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情绪决定健康
1296800000041

第41章 像他们一样快乐着健康着 (2)

【健康达人日记】

最近,我在采访时常常会冷不丁地提一个问题:“那么——你快乐吗?”正在侃侃而谈的来宾往往一愣:“这个问题与我们的采访相关吗?”

相关,它关系到你正在做的事到底有什么意义。你新写的书,你新拍的电影,你新做的生意……我关心,这些对你本人的意义。再说,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不是吗?他们的反应各异。最标准的是在稍作停顿后,恢复专业的笑容:“当然,我当然快乐,我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我相信这话的真诚,但我又怀疑它没听起来的那么单纯。

你快乐吗?如果有人问我同样的问题,我是会略有迟疑的。“我并非不快乐。”我首先会这样说。一个生活在真实空间的人,快乐与烦恼,幸福与悲伤,喜悦与焦躁,都在一点一滴地积累。

比如,世界杯期间,几次在凌晨5点被老公推醒,向我通报最新赛事:“澳大利亚最后8分钟进了三个球哇!”“这裁判发了4张红牌,16张黄牌,你说他是不是疯了?”好睡的我当真恼了:“疯就疯吧,快睡快睡,我明天还要录像呢!”第二天,真是又累又乏,外加两个黑眼圈——女人就靠睡觉养着。心里不禁抱怨:“自己看就算了,还不让我休息好。”

但其实这抱怨带着快乐的意思:老公深夜看球是因为他充满激情,把我推醒是因为他愿意第一时间与我分享。这么一看,我还真是个幸运的女人哪!

再比如,我的一位女友刚刚被公司提升,被派往香港去担任一家分公司的总裁,月薪5万元。三十几岁的她,当然在职场上很有成就感。

但还没高兴几分钟,烦恼就来了:渴望早日过上稳定家庭生活的她曾经历了数次失败的恋情,眼下刚处了几个月、感觉还不错的男友,不可能去香港。自己一旦就任,这段感情很有可能会无疾而终。何去何从,她几个晚上没睡好觉。不同于我的睡眠不足,她是被自己折腾成这样的。难怪我在采访Anna Sui的时候,她坦白地承认她这样今天纽约、明天米兰、后天东京的女人,只有继续独身。

如果都能像Anna Sui那样清醒地做出抉择,然后义无反顾,倒也是一种活法,偏偏我们对自己又不是那么下得去手。所以,我们的烦恼和快乐都没有那么简单,它们甚至环环相扣,没完没了。有时我们笑着,心里却充满恐慌;有时我们笑着,心里荡漾着甜蜜。

我之所以要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太多的人很久不问这个问题了。

无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还是今天街头巷尾充斥的“利”,本来都非什么坏事,但糟糕之处就是:“义”和“利”都可能被滥用,把我们异化,让我们鲜活的个体成为一种外在事物的工具。我们不是工具,我们是人,而快乐是做人的重要指标。快乐就是一种道德,它符合我们的本性。

那好吧,试着来回答这个问题,你只需要对自己真实。或许,就像女人怀孕有试纸一样,快乐也有自己的痕迹:你是否热切地盼望新的一天到来?你所关心的那些人,是否因你的出现而欢笑?他人是镜子,映出我们心情的影像。有所期待,又被需要的人是幸福的。快乐,关乎希望和爱。

现在,我可以放心地说:“我快乐。”

【情绪健康专家点评】

在杨澜这个一直保持真性情的女人眼里,快乐就是宽容、珍惜、付出、真诚的叠加。

匆匆从这个世界走过,我们中绝大多数人过着平凡的、不为人注意的生活,没有众星捧月的迎候,没有书刊报纸的功德记录。然而,这一切都不能否定我们存在的价值,不能否定我们人生的意义,因为生活中有很多人需要我们,需要我们的鼓励,需要我们的呵护,需要我们的关怀。

关怀他人,会使自己的存在更有价值,会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关怀他人是美好心灵的体现,是伟大爱的升华,正如德兰修女所说:我们都不是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生活中每一件平凡的事。

也许我们只有像德兰修女一样,几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爱去关心他人时,我们平凡的人生才会闪现出不平凡的光彩。

关怀他人并不需要轰轰烈烈的举动,诚然,救他人于危难之间的壮举值得歌颂,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没有这样的机会。生活中我们要做的也许仅仅是一个微笑,一声赞许,一个轻轻的拥抱,一个依靠的肩膀。不要低估了这些微小的动作,所有这些都有可能给一个人带来温暖,带来希望。

韦唯的一曲《爱的奉献》让多少人流下了热泪。爱,是关怀的源泉。如果你有了爱,你就会无私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你就会理解需要理解的人,你就会分担需要你分担痛苦的人,你就会感受需要你分享快乐的人的快乐,那时,你给予的每一点关怀,都会让你周围的人得到,你也会因此而快乐,你的人生也会因此而丰盈、健硕。

陶渊明:人,应当诗意地栖居

在中国历史上,把艰难困苦的生活谱出快乐人生乐章的大有人在,其中比较艺术化的要数陶渊明了。

陶渊明是古代一个名副其实的慢悠客,他的人生哲学就是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就是他最著名的生活宣言。虽然没有钱,也不做官,但是因为他的好心态,才把为都市人所惧怕的乡野变成了他的快活林,自己在那里品酒赏菊,过得有滋有味。

【健康达人日记】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情绪健康专家点评】

关于成功,不同的人必然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人捞到了一官半职,便举杯庆贺,志得意满;有人在某种机遇中获得巨额财富,便财大气粗、不可一世;有人在跟对手的一次争锋中取得胜利,便为自己的成功洋洋自得;有人在发表了一两篇文章后,便以文学家的姿态出现在别人面前;有人在和别人交往时,占了点便宜,便为自己的聪明叫好。但是,上面所说诸种人所谓的成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真正成功的人生必须具备以下必要条件: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即做人成功;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实现梦想;保持灵魂的自由,活得潇洒。这样的人生可称完美了。陶渊明的艺术人生完全符合这些要件。

先说做人吧。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做人的根本,尤其在当今社会,能保持人格的独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物役,不被喧嚣的世俗浸染,不为势力所动,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快乐人。

陶渊明就有这样的高风亮节,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尚年幼时就去世了。在重视门第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可是陶渊明能够慢慢化解,“安贫乐道”是他的为人准则。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如“匪道曷依,匪善奚敦”(《荣木》),“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其四)。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之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绝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是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像疏广对疏受所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再来看一下陶渊明是否梦想成真。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这是成功人生最直观的考核目标。有一些人,虽然他们的生活是清贫的,人生道路是艰辛的,遭遇是悲惨的,但他们终于得到了自己心目中的幸福,他们成功了。

陶渊明不仅很成功,他的人生还富有艺术性,有一种艺术的美感。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最后要说到保持灵魂的自由了。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去追求精神自由的人,能真正取得成功。做人要有志气,君子要有所不为。做人,如果每天都夹着尾巴,唯别人马首是瞻,丧失自我,这样的人无论活得如何貌似潇洒,由于他们的灵魂永远跪着,他们无论如何都谈不上成功。

功成名就大概不难,但是保持灵魂的自由很难,陶渊明做到了。他在清贫中拥有精神的自由,让人高山仰止,他是令人羡慕的、能做到心灵放飞的人,他是真正的成功者。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自由精神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即使那些在世人的眼里是有天大好处的东西,由于不合自己的生活原则,也不为之所动,更不会在追名逐利的路途上如蝇逐臭、如蚁排兵。但是为了追求人生的真正价值,纵然是刀山火海,也在所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