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情绪决定健康
1296800000031

第31章 打开孩子情绪的瓶盖 (2)

当我们对孩子的情绪表示肯定时,不要翻来覆去地重复一两句话,否则孩子会对你的话不以为然,甚至认为你口是心非。

如果有必要,事后引导孩子讨论他的感受。当然,在许多情况下,这完全没必要。但是当问题比较严重时,在孩子的情绪表现十分极端的情况下,你需要使他的情绪平静下来,头脑保持清醒,与他就这些问题做一些讨论。

比如你可以和他探讨,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产生不良情绪,询问他从这次经历中吸取了什么教训;如果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一定要注意,在向孩子提这些问题时,重要的是要孩子通过自己的情绪反应,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仅是让他们反省。

为什么品学兼优的学生更容易情绪压抑

一页书看了N遍还要看,一个背熟的单词生怕自己忘了再写一百遍……这种典型的强迫症状出现在许多三好学生身上。这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中有不少是心理障碍的患者,他们往往过度压抑自己、缺乏自信、心境苦闷、紧张焦虑,等等。

有一项调查结果乍看上去好像有点奇怪:在老师眼中,存在小毛病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基本都是良好;而一些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为什么品学兼优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呢?好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老师的印象有较大差别,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人们习惯上认为的好学生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但这只是表象,现代教育观念已经对这种看法提出质疑。

有一个全校公认的三好学生,在班级任学习委员,成绩总是前三名,工作任劳任怨,所有任课老师对她评价都很高。但她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表现有着巨大的“裂缝”。她对自己的老师倾诉,自己是班干部,在工作中许多不能容忍的事情也得装着愉快地接受,心里积攒的烦恼太多,又无处发泄,所以只能压在心里,强迫自己做得更好。

研究发现,品学兼优的学生,头上顶着耀眼的光环,在学习和生活中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但他们往往缺少宣泄的机会和环境,心里有了“疙瘩”,不敢对长辈和同伴倾诉,时间一长,心理上就容易出问题。

每个人在情绪遇到障碍的时候都要寻求合适的方式进行宣泄以缓解压力,保持心态平衡。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往往只关注好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忽略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因此,老师在教育中应该为好学生提供宣泄的时机,帮助他们维护心理健康。

近年来,教育工作者和中学教师对“差生”和“问题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一线教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但是,人们对好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却太少。我们想一想,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重要阶段,好学生也会因为不适应而产生心理障碍,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关注好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应该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孩子为何会厌学、逃学、早恋

作为家长,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于是,孩子从小就被送去学这学那。因此,许多孩子都不喜欢过周末,因为周末要学N门外语,要补习奥数,要学绘画,要练钢琴、书法……

孩子的假期被密密麻麻的课程排得满满的,而很少有家长考虑过孩子是否真的愿意学这些。有一些年纪稍大一点的孩子,便出现了逃学、厌学、早恋等情绪。这时家长往往很生气,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孩子,孩子这样做实在太令人失望了。其实真正失望的是孩子,因为父母总是要求孩子应该怎样怎样,孩子才会产生叛逆心理,从而出现一些不良情绪。

曾经有新闻报道:一个14岁的孩子,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自缢身亡。还有的孩子因为厌烦学习而离家出走;更多的孩子是和家长发生冲突,发脾气、摔东西、大哭大闹等,这些都是家长和老师常常忽略的情绪问题。

孩子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就是家庭和学校,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健康情绪,否则将会影响孩子的性格成长、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等。

孩子的情绪问题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表现。学龄前的孩子因为不适应幼儿园,容易出现哭闹时间长,不能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公共场合不敢表现,脾气急躁,不愿意离开家长,特别容易不满意等。这种情况下,对孩子惩罚或责骂都适得其反,应该多对孩子进行专门的触觉训练,例如,婴幼儿肤触体操,玩土、沙子和水,大笼球、羊角球、袋鼠跳、海洋球池,还要让孩子多和同龄的小朋友玩耍。

上小学的孩子可能会出现考试紧张、上课不敢发言、焦虑、睡眠障碍、敏感爱哭、咬指甲或笔头、爱打人、爱招惹人、注意力不集中、考试成绩不稳定等。胆小敏感的孩子可以让他多练游泳、垫上运动、弹跳运动、滑梯、蹦床等;爱打人惹人的孩子要让他多练挤压触觉训练,如彩虹筒、大笼球、大陀螺等。对于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老师不要讽刺挖苦,而是要鼓励孩子改掉毛病,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家长和老师普遍反映中学的孩子最难管理,经常出现厌学、逃学、早恋、与不良孩子交友、上网看电视玩游戏成瘾、与家长或老师逆反、内向孤僻不合群、敏感自卑、不能承受困难和挫折、不容易适应新环境、考试紧张缺乏自信、过分注重自我形象等。家长和老师对这些问题十分头疼,但头疼不能解决问题,要冷静下来,耐心地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

一般情况下,人到25岁时性格基本稳定,即使在青春期时,孩子出现一些看上去很严重的问题,老师和家长也不要放弃对孩子的希望,而应积极寻求引导办法,使孩子全面健康成长。

为什么青春期情绪会不稳定

和其他年龄段的孩子比起来,许多家长觉得孩子到青春期的时候特别难捉摸,刚才还晴空万里、兴高采烈,没过十分钟就可能晴转多云,然后倾盆大雨了。

青春期的孩子普遍存在情绪不稳定的现象,他们并不是故意的,也不是有“病”,一般情况下,这是正常的青春期心理。

那么,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情绪不稳定呢?这是因为,他们要面对诸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首先,身体正在急剧发育,特别是性方面的发育,使他们身体里积聚了大量的能量,容易过度兴奋;其次,学习上的压力很大,青春期的孩子不得不面对激烈的竞争,心理压力普遍比较大;还有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对社会有更多的了解,人际交往也逐渐增多,这就使他们要处理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当然还可能有其他压力,这些压力交织在一起,像大山一样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然而此时他们大脑的神经机制并没有发育健全,调节能力还比较差,因此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和刺激,很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青春期的孩子又不像成年人那样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便显得情绪忽高忽低,极不稳定。

情绪波动会给生活和学习带来一定影响,家长和老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千万不要慌张,更不能听之任之,要多与孩子谈心,多和孩子沟通,从侧面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心理之路。作为青春期的孩子,自己要学会调整和控制情绪,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现实问题,对前途要充满信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