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12946100000029

第29章 中国古塔建筑(2)

琉璃塔,是用黏质陶土制作坯胎、然后上釉经火烧制而成的砖(瓦)搭建的塔,琉璃塔体上通常雕有佛、菩萨、天王、力士、乐伎等佛教人物像,以及动植物图案。现存最早最高的琉璃塔,是河南开封祐国寺的“铁塔”(因色褐如铁锈而得名)。

(十二)金、银、铜、铁塔

金、银、铜、铁塔,是指由金属整体或分层铸造的塔,塔身雕有佛像和各式图案。现存最著名的铜塔,是四川峨眉山伏虎寺内的明代紫铜塔;最早的铁塔,是广州光孝寺内的东西铁塔;最大最重的金塔,是西藏布达拉宫灵塔殿的达赖灵塔(即达赖肉身塔,灵塔殿内供奉着达赖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十世、十一世、十二世、十三世8座灵塔)。

(十三)塔林

塔林即各寺院历代高僧的墓地(小和尚是没有资格进入塔林的),因为墓塔数量多而得名“塔林”。如著名的少林寺塔林。差不多汉地佛教寺庙都有自己的塔林,它形象生动地诉说着寺庙中历代高僧的佛事业绩,既是一部佛教史,又是一卷高僧传。塔林建造的规制亦很严格,根据各僧资历造诣差别和尊卑长幼关系,规定墓制的大小、形状、层级、高度。

(十四)宝箧印经塔

宝箧印经塔,是一种造型奇特、与众不同的古塔,因其形制颇似宝箧(匣),其内又珍藏印经,故得名为“宝箧印经塔”,亦名“阿育王塔”。又因其大多为金属铸制,其外鎏以金色,故又称之为“涂金塔”。这种形制的古塔在宋元时代曾盛极一时,并东传至日本,成为日本古塔中一种重要的类型。目前所见的宝箧印经塔,多为可随意挪动的小型供奉塔,少见地面建筑塔。其中著名者有安徽博物馆所藏的涂金塔、河南省博物馆所藏宋三彩阿育王塔、福建福州开元寺石塔和广东潮州开元寺石塔。

(十五)文峰塔

文峰塔,是出现于14世纪后的一种不同于宗教功能的世俗塔,是中国儒学文化的产物,是中国几千年“学而优则仕”精神的写照。因此,多由地方官主持建造,并常伴随孔庙建筑建于城边山麓、城市路口,醒目地提醒和激励学子仕人求取功名,报效祖国。

(十六)伊斯兰教“宣礼塔”

伊斯兰教塔,又叫“邦克楼”或“宣礼塔”,是伊斯兰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最著名的伊斯兰教塔有新疆吐鲁番额敏塔和广州怀圣寺光塔。

二、中国古塔建筑时代特点

印度塔建“窣堵波”艺术随着佛教进入中国后,与佛教一同完成了“中国化”的历程,体现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融合力与深刻奥妙的自恒力,是开放与坚守生命精神力的最高境界。

———汉代是塔文化传入的初始时期,表现出纯粹的宗教意义。当时的佛教殿堂就是以塔为中心进行布局的,是与殿堂紧密联系的宗教圣物,僧侣们亦是以向塔膜拜来表现对宗教的虔诚和对佛祖的敬仰。塔建形制以方形的楼阁式木塔为主。

———魏晋时期,玄学昌盛,塔文化中融进了清高的文人情趣,塔又成为风景物。其时,登塔游览观光蔚然成风。塔以方形的木构楼阁式塔为主,并强化了塔的世俗性文化。

———南北朝时期,仍以方形楼阁式塔居多,但砖石仿木式结构塔数量已日见增多,并大都建成空筒木楼层,代替中心柱结构式。开始出现密檐式塔、金刚宝座塔建筑形式。

———隋唐时期,塔的宗教意义虽然没有改变,但随着宗教的世俗化,人们开始将它从寺庙中分离出来,成为具有宗教意味但可以独立存在的建筑物,从而解决了平民宗教信仰的需要。人们不需再庄重地走向寺院,生活中随处都可以体现自己对佛的虔诚。宗教信仰的世俗化还催生出过街塔类型的建筑。其时,砖石结构塔渐渐取代木结构式塔已成为中国古塔建筑的主流。外形制式仍为方形,多角形、圆形塔较少见,内部有楼层可登,并出现暗层。同时密檐塔急剧增加,甚为流行。雕刻艺术亦广泛运用。

