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当代教育变革浅析
13166100000003

第3章 教育战略地位的三次飞跃(2)

“中国民主联合政府一经成立,它的工作重点将是:(一)肃清反动派的残余,镇压反动派的捣乱;(二)尽一切可能用极大力量从事人民经济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恢复和发展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在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也明确指出“文化教育事业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改革主张,试图在经济落后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来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但是,对于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到底重要到什么程度,占有什么样的重要地位,应如何从国家发展战略上来考虑等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并未解决。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极左思潮的泛滥,使中国教育遭受到严重破坏,连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都不能正常进行,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本就谈不上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花费很大力量,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于1978年12月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全党全国的工作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以一个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战略眼光,及时提出了将教育列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教育认识和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关于教育地位和作用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的转变。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国家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民主、法制遭到践踏,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受到摧残。“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有着国内外许多复杂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后,错误地估计了阶级斗争的形势,把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夸大了,把党内、政府内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归结为阶级斗争在党和政府内的反映,错误地提出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一切工作都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在这种“左”的思想指导下,把教育为政治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的功能上升为办社会主义教育的主要任务;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被人们列为上层建筑的范围,这就从指导思想上阻碍了教育进入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在那个年代,讲恢复生产成了生产压革命,讲四个现代化建设被指责为“唯生产力论”,就更不可能讲依靠教育和科技了。而在1966~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西方发达国家正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快速发展阶段。据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中提供的资料,美国知识产业占GNP的比例,在1977年时就达342%。在美国及其它一些主要西方发达国家中,20世纪的60~80年代,经济增长中来自知识和技术的贡献达到50%~87%,原本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的差距又进一步拉大了。面对国际经济、科技发展形势和国内刚刚结束“文化大革命”,百业待兴,千头万绪的局面,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要承认落后,承认落后就有希望了。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科研人员美国有一百二十万,苏联九十万,我们只有二十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顶用的不很多。日本人从明治维新就开始注意科技,注意教育,花了很大力量。

明治维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干的现代化,我们是无产阶级,应该也可能干得比他们好。”

邓小平同志关于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思想的核心。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首先明确指出:“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他又说:

“我们不是已经实现了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吗?这个重点,本来就应当包括教育。”邓小平同志明确了全党全国工作重点应当包括教育,教育是现代化建设战略重点之一的同时,突出强调了要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他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进入下一个世纪,我们面临的竞争将相当激烈,我们的发展很不容易。翻两番要五十年。

前一段是二十年翻两番,下一个翻两番是五十年,而且五十年翻两番也要在本世纪打好基础,特别是智力方面打好基础。因为那时候管事的是我们现在的娃娃,从娃娃时代起就要打好基础。以上发展战略第一位就是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学和教育。”“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邓小平同志在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同时,又强调了宁可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也要解决好教育问题。他还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一系列论断、指示及整个教育思想,是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及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推进到历史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不仅是教育思想的重大变革,而且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和模式的重大创新,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中华民族振兴途径的科学选择。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自告奋勇亲自来抓教育,他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根本大计与科教兴国我国现代化建设既面临着严峻的国际挑战,又面临着国内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从国际上看,局部地区的动荡、冲突和战争不断,但从总体上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各个国家,特别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均在调整自己教育、科技、经济的改革、发展战略和政策,国际间科技与经济的竞争十分激烈,科学技术革命正向纵深发展,综合国力竞相增强,形势咄咄逼人。从国内来看,我国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经济的实力与教育和科技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经济增长方式仍未从粗放型中解脱出来,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的一些深层矛盾尚待进一步解决,人口、就业、环境等压力很大,所面临的改革与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和紧迫。在这样的形势下,坚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尽快缩短与它们的差距,来选择我们的发展战略,就成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关键。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实践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优先发展教育战略的过程中,又将我们党和国家对教育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实现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战略地位和作用的第三次飞跃,是面对世界科技革命大潮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我国教育思想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1987年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要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之后,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召开的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又进一步阐明:“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在1997年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站在跨世纪高度又一次强调:“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优势,关系到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995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他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总结历史经验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所作出的重大部署。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江泽民同志的这些论断和论述,将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上升到“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教育为本,上升到科教兴国战略高度,是对邓小平同志关于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思想的新发展。科教兴国是总揽全局的总战略;是应对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激烈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战略;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有利于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在劳动者素质和科技水平上的差距,加快我国发展的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走的是一条科学技术和教育兴国之路,可以避免走西方发达国家所经历的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掠夺,以及原始资本积累引发种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发展弯路,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的探索和实践。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作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同时,对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导方针和思想。这些富有时代新气息的方针和思想,主要体现在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的论述中。

要求教育要实现“两个重要转变”。江泽民同志说:“我们的经济工作正在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的教育工作必须进一步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要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简单地说,一是适应问题,二是提高问题。这也可以说是当前教育工作面临的两个重要转变。”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江泽民同志在分析当今国际经济、科技发展与竞争态势时指出:“我曾经说过,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这个问题,不仅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而且要使全社会都树立这样的意识。”他在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开创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于1999年6月召开。江泽民同志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同时还明确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

强调加强和改进德育,为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新人指明方向。江泽民同志讲:“既要重视和不断加强、改进文化知识教育,又要重视和不断加强、改进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对学生讲,“希望你们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希望你们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希望你们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希望你们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