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个人叫吉姆·法里,他从小就没有接受过教育,但他有一种使别人喜欢他的才华——记住别人姓名的惊人能力。因此,他在46岁前,就有4所学院授予荣誉学位,成为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美国邮政总局局长。一次,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我能叫出5万个人的名字。”不要小看这一点。这项能力曾使法里先生帮助富兰克林·罗斯福入主白宫。
当吉姆还是一家公司推销员的时候,他开始养成了一种记忆别人姓名的习惯。开始的时候,每认识一个人,他就问清楚对方的全名、他家的人口、他所从事的职业及其他的各种情况。随后,他把这些资料全记在脑子里。第二次,即使是一年以后,当他又碰到那个人的时候,他能很自然地拍拍对方的肩膀,询问他的太太和孩子以及他家后院的那棵橡皮树的生长情况。这也难怪有一群拥护他的人!在罗斯福竞选总统时,吉姆·法里的足迹遍布了美国20个州,行程1.5万英里。吉姆每到一个城镇,都去找熟人吃早餐、午餐、茶点甚至晚餐,并作一次极诚恳的谈话,接着再赶往他下一段的行程。
吉姆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在很早就发现一般人对自己的姓名所表现出异常的关心情绪。如果你能把一个人的姓名记住,并能很自然地叫出口来,这就会给对方传达出你已对对方含有微妙的恭维、赞赏的意味。若反过来讲,你把对方的姓名忘记,或是叫错了,不但会使对方难堪,对你自己也是一种很大的损害。
卡内基在巴黎曾经组织过一个演讲的讲习班。他所雇用的那个法国打字员英文程度很差,在填写姓名时发生了错误。其中有个讲习班的学员,是巴黎一家美国银行的经理,他给卡内基发来一封责备的信,原来那个法国打字员把他的姓名字母拼错了。
可见,记住对方的名字是十分重要的。每个人在别人面前都有表现欲,对方记得自己的名字,而且叫出自己的名字,这正是对方认同自己存在的证据,就等于给对方一个很巧妙的赞美,使对方受到鼓舞。所以,在社交中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就要能一次就记住对方的名字并且留意对方身边的事。
“钢铁大王”恩特·卡内基在早年已显出有超越的组织本领和领导天才。当他十岁的时候,已发现了人们对自己的姓名非常的重视。他有了这个发现,就加以利用。
这是他童年的一页回忆:他曾经获得一只母兔子,很快地生下一窝小兔来。可是,他却找不到可以喂小兔吃的东西。于是恩特·卡内基想出一个聪明的主意来。他跟邻近的那些小孩子说,如果谁去采小兔吃的东西,这只小兔就用谁的名字来命名。无疑,这个计划成功了,这对卡内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多年后,他经营各项事业,也都运用了同样的技巧,这使他获得数百万元的收入。例如:他要将钢轨售给宾夕法尼亚铁路局,汤姆生是这家铁路局局长。恩特·卡内基就在匹兹堡建造一大钢铁厂,命名为“汤姆生钢铁厂”。你猜猜看,宾夕法尼亚铁路局采购钢轨时,汤姆生会向哪一家购买呢?由此,你不难发现人们对自己的名字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因此你要记住并善于利用你所接触的每一个人的姓名。
