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读点心理操纵术全集
12980300000033

第33章 心理博弈术(4)

小高在一家IT公司的产品部工作,他在这个单位已经工作三年了。他一直以为只要自己实干,凭着自身的本事吃饭,凭着自身的努力就能够赢得同事的尊重,这样获得升职也是最可靠的。但他眼看着自己不入眼的同事一个个升职,而他却一直原地踏步,心里多少难免有些发慌,再加上他的老婆也为这个说他窝囊,这让小高不得不好好反省了。在他反省过后,他觉得自己非常有必要学学其他同事,和领导套套近乎,送送小礼物,决不行贿。因此他鼓起勇气给从总经理开始的好几个领导打了电话,但领导毕竟是领导,肯定事多,所以在他打电话的时候,很难打通。最后好不容易有一个人接了电话,是部门经理老张,老张最近搬进了新家。小高在电话里说:“张经理,节日愉快,我想去看看你的新家。”但老张在电话那边支支吾吾地说:“我马上要出去,明天、后天大概都不在家。”这让本来就拘谨的小高感到大为失措,再也没有勇气给其他的领导打电话了。整个黄金周期间,小高和他老婆准备好的几份礼品都没有送出去。

到后来小高才知道,送礼也需要讲究时间。到领导门上去,过节的时候去才是最好的,这样也不会让别人认为他是贪污。其实讨好上司并不是小高给上级送礼的主要目的,加深感情联络应该才是初衷,只可惜他选错了时间与方式。

所以送礼也是一种艺术,关键在于一个“送”字。这是整个礼物馈赠的最后一环,送得好,使用的方法得当,会皆大欢喜,境界全出。送得不好,受礼者不愿接受,或会严词拒绝,或会婉言推却,或事后退回,都只会令送礼者十分尴尬。弄得个钱已花、情未结,最后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所以,我们一定要掌握送礼的技巧。

与上面的小高相比,小黄就比他做的要好得多,也比他显得成熟得多。在他们单位两年的时间里,小黄一直都发展得不错,而且受上司恩惠颇多,一直想回报,但苦无机会。一天,他偶然发现上司红木镜框中镶的字画给人的感觉是一幅拓片,跟家里雅致的陈设不太协调。正好,他的叔父是全国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手头还有叔父赠送的字画,他就马上把字画拿来,且主动放到镜框里。上司不但没有反对,反而对这幅字画十分喜爱,送礼的目的终于达到了,他的礼显然是送到了领导的心里去了。

送礼送到心坎里,说到底也就是对症下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投其所好。正如送礼,要送得合适,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对方喜欢。而要对方喜欢,常常也就是送给对方急需的,又一时没有的。礼品送得好,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还要谨记的一点是,礼物的好坏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好的礼物并不一定都是价值不菲的,只要动动脑筋,你就能想到既经济又能传递情感的礼品了。

选择礼品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而且挑选称心如意的礼物的因素也有很多。第一要看赠送对象的年龄、身份、地位、受礼人的爱好;第二要看赠送者本人的情况及其与赠送对象的关系与感情;第三要看赠送的场合与时机;第四就要看赠送者自己的经济实力了——超出自己所能承受范围的送礼行为,即使让受礼者很高兴,但就赠送者来说,送礼时愉悦对方的快感可能会大大降低。如果是对外国朋友送的,这个时候就更要注意,有的物品在这个国家很受欢迎,而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则可能并不稀罕。因此要根据不同国家、地区的习惯与个人的爱好做一些必要的选择。

要选择一个极富巧思的礼品,恐怕在短时间之内是办不到的。不过,最简单的方式可以从平时开始准备,如旅游或逛街购物时,看到特别的东西不妨先买下来,再决定将来送给谁;若想省钱,也不妨趁百货公司打折的时机,预先选购特别的货品作为将来送人的礼物。因为好东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鲁迅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送礼,就如沏茶,沏好了茶香袅袅。那么送礼的“功夫茶”,你会沏吗?你送礼的功夫是否到位,能否做到既不显山露水,又能够恰得人心?特别是在职场中,往来的礼物不在贵重,而在时尚、实用、有情趣,做到这三点,你就能沏出远香益清的送礼“功夫茶”了。

求人要投其所好

求人办事,与人交谈的唯一捷径,就是要投其所好。如果你能投其所好,说的话、办的事就能深入人心;如果反其所好,只会招来对方的厌恶,给自己带来麻烦。

从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传记中我们可以知道,每一个拜访过罗斯福的人,都会惊讶他何以全知全能。无论是牧童、农民、劳工,还是政治人物、商业巨子,都能和罗斯福谈得很投机,这中间到底有什么秘诀呢?

