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说话艺术大全集
12984100000050

第50章 演讲(3)

演讲必须切合时间、地点和人物,演讲者必须在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有的人演讲材料过于庞杂,讲起来像开无轨电车,不知所向,叫人摸不着头绪。还有的不合逻辑,妄加论断;或者不顾事实,主观臆断,无法让人信服。

2.忌吐词不清,含混模糊

有的演讲者不讲求演讲的语气和语速,虽连珠炮式地将整个演讲讲完,但因吐字不清,或语速过快,往往使听者不知所云。

3.忌方言俚语

演讲的内容要考虑不同的听众,针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但要注意,由于我国幅员广大,方言众多,欲使演讲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交流顺当,就要使用普通话,否则就会产生沟通问题。因为一个国家语言标准化、规范化的程度,往往反映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在演讲中,应尽量少用或不用方言俚语,才能保证演讲的有效沟通。

4.忌空谈

空谈表现为演讲中毫无实质性内容。现实中那些不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的空头言论太多了。有的单位一年一度的总结会,会议的开幕词多是陈词滥调,只把第一届改成第二届、第三届或第四届,毫无新意,这就是空对空的典型例子。

5.忌冷漠乏味

有的演讲者演讲时像在背书,呆若木鸡,甚至肌肉紧绷,脸色铁青。缺乏演讲情趣,语言冷淡,没有抑扬顿挫、真情实感,听众因此也多是瞌睡连连,呵欠不断!

6.忌艰涩冗长

演讲内容过于专业,会使人感到艰涩难懂。毛泽东曾批评这种现象,说:“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么?”因此,要尽量避免使用专门术语,更不要“文夹白”,要口语化,坚决抛弃晦涩难懂的词语。文章贵短,演讲也应该长话短说。

7.忌故弄玄虚

托尔斯泰说:“真正的艺术永远是十分朴素的、直白如画的,几乎可以用手触摸到似的。”

演讲时要通俗易懂,如不考虑听众的接受能力,而用那种文绉绉、酸溜溜的语言,既不亲切,又艰涩难懂,稍不注意,还会闹成笑话。

随着时代的变迁,日常用语也在逐渐变化。古代的不少词汇已被逐步淘汰,弃之不用。如,形容人面貌的“面如冠玉”“樱唇一点”等,早已被淘汰。皇帝自称“朕”“寡人”,称他人为“爱卿”,还有“令尊”“令堂”“令爱”之类的称谓,也已经过时了。

文言文在演讲中不再常见,有的人在演讲中使用文言,卖弄学问,故显高雅,这种以艰涩之词惑众的人,没有市场。因为用晦涩难懂的话,必须让人费心揣度,给听众带来诸多不便。而且听众文化素养有很大差别,因此应该“就低不就高”。演讲者考虑到广大群众的情况,更应该让演讲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用铅笔画些花样,用色彩涂些炫耀的焰火,或是用古怪的文字写些光彩的句子,这些空头作家,就是世界上最机巧的人,然而艺术上最大的困难和最高的境地,却是要自然地,相互地描绘和写作。”这句话对演讲者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8.忌失言失态

“口头禅”也经常出现在演讲中,诸如“啊”“是吧”“怎么样”“那么”,等等。演讲要讲效果,“口头禅”成堆,“啊啊”连篇,让听众难以忍受,只能起消极作用。有的人演讲不了解听众的职务、水平,不注意会议的环境和性质,这就难免在内容、措辞、语气、口吻等方面不妥善、不贴切、不礼貌、不恰当。演讲者一定要避免出现这种现象。

9.忌结尾拖拉

演讲结束时,既要简洁,又要给听众回味无穷的感觉,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有的总是担心听者不明白,常节外生枝、画蛇添足,还有的演讲者喜欢在演讲结束时讲几句套话,以示自己的谦虚。很多时候仔细想想,这样做根本没必要。

演讲口才要讲求艺术性,不能一味地进行正面培训,还要注意演讲中的禁忌。懂得了哪些话不该说,才能使演讲顺利进行。

演讲材料要新颖真实

演讲材料的获得是演讲成败的关键。材料的作用是为了说明道理、表达感情。材料的获得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直接获取,就是演讲者在平时工作学习中,通过自己的感官获得第一手材料;二是间接获取,就是演讲者从书籍、报纸杂志、文献等资料中获得材料或者电台、电视、口头的趣闻逸事等。这些资料都是我们演讲的素材。

材料的选择有三个基本要求:

1.选择真实的材料

选择材料时,首先,要确保材料的可靠性,不能用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材料,更不能无中生有、胡编乱造。材料真实才能给公众带来价值。下文就是一家刊物制造的假新闻:

最近,有一则消息备受大家关注,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拒绝将急病患者运往医院的见死不救的男子,首次以“见死不救”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目前,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负责人表示,这纯属无中生有。

