吧?”

“可是我发现近半年来,老板对我刮目相看,最近更是不断委以重任,又升官,又加薪,我现在是公司的红人了。”

“这是我早就料到的,”他的朋友笑着说,“当初老板不重视你,是因为你的能力不足,而又不努力学习。之后你痛下苦功,能力不断提高,老板当然会对你刮目相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唯有自动自发、勤于思考的人才能稳稳当当地走向成功。这种精神就像一个助推器,把你推到上司面前,推向成功的顶峰。如果有一天你得到了升迁,你应该自豪地对自己说:“我掌握了命运,这都是我改变自我、勤于思考、刻苦工作的结果。”

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工作中,培养质疑思维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质疑使人求知,是探索的源泉和不竭动力。伽利略因为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关于地球表面轻重物体下落时,重物比轻物落得快的结论,导致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发现;哈维怀疑盖伦关于血液在血管中来回流动的说法,推动了不同类型的动物解剖实验,了解到心脏运动的真实情况,终于发现了血液循环。质疑为探索不断“吸氧”和“充电”,不断注入活力。

著名的数学家希尔伯特是一个想象力异常丰富,善于提出问题的人。在1900年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他作了题为《数学的问题》的报告,一举提出了当时数学领域中的23个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后来被称为“希尔伯特问题”。它们的提出,有力地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为此,希尔伯特总结道:“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中止。”

日本本田汽车公司使用质疑思维法找出问题的最终原因,从而使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

有一天,丰田汽车公司的一台生产配件的机器在生产期间突然停了。管理者立即把大家召集起来,进行一系列的提问来解决这个问题。

问:机器为什么不转动了?

答:因为熔断丝断了。

问:熔断丝为什么会断?

答:因为超负荷而造成电流太大。

问:为什么会超负荷?

答:因为轴承枯涩不够润滑。

问:为什么轴承不够润滑?

答:因为油泵吸不上来润滑油。

问:为什么油泵吸不上来油?

答:因为油泵产生了严重的磨损。

问:为什么油泵会产生严重磨损?

答:因为油泵未装过滤器而使铁屑混入。

在上面的提问中,主要用“为什么”进行提问,连续用了6个“为什么”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当然,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并不会像上面叙述的过程那么顺利,但主要的思路却是一样的。

在这些提问中,若当第一个“为什么”解决后就停止追问,认为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换上熔断丝。那样,不久熔断丝还会断,因为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在解决问题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追根问底”,这样才能使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消除隐患。

王永庆经营企业的秘诀是追根究底,也就是凡事不追究到水落石出,绝不罢休。

王永庆以木材起家,因塑胶而发迹。他早年的木材生意,都是向林务局的林场标购原木,简单加工后,再转售出去。那些待标售的原木,为了避免因干燥龟裂,全都浸泡在大水池里面。

当时木材商向林务局标购原木的做法是,先用长竹竿在水池中探测原木的数量,再用肉眼观察原木的品质,当即写出价格向林场投标,最后由最高价者得标。

因为大部分的原木都浸泡在水里面,光用竹竿评估数量,经常造成很大的偏差,因而标购水池里的原木风险很大,“赌”的味道很浓。

有一次,王永庆向林场投标原木,出乎同业意料,王永庆所报的价格虽然高出别人甚多,可还是因购得那一池原木,赚了不少钱。同行都大惑不解,到底他用什么方法,能够把原木的数量算得那么准确。

原来王永庆在招标截止的前一天晚上,悄悄地跳入水池中(潜入浸泡原木的水池中极为危险),花了一晚上的时间,把水池里原木的数量点得一清二楚,所以,第二天他非但能报出合理的价格,而且还赚了一笔。

人们说:“王老板(指王永庆)追根究底的功夫,真让人钦佩,这是王老板经营企业最成功之处。”

富于质疑的人总是成功者,而成功者总是拒绝人们画出的分界线,向传统的一切提出挑战。马克思的大女儿燕妮和二女儿劳拉有一次问马克思:“您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马克思答道:“怀疑一切。”同样,“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和“蒸气为什么能顶起壶盖”分别使牛顿、瓦特名垂千古。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老板,每次提出一个新方案在会议上讨论时,如果大家意见全都一致,他就会将方案搁置起来,然后说:“希望大家回去再认真思考一下这个方案,我们下次再讨论。”因为意见全都一致时,才是最危险的,如果出了问题,大家会措手不及,也找不到替代方案。

富有怀疑精神的人从不满足于现状,总是对未来充满期待,努力地寻找可资改进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自身的潜能。在这种精神的推动下,他得以不断地进步,给自己、他人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美好的变化。

追求高效能,而非高效率

美国零售业大王彭尼说过,不论他出多高的薪水,都不可能找到一个具有两种能力的人。这两种能力是:第一,能思想;第二,能按事情的重要程度来做事。因此,在工作中,如果我们不能选择正确的事情去做,那么停止手头上的事情,直到发现正确的事情为止。

做事不仅要讲方法,更要注意方向。只有方法和方向都正确,才能确保有一个好的结果。如果只注重方法而不重视方向,其结果可能是方法越正确,结果就错得越离谱。尽管如此,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企业的商业行为,还是个人的工作方法,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都在于前者——效率和正确做事。

博恩·崔西认为,工作中第一重要的是效能而非效率,是做正确的事而非正确地做事。“正确地做事”强调的是效率,其结果是让我们更快地朝目标迈进;“做正确的事”强调的则是效能,其结果是确保我们的工作是在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换句话说,效率重视的是做一件工作的最好方法,效能则重视时间的最佳利用——这包括做或是不做某一项工作。

“正确地做事”是以“做正确的事”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正确地做事”将失去目的性,变得毫无意义。首先要做正确的事,然后才存在正确地做事。正确地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这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方法,更是一种很重要的工作理念。任何时候,对于任何人或者组织而言,“做正确的事”都要远比“正确地做事”重要。

正确地做事与做正确的事是判断一个人做事是否能够提高工作效能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只知道正确地做事就是一味地例行公事,而不管目标能否实现,是一种被动的、机械的工作方式。工作只对上司负责,对流程负责,领导叫干啥就干啥,一味服从,铁板一块,是制度的奴隶,是一种被动的工作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工作的人往往没有目的性,患得患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做正确的事不仅注重程序,更注重目标,是一种主动的、目的性强的工作方式。工作对目标负责,做事有主见,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种人积极主动,在工作中能紧紧围绕公司的目标,为实现公司的目标而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努力促成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