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小小的变通就能创造意想不到的财富。《读者文摘》从创刊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了,目前,《读者文摘》已有15种文字、39个版本、每期发行2000多万册、年收入超过20亿美元的成绩。同时作为一个产业集团,全球127个国家拥有《读者文摘》的杂志、书籍出版、行销和其他投资营运等事业。这样光辉的业绩,是当时所有出版商都没有想到的。华莱士的成功,就在于突破编辑出版行业的常规思维,勇于创新,终于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人之所以与其他动物不同,就在于人有高级的大脑,遇到问题能灵活处理,这个方法不行就试着用其他的方法,总有一个方法是对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不能太死板,不撞南墙不回头。要学会因地制宜,适时变通,这就是人的“弹性”。
打个比方,假如老板叫你去跟客户谈生意,要求你在保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谈成功。但是跟客户洽谈的时候,客户却坚决不肯接受你们提出的价格。这时候,你就不要将老板的话当成圣旨了,你可以在价格不变的原则上为客户提供其他的优惠,如良好的售后服务,送赠品等,甚至可以稍微调一下价格让客户知道你已经让步了。有了这些变通措施,客户心里就会平衡很多,最终实现你们的双赢。这就是灵活变通,如果当时你完全遵守老板的命令,很可能跟这个客户谈崩,那么你就是没有完成任务,很可能受到老板的责骂。相反,若是你在不危及本公司利益的前提下稍微提出些优惠措施完成了任务,相信老板是不会为那点儿小钱责怪你的,毕竟他更不愿意失去一位客户。
适应性是一种生活能力,随机应变、灵活变通是一种很高的智慧。一般人都欣赏凡事肯变通、能适应的人,因为这种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变化,在非常时期还能应付突发事件,建立奇功,给人柳暗花明的境界。所以,一有机会,就会有人为变通者提供展示的平台。
不要一条道走到黑
当你碰到“刺儿”时,应该想办法兜个圈子,绕个弯子,避开钉子。
当你发现走这条路达不到目的地时,你就走另一条路试试。
某些以鱼类为生的鸟类,其嘴的形状,直直的,上下两部分都又长又宽阔。吞吃食物时,有的常常把捕到的鱼儿往空中一抛,让那条鱼头朝下尾朝上落下来,然后一口接住咽了下去,这样的吃法可以使鱼在通过咽喉时,鱼翅的骨头由前向后倒,不会卡在喉咙里。
社会复杂多变,人心叵测,为人处世,与人交往也一样会碰到各种“刺儿”,这个时候便不能一条道走到黑,而应该想办法兜个圈子,绕个弯子,避开钉子,这是做人应该具备的策略和手段。连没有长出羽毛的鸟都会“把鱼倒过来吃”,聪明人不会赤膊上阵,硬碰钉子,让刺卡在喉咙中。
罗马有一位很有成就的女商人伊尔莎,她在回忆自己的成功时,总是忘不了父亲在她几乎走向绝境时给予她的警告。
当时,父亲带着她离开了罗马的家,来到市郊的一个小镇,并带她爬上了一座很高的教堂塔顶。伊尔莎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带她上那儿。父亲温和地对她说:“往下瞧瞧吧,孩子!”伊尔莎鼓起最大的勇气,朝脚底下看去。只见星罗棋布的村庄环抱着罗马,蜘蛛网一样的道路条条都通向了罗马。
父亲慈祥地说:“好好看看吧,孩子。你看,通往罗马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如此,当你发现走这条路达不到目的地时,你就走另一条路试试!”聪明的伊尔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于是在以后的道路上不断走出了新境界,创造出新的生活。
俗话说得好:“条条大路通罗马。”取得成功的方法很多,不一定非得在一棵树上吊死。变则通,通则久。知变与应变的能力是一个人的素质问题,也是现代社会办事能力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办事时要学会变通,不要总是直线思考,放弃毫无意义的固执,这样才能更好地办成事情。
有一位编辑向一位知名作家约稿。那位作家一向以难于对付著称,所以这位编辑在去他家之前,感到既紧张又胆怯。
开始并不成功,因为不论作家说什么话,这位编辑都说“是,是”或者“可能是这样的”,无法开口说明要求他写稿的事。他只好准备改天再来向他说明这件事,今天随便聊聊天就结束这次拜访。
突然间他脑中闪过一本杂志刊载有关这位作家近况的文章,于是就对作家说:“先生,听说你有篇作品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了,是吗?”作家猛然倾身过来说道:“是的。”“先生,你那种独特的文体,用英语不知道能不能完全表达出来?”“我也正担心这点。”他们滔滔不绝地说着,气氛也逐渐变为轻松,最后作家竟答应为编辑写稿子。
这位不轻易应允的作家,为什么会为了编辑的一席话,而改变了原来的态度呢?因为他认为这位编辑并不只是来要求他写稿的,不仅读过他的文章,对他的事情也十分了解,所以不能随便地应付。因此,让对方以为自己对他的事非常清楚,就能像那位编辑一样,在心理上占优势。