相关部门深入调查,发现该文最早登载于《深圳青年》1994年第9期的“预透社新闻”栏目中。这是一条极不严肃、完全杜撰出来的所谓的“明天新闻”。

如果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也引用这种完全杜撰的材料,准备材料的工作就不能说是完善的。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演说内容被听众怀疑其是否准确,演说的效果就很难保证。经常查阅有关书籍、资料,并将用得着的资料摘录下来,注明资料的出处,在演讲中旁征博引,能够提高演说的效果。此外,演讲材料要注意用词的准确。任何一篇演说的第一个要求是让人听懂,即演说者的用词必须与听众使用的词汇一致。否则,就应该加以解释。特别是发表有关学术专业演讲时,对专业词汇就更应该进行解释。

2.选择有新意的材料

通常,演讲材料具有新意有两方面目的,一是为了信息有价值,二是为了表达有魅力。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因为大自然不喜欢雷同重复,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那就更不喜欢违背大自然本色的雷同重复。人们大多不愿自己生一张与他人雷同的面孔,不愿自己的穿着与他人别无二致。每个人都不希望做他人的复制品。

但是,有些人却甘之如饴,甚至不觉得重复。这样的信息不但没有价值,更没有吸引力。信息没有吸引力,就不能打动人心,就是老调重弹。我们对人讲话、与人交际、不仅要利用新材料,而且思想要独具一格。

演讲思想要独特,谈论问题要有超越一般、不同凡响的感受和见解。比如,你谈论“怎样看待人体美?离婚率的上升说明了什么?”这一类的题目,通常会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这就是选取新题目,有新发现。“可口可乐”是目前世界上最畅销的饮料之一,日销量高达23亿多瓶,遍及全世界140个国家。“可口可乐”公司推销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就是广告有新内容,与众不同。在某次会议上,主持人请企业领导讲话,他谢绝了。理由是:一时讲不出新的意见,与其重别人的话,不如少说,最好是索性不说。这位领导的做法很明智。实际上,那种一讲老话、套话就没个完的现象真是不一而足。有些人对这种事情乐此不疲,可往往是打着官腔说“套话”,信息量很少,没有什么启发作用,甚至只是起到了留声机、传声筒的作用。听这种没有新意的讲话,实在是味同嚼蜡,令人生厌。据说,有个知名人士四处作报告,一年之内每次所讲的内容都如出一辙,丝毫没有变化。试想,时代变化这么快,可报告者如此一成不变、墨守成规,还有什么价值和吸引力呢?即使这个报告起初内容不错,可是重复多次,也早让人生厌。

想要使演讲有新意,当然有许多方法,但首先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积极的自我意识,要敢于标新立异。一个人如果不能挖掘自己的长处,不敢表现真实的自我,那就不可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演讲也会逊色,显得苍白无力。

1992年6月,北京举办了首届“中华广告模特大赛”。其中“机智回答”比赛最吸引人们的注意和兴趣。进入决赛的40名选手被分为红、黄、蓝、白4组,选手们选择不同题目进行回答。我们以蓝、白两组为例进行分析。

蓝组是以经理招聘人才的形式,请选手们在最短的时间里推销自己。

选手A:原想着最后再来,因为美味汤总是底下好。但却排在了第一。这样也行,我能为经理节省点时间呀!经理,可以让其他人走了吧?

选手B:刚才那位也太自信了。但是经理先生,光有左膀,难道不需要右臂吗?

选手C:刚才经理说了,有一只花瓶被打碎了,让我看怎么挽回损失。粘起来,不行……哎,对了,我把它粘好,然后,放在顾客最容易碰到的地方。(观众笑)

选手D:咦?怎么我一进来,他们都跑光了?

选手A先用参赛顺序事与愿违来显示自己的自信,既表明技压群芳的把握,又含蓄地证明了这是事实。让人感到她是随机应变,其才智的表露更加可信。

选手B以退为进,谦虚而自信。这种请求合作的做法,符合为人处世的常规准则,用“左膀右臂”来形容,既形象贴切,又暗示自己的能力不比别人差。

选手C的回答违背职业道德,使人发笑之余感到遗憾。

选手D用简单一句话就展示了自己,但没有将自己作必要的介绍,给人以“噱头”话之感。相比之下,能称得上内容有新意的只有选手A的回答。

白组的问题是:你最喜欢什么广告,为什么?

选手A:我喜欢美国麦当劳公司的广告,我们“不出售汉堡包,只出售服务”。它也体现了人的价值。

选手B:(手持一小盒)传说,有一只魔盒,当人们打开它时,里面盛着的痛苦、灾难、疾病都跑了出来。人们赶快把它关上,只将一样东西关在了里面,这就是希望。后来人们又慢慢将盒子打开时,看到的希望是58号,即我的参赛号码。(掌声)

选手C:有一天,老耗子和小耗子一起出去散步,突然遇到了黑猫警长,小耗子吓得赶快躲到了老耗子的身后。老耗子十分沉着地学了几声猫叫,黑猫警长听了,以为是同类就走了。老耗子便对小耗子说:“孩子,我早就给你说过,多学几种语言总是有好处的。”中华语言学校举办多种语言学习班……(笑声,掌声)

