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
13111200000001

第1章 导言

进入正题前,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首先是当代的时间范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将20世纪隔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殖民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相互间为瓜分殖民地展开激烈的争夺。1945年以后,世界由战争走进了一个相对和平而又矛盾重重的时代。这一年,被称为新世界秩序的“起始年”。因此,很多历史著作都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当代与现代的分水岭。本书也采取这种观点,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作为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的起点。其次,当代的艺术教育按性质可分为专业艺术教育与非专业艺术教育。前者又分为以培养艺术家为目的的纯艺术教育与以实用为主的设计艺术教育。本书所要探讨的是作为审美教育主要内容和途径的非专业艺术教育。

另外,在本书中,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可以说是被当做同义术语来用的。实际上,作为术语,审美教育扩展了艺术教育的范围。审美教育涉及创造、欣赏、历史、批评等各方面的活动。它不仅仅涉及视觉艺术,还包括了所有的艺术形式。当审美兴趣的范围不仅限于人造物品时,审美教育也可研究与欣赏自然或人工设计的环境。然而,20世纪的美学学科把艺术及相关概念当做其主要的分析课题,因此美育理论大多强调对艺术的研究;艺术教育的问题不仅仅由艺术教育理论家来讨论,而且也经常引起艺术哲学家的兴趣。20世纪70年代,酝杜布斯曾说,审美教育运动展示了艺术教育的逻辑演变;月弗尔德曼也认为,对艺术的反应是对艺术教育的审美层面的例证,在此情境下,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这两个术语几乎没有什么差别。的确,在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界,审美教育往往被视为艺术教育的别称。

艺术是人类的基本行为之一。从原始人驱魔媚神的歌舞,从原始洞穴墙壁上留下的动物绘画,一直到今天各种的现代派艺术乃至后现代主义艺术,艺术始终描述、界定并深化着人类的经验。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像的。

艺术体现着人类对自身的思索。人们总在艺术中寻觅前人留下的永恒问题的答案: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类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何在?人类要去往何方?同时,艺术经常成为时代变迁的动力。它以新的角度向旧的观念发起挑战,或对人们熟知的概念做出独特的阐释。

艺术是对“事物和人类生活得出客观见解的途径之一”,是“对实在的发现”。

艺术既能促进人自身各方面的发展,也是理解个人成长的手段。

艺术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人的想像力。

艺术赋予人的情感以形式,是人类为表达自己的情感所选中的语言。

艺术通常就被认为有交流的功能。它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表现,更是社会性的表现。人们可以通过理解艺术来理解艺术所在的文化与社会。

艺术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艺术无处不在。它深化着生活,丰富着环境,改造着人们的生活经验。

艺术还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从时装到每种产品的创意和设计,从建筑到表演业和娱乐业,艺术已经成为身价亿万的产业。没有艺术,人们将无法生活。

人类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的维持与保护问题。艺术体验能促使人重新审视环境,能让人在更理性的基础上而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评估一切。

出于上述种种理由,我们可以认定,在任何一种文明中,艺术与“教育”一词的根本含义是密不可分的。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

近年来,受西方通识教育传统影响的美国特别重视艺术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的作用。1988年,美国艺术资助机构公布了美国艺术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结果——《走向文明:艺术教育报告》。报告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赋予青年人以文明感,培养创造力,传授有效的沟通能力,提供所读、所观和所闻对象的工具”。报告对未来的艺术教育提出了与之相应的四点建议:“艺术教育理应引导所有学生培养一种文明世界的艺术感,一种艺术过程中的创造力,一种从事艺术交流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一种对鉴别艺术产品必不可少的证判能力。”全美艺术教育方针研究委1会前秘书长史密斯教授认为:“审美教育的总的目的,就是培养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以便使他们在观赏艺术品时,获得艺术品所能提供的珍贵经验……审美教育的总体目的,还应包括一种社会性需要,即恢复和重建人们的判断能力的需要。”《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通过立法程序,艺术教育被写进美国联邦法律。这一法令承认,艺术是一门核心课程,在教育中具有与英语、数学、历史、公民与政治、地理、科学和外语同样的重要地位。根据该法令的要求,国家教育标准和改进理事会成立。该会的职之一是与相应学科的国家级组织合作,编制各学科教育标准,以鼓励美国的青少年儿童取得高水平的学习成就,并为他们的学习及成绩的评价确定水准基点。1992年,美国全国艺术教育协会联盟在美国教育部、美国艺术基金会和美国人文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出台了面向全美国学生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以确定学生在艺术这门学科中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这个标准的制订者们尽可能广泛地征求了艺术教育专家和学者的意见,考察了各州艺术教育文件和各国的标准,并进行了一系列全国性的研讨、论证。

