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情绪决定健康
1296800000027

第27章 克服性格缺陷,和不良情绪说再见 (2)

打开心窗,战胜社交焦虑症

患有社交焦虑症的人,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都会感到恐惧或忧虑。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有些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

对于一般人来讲,参加聚会或活动等都会有轻微的紧张感,但这种紧张并不会影响实际交际。真正的社交症会导致无法承受的恐惧,严重的病例里,病患甚至会长时间把自己关在家里,孤立自己。这种病的患者害怕被人观察,害怕与人交往,更害怕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因此总是处于焦虑状态。

欧阳小姐就是这样一位患者。她上学时性格比较内向,与人交往时总是小心翼翼的。因为晕车,每次坐车前都特别紧张,害怕自己会出现干呕的症状,但坐进去了就很少会有这个感觉。某天一个老师家补习,刚坐完车,她突然想到万一在别人家忍不住吐怎么办?那时越想越感觉不舒服,最后果然吐了,老师家也没去成。

后来莫名联想到去学校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怎么办?结果在路上也出现了干呕的症状。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后,她害怕出现在公共场合,很多集体活动也不参加了。

我们大多数人在见到陌生人的时候多少会觉得紧张,这本是正常的反应,它可以提高我们的警惕性,有助于更快更好地了解对方。这种正常的紧张往往是短暂的,随着交往的加深,大多数人会逐渐放松,继而享受交往带来的乐趣。

然而对于社交焦虑症患者来说,这种紧张不安和恐惧是一直存在的,而且不能通过任何方式得到缓解。在每个社交场合、每次与人交往时,这种紧张状态都会出现。紧张、恐惧远远超过了正常的程度,并表现为生理上的不适:干呕甚至呕吐。我们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类似欧阳小姐这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

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是社交焦虑症的恶性循环。你和你的知情人可能会说:“既然知道患有社交焦虑症,避免参加社交活动不就行了?”

其实,你心里清楚没那么简单。我们可以给你图解一下你的恶性循环:害怕被人评价——缺乏社交技能——缺少社交强化、缺少社交经历——回避特定的场合——害怕被人评价。

由此可见,单纯回避可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如害怕被人评价,社交技能缺乏,而这种缺乏会导致回避行为的增加,进一步加重了社交焦虑症的症状。所以,单纯通过回避减轻病情无异于“饮鸩止渴”,只会导致病情越来越恶化。

对于社交焦虑症患者来说,只有积极地治疗才是对付社交焦虑症的最佳办法。一方面加强社交技能的学习和强化,另一方面可通过适当的药物治疗来帮助克服社交时由紧张、恐惧引起的身体不适,逐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对治疗,既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能自暴自弃。

有个患有社交焦虑症的青年,医生用妙法帮他摆脱了困扰。这个青年十分害怕去人多的地方,于是医生给他做了硬性安排,让他每天卖100份当天的报纸,开始他不敢在街头抬头叫喊,就写了一张大字报“谁买报纸,伍角一份”,结果第一天仅卖了10份,第二天有所好转,第五天就全部卖光,第十天他竟一晚上走街串巷地卖了200份报纸,他感到特别兴奋。但是这种方法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因为许多人从开始就无法面对,多数人半途而废,不久又习惯地进入恐怖之中,最后除了回避还是回避。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由于社交焦虑症的发病年龄较低,我们认为预防社交焦虑症应从娃娃抓起。据有关报道,社交焦虑症与遗传及父母的行为方式有关。所以,为人父母的应引起注意。(习得性焦虑、遗传因素、父母的过度保护→儿时缺乏适应能力的锻炼)+(父母的排斥或批评、令人难堪或耻辱的特殊经历→预期性的焦虑)=回避。由此可见,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易犯的错误,可能增加孩子长大以后患社交焦虑症的可能性。特别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教养方式,要么无原则地溺爱孩子,要么无来由地任意打骂孩子(中国自古就有“不打不成才”、“子不孝,父之过”的古训)。大家想想,孩子若在这样的教养环境下患了社交焦虑症,怎么成才呢?

“我很健康”:轻松打败疑病症

造成疑病症的因素有很多,很多患者是因为情绪因素。下面推荐一些康复措施,让你轻松打败疑病症。

1过正常人的生活。

2许多疑病症患者总认为自己有病,因而不能自拔。家属要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疾病并不会因为我们的警惕性高而有所减轻,也不会因为我们的警惕性低而加重,但过度警惕和紧张往往会造成心理上的不适和精神上的沉重负担,降低生活质量。家属要注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尽量让其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以及一些娱乐治疗,或参加体育锻炼,使其逐步摆脱疑病观念,增强自信心。

3选择合理的生活方式:要缓解病症,就要改变原来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按正确的方式生活。如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广泛结交朋友,加强对未来生活的参与,使自己忙起来。这样就没有精力过分地关注自己,没有时间忧心忡忡、思虑重重,并将病情置于脑后,这样有利于消除患者身体不适,并使其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具有充实感和成就感。