其实说来也很简单,罗斯福是个历史上相当成功的政治人物,他深知获取人心的捷径,就是谈论他以为最值得谈的事。罗斯福无论接见任何人,不管那个人地位高低,在前一晚肯定要预先阅读对方有兴趣的谈话资料。所以,所有见过他的人,无一不对罗斯福有好评。

投其所好,其实也是有技巧的。如果只投其表面所好,对自己未必有利。以下的例子,可以提供给你做参考。

有位白手起家的经理,任何赚钱的生意他都有兴趣去做,别人来为他出点子赚钱,他都一概欢迎。但到了晚年,他忽然变得好名起来,这种微妙的心理转变,根本没有几个人知道。有些他以前的朋友,还用老办法来找他,结果败兴而归不说,还被这人视作“好利之小人”,永远不让他们再登门。

社会上也有人不识时务,对一些好利之人万般劝说,想让他们做点善事,以博取好名声。像那种募捐方式,根本就是缘木求鱼,因为他们对“名”根本不屑一顾。对这些人若不能动之以利,他们怎么能甘愿付出呢?

前面这种人要投其所好并不易,但最难的还是有些伪君子。他们表面好名,但你若真以此为题,他们就会把你当做书呆子,表面上尊重,实际上疏远。可是如果你对他讲利,虽然能说中他的心意,但为了维护虚伪的形象,他反而会申斥你一顿,骂你污辱他的人格。这种人暗地采用你的建议,却不会对你个人有所尊重。

对付这种表里不一的伪君子,不要揭破他的假面具,而是要直指他的心。先来讲上一段大道理,再轻描淡写地指出主题。彼此若能心照不宣,这种沟通最能达到你想要的结果。所以找话题要投其所好,但不要呆板地正面去投其所好,要记住,侧面的投其所好更为有效。

两个陌生人初次见面,如果不能善用机会、投其所好地找出话题,必然不能取得沟通的成功。当然,如果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又怎能合作?怎么能办成事?

与陌生人交往要尽最大可能突破彼此的心理防线,设法给对方留下好感,让对方觉得你既有情有义,又有礼有信,最好还能让对方觉得你有用有利,有志有趣。这样的人,对方才可能愿意与之交往。

在和对方正式交往之前,尽量对其职业、性格、兴趣爱好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求在交往的过程中投其所好,处好关系。

一次,在李莲英的保荐下,醇王特地在宣武门内太平湖的府邸接见盛宣怀,向他垂询有关电报的事宜。盛宣怀以前没有见过醇王,但与醇王的门客“张师爷”过从甚密,从他那里了解到他两个方面的情况:一、醇王跟恭王不同,恭王认为中国要跟西洋学,醇王则不认为中国人比洋人差;二、醇王虽然好武,但自认为书读得不少,颇具文采。盛宣怀了解情况后,就到身为帝师的工部尚书翁同 那里抄了些醇王的诗稿,背熟了好几首,以备“不时之需”。毕竟“文如其人”,盛宣怀还从醇王的诗中悟出了些醇王的心思,胸有成竹之后,盛宣怀前来谒见醇王。

当他们谈到电报这一名词的时候,醇王问:“那电报到底是怎么回事?”“回王爷的话,电报本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全靠活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此而已。”醇王听他能引用岳武穆的话,不免另眼相看,随即问道:“你也读过兵书?”“在王爷面前,怎么敢说读过兵书?不过英法内犯,文宗显皇帝西狩,忧国忧民,竟至于驾崩。那时如果不是王爷神武,力擒三凶,大局真不堪设想了。”盛宣怀略停了一下又说:“那时有血气的人,谁不想洗雪国耻?宣怀也就是在那时候自不量力,看过一两部兵书。”盛宣怀真是三句话不离醇王的“本行”,他接着又把电报的作用描绘得神乎其神。醇王也感觉飘飘然,后来醇王干脆把督办电报业的事托付给了盛宣怀。

当一个人特意要去结识一个从未打过交道的陌生人时,应当把这一过程当成一次人生的挑战,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对方的背景、经历、性格、喜恶,在对对方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的前提下,设想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以不变应万变的心理准备。然后,在交往之中针对对方的特点有的放矢、投其所好,令其产生“相见恨晚”之感,从而赢得对方的信任。

连陌生人初次交谈都必须想尽办法、投其所好去寻找话题。对我们那些已熟识的朋友或上司,这件事不是更重要吗?那么,怎么找到话题呢?

1.中心开花

面对众多的陌生人,要选择众人关心的事件为话题,把话题对准大家的兴奋中心。这类话题是大家想谈、爱谈、又能谈的,人人有话,自然能说个不停了,以致引起许多人的议论和发言,导致“语花”飞溅。

2.即兴引入

巧妙地借用彼时、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为题,借此引发交谈。有人善于借助对方的姓名、籍贯、年龄、服饰、居室等等,即兴引出话题,常常取得很好的效果。“即兴引入”法的优点是灵活自然,就地取材,其关键是要思维敏捷,能作由此及彼的联想。

3.投石问路

向河水中投块石子,探明水的深浅再前进,就能有把握地过河。与陌生人交谈,先提一些“投石”式的问题,在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地交谈,便能谈得更为自如。如在聚会时见到陌生的邻座,便可先“投石”询问:“你和主人是老乡呢,还是老同学?”无论问话的前半句对,还是后半句对,都可循着对的一方面交谈下去;如果问得都不对,对方回答说是“老同事”,那也可谈下去了。

