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像他们一样敬业·爱岗·奉献
1299500000002

第2章 敬业,内心职业道德的呼唤 (1)

【章前小语】

对于工作,人们的认识通常有不同的层次,如果一个人只是将工作视为繁琐事件的集合体,那么他对于上帝和人类都是失职的,而如果一个人以一种尊敬虔诚的心对待工作,甚至是一种敬畏的态度,他就具备了敬业精神。

敬业的基本意思就是恪尽职守,大致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敬重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引以为自豪;二是深入钻研探讨,力求精益求精。具有敬业精神是社会对每个社会成员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调整和处理好自己的理想期望与现实工作及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权衡,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工作,找准自己的定位,切实立足本职,发挥好自己应有的作用。

遵从内心职业道德的呼唤,王顺友在险象环生的马班邮路上孤独跋涉;张克福在大山上造林一干就是四十年;李桂林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化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

他们都是榜样,他们听从内心职业道德的呼唤,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发挥着光和热。

王顺友:大凉山上的铿锵承诺

【事迹回放】

王顺友是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一名普通的马班邮递员。这里的29个乡镇有28个乡镇不通公路,不通电话。以马驮人送为手段的邮路,是当地百姓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途径。王顺友的责任,就是保证这条路的不中断。

1984年10月,王顺友从父亲手中接过马缰绳,继承父业,父亲对他说了四点:不许丢失邮件;不能打湿邮件;不准贪污和私拆邮件;不准冒领汇款;准班、准点。

此后20年,马顺友每年有300多天在路上。26万里的漫漫邮路,相当于走了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起点到终点,他风餐露宿,在山高路陡,险象环生的马班邮路上孤独跋涉,走过一程又一程。

有一次,王顺友过江时,溜索绳突然绷断,邮件弹入水中,顺江而去。王顺友纵身跳入江中,把邮包拖上岸时,整个人都瘫了。

2001年8月,木里遭受了一次特大洪涝灾害,造成山体滑坡,洪水冲断了县城至白碉的道路。大雨连下了十几天,一切交通都瘫痪了,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也进不来。高中毕业的海旭燕因为没有等到通知书,在家坐卧不安、心急如焚。到了八月中旬,她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

在一个天空滚着响雷的傍晚,风雨交加的时候,王顺友没穿雨衣、膝盖以下全是黄泥浆、整个人像是从水里捞上来的,旁边的骡子背上蒙着雨布站在了旭燕面前。通知书居然是干的,连一点皱都没有,原来是因为王顺友用雨衣来盖邮包了。他都没有留下避一避雨,说着别家还有信,就赶紧出门了。

正是凭着这种极端敬业的工作态度,20年来,王顺友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个邮件,没有丢失过一份报刊,投递准确率达到100%,为中国邮政的服务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当山路上响起嘹亮的歌声,乡亲们一听就知道:“流动邮局”王顺友来了。“活儿再累也得有人干,只要我能走到那一天,就不会扔掉手中的马缰绳。”这是王顺友对工作的姿态和铿锵承诺。

【职场感言】

一个真正的成功者来自于他强烈的敬业精神。敬业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实际行动,是在岗位上常年累月的付出和坚持。王顺友就是这样信念执著地坚持了20年,他始终明白手中信件的分量,他始终清楚自己身上的责任,他始终懂得完美执行的重要性。

身在职场,我们要把敬业当成习惯,当你把敬业当成一种职业习惯,你就会发现,你不仅锻炼了自己,使自己的专业技能获得了长进,而且收获了更多的经验。在工作中难免马虎失职,短时间内或许不会影响你的职业,但是一旦你养成了习惯,便会葬送你的前程。一位成功大师在谈到敬业精神时,对所有职场人士提出忠告:“人在职场的时候,对工作缺乏敬业精神,往往抓不住成功的机会,这对于他们来说无疑将会是个终身的遗憾。”工作难免会遇到困难和不顺心,这个时候,你要学会苦中作乐,从工作的劳累和艰辛中体味出幸福感,这样在工作中,你就会更有生机和活力。

工作使人免除了三大流弊:生活乏味、胡作非为和一贫如洗。

工作是人生的一种需要,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生中无法回避的重要内容。可以说,人的生命价值寓于工作之中,每一个人都应为自己的幸福、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工作。从对工作全心全意、尽职尽责的付出中获得乐趣。

通常一个幸运的成功者,之所以拥有成功的人生,就在于他对工作的坚定信念和铮铮承诺。所以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员工,都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敬业意识,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因为员工的敬业态度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

【劳动者语录】

人总归一死,死也要死个明白。要是死在送邮件的路上,不冤!