一般人要和名人或有头衔的人见面时,都会产生胆怯的心理。如果在气势被压倒的情况下,不敢开口说明要求的事,如此一来双方都很尴尬。这时不论多小的事情都没有关系,首先要谈起对方的兴趣、近况等,仿佛自己对他的事非常了解。我们可以说:“听说你最近戒烟了,有没有戒掉?”“前几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你。”这些好像没有什么重大意义的话,可以打开对方的心扉,将他拉进自己的话题中。
曾经有一个老和尚问小沙弥:“如果你进一步则死,退一步则亡,你应该怎么办?”小沙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往旁边去。”往旁边去!多么显而易见的答案啊。也许这个道理人人都懂,然而在生活中,人们却常常忘记这个道理。高考落榜时割腕;恋爱失败时跳楼;生意赔本时投河……这些悲剧层出不穷,很多人总是一条路走到黑,难道这些人的智慧就连一个小沙弥都不如吗?俗话说得好:“天无绝人之路”,人生的路不但很长,而且也有很多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但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道路,让自己获得新的生活。
人生的旅程,有我们想象不到的复杂和困难。当这条路越来越窄,甚至到了穷途末路之时,我们可以改变一下自己的走向,走向旁边的路,通过迂回前进的方式,同样能到达自己的目的地。要知道,路的旁边还有其他的路。
因地制宜,改变规则
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或解释的。
如果发生的情况与制定规则时考虑的情况不同,规则的执行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
中国人的性格是善变的。从远古时代,先哲们就不断宣扬变通的道理。通过变化规则来应对时局的变化,就能够让事情变得顺畅。
规则之所以要变通,是因为它暂时或从长远看不符合实际的需要,规则的执行不能达到目的,甚至会造成损失。变通规则,是针对具体的规则而言的,不是说不去认真遵守规则,相反,遵守规则,是变通规则的前提。
《塔木德》中有一句著名的格言:“开锁不能总用钥匙,解决问题不能总靠常规的方法。”在如今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虽然处处商机,但也遍地风险,危机四伏。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如果只知道一味地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抱着以不变应万变的保守态度,结果一定难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下来。
一个犹太富翁有两个儿子,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犹太富翁也老了。于是富翁开始苦苦思索,究竟该让哪个儿子继承遗产,始终拿不定主意。他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白手起家的经历,忽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考验他们的好办法。
他锁上家里的门,把两个儿子带到了一百里外的一座城市,然后,给他们出了一个难题,告诉他们,如果谁答得更好,就可以继承遗产。富翁交给两个儿子每人一串钥匙和一匹快马,看他们谁能先回到家,并把家门打开。
两人将马骑得飞快,都不甘示弱,因此两兄弟差不多同时到达家门口。可是面对紧闭的大门,他们犯愁了。钥匙有一串,要开一把锁,最合适的是哪把钥匙呢?哥哥试了好几把钥匙,但始终没能找到最合适的;而弟弟的钥匙则在路上丢了,因此他根本没有钥匙开门。
两个人都急得满头大汗。突然,弟弟一拍脑门,计上心来,他找来一块石头,三两下就把锁给砸了,然后顺利地进了大门。最后,富翁把继承权交给了弟弟。
在犹太人看来,人生的大门通常都是没有钥匙的,在命运的关键时刻,人最需要的不是一把现成的钥匙,而是改变规则的胆识!其实,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或解释的。
春秋时期,鲁国鲁哀公当政时发生了一件事情。这天,鲁国人焚烧大泽之中堆积的柴草。当时正刮着北风,大火迅速向南蔓延,情势危急。鲁哀公担心大火会烧到国都,很是惊恐,就想亲自带领人去救火。但是,鲁哀公手下的人全都跑去驱赶野兽了,因为不想让野兽被火烧死,却没有人去救火。情急之下,鲁哀公召来孔子询问对策。
孔子说:“驱赶野兽是件快乐的事,而且不会因此而受到惩罚;救火是件苦差事,却难以因此而受到赏赐,这就是没人自愿去救火的原因。”鲁哀公说:“说得好,可是现在该怎么办呢?”孔子说:“现在事情紧急,来不及用赏赐的方法;况且,假如去救火的人都给与赏赐,那么,恐怕掏空国家的金库也不足以赏赐这么多的人。因此,只能采取惩罚的方式,而不是去进行奖赏。”鲁哀公说:“好吧。”于是,孔子下令:“不去救火的人,按照逃兵治罪;只去驱赶野兽的人,按照私入禁地治罪。”
这样一来,下达的命令还没有传达到每一个人耳中,火已经被扑灭了。
从这件事我们看到孔子精于变通的睿智。赏罚分明是制定规章制度要遵守的基本准则,但规则的制定者往往只关注于什么情况下赏,什么情况下罚,生搬硬套,不知变通。在鲁哀公救火事件中,孔子就没有一味地想到奖赏,而是针对险情集中采取了惩罚的方法。不去救火,罚;去干别的,还是罚。那就只能去救火了。