———宋代,中国塔的宗教意义已经不那么纯粹了,宗教甚至被世俗政权作为统治的手段和世俗理论的依据。宗教的意味虽没有消失,但宗教的功能意义已出现多元化。如塔的功能向军事方面延伸扩展,替代了古代敌楼、烽火台的军事作用,扩大了军事文化内涵。北宋时密檐式塔多为方形。

———辽、金时期,实心塔建筑多见,流行密檐式塔,多用须弥座形式,建筑形制上创造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古塔类型,是中国古塔艺术的辉煌时期。

———元代,过街塔开始出现,建筑形象为喇嘛式塔,建筑结构为汉藏建筑的结合体(汉城门形式与藏佛塔形式的结合)。这一时期古塔建筑的另一特点是,古塔大量的置身在寺院园林中,宗教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和谐共处,在宗教中国世俗化进程中,又得到一次理想的融合与升华。

———明清时期,汉地的古塔与佛教的关系愈见疏6,宗教意义渐退,世俗意味倒愈加鲜明。风水塔、文峰塔、文昌塔、文运塔等蓬勃兴起,宗教功能被世俗功能所融化,楼阁式塔成为主流。佛教以“启迪智慧”的面目出现,在中国结出“盼望富贵”的果实,这也许是佛教传入之初始料未及的。明代,佛教受到抑制,但喇嘛寺建筑形制却有发展,特别是藏传佛教在青藏高原蓬勃壮大。佛塔是藏传佛教寺院的重要建筑,其建筑造型基本承袭元代喇嘛塔的整体风格,局部上体现时代印记,从单一圆形覆钵式塔身分化出许多造型别致的塔式,出现构思精妙的佛塔建筑与宫殿建筑合而为一的“塔屋”(外形如喇嘛塔,内部是宫殿式)。金刚宝座塔也在汉地建造蔓延,大量流行。

三、中国古塔雕刻艺术

古塔雕刻,是古塔建筑文化内涵的重要表现,一般有石雕和砖雕两种。古塔雕刻技法有阴刻、浮雕和圆雕。艺术题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装饰纹样,主要表现为动植物、花卉、云龙等图案;第二类,是具有宗教色彩的宗教造像,表现为各式各样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飞天等梵国形象和各式各样的神仙、鬼怪、精灵等道家形象;第三类,是体现自己良好意8的装饰纹样,表现为七珍八宝之类的祥物。

见于古塔雕刻中的有佛祖释迦牟尼的“八相”图式,这八相是指佛祖一生共有的八次重大的转折事件,即所谓“八相成道”。“八相”分别为:

第一相:“下天”,常刻一骑象人,表现释迦牟尼在轮回转生“无数量劫”后,最后一次转生,由兜率天出发下凡人间。

第二相:“入胎”,常刻一妇女,其右刻一2圈,圈内有一骑象小人,指释迦牟尼乘白象由摩耶夫人的右胁入胎,即佛经上的“骑象入胎”。

第三相:“出胎”,常刻一小儿由妇人右胁下降生,指佛祖诞生。

第四相:“出家”,常刻一骑马人逾城而走,象征佛祖出家。

第五相:“降魔”,常刻一佛端坐守中,表情安详,旁有几老妪形容枯槁,表示佛祖降服魔王魔女。

第六相:“成道”,刻佛祖结跏趺坐,左手置于右足之上,手指指天(禅定印);右手置于右膝之前,手指指地(触地印),寓意“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以证佛祖成道之功业。

