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情绪决定健康
1296800000030

第30章 打开孩子情绪的瓶盖 (1)

孩子也会有情绪障碍

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保护,于是孩子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温室花朵。还有一些家长因为望子成龙的心理,对孩子要求苛刻,甚至态度粗暴,致使孩子遭受精神创伤。因此,有些孩子因疾病或过度紧张疲劳、学习负担过重而产生了情绪障碍。家长此时虽然感到后悔且苦恼不堪,却不知如何解决孩子的情绪障碍。要解决孩子的情绪障碍问题,先要了解孩子的情绪障碍类型。一般来讲,孩子的情绪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分离性焦虑障碍

学龄前儿童在与其亲人离别时往往出现过分的焦虑或惊恐不安,担心亲人可能遭受意外,或害怕他们一去不复返,而要求待在家里,不愿去上学。如送患儿去上学,孩子就诉说头痛、腹痛等,去医院又检查不出问题来。

2儿童期恐怖性障碍

有些孩子对日常生活中正常的客观事物或处境产生过分的恐惧,而且持续强烈的恐怖情绪反应超过了实际情况所存在的危险程度,虽经安慰解释,仍不能消除恐惧,甚至回避、退缩而影响日常活动。孩子惊恐时,可伴有脸色苍白、心悸、出汗、尿频、瞳孔散大等植物神经症状。

还有一些孩子表现出对学校的恐怖,强烈拒绝上学,长期旷课,对上学表现明显的焦虑和恐惧,并常诉自己有病,却查不出其疾病所在,而在家可以学习,亦无其他不良行为的表现,这种现象称为学校恐怖症。

3社交敏感性障碍

5~7岁的孩子,在与周围环境接触时,可能会反复出现过分的敏感、紧张、恐惧、胆怯、害羞、退缩,因而不愿到陌生环境,害怕去公共场所或学校。

4儿童强迫症

有些孩子知道自己的思想和动作是不必要的、无意义的,但自己无法克制。比如反复洗手、反复检查自己行为、无意义的计数、排列顺序、反复回忆自己刚做完的事或考虑一些无意义的事情。

5儿童癔症

生活在家庭不和、教育方法不当、父母对孩子溺爱和保护环境中的孩子,很容易发生儿童癔症。文化程度及家庭经济水平低,或受地方风俗迷信影响的儿童也易发生癔症。临床发作形式的类型与成人基本相同,一般表现为非器质性的运动,发作性意识蒙眬、情感爆发、行为异常等,发作间期正常。

6儿童抑郁症

儿童时期如果出现持续心境不愉快、情绪低落、悲伤哭泣、兴趣减少、活动减少、迟钝、少语、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则孩子很可能患有抑郁症。

家长在面对孩子情绪障碍的时候要冷静,可采取心理治疗的办法,根据患儿发病的有关因素和症状的特征,可采取心理治疗,耐心地教育引导,帮助患儿克服情绪上的障碍,树立勇敢、坚强的健全性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改善情绪,增进交往,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同时,要帮助家长正确教育孩子,改善家庭环境,以减少对患儿心理上的不良影响。

当然,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药物治疗。对焦虑、恐惧症状可服用抗焦虑药,如安定、硝基安定等,或用小剂量三环类抗抑郁药,如多虑平或阿米替林治疗。氯丙咪嗪对儿童强迫症和抑郁症均有较好效果。对于癔症情感暴发或冲动哭闹者,可服用安他乐、小量氟哌啶醇、氯丙嗪等。

孩子的情绪受伤时,家长应该怎么做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伤在所难免。当孩子摔倒磕破了膝盖时,家长知道把他扶起来,清洗伤口,打好绷带。可是,如果孩子的情绪受伤了,家长该怎么办呢?遇到这种情况,许多家长往往束手无策,有的认为孩子过一会儿就好了,有的则“教训”孩子一顿,殊不知,这样会把孩子的情绪推进深渊,对孩子是极大的伤害。

上幼儿园中班的明明回家后感到很沮丧,因为今天在幼儿园他想参加一群小朋友自发组织的游戏,但是毫无理由地被拒绝了。到家看见妈妈,他委屈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他试图向爸爸诉说,可爸爸好像很忙的样子,只是跟明明说:“都是小男子汉了,还哭啊。”他又转向妈妈那里想寻求安慰,可是妈妈也没有耐心听他说,只是一味给他讲道理:“碰到这点挫折没有什么,宝宝不用难过。”结果,明明更加沮丧了。

这个故事中,明明的父母对孩子的特殊情绪显然缺乏认识,而现实中,这样的父母实在不少见。在孩子情绪受伤的时候,或许是忙于其他的事情,或许对自己的孩子缺乏敏锐的观察,父母这样做,孩子会怎么想呢?

如果父母敷衍孩子,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根本就不关心自己,从而对生活降低积极性。给孩子说教,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没有倾听他的诉说,否定了他的情绪,他会认为父母根本不理解他的心情。于是,他会表现得更为情绪化。

每个人都有过不被他人理解的体验,这是十分痛苦的。当你向别人诉说你的感受时,总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希望别人能不加评判地接受你的情绪。当你坐下来理智地思考解决办法之前,你需要一段时间体验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也是一样。可是很多父母往往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总是做出和孩子的期望截然相反的反应。

那么,面对孩子受伤的情绪,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尽快好起来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移情,就是爸爸妈妈用自己的心灵和头脑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当你对孩子表现出移情时,他会知道你理解他的感受。爸爸妈妈要能敏锐地觉察到孩子的痛苦、恐惧、失望、愤怒或沮丧,并且能够谅解,同时又能比较明智地为孩子提供鼓励和帮助。移情能有效安抚孩子的情绪,并能帮助孩子尽快摆脱这种情绪。

如果因为某些原因,你的孩子出现了悲伤、愤怒或者惊慌失措的表情,作为父母的你大可不必惊慌。这时并不需要你绞尽脑汁地想办法,因为你的孩子所需要的可能只是你的耐心聆听,让他把想告诉你的事都说完,而且你只要倾听就足够了,孩子并不需要对自己的表现有任何评价,也不需要他们提供建议。

因为孩子只需要从你那里得到这样一个信息——你关心他,你愿意花时间来听他诉说,所以,允许你的孩子向你诉说他的感受,而且不要对他妄加评论,也不要急于帮他解决问题。让他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必要时,你可以提一些问题引导他诉说:“宝宝,发生了什么事情? ”“你当时说了些什么? ”“同伴们不了解你,那时你有什么感受? ”在向孩子提问时一定要注意,要带着爱与关怀,而不是质问。

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情绪,接纳即可,不要评价,不要歪曲,要恰当地描述情绪感受的强度。你可以用一些副词来形容孩子情绪的不同强度。

“你的朋友没有邀请你,所以你有点伤心。”

“你的朋友没叫你一起去,所以你很伤心。”

“你的朋友不把你当朋友,所以你非常伤心。”

“你的朋友没有邀请你,所以你伤心极了。”

就像照镜子一样,孩子在你给的反馈中,更深刻地了解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你要相信孩子的能力,他能据此对自己的情绪进行修饰和改变。通过给孩子的情绪命名的方式来反映他的情绪,可以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是正常的,可以被别人接受。同时,还能使孩子知道:别人了解他们的感受。这是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最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