选手D:我最喜欢母亲节的一张广告画。一位母亲注视着一个婴儿,旁边写着:在母亲眼里,他们都是孩子。

选手E:我最喜欢一个药品广告,“小病用我,大病还要看医生”,因为它显示了一种诚实。

选手A的回答缺乏新意,不能吸引人,而且对这句广告语的真实含义未说清楚,不利于观众理解。选手B用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将结局落在了自己身上,其自由机智和创新是可取的,但有头重脚轻之感,如此结语,难以承负这样一个主题严肃的故事。选手D和选手E的回答,虽然合乎答题要求,表现了一定的知识素养,但都缺乏新意。几个人相比,选手C的回答最吸引人。讲的小故事幽默活泼、出人意料,已经是一个可资实用的广告创意。她这种创新精神和机智头脑都令人赞赏。

3.要使材料有幽默感

演讲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在于要选用新颖的、生动有趣的、寓意深刻的材料。吸引听众的有趣材料是演讲的调味品,适当地使用诙谐幽默的材料可以赢得听众的好感。它可以帮助你消除和听众之间的紧张感,可以帮助你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可以帮助你巧妙地解除窘境,从而使演讲获得成功。

充满幽默的开场白,可以打开沉闷的局面,缩小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例如,一个美国青年演讲的开场白,运用了幽默艺术:“朋友们,我把自己出卖一下,我叫德克,不过我并不是得克萨斯州的人。”这风趣的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他和听众的距离。爱迪生在向公众讲述他小时候被列车管理员拽聋了耳朵,也幽默地说:“我真得谢谢那位先生,他终于使我清静了下来,不必堵着耳朵搞实验了。”

不论是一般场合还是政治演讲场合,演讲都要有幽默。据说,最早在政治场合应用幽默方法的是林肯总统,他常翻阅《哈罗笑话集》,能熟练地把这些幽默带到各种演讲场合中去。美国人民称林肯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这不仅由于他维护了联邦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掌握了作为一个总统如何走进民众的艺术和高超的说话水平。直接把幽默应用于政治场合的,当推丘吉尔首相。二战期间,英国一记者采访丘吉尔首相,问他英国这次会不会犯上次大战中的错误(指轻信德国的谎言),丘吉尔严肃地说:“类似的错误我们不会再犯,但我们可能会犯其他的错误。”

演说者学会给听众留悬念,也能增加演说的趣味性。演说者可根据听众的心理,在演说中提出问题,然后解答问题,使听众的思路和注意力自始至终都放在演说上。

1938年秋天,冯玉祥将军在湖南益阳县给几万名老百姓作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说。他让一名士兵扛来一棵小树,然后,他左手扶住小树,右手把一个鸟窝放在树杈上,再从鸟窝里掏出几只蛋来。他把树比作“国”,把窝比作“家”,把蛋比作“生命”,而他的双手就是保家卫国的“人民”。他严肃庄重地说:“我们的‘国’和‘家’正在遭受侵略,我们都要用自己的双手来保卫她,那就是起来抗日。如果不抗日……”边说边把手一松,顷刻间,小树倒了,树上的窝和蛋散落四周毁了。

冯将军正是运用这个例子,形象地说明了国家与小家、国家与民众的关系,使老百姓懂得了不抗日,就会导致亡国、亡家、亡命的结果。他的演说震撼了在场的民众,激发了他们的抗日斗志。

演说材料不仅需要有深刻的含义,还需要树立吸引意识,讲求语言有毅力,内容有新意,说话方式巧妙一些。“全面开花”当然不易,但是若想方设法,还是可以做到的。如果你的某一次演讲,语言上难以做到妙语连珠,内容上也不够新颖,那就必须在表达技巧上寻求突破,这样也会具有吸引力,就像“新瓶装旧酒”,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吸引听众的注意。

说话方式是指如何组织各因素来表达和交流。口语表达的角度、语句的顺序、悬念的设置、对比的效果和如何利用周围的物体等非语言形式,都属于说话方式。处理好说话方式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演说成功的必要条件,需要多多练习。

曾国藩作为镇压太平天国的统帅,作战不利,连吃败仗,他手下的文官起草的呈报皇上的战报上不得不写上“屡战屡败”。曾国藩一看不满意,把顺序改为“屡败屡战”,其意味由连吃败仗变成越战越勇的意志,岂不妙哉?

古时一士子游山至一寺院,诗兴大发,吟诵唐朝诗人李涉的诗《登山》:“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士子与寺院和和尚交谈一会,就发觉他不像个出家人,俗气得很。因话不投机,心中烦闷,士子就借机将诗句念成:“又得浮生半日闲,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终日昏昏醉梦间。”原本一首尽显春游生气的诗作,仅改变了诗句顺序,就变成了讽刺出家人谈吐枯燥,让人们毫无兴致。

为什么同样的词句,只是改变了一下顺序,就显得别出心裁呢?因为那种陈词滥调人们听得太多了。单调和呆板的形式总是刺激人脑的某一点,毫无变化,容易使人困倦和厌烦,更谈不上激发人们的情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