——王顺友

张克福:大兴安岭的“造林女杰”

【事迹回放】

26岁的张克福刚到林场工作的时候还不是正式职工,只是想有个活干,不想在家吃“闲饭”,只是她没有想到这一干就是37年,从漂亮媳妇变成了沧桑老人。

张克福从来不认为造林就是挖个坑埋上就可以了,她更注重的是造林成活率,她想尽一切办法提高造林质量。1979年,营林家属队接受了600亩造林任务,她一次次往懂技术的技术员家里跑,请技术人员对造林队伍进行专项技术培训,她很快掌握了“三埋、两踩、一提苗”的示范动作,然后她马上教会了林场家属队。大伙起早贪黑苦干了20天,10万多株苗木在春造季节提前植完,当年成活率达95%。如今这片林木高达7~8米。

1989年秋季,林场把2300亩“天保人促”任务交给了张克福。受季节的限制,这项工作不能早也不能晚,必须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张克福没讲任何条件,带领家属队伍进入了林地内。她们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活,没有任何怨言,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终于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当国家林业部来检查时,合格率达100%。

张克福带领营林家属队踏遍了绣峰林场的沟沟岭岭,最多时每人一天要栽3亩丰产林,清林一天也要清一亩地。经常要忍受30多摄氏度的严寒,经常被滑倒,经常被木头磕着碰着,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是常事。即使这样,这位六十岁的老人仍然在大山深处坚持着。

【职场感言】

张克福把林场当做自己的事业,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为创造更大的价值而努力。

真正敬业的员工就是如此,不管职位的高低,不论从事的工作是不是自己的所爱,都兢兢业业、全心全意地投入。

他们不会考虑工作到底是为老板,还是为自己。真正的聪明人,任何时候都会把他所服务的公司当做自己的公司一般,若总是抱着为老板打工的心态,不但对老板是一种伤害,长此下去对自己的生命也是一种摧残,事业的春天也渐渐凋零,白白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明白了这个道理,并以这样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你的工作,你会觉得工作不再是一种负担,即使最平凡的工作也会充满乐趣。在各种各样的工作中,当你发现那些需要做的事情——哪怕并不是分内之事时,也就意味着你发现了超越他人的机会。你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需要你付出的是比别人多得多的智慧、热情、责任、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个员工能力再强,如果他不愿意付出,他就不能为所在企业创造价值,而一个能为企业全身心付出的人,即使能力稍逊一筹,也能够创造出最大的价值来。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敬业,忠实地珍惜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带着世俗的经济生活中,就需要人们都能保有这样的人生态度和使命感,把工作当成你的事业。你只要用心对待它,它就会给你相应的回报。你的敬业态度会使你逃离痛苦和烦乱,你的忠实心灵会为你带来乐趣和成功,你的生命在有了职业的追求后也会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劳动者语录】

为青山常在,俺真的还想再干个十年八年的。活着就要生命不息,造林不止,死了就埋在这绿山丛中,让俺和青山做伴。

——张克福

李桂林:撑起天梯学校

【事迹回放】

他们是甘洛县乌斯大桥乡二坪村小学的一对夫妻教师;他们19年如一日奋斗在高寒山区学校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他们尽心尽力,忠于职守,撑起了天梯学校,为彝家孩子传授了文化知识,他们是李桂林和陆建芬夫妇。

二坪村交通闭塞,山高路险。从山脚到村里,单程就要走3个多小时。要从大渡河上过吊桥,走羊肠小道至岩脚,再爬山崖,攀木梯。因为条件艰苦,此前调来的教师都不能安心工作,学校也一度因为没有老师而停课,校园破旧不堪,失学儿童增多。李桂林第一次攀上二坪村看到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孩子们求知的眼神时,内心受到极大震动,情不自禁地流下了酸楚的泪水,在强烈的责任感的驱使下,他决心留在二坪村搞教育。

1991年,由于李桂林老师工作踏实,很多家长都主动将孩子送到学校,学生人数增加了,需要再开设一个班,但找不到老师。李桂林就动员自己的妻子陆建芬一同上山代课。

李桂林老师夫妇非常热爱学生。二坪村缺医少药,他俩就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钱来,从县里买些治感冒、拉肚子的常用药品放在学校里,学生有个头疼脑热的,就送给学生服用;买来理发工具替学生们义务理发;学生病在家里,李老师送药上门,还给学生补课;为了不让学生辍学,他们经常家访、动员家庭有困难的学生上学。他们的勤奋努力得到了全乡群众的认可,当地群众无比信任地说:“把孩子交给他,我们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