第七相:“转法轮”,佛祖结跏趺坐,左手禅定印,右手大拇指与二指联成圆形,其余三指伸展,构成“说法印”,寓示佛祖说法(转法轮)。

第八相:“涅槃”,释迦牟尼身体侧坐,右手支左手置于身上,进入涅槃境界。

在古塔雕刻艺术中,出现最多的是释迦牟尼第六相和第七相,还有阿弥陀佛、弥勒佛等的造像雕刻;以及佛足、菩提树、法器等图式。

山东四门塔

山东四门塔,坐落在山东历城县柳埠村青龙山麓的原神通寺旧址上,是亭阁式塔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塔,建于隋大业七年(611年)。塔平面呈方形,由于其四面各辟一门,故称之为四门。石塔全部由大块平直方整、无任何装饰的条石筑成,给人以坚固、朴实之感。塔身每面辟一拱券门。塔檐处理简洁,只用了五层条石向外叠涩伸出,然后再用近三十层的条石,逐层向内收缩,形成了一个四角攒尖形塔顶。塔顶表面弧线曲折成度,升降有序。全塔上下无多余装饰,简洁大方,粗犷质朴。塔室中央立一巨大的方形塔心石柱,柱身四壁各有石佛造像一具,佛皆螺发高髻,结跏趺坐,面如沉水,衣纹流畅。四尊佛像非同一时期作品,也非原塔中的造像。从四门塔的整体形象看,塔身是一个匀称稳定的正方体。塔檐的大小、塔顶的坡度以及塔刹的形状,与方形的塔体之间比例协调,轮廓线条笔直坚挺,苍劲有力。四门塔尽管采用了小巧玲珑的亭阁建筑形式,但经过古代工匠的精心设计,仍然显示了佛塔的端庄和尊严,令人肃然起敬。

山西应县释迦塔

应县释迦塔坐落于山西应县佛宫寺大雄宝殿前,是中国楼阁式塔的代表。它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为中国最高、最古老的木塔,在它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比它更特殊的高层木建筑。木塔塔身外观呈平面八角形,五级六檐(底层双檐),二层以上各屋间夹有暗层,外观似乎为五层,实际上应为九层,所谓明五暗四。塔身明暗各层都有两圈木柱,互相之间紧紧联结。而木柱用梁枋连成一个筒形框架。金代维修时,又增加了周边木柱向中心线的斜撑,使塔身更加坚固。佛塔全部为斗拱木构,各层皆建庞大木构斗拱、平座、塔檐,造型美观,结构精密,古朴无华,粗犷雄浑,体量宏伟,反映了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杰出成就。塔内各明层均有塑像。应县释迦塔利用塔心无暗层的高大空间布置塑像,以增强佛像的庄严。塔外二层以上,设有栏杆供人6眺,塔内装有扶梯可进入塔顶。塔外各层还悬挂大量匾额和楹联,数量之多是其他古建筑中少见的。

应县释迦塔建筑结构设计合理,构思精巧,是集建筑学、力学、美学于一身的艺术杰作,同时又是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建筑物。木塔采用类似于现代高层建筑所有的“框架式双套筒”结构体系和中国木结构中特有的“半拱”构件,使塔建成900多年来,仅在金代有过一次修理和加固,大部分木料还是11世纪前后的原物,并经受住多次大地震的考验,甚至元代末年连续七日地震,应县木塔依旧岿然不动。

河南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是我国最早、最典型的密檐式塔,位于河南嵩山南麓,有“中国第一塔”之称。嵩岳寺塔始建于北魏正光年间(520~524年),高15层,平面呈12边形,是中国古塔中仅见的平面为12边形的一例。塔基低矮,造型古朴。外部密檐15层。第一层塔身较高,分为两段,上段仿木结构,各转角处砌出六角形柱,柱头雕饰火焰、宝珠、覆莲纹等;下段东西南北四面均辟有尖拱形龛门,无任何雕饰,质朴自然。除辟门之四面以外,其他八面均雕砌了突出于墙壁之外的单层方塔形壁龛,龛内各有一雕砖狮子,其立蹲之姿各不相同,造型刚健强壮。底层每面各雕一座阿育王式小塔,是早期佛教受印度影响的体现。自第二层以上,各层塔身都很低矮,高度逐层递减,每层每面均砌出拱形门和棂窗。塔顶为高大而复杂的塔刹,由宝珠、七重相轮、受花和覆钵组成。整个塔身呈抛物线型,清晰流畅,造型雄伟秀丽。嵩岳寺塔在砌筑方面也别具匠心,烧制良好的优质砖、和作为黏合剂的黄泥土,都经过澄清、过滤等精心处理,并加入了糯米汁,使各砖层之间黏结牢固。在设计施工上亦具创造性,一是采用接近圆形的等边十二角造型,以增强抗震性;二是加厚塔壁,使塔身成为浑然一体的砖墩。各层密檐部分的壁体尽量保持完整的砖筒状,塔壁上尽可能少开窗洞,以减少人为的对塔壁的损坏。匠心所运,嵩岳寺塔果真历经1400多年的风风雨雨而坚不可摧。