《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在绪言中指出,艺术教育有益于学生,因为它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学生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艺术教育还有助于学生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由于普通教育侧重于语言和数学智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多是线性的和连续性的。艺术培养的是直接的感觉经验。艺术的目标旨在直接联系人与经验,架起词语和非词语之间,以及逻辑和情感之间的桥梁,以便更完美地理解整个世界。艺术教育还有益于社会,因为学生学习艺术能够获得有力的工具。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类的古今经验;学会借鉴、尊重其他人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表达方式;学会解决问题的艺术方式,为各种人类的环境提供表达、分析和发展的工具;理解艺术的影响;分析非词语的交流,并对有关文化的产物和问题做出明智的判断;用各种方式交流思想和感情,增强自我表达的内涵;等等。当然,更重要的是艺术的内在价值。艺术教育的价值主要在于艺术本身,它能提供其他学科和途径所不能提供的审美经验。因此,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当代美国教育界注意到了时代对艺术教育,尤其是视觉艺术教育的迫切要求。这是一个读图的时代。今天的大众传媒已发展出一种形象化的语言。艺术教育,尤其是视觉艺术教育就显得更为必要。电信传媒正在蓬勃兴起,预示着利用视觉形象推动大众信息传播的潜力会进一步发展。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声语言曾在前几个世纪占据了绝对优势,现在,声语言却又重新回到了它的起——绘画与象征性的视觉形式。对形象的直接感知开始影响我们的思考。不仅摄影报刊成为大众传媒的标准,而且电视与电影媒介也着重于观众对事物和地点的直接体验。每天,全世界范围内的观众都在接受大量的原始视觉信息。不能领悟形象表现与传播力量的视觉文盲将很难适应这个社会。

要完全理解或批判性地理解传播中的形象信息不能仅仅依赖声音识别能力。因此,视觉艺术教育将成为所有学生的基本需要。

今天的美国艺术教育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学者、专家以及政府都在为艺术教育大声疾呼;有关艺术教育的具体评估标准、课程也纷纷出台;艺术在教育中不可取代的地位甚至被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然而,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并非总像目前这样一帆风顺。20世纪50年代,为了在科学技术方面迎头赶上苏联,美国教育界将重心放到科学与数学教育上,各级学校中的艺术教育科目受到了生存的挑战。战后美国最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之一罗恩菲尔德继承杜威等人的进步教育理念,以有益于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这一理由为艺术教育辩护。进入60年代,对科学教育的重视,以及布鲁纳教育理论的影响使学科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焦点,只有学科知识才有资格进入学校课程。在这一形势下,艺术只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能保住在学校教育中的合法地位。艺术若是一门学科,艺术教育就不仅仅涉及艺术创作,还应包括艺术史、艺术批评与美学等学科的知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艺术教育界终于从艺术学科的观点中发展出了以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构想。上述内容将在本书第二、三章得到详细阐述。

俄亥俄大学的帕森斯教授经过十年的调查研究,揭示了人的审美理解能力的发展过程。帕森斯希望他的审美发展理论能帮助更简明地论述艺术教育的目的、方针与策略。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教育家与心理学家为解决艺术教育中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为艺术教育的具体实施做出了富有成效的设计。这些是本书第四、五章的内容。

本书在第一章论述了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的文化历史背景,最后一章总结了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的特征,以及对中国艺术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