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看懂中国史
12982700000030

第30章 五代十国(2)

刘知远的功过是非暂且不说,却不得不提到他的妻子。刘知远的妻子李皇后为人比他要强许多。在刘知远当兵地位很低的时候被他强娶成亲,她也没有再反抗,和刘知远过起了日子。后来刘知远地位高了之后,她被封为魏国夫人,还为刘知远生了一个儿子。

李皇后忠厚善良,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后,想赏赐将士们,但府库里又没那么多的财物。刘知远就想向百姓征税敛财赏赐属下,李皇后知道后反对他做这种丧失民心的事,她说:“现在你凭借河东起兵,而且又称义兵,要救百姓于苦难之中,但百姓还没有得到好处的时候你却将他们的钱财先拿走了,这不是失信于民吗?妾愿意将宫中的财物拿出来赏赐将士,虽然不多,但人们不会有怨言的。”这件事传出来后,百姓们非常感动。

刘知远死后,他的儿子继位,李皇后成了李太后,儿子任用一些无能的人掌管朝政,还伙同舅舅李业一块玩乐,使后汉很快就走上了灭亡之路。李太后多次劝说,儿子根本不听。儿子还听信李业的话,以为大臣跋扈危及自己的帝位,要将史弘肇等人杀死时,李太后反对他们这么做,要他们和其他宰相商量,慎重从事,儿子竟说:“国家大事,闺门里的妇人知道什么。”流血事件发生后,郭威杀回城来,李太后让儿子下诏劝说郭威,儿子不听,出城交战时死在了城外。郭威入城后,对李太后以礼相待,让她主持政事。

郭威称帝后又认李太后为母亲,尊为“昭圣皇太后”,几年后,李太后平静地离开人世。

吴越王钱 :“人间天堂”的奠基人

钱镠是吴越国的创建者,是吴越文化的主要开创者,苏杭“人间天堂”的奠基者。

公元875年,董昌招募乡兵,钱镠应招,出任偏将。公元880年,起义军曹师雄兵攻两浙,杭州设立八都,“各聚千人,以卫乡里”。临安以董昌为主,钱镠为副。公元882年,钱镠升任部知兵马使,统领八都兵,中和二年,助董昌灭越州观察使刘汉宏。公元895年,董昌在越州自称罗平国王。次年钱镠出兵破越州,擒斩董昌,因功授镇海、镇东等军节度使。接着统一了两浙,并占有苏州。

钱镠平定两浙后,以“保境安民”为国策,修筑海塘,治理太湖,疏浚西湖,扩建杭城,发展农商,为弘扬发展吴越经济文化竭尽全力,为杭州成为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历史名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钱镠的功绩

钱镠在位期间,以保境安民为国策,注重兴修水利,发展海上交通,对吴越境内的经济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一、修筑捍海石塘。

公元907年,钱镠被封为吴越王,他下决心要把吴越建设好。公元910年,钱镠开始在今杭州六和塔至艮山门一线修筑捍海石塘,堤高约六米,底宽十八米,堤外用大木头打桩,护住堤坎。坚固的捍海塘有效地防止了潮水泛滥,使杭州不再受潮水危害。后人为纪念钱镠这一功绩,称此堤为“钱氏捍海塘”。

二、治理太湖。

公元914年,钱镠使七八千名士兵在太湖沿岸浚河筑捍,天旱时引水灌田,水涝时排水入湖。从嘉兴往北,沿海滨到江苏太仓、常熟、江阴、武进的广大地区,几乎每条河浦都建造了堰闸,因而该国八十六年中,只患水灾一次。

三、疏浚西湖。

公元927年,钱镠使兵千人日夜刈葑草、清淤泥、疏浚西湖,使西湖发挥灌溉作用。并利舟楫航运,百姓饮用,使杭州真正成为“人间天堂”。

四、发展农商。

钱镠为使政局长治久安,采取了轻徭薄敛的政策。他曾多次抚恤百姓,下令开仓救济,使饥寒交迫的群众得以度过严冬,也曾调拨二十万斛军粮救济遭水灾的台州百姓。钱镠还积极鼓励吴越百姓从事茶叶、棉麻、蚕桑生产,致力发展瓷器、造船、采矿、制盐业,并开发航海线,使吴越国的贸易遍及新罗、日本、大食、波斯等国。

