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12946100000030

第30章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1)

课前导读

中国古代建筑体现与自然文化融为一体的代表一定是园林建筑,其土木意识、山水观念与诗性人格组成一幅“画中乾坤、园中人生”的长卷。其匠心独具的策划建构和“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园林建筑思想,为“虽由人造,宛自天开”作出了最令人信服的注释。中国园林建筑的魅力所在,与人格情怀正好演绎了君子之德与庶民之乐的平和境界和自娱心态。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文化,就是这样诠释着华夏民族的宽广胸襟与飘逸气度。于是,我们对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文化的继承从物事升华为人性,我们也正是这样在“自然与艺术”中完成了知识的接受和精神的陶冶。

教学目标

掌握中国园林中主要建筑元素和常见构景手段

熟悉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类型典范

熟悉中国园林的分类

理解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的审美情趣

了解中国园林发展历史

§§§第一节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渊源

一、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起源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是世界三大园林建筑体系(另两种是法国式和阿拉伯式)之一,是传统建筑艺术中最具突出成就的代表和世界园林之母,在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是东方文明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古代园林作为一种建筑体系,首先是源于皇家园林建筑,然后才以影响和辐射的方式走向宗教和民间。

中国园林艺术历史悠久,从有文字记载来看,至少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苑、囿。公元前21世纪,商代称供帝王狩猎行乐的园林为“苑”。西周时,则称作“囿”。如周武王的“灵囿”,挖有灵沼,筑有灵台,蓄养禽兽和鱼类,采种各种花木,建造宫殿,可称为真正的园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为避战祸,隐逸江湖,寄情于山水,从此兴起了追求自然情趣的山水园林。唐代,山水园林全面发展,京都长安的禁苑规模宏大,大明宫内挖有太液池,堆有蓬莱仙山,周围建殿宇长廊,形成内廷园林区。其时私家园林也有发展,仅洛阳一地就有千家之多。宋代,园林仿照自然界的石堆山和植物栽培术大有发展,其中洛阳园林中用移植、嫁接技术使花木多达千种。清代,皇家园林的全盛期由康熙始到乾隆止,如承德避暑山庄占地8000余亩;北京的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圆明园、清漪园,与西山、玉泉山、瓮山并称“三山五园”,外加蔚秀园、朗润园、勺园、熙春园、近春园,形成历史上空前的宫廷园林区。这些园林的特点是平地造园,以水为主,挖湖堆山,错落有致,园中造园,各具特色,建筑多样,极富变化。

中国古代园林特别强调景观别致,境界高雅,自然生动,融中国特有的哲学、宗教、文化和艺术传统于一体。中国园林文化以自然为蓝本,摄取了自然美的精华,又注入了人(诗人、画家)高雅的审美情趣,采取以曲折轴线展开、序列设计手法,使自然美典型化,成为富于意味的园林美。其以天然之地和人工之境(大至五大名岳、四大佛山可谓巨大的自然园林风景区;中至大型7圃、帝王园林,如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等著名的皇家园林;小至私家花园,如苏州、杭州、扬州有许多私家花园;最小时,乃至住宅前后置几片山石,留一洼水池,植几株花草,也可算是别有园林趣味了,真可谓“形式多样”。)演绎园林文化艺术,其中的情趣,就是诗情画意。所采用的空间序列,就是互相借势,自由流畅;按照“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原则,潜心推求成景和得景,组织出丰富而有特定意味的画面。同时,还模拟自然山水,堆砌山形水系和石块造型,创造出叠山理水的特殊技艺,无论土丘石山、池流涧瀑,都能使诗情画意深远别致,园林趣味高雅隽永。