北京妙应寺喇嘛塔

北京妙应寺白塔,在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北路、妙应寺后侧,塔体高大,通高51米,塔体洁白,古朴典雅,无任何雕饰,故称“白塔”。塔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为我国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喇嘛塔。塔建在一个高大的须弥座式的平台上,台前东西两边有台阶,台阶正中雕刻出一组精美的“二鹿听法”石雕。中央为一象征佛法的法轮,两旁分别静卧着雌雄二鹿,象征释迦牟尼在鹿野7传播佛法。塔基为三层方形折角须弥座,其上为半圆突起莲瓣组成的覆莲座和承托塔身的环带形金刚圈,使塔从方形折角基座过渡到圆形塔身,自然而富装饰性。莲座外檐有明代添置的108个铁灯笼。莲瓣之上有五道金刚圈,其上置一个上肩略宽的庞大的圆柱体覆钵,即塔肚子,其最大直径将近20米。硕大的覆钵形塔身有7条铁箍环绕,覆钵上的刹座也被做成须弥座形式,刹座上立着高大粗壮的2锥形相轮,即十三天。十三天顶端承托直径9.9米、上覆40块放射形铜板瓦的华盖,其周边悬挂高1.8米、有镂空花纹的36个铜质透雕的流苏和风铃,风来铃声清脆悦耳。华盖顶上建有一座5米高的鎏金喇嘛塔,高近5米,重达4吨。塔身似宝瓶,比例匀称,轮廓雄浑,气势磅礴,为我国喇嘛塔建筑中的杰作。

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

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是现存金刚宝座塔中最高大的一座,坐落在碧云寺中轴线上最后的最高处。宝座建立在两层极为高大的、以片石砌筑的台基上,为二层汉白玉须弥座,沿台基两侧石阶可到达宝座。宝座系用汉白玉石建造。其南面正中辟有拱券门,门两侧有石梯可达座顶。座顶空间由两部分组成。后面是五座金刚塔,各塔之平面均呈正方形,位于中央的一座为13层密檐塔,四周四座为11层密檐塔,各塔刹的造型均呈小型的喇嘛塔形式。宝座的前面中央即登台入口处,又建一小型的金刚宝座塔,在小金刚宝座塔两侧,分立着两座用汉白玉砌筑的喇嘛塔。整座塔从基础、宝座到金刚塔,周身布满大大小小的雕刻精致的佛像、龙凤狮象、力士等浮雕。宝座上两座小喇嘛塔,塔身上也布满佛教题材浮雕。碧云寺金刚宝座塔,整体基本仿造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但区别在于:大台座上又建一座小型金刚宝座塔,同时在它两侧修建两座小喇嘛塔,这种古塔形制为中国绝无仅有。孙中山逝世后,衣冠封葬于此塔内,故此塔也是孙中山的衣冠冢。

本章小结

中国古塔建筑文化起源于外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与传统楼阁建筑结合,形成我国古塔建筑形制的鲜明特色和文化。更以地宫、塔基、塔身、塔刹等主要建筑语言构成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塔等建筑体系。

思考与练习

(一)实训题

结合佛寺建筑,进行一次中国佛塔建筑文化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

(二)简答题

1.简述古塔建筑类型。

2.简述中国各朝代古塔特征、雕刻艺术风格。

3.简述中国各朝代古塔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