在交际场合,结识新的朋友,相互介绍是第一步。尤其是彼此间陌生的朋友相见,更要注意介绍的技巧:
(1)按照介绍方式的正规与否,介绍可分为正式介绍和非正式介绍。
正式介绍是在较为正式、郑重的场合作介绍。它有两条通行的原则:一是把年轻人介绍给年长者,把下级介绍给上级,把职务低的介绍给职务高的,把未婚的介绍给已婚的。二是把年龄和职务相当的男方介绍给女方,如果双方在年龄和职务上有明显差别,那就按第一条原则的顺序介绍。在使用这两条原则时,要注意最好先提一下后者的名字。因为先提某人的名字是对此人的一种敬意。比如,要把一位姓张的男同志介绍给一位姓李的女同志,可以这样说:“李处长,让我来把张处长介绍给您好吗?”然后再给双方作介绍:“张处长叫张建国,是××处××部的处长。李××是××处××部的处长。”
(2)按照介绍媒体的不同,介绍可分为以物介绍法、熟人介绍法和自我介绍法。
以物介绍法:与交往对方初次见面,在对方不了解你的情况时,一般是先将名片递给对方。对方看你的名片时,一般会重复你的单位或职务、职称,这时,就可简单介绍一下有关你的情况,以补充名片上的不足。如果人数很多,则可选择另外的时机再介绍自己。
熟人介绍法:在社会上交往的朋友多了,有时就可能由朋友做介绍来进行社交活动,认识新的朋友。在熟人将你引见给生人的时候,只能代你介绍一下你的职业、单位和姓名,待熟人介绍完了后,你可接着介绍一下自己的来意或者自己的一般情况。
自我介绍法:这种介绍必须有一定的条件,适用于一定的范围。一般是到一个新的单位或周围没有熟悉的同志,只能采用此法来介绍自己。
得体的称呼可缩小双方的心理距离
一次,我国著名的演讲专家曲啸同志应邀到一管教所给劳教人员作报告。面对年纪轻轻的罪犯,怎么称呼呢?如果称罪犯,他们无疑会产生逆反心理,对教育是不利的;称同志,也是不合适宜的。最后,他略一思忖使用了“触犯国家法律的年轻朋友”这一特别称呼。这一称呼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些劳教人员听到这一称呼时竟激动地鼓起掌来,有的还激动得哭了。报告自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可见,称呼看起来似乎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可是它却是任何社会中的人都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人与人交往,尤其是初次交往,有情感性的称呼就会打动对方,不当的称呼往往会引起情感上的障碍。
一个炎热的夏天,一个小伙子走到一个岔路口想问路,正好碰到一位老大爷在路边大树下乘凉,于是他喊道:“喂,到×××怎么走?”老大爷理都没有理他。小伙子又喊:“老头,到×××怎么走?”老大爷抬起头,什么话也没说,用手朝左边的路指了指。小伙子便朝左边的路走去。过了一会儿,里面是一个死胡同,小伙子返回来,诚恳地对老人说:“老大爷,刚才是我错了。请问到×××应该怎么走?”老大爷说:“刚才我也没有给你指对路。我是想教训教训你,遇到我们这些老头不能称呼‘喂’、‘喂’的,要有点礼貌才行。”说完,便给小伙子指了到×××的正确方向。
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视气氛的和谐,重视感情的交流,这就要求人际称呼语的运用不但要能显示自己的存在,引起对方的注意,建立交往联系,还要能表明自己对对方的态度,传达一定的情感。
一般情况下,我们如何称呼别人呢?