中国古代园林讲究因地制宜、借景造园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观,它既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既充分反映“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又突出强调“物我两忘”的“人文意趣”;既体现“世界宇宙”的客观真理,又张扬“人类社会”的主观善良;既可满足人们生活享受,又可满足人们观赏风景的愿望;既以“一园山水,万般景色”显现人生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生活理想;又倡导身在俗间,心觅“出世”的“人间天堂”式的宗教境界,以及推崇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明代人计成的造园专著《园冶》开宗明义就讲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因借”,利用环境也;“体宜”,适应环境也。中国古代园林还讲究崇尚诗情画意的情调和曲折含蓄的意境,“几个楼台游不尽,一条流水乱相缠”。布局上依山势水流,手法上尚分隔借叠,呈一派“桃花源”的乐园。

南方园林在我国亦是极有代表性的私家园林,多集中在江浙的苏州、扬州、杭州三地。江南具有营造园林的自然经济和人文条件,自古文风盛行,士大夫告老还乡,商贾为避战乱偷安一方,遂使造园风气口甚。私家园林以模仿自然,得自然山水之真趣为上品,内容兼有待客、读书、游乐的要求,规模较小,追求千和宁静气氛,色彩淡雅。造园手法曲折多变,善于将自然山水的形象加以概括、提炼和再现,讲究园林的西部处理,小中见大,意趣无穷。

二、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发展阶段

根据中国园林建筑发展轨迹,我们大致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周、秦、汉“聚物为用”的阶段。如西周初年的“灵台”主要供帝王贵族们狩猎游乐用。建筑结构形态为置一处自然之地,四面围起来,里面有山水、林木、动物。

第二个时期:从三国到南朝的齐梁(约220~479年)的“观物为情”阶段。这一时期的园林着重在池山形态的表述。“永嘉之变”以后,北方内乱外患,西晋告亡,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文人士大夫和皇室深感江南自然山水之美不胜收,于是就以人工加设,表现自然之美和情景之美,形成了以山水为主的园林形态。

第三个时期:从齐梁至晚唐(约479~836年)的“美物为境”阶段。这一时期的园林,讲究“形态意境”,已不纯粹模仿自然,开始讲究园林本身的形式美和生活美。更由于当时的山水、田园文学及山水画的发展,园林渐渐注重于诗情画意。

第四个时期:是晚唐至北宋(约836~1127年)“造物为景”阶段。其时不但造园,且有人专门研究园林。山水文学之勃兴,更助“园林景观”艺术的发展。此时造园之风大盛,是中国园林的兴旺时期。

第五个时期:是从南宋至元代(约1127~1368年)“状物为意”阶段。这时的园林,推崇“神理兼备”,以追求“出神入化”的“神态意境”而得园林“神韵”,这一阶段是中国园林文化最“神奇”时期。

最后一个时期:即明清(1368~1911年)“心物为神”阶段。这时的中国园林建造技艺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是中国园林建筑文化的顶峰。明清园林重在求“神”,讲究人与园、人与自然的内在哲理。将园林从自然艺术再现深入到人物心性表现的“意味”中。整个中国园林至此,走过了“功用、冶情、美境、景象、出意、化神”的发展历程。

三、中国古代园林构建艺术

(一)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要素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组成要素,一般有筑山、理池、植物、动物、辟路、建筑、书画等。

1.筑山

中国园林筑山艺术表现出各时代的文化特征:

———秦汉筑山以自然模拟为主。秦汉时的筑山,形成远景式的土山和近景式土、石结合之山。秦上林苑,就是用太液池所挖之泥堆土成岛,以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中国以人工山水为园林造景主题的尝试。

———魏晋南北朝以写意叠山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的文人以孤高玄妙的清谈为时尚,追求雅致飘逸的生活方式,对园林建筑的影响很大,确立“叠石为山”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主导地位。

———唐宋,崇尚奇巧山石艺术。唐宋时期,山水诗画蓬勃发展,园林艺术更趋于精致讲究,推崇山石的审美价值,更兼宋徽宗爱石成癖的影响,叠石为山发展为奇石巧构的工艺。

———明清以布局巧构为主。明清时期,中国园林造山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叠山技艺发展到写意阶段,而且名家辈出,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叠石造山艺术臻于完善。