4患者要注意改善自己的性格。人的身体经常会有一些不舒服,这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如果人类没有疼痛感和疲劳感,就会受伤,所以,并不是不舒服就是病了,而是身体在进行自我保护。因此,不要一不舒服就大惊小怪,去医院检查,而要冷静下来,正确看待自己的身体状况。

如何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

美国越战老兵从战场归来后,不断地被残酷战争的回忆所惊扰,过往的枪林弹雨成为他们夜夜挥之不去的梦魇,以至于无法正常生活。这种大灾难造成的无法平复的心理创伤,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创伤后心理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主要症状为:

1经常想起、梦见创伤事件。

2感到十分痛苦、害怕或无助。

3面对创伤事件的相关情境时会有强烈的生理及心理反应。

4极力逃避与事件有关的记忆、感受或人物。

5惊觉性过高、难以松弛等。

身体症状表现为:失眠、头痛、对前景感到悲观、易发脾气、对大部分事情提不起兴趣、觉得与他人疏离等。

一位妇女三年前从一场严重的交通事故中死里逃生,现在她听到远处救护车的声音,就控制不住发抖、心跳加快、手掌出汗。

一位曾经在黑暗的街道上被别人蒙住头暴打了一顿的男士,变得非常神经质,不愿离开家,尤其是在晚上。

两年前的一场洪水使一位妇女失去了家人和所有的一切。现在她仍然经常做有关洪水的噩梦,而且如果天气预报说夜间有雨,该女士就难以入睡。

突发性灾难发生时间短暂,人们记忆犹新的克拉玛依大火灾,短时间内使几百人窒息而死,汽车事故常在1~2秒钟内发生,球场骚乱时1~2分钟内人已无路可走。

意外事件对人造成的直接伤害性死亡,大家有目共睹,可是对于劫后余波所造成的心理伤害,好多人却忽略了。

某些人在强烈的创伤后会出现一种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状态。创伤事件的急性应激不仅导致躯体症状,还导致脑内化学变化。强烈的创伤事件是指个人经历、看到或者了解到的引起强烈惊恐、生命危险、死亡或者恐怖的事件。这种事件可能是涉及死亡、生命危险、严重伤害的事件,也可能是对自身、他人有危险的事件。例如,某人可能遭遇躯体伤害,如家庭暴力或被强奸;在汽车、飞机或者火车交通事故中受伤害;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水或者龙卷风中受到伤害或者创伤;突然被告知亲人非预期的死亡。有这些遭遇的人可能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精神疾病。一般认为,决定本组精神障碍的发生、临床表现与病程的因素有: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社会文化特点、个体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生活态度、信念以及当时的躯体功能状况等。

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需要认识到,这是一种疾病,就像糖尿病或关节炎一样。此病并不代表人格弱点,患者的症状也并不是凭空杜撰或者想象出来的。

过去,很多人认为只有士兵或者经历过战争的人才可能患创伤后应激障碍,所以,在几年前,创伤后应激障碍常常被称为“战争疲劳”或“炮弹休克”。然而基于新的研究结果,医生和其他专业性医疗人员已经认识到来自于不同背景的各种人都可能有创伤经历,如飞机坠毁、渡船相撞、球场骚乱、车祸、火灾、地震、风暴等,几乎每个人都有可能碰到,从而都有可能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如果你被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你的医生或其他专业医疗人员可能让你服药,你必须遵医嘱进行服药。在没有与医生商量之前,请不要自行停用药物。

心理治疗方法是认知行为治疗,立足点在于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病情以及处理方法,从而达到治疗效果。有时,认知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合并使用。

与其他严重疾病一样,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改善。症状改善可能是人生中重大挑战之一。康复的道路是崎岖的,症状的改善是一点一点发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一定要给自己一些时间来恢复,这是非常重要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是可以痊愈的。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健康福音

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常常表现为缄默、孤独、木僵。然而,他们并不是对所有事都没有反应,研究发现,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往往会对音乐和舞蹈作出反应,因此,用这种方法可以促使这类患者慢慢与现实联系。

1个别心理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是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干预,以减少复发,减少社会应激,增进社会及职业功能。理想的个人心理治疗最好以富于同情、善解人意的持续性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并结合各种不同的治疗技术。

2家庭治疗

患者家属应尽最大可能参与并投入到心理治疗中。通过对家属的教育、指导及支持可使患者获益。家庭治疗的目标包括降低复发、改善功能、减少家庭负担及提高家庭功能。所有方法均强调家庭参与治疗和齐心协力的重要性。常见的方法有:关于疾病及其病程的心理教育、训练应对能力及解决家庭问题的技巧、改善交流及减少应激。

3集体治疗

集体治疗包括集体心理教育、集体咨询以及集体心理治疗,这些方法可单独或混合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选择集体治疗患者,其病情已相当稳定、有较好的现实检验能力,即能理解参与意义的患者;如果患者思维严重紊乱、幻觉与妄想持续存在、行为冲动和自控能力很差,则不适合集体治疗。集体治疗还应结合个别治疗灵活实施,集体治疗小组一般由6~8名患者组成。

4艺术及职业训练

缄默、孤独、木僵的患者,往往会对音乐和舞蹈作出反应,用这种方法可以促使这类患者慢慢与现实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