1.称呼其身份
直呼其名对上级或长辈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对平辈也不够尊敬,所以要表达对对方的尊敬,就必须恰当地使用称呼。例如称呼对方的身份、职务,如厂长、校长、书记、经理、老总等。称呼身份也可用于自称。如小李是张老师的学生,他听了老师的讲课后,说“学生记住了”就比“我记住了”更富有情感。
2.使称呼家庭化
在社交场合,人们要拉近双方的关系,增加情感成分时,可以使称呼家庭化,即借用家庭称呼来显示双方的关系亲密。例如小孩对与自己父辈和祖辈年龄相仿的人称“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年轻人对自己朋友的父母称“伯父”、“伯母”;青年男女中更是常用“大哥”、“大姐”相称。这种家庭化了的称呼传达了异常浓郁的、有时也是异常微妙的情感信息。再如,在马路上遇到陌生人,即使我们只问个路,称呼“大哥”、“大嫂”也比称呼“同志”要好一点。蔬菜市场里的菜贩,都知道见了顾客喊“大哥”、“大姐”等,和其他的称呼相比,其生意要好做一些。
3.称呼要得体
要切合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类型,切合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发展的程度,切合周围的环境。
斯大林夫人娜佳的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斯大林称呼运用不当而引起的。在庆祝“十月革命”15周年的晚宴上,情绪极好的斯大林当着大家的面,喊他的妻子娜佳:“喂,你也来喝一杯!”这句话在家里说,是一句很普通且充满了人情味的话。可是,当着那么多党政高级官员和外国代表的面,就显得亲热而随便,不够庄重和得体了。从来就认为自己不是附属物的娜佳,年轻气盛,感到受了羞辱,一时又未想到用什么妙语来化解自己的不满,于是大喊一声:“我不是你的什么‘喂’!”接着站起来,在所有宾客的惊愕中退出了会场。第二天早晨,人们发现娜佳已经躺在了血泊中,手里握着“松牌”手枪。为了一句话,送了一条命,芳龄二十有二,正当青春韶华的年轻生命。这也从另一方面告诉我们,称呼一定要注意时间、地点和周围的环境,注意当事人的接受能力。
4.注意敬词和谦词的使用
敬词是尊重对方,谦词则是为了表示对他人的尊重而对自己使用的一些称呼。
敬词多以“尊”、“贵”、“大”、“台”、“玉”、“宝”等构成的敬称,现在的书信中还可经常见到。比如,“恭候尊驾光临”,“尊驾”就是对对方的敬称。“尊驾”也可以换用“大驾”、“台驾”,意义相同。再如,称对方意见为“尊意”、“尊见”;称对方家属为“宝眷”;称对方居宅为“尊府”;称对方年龄为“贵庚”、“高寿”;称对方家族或门第为“尊门”、“华宗”;称来访者为“贵客”、“嘉宾”等等,都表达了对对方的敬意。
谦词在社会交往中,尤其是在书信中,用得较多的是“愚”、“愚下”、“下愚”、“敝”、“敝人”、“卑人”、“鄙”、“鄙人”、“鄙夫”、“不才”、“区区”等。由此而称自己的见解看法为“愚见”、“愚意”、“鄙见”、“鄙意”,称自己的身躯为“微躯”、“贱躯”,称自己的著作为“拙著”、“拙文”,称自己的住所为“寒舍”、“敝斋”、“陋室”、“蜗居”等,不一而足。
在生活中,称呼也应注意适当。譬如,对男人的称呼,一般都可称先生。对女子的称呼,则宜注意兼顾其身份区分。对未婚的女子,一般称小姐;对已婚的女子,可称太太。而对老师的爱人,一般不适宜称其为太太,而是称师母,这样才能表示尊敬。但是,对于一个不明底细的女子,称“小姐”比贸然地称她“太太”要好一些。无论她的年龄多大——宁可让她微笑地告诉你她是太太,也不可使她面带愠色地纠正你说她不过是一个“小姐”效果要好得多。
“没话找话”话寒暄
美国《读者文摘》1989年5月号刊登了一篇《简单的四个字,创造了星期一早晨的奇迹》的文章,说明了一句简单的问候语的作用:
在去芝加哥的列车上,大家躲在自己的报纸后面,彼此保持着距离。
“注意!”一个声音响起。
“我是本次列车的列车长!”声音威严,车内雅雀无声,“你们全都把报纸放下,现在转过头去面对着坐在你旁边的那个人,转!”
人们脸上充满了疑惑的神情,但无一露出笑容,这是人的本能。
“现在,跟着我说……”这是一道用军队教官的语气喊出的命令,“早安,朋友!”