2.理池

水是最有灵性的,也是最富生命力的东西,静如处子的一镜湖水;动若飞云的流溪跌瀑、似止还行的涟漪波光备受推崇,理池也就成为造园最紧要的因素。中国园林理池一般有三种方法:

一掩,以建筑和绿化,将池岸曲折掩映,或以水面突出重点建筑的地位,或临水植苇,造池水无边之印象。

二隔,或筑堤横断水面,或设廊隔水可渡,或架曲桥以增景深、加层次、造幽深之味。

三破,以乱石为岸,使曲溪绝涧、清泉小池也显怪石纵横、细竹野藤、朱鱼翠藻的山野景致。

中国建筑以实物影像,造实际“掩、隔、破”之效果,是园林建筑艺术运用最为精彩的技术手段。

3.植物

植物是园林建筑艺术不可缺少的因素。植物如山水之衣饰,大地之毛发,无此无以壮丽,无此无以秀美。故选花木要:

一讲姿美———树冠形态,树枝疏密,树叶形状等都应当自然优美。

二讲色美———色泽纯粹与周围景致相和谐。

三讲味美———要求淡雅清幽,最好四季常青,从此月月有花香,季季有清怡。更以梅、兰、松、竹弥漫满园芬芳。

4.动物

中国最早的园林就是源于追猎的7囿,以动物为观赏、娱乐对象自然不可省略,放鹤纵鱼、观禽听鸟,借以荡涤内心,并引人通过视觉、听觉产生联想。

5.辟路

中国园林中的径路是有别于一般道路的,一般道路是达到目的地的手段,强调“行”功能,因此,以直达为功能追求。而园林中的“径路”文化体现“游”的趣味,游既是玩的手段,又是玩的目的,因此特别突出以曲折为营造范围的手段。中国园林中的小路曲径“依山而曲,随形而弯,顺势而折,就地而回”,造就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自然情趣和潜移人心、默化性情的道德教化之功。这是中国文以载道、文质彬彬的美学观在园林“路径”建筑中的反映。

6.建筑

园林中的建筑十分重要,它既可行、可居,又可观、可游;既起着点景隔景的作用,又可引发渐入佳境的功效。中国古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多样,有堂、厅、楼、阁、馆、轩、斋、榭、舫、亭、廊、桥、墙等。

7.书画

中国没有一座园林不与书画有紧密联系:柱上楹联,额上秀匾,厅有中堂,壁有横幅。

(二)中国古代园林基本构景手段

1.抑景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含蓄,因此园林建筑绝不一览无余,总是要先藏后露、欲扬先抑。

2.添景

景点之间有时相距甚远,须以乔木花卉作为过渡以添层次,增游兴,谓之“添景”。

3.夹景

景致大而无当,如果用建筑物或花木屏障起来是谓“夹景”。

4.对景

在此景点放眼,可观它处风光,高低、远近相映衬谓之对景。

5.框景

园林中以门、窗、洞把远处山水美景和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方寸间读出乾坤大小,楹尺中满园时空来去。

6.漏景

以漏窗形式透园外或院外风光便是“漏景”了。

7.借景

即引真山真水入园,导高天流云衬林,远借青山,近借瀑流,仰借翔鸟,俯借游鱼,晨借朝晖,晚借夕烟,秋借飘叶,春借暖风。

8.透景

园林中视线穿过稀疏的隔挡,朦胧觉察出眼光所及的风景,这是园林艺术中常常采用的造景手法,谓之“透景”。这是中国美学上追崇“镜中月、雾里花”的实践运用和现实反映,既可幽化近景,又可叠化远景,虚实相间。

9.点景

点景是中国园林艺术中最最独有的手段,是诗情画意最有余味的点睛之笔。一矗突石,点成天宫神柱,三阙绝峰,道境三尊;亭头额几字,馆廊联数挂,落叶伴溪去,天籁点点来。中国园林之景,点而成趣,常是曲折取幽景,点到为佳境。