五、拓建苏杭。

钱镠当上杭州府的最高行政长官后,曾三次大规模改建杭州城,历史上有“城凡三重”之说。

第一次在唐昭宗大顺元年(公元890年),从包家山到秦望山(今六和塔西),然后北折,经钱王岭至湖滨,在老杭州的西南部筑起一座城墙,城围五十余里,史称“夹城”。

第二次在公元893年,他在原杭州城外修筑了全长七十里的城外之城,把杭州城向东南方向拓展了一大片。

第三次拓筑杭城是在凤凰山上筑造新的牙城。钱镠还派第六子钱元镣镇守苏州,大兴土木,建造了许多园林(如沧浪亭、虎丘塔等)。自此后,江浙一带便流传起“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辞。

吴越文化的创立者

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吴越文化,自钱王创立以后,经三代五王的不懈努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钱镠青少年时期读书不多,只在暇时温理《春秋》,兼读《武经》,深知文化对保境安民的重要,因而当权后十分重视网罗文人学士,他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兼听纳谏。

佛学兴盛更是吴越文化发展的一个突出标志,据《咸淳临安志》统计,吴越都会杭州有寺院一百五十多所,素有“江南佛国”之称,临安的功臣塔,杭州的灵隐寺,余杭大涤山的天柱观,杭州的六和塔、雷峰塔、保淑塔等都是吴越时修建的。灵隐寺的弥陀石佛、摩崖石刻和石塔、凤凰山的梵天经幢等吴越时期文物一直保持至今。

钱王本人不仅能征善战,还留下许多诗文,诗文中多显英雄气概,令人仰慕。不仅如此,他的书法也颇有造诣,擅长草隶,蜚声中原。

文化的发展、佛学的兴盛,又促进了印刷业的进步,而印刷业的进步又加快了文化的发展。实际上杭州已成为当时中国第一大印刷中心。所以活字印刷由钱塘人毕升发明也绝不是偶然的。

五代前后,吴越地区文化名人数量的变化情况也可窥见文化发展。吴越地区一跃而成为文化之都和中国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吴越王是功不可没的。

中国经济文化中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的开拓者

自秦至唐的一千多年中,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一直在北方。经过唐末藩镇割据、苛政暴敛及连年战乱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人口锐减。而与此同时,南方诸割据政权,却在相对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发展了生产,繁荣了长江三角洲为中心的东南地区。

五代时,南方诸政权中,吴越国是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繁荣始自钱镠开创的吴越时期。

吴越王在发展经济中首先紧紧抓住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整治了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从而把吴越建成了鱼米之乡。钱吴越王还十分重视晒盐、制茶、制瓷、织业等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的发展又刺激了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使境内“桑麻蔽野”,蚕季出现了“青巷摘桑喧姹女”的热闹景象。吴越之地已成为全国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丝绸之府”。

经济的繁荣,基础在于生产的发展,但其实现还赖于商贸的发展。通过商贸交易,沟通中国两大经济带——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实现货畅其流,物尽其用。五代前中国大都市都在长江以北,西京、东京称为“两京市”,是全国最大的商贸中心,其次便是扬州、益州(成都)。五代后,商贸中心便慢慢向苏、杭、明等州转移。这些均为后来赵匡胤统一中国、南宋王朝定都杭州的实践所证实。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倡导者

当年钱王衣锦还乡,其父钱宽却避而不见,他对钱王说:“吾家世代田渔为事,未曾有贵达如此,至今为十三州主,三面受敌,与人争利,恐祸及吾家。”此番教诲对钱王后来实行的“保境安民”、“事奉中原不失臣节”的方针颇有影响。

吴越立国后,虽曾建元,皆私行于国内,连自己的年号钱都未曾铸行过,当时曾有一个农民在田里得国玺献给钱王,钱王说:“此天子所用之宝,非臣下所宜留”,马上献于朝廷,在这里我们已清楚地看到钱王盼望民族统一不搞分裂的可贵精神。

而钱王“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大之礼”的临终政治遗嘱更为后代所遵循,使当时吴越国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免遭破坏,人民免受生灵涂炭。

前蜀高祖:励精图治,称霸蜀中

前蜀高祖王建少年时是一个无赖,杀牛、偷驴、贩卖私盐,在百姓眼里是个不务正业的人,大家都很讨厌他。正巧他姓王,又排行第八,所以乡里人给他起了一个不好听的外号:“贼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