大家跟着说完,情不自禁一笑。
生活中就是如此,人们即使面对陌生人也怕难为情,怕对方拒绝,于是采取缄默的保守态度,连普通的礼貌也不讲了。但随着一声“早安,朋友!”的话语,车厢里的腼腆之情一扫而光,人们之间彼此的戒心消除了,车厢内洋溢着笑语欢声……
那么,缘何这四个字有如此巨大的魔力呢?“早安”是一句问候语,是亲善感、友好感的表示;“朋友”,是把对方当成朋友,更是一种信任和尊重。初次相见,如果没有交往的需要,人们往往互不理睬。但社会学家认为,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作为社会中的人,还是希望能与他人建立联系,人与人之间能够友好相处。只不过由于“难为情”、怕“碰钉子”以及一些诸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等心理在作祟,使人们之间有了种种交往的藩篱,于是就出现了“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现象。“早安,朋友”这四个字,一旦说出口,双方都表达了亲切、友好的愿望,彼此间的距离缩短了,藩篱拆除了,不仅解除了坐车的寂寞,而且增进了信任,沟通了彼此的关系,活跃了车厢的气氛。
诸如,我们平时在路上遇到熟人时点点头,接电话时说一声:“您好!”既是礼貌,表明你意识到对方存在以及表明自己的友好态度的话语,也是一种寒暄。寒,就是寒冷;暄,就是温暖。顾名思义,寒暄,就是问寒问暖。寒暄的主要作用在于交流感情,尽管它比较单调、平淡且重复,却不可忽视。比方说甲找乙有事,见面后,见乙正在洗衣服,一般先寒暄一句:“您在洗衣服啊?”等对方有所表示(如点头或回答:“是啊!”)后,才言及正题。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甲的这句等于是废话,明明看见对方在洗衣服,还用说吗?但从交际功能来看,这句话又不可不说。因为它既是对乙的招呼和提醒:有人找你;又表示了轻度的歉意:打扰您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联络了感情,烘托了融洽的气氛。
而且,据社会学家的研究,在进行社会交往时,与生人见面后的4分钟内只宜作一般性的寒暄。如问候、互通姓名、相互介绍、谈论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等等。至于与老朋友或熟人见面,要选择好话题,基本原则是体现出与对方的相知,以及对对方的关心等等。如此寒暄,能够使对方感受到感情的温暖,而且也比较容易回答,易于展开对话,交流感情。
在人际交往中,寒暄的方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方式:
1.问候式
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形式。交往者可根据不同的场合、环境、对象进行不同的问候。比如,从年龄上考虑,对少年儿童可问:“几岁了?”或“上几年级了?”对老年人问:“您身体好吗?”对成年人问:“工作忙吗?”从职业上考虑,对老师可以问:“今天有课吗?”对作家问:“又有大作问世吧?”对朋友、邻居、同事的问候就更为丰富了,即使是对不认识的人的问候,如果用得好也能够密切关系、增进友谊。
2.言他式
也是日常生活中较常用的一种寒暄方式。人们之间见面,尤其是陌生人见面,大都以言他式寒暄开始,然后再进入正题。譬如,“今天天气真好啊”,“这里的环境很幽雅”,类似的问候对双方来说都是可取的。
3.触景生情式
这是针对具体的交谈场景临时产生的问候语。比方对方刚做完什么事或正在做什么事以及将做什么事(根据对方的职业特点及日常生活习惯进行推测),都可以作为寒暄的话题。譬如:“上班去啊?”“下班啦?”以及“您在洗衣服啊?”这种寒暄,随口而来,自然得体。
双方初次见面时,上述寒暄方式无疑是最常用的。此外,适当的礼貌用语对于寒暄而言也是非常有益的。在生活中,礼貌用语很多,如:您好、谢谢、请、贵姓、对不起、别客气、请多关照等。在社会交往中,除了上述礼貌用语外,还有一些比较常见的如:
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请人指点说“赐教”;请人帮忙说“劳驾”;麻烦别人说“打扰”;求人解答说“请教”;托人办事说“拜托”;向人祝贺说“恭喜”;赞人见解说“高见”;求人方便说“借光”;求人谅解说“包涵”;等候客人说“恭候”;客人到来说“光临”;看望别人说“拜访”;起身走时说“告辞”;赠送物品说“惠存”;物归原主说“奉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