(三)中国古代园林主要建筑

1.亭

亭,是中国建筑体系中最为小巧玲珑的建筑单元,通常有四方亭、六角亭、八角亭、圆亭、扇面亭等形式,其屋顶分单檐和重檐两类。亭是中国建筑文化中重要的“建筑元素”和美学起点,从美学的角度看,可以这样看待亭:亭,作纵向叠置成塔;作横向延伸运动就成廊;除顶盖成台坛;台坛横向伸延,或曲或直则成桥,向上作弧状运动正是拱桥。亭,临水筑墙开窗为榭;榭作伸展运动成屋;屋作四周运动成院,院作组合安排成建筑群体。亭台(坛)混置,有廊为阁,无廊为楼,在雅为阁,在俗为楼。故亭的美学地位十分重要。

亭,不仅是园林建筑基础,还是园林富有生机的点晴之笔,它起着“左右游人,奴役风月”的作用,有引领游览、点明主题的功效。在山顶,可纳万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在山腰,增游途之情调,缓攀登之苦辛。

2.殿、堂、厅

殿、堂、厅是待客、集会场所,是园林中的主体建筑,并发挥公共建筑的功能。殿、堂、厅依次衍生变化,演成各式园林景致。殿、堂、厅在古代园林建筑中,要求体量大,空间环境开阔,总体造型典雅、端庄。

3.楼阁

楼阁,是园林中较高的多层建筑,常成为园中佳景。一般来说,作房则回环窈窕;作藏书搁画则爽垲高深;供登眺须有景可观。楼四周开窗,阁每层设围廊,有挑出平座以便观眺。

4.馆、斋

馆,是可供宾客食宿的建筑,体量有大有小,环境当隐蔽清幽,式样简朴,陈设儒雅,情趣淡泊。

5.榭

榭,建水边或花畔借以成景的亭式建筑称榭,水榭要三面临水。

6.轩

轩,为小巧玲珑、开敞精致的建筑物,室内简雅,室外或临流水或纳花木或眺高6。

7.舫

舫,仿照船形建造的一种园林水面建筑,常建于水际池中,俗称“旱船”,北方常见,以适应北方不谙水性之遗憾。通常舫前半部三面临水,后半部以小桥与岸接触。

8.廊

廊,既是园中交通路径,又有自身观赏作用,或蜿蜒曲折,或起伏高低。

9.桥

桥,一般有拱、平、廊、曲等类型,有石、竹、木等质分。在园林中既交通山水,又兼了景区风格过渡的功能和息栖游人的作用。

10. 园墙、园门、园窗

园墙,是围合空间、封抑景致的建筑,有外墙、内墙、粉墙、云墙之分。粉墙外饰白灰,以砖瓦压顶。云墙呈波浪形,以瓦压饰。园门,是通达风景的必经之口,过一门,迈一坎,又换了一些心情。园林中的窗,一般分为两类:不装扇的各式形状的空窗与镶嵌有窗格、窗花的漏窗。

§§§第二节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特征

一、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时代特征

中国古园林发展受历史文化和社会变革的影响,各个时期体现出不同的园林建筑风格特征:

———商周时期的“苑囿”既有供帝王贵族狩猎、纵乐、育养花木鸟兽的空间场所,又有观察天象的高台建筑,因此,“苑囿”更多地体现纯自然的野生状态和原始意味。

———春秋战国时期,园林中经营自然山水初见端倪(如吴王夫差的梧桐苑),有组织、成主题的风景在园林中显山露水,自然山水成为园林中重要的核心。

———秦、汉皇家园林因为国力的强盛,园林工匠技术化,开始出现向宏大园林发展的趋势,规模庞大的皇室宫苑成为当时园林建筑的艺术典型。秦始皇建上林苑,“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有意识的人工山水造景也成为这一时期园林艺术中的重要思想。除帝王宫苑外,汉代贵族、官僚、豪门的私家园林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如东汉大将军梁翼的私家园林),客观上为园林文化奠定了发展的基础。这一时期应是我国园林建筑的萌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