4.循趣入题

问明陌生人的兴趣,循趣发问,能顺利地进入话题。如对方喜爱象棋,便可以此为话题,谈下棋的情趣,车、马、炮的运用,等等。如果你对下棋略通一二,那肯定谈得投机;如你对下棋不太了解,那也正是个学习机会,可静心倾听,适时提问,借此大开眼界。引发话题方法很多,诸如“借事生题”法、“即景出题”法、“由情入题”法,等等。可巧妙地从某事、某景、某种情感引发一番议论。引发话题,类似“抽线头”、“插路标”,重点在引,目的在导出对方的话茬儿。

5.缩短距离

托陌生人办事时,必须在缩短距离上下工夫,在短时间内了解得多些,缩短彼此的距离,力求在感情上融洽起来。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同道合,才能谈得拢。我国有许多“一见如故”的美谈,陌生人要想谈得投机,要在“故”字上做文章,变“生”为“故”。这也有不少方法:

(1)适时切入看准情势。不放过应当说话的机会,适时插入交谈,适时地“自我表现”,能让对方充分了解自己。交谈是双边活动,光了解对方,不让对方了解自己,同样难以深谈。陌生人如能从你“切入”式的谈话中获取教益,双方会更亲近。适时切入,能把你的知识主动有效地献给对方,实际上符合“互补”原则,奠定了“情投意合”的基础。

(2)借用媒介。寻找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媒介物,以此找出共同语言,缩短双方距离。如见一位陌生人手里拿着一件什么东西,可问:“这是什么?……看来你在这方面一定是个行家。正巧我有个问题想向你请教。”对别人的一切显出浓厚的兴趣,通过媒介物表露自我,交谈也会顺利进行。

(3)留有余地。留些空缺让对方接口,使对方感到双方的心是相通的,交谈是和谐的,进而缩短距离。因此,和陌生人交谈,千万不要把话讲完,把自己的观点讲死,而应是虚怀若谷,欢迎探讨。

求人有术,巧言攻心

要办好事就少不了信息的交流、思想的交流和感情的交流。而有人交流得好,有人交流得不好,所以说:“马好在腿,人好在嘴。”会说话的人大多都是会办事的人。那么,求人办事怎么说话呢?

所谓的会说话并不是耿直诚实、直来直往,更不是口若悬河、故弄玄虚,而是要掂量着对方的心理说,根据对方的感情说,摸着对方的好恶说。古有“顺情好说话,耿直讨人嫌”之说,对方爱什么、恨什么,喜欢什么、反对什么,都弄清了,说话也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有了依据。有时,要对方答应某一请求,直说不行,曲说反而成功了;正说不行,反说却成功了;实说不行,虚说却成功了。而人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达到办事的效果,所以不要顾及怎么说,只要达到目的,怎么说有效就怎么说。所以,会说话在办事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花言巧语正是会说话的表现,只要不过分,不讨人嫌恶,就会通过花言巧语办成很多事。这里所说的“花言”指的是把话说得美,说得好听,说得感人、动人、耸人、悦人、怡人;“巧语”说的是说话的机会恰到好处。用这种方法办事,必须有广博的见识,丰富的思想和灵动的唇舌。知识面广,分析问题透彻,言语就运用得灵活自如,这样的语言怎么可能办不成事呢?

如果说服的一方特别强调自己的优点,企图使自己占上风,对方反而会加强防范心。所以,应该故意先点破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使对方暂时产生优越感,而且注意不要以一本正经的态度表达,才不会让对方乘虚而入。

当你认为自己一定会被别人批评或指责时,不妨以先发制人的方式先数落自己一番。人的心理是非常奇怪的,当对方发觉你已承认错误时,即使你以前犯再大的错误也不会再多指责了。如当你有求于对方时,一开始你就说“我这可能是无理的要求”,“我说这些话可能有点鲁莽”,或“我说的话是过分点”。

此时,即使对方对你的话非常反感与不耐烦,也不会当面表现出来,更不会当面指责。如果反复使用,反而更能加强效果,使对方轻易地听完你的要求,并接受你的要求。

齐国有名的人物孟尝君多次出任相职,是政界的实力派。但有一次他与齐闵王意见不和,一气之下就辞官还乡,去一个叫薛的地方。

这时与薛接邻的南方大国楚国正待举兵攻薛。与楚相比,薛不过是弹丸之地,兵力、粮草等均不能相比,一旦楚兵到来,薛地将会危在旦夕。

在这种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也只有求助于齐国了。但孟尝君刚刚与闵王闹了意见,没有面子去求,去了也怕闵王不答应。为此他伤透了脑筋,费尽了心机,但仍然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这种绝望无助的情况下出现了一线希望,齐国大夫淳于髡来薛地拜访。孟尝君是奉闵王之命去楚国交涉国事,归途顺便来看望孟尝君这位名门望族的。他早已想好了主意,亲自到城外迎接,并以盛宴款待。

淳于髡不仅个人资质好,善随机应变,常为诸侯效力,而且与王室也有密切的关系。威、宣、闵三代齐王都对他非常器重。闵王时代成了王室的左右手,且与孟尝君本人也有私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