很多事实都告诉我们,规则往往总是滞后于现实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建立规则是为了有法可依。但规则的建立是根据最初的实际情况来的,或者是一个原则性的框架;如果发生的情况与制定规则时考虑的情况不同,规则的执行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否则就不能妥当地处理发生的事情,这才是规则的真谛。
虽然我们需要正确理解和遵守规则,但并不是说一味拘泥于规则,如果把这种形式的东西完全凌驾于人的利益之上,那么它就只能成为阻碍人发展的律条,而规则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要知道,人是活的,规则是死的,而且规则也都是由人制订的,其目的自然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现有的秩序以及促进人的发展。
世界有着无穷的变数,不同的规则也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因此不同的事情不可机械地用同等的眼光来看待。唯其如此,才能活用规则,让规则充分发挥良好的作用,否则,与其愚忠地死守,不如大胆改变。
不要总是直线思考
如果确实感到行不通的话,就尝试另一种方式,也许成功就不那么困难了。
别把自己的脑子加上枷锁,人类就是需要扬弃自己脑中食古不化的观念,多以开放的心来接纳外界的讯息,才能彼此良好地互动,激荡出创意的火花。
梁启超说:“变则通,通则久。”知变与应变的能力是一个人的素质问题,也是现代社会办事能力高下的一个很重要的考察标准。在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放弃毫无意义的固执,学会变通行事,不要总是直线思考,这样才能更好地办成事情。
有两个和尚决定从一座庙走到另一座庙。他们走了一段路之后,遇到了一条河,由于一阵暴雨,河上的桥被冲走了,但河水已退。他们知道可以涉水而过。
这时,一位漂亮的妇人正好走到河边,她说有急事必须过河,但她怕被河水冲走。
第一个和尚立刻背起妇人,涉水过河,把她安全送到对岸,第二个和尚接着顺利渡河。
两个和尚默不作声地走了好几里路。
第二个和尚突然对第一个和尚说:“我们和尚是绝对不能近女色的,刚才你为何犯戒背那妇人过河呢?”
第一个和尚淡淡地回答:“普渡众生,不分男女老少。”
一个机智的人可以灵活地运用一切他所知的事物,还可以巧妙地运用他并不了解的事物。能在恰当的时间内把应做的事情处理好,这不只是机智,也可称之为艺术。
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某日,一位被众人视为白痴的人对天才说:“你猜,我的牙齿能咬住我的左眼睛吗?”天才盯着白痴看了几眼笃定地说:“绝对不可能啊!”
天才认为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事,但只见白痴将左眼窝里的假眼睛取出丢进口中,用上下牙齿咬着。
天才吓了一跳,说道:“没想到,真的可以呀!”
白痴又说:“那你信不信,我的牙齿也能咬住我的右眼睛?”
天才说:“不可能的!”他心想,难道这个家伙两只眼睛都是假的?这绝对不可能,否则他就看不见东西了。
于是,两人再次打赌,只见白痴轻易地把假牙拿下,往右眼一扣。
天才再度吃惊了,说:“没想到,真的可以呀!”
你说,到底谁才是白痴呢?
其实,在这个社会上,对于白痴和天才的定义有很大的雷同之处。
第一,他们的人数不多。
第二,他们都异于常人。
第三,有时候所谓的天才想法,在没有成功之前,其实看来都像白痴;反之,很多白痴单纯执著的举动,最后却能激发出天才的灵感。
有许多满怀雄心壮志的人毅力很坚强,但是由于不会进行新的尝试,因而无法成功。请坚持你的目标,不要犹豫不前,但也不能过于死板,不知变通。如果确实感到行不通的话,就尝试另一种方式,也许成功就不那么困难了。
别把自己的脑子加上枷锁,人类就是需要扬弃自己脑中食古不化的观念,多以开放的心来接纳外界的讯息,才能彼此良好地互动,激荡出创意的火花。
那些百折不挠、牢牢掌握住目标的人,已经具备了成功的要素。如果你的毅力能和下面两个建议相结合,那么你期望的结果便很容易获得。
(1)告诉自己“总会有别的办法可以办到”。每年有几千家新公司成立,可是五年以后,可能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能够继续营运;那些半路退出的人会这么说:“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只好退出为妙。”他们遭遇障碍时,只想到失败,因此才会失败。
如果你认为困难无法解决,就会真的找不到出路。因此一定要拒绝“无能为力”的想法。
(2)先停下,然后再重新开始。我们时常钻进牛角尖而不能自拔,因而看不出新的解决方法。成功办事的秘诀是随时检查自己的选择是否有偏差,合理地调整目标,放弃无谓的固执,轻松地走向成功。
只有创新才能赢
一个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走出了一条别人不曾走过的路。
如果一味按照老方法,那么效率就不会有所提高。我们只有大胆地去改进,才能更好地发展。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