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强调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并制定科学的措施,为我们完成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国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总体实力空前增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对其他经济形式的带动、示范作用明显增强。如何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继续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例如,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的分配方式过于简单,没有兼顾中央和地方利益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各方的积极性;政企分开遗留了一些问题,导致各级政府在企业产权分割中的利益难以协调;政府部门和机构政资不分,凭借国有资产出资人身份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抑制了企业充分发挥其内在的主动性;政府出资人职责一度简单归口于各个职能部门,缺乏一个主导者来协调,部门间的相互脱节导致政令不畅;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得社会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而与此对应的社会保障能力不足,保障程度不高,使得国企改革面临后顾之忧,等等。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快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
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国有经济成分的比重和地位都非常突出,对于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实施效果上来看,也是对于国民经济的一次重大调整,影响广泛,意义深远。
5.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20世纪80年代后进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探讨,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人们对于国有资产及其地位的认识,打破了旧有的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管理格局。从传统的观点来看,国有资产应当受制于指令性计划的管理。但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行,中国经济正在以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市场,如果中国的国有企业仍然用老眼光来看待市场,来组织生产,毫无疑问必将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下受到重创。
5.1.1放眼天下看体制
中国要构建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转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没有现成的规则可资参照,一切都需要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创新。幸运的是,我们实行的市场经济并不是孤立的,至少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已有许多先例可资借鉴,如英美的个体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本的整体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等。即便这些模式都是属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范畴,也不会影响其内在的参考价值。而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各个国家的经济模式也可以相互影响,各国的经济呈现趋同的态势,我们认为现有的这些模式作为现实的选择可供借鉴。通过比照性地研究和针对性地探索,必然会使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
当代世界经济运行的模式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尽管意识形态上的分野客观存在,但是,既然都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就必然有其共性。这种共性,就是市场经济中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规则。
第一,经济活动内在的市场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中,经济活动主要依靠计划来维持,行政命令是主要的指令表现形式。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经济活动从生产、流通、分配到消费的各领域都要通过市场来进行,不仅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都作为商品进入市场,而且各种生产要素,包括资金、劳动力、信息、房地产等也都要进入市场。经济活动的供求关系主要依靠市场自发调节,在调节的过程中,资源得到了有效的配置。
第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优胜劣汰。价值规律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指挥棒。生产产品的价格要真正反映其实际价值,同时还反映市场中的供求状况。供大于求的产品价格低,利润空间不足,资方无法获得平均利润甚至蒙受亏损,生产要素就会向其他产品的生产领域转移。在生产经营中充分发挥竞争机制功能的、产品适合市场需求的、企业管理好的企业,生产利润高,就发展;反之,就遭淘汰。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优胜劣汰,倡导效率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了市场对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
第三,市场活动中的开放性。市场按照规模大小划分,包括区域市场、全国市场、国际社会。从本质上讲,市场经济必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市场经济呈现的是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的格局,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将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进行流动。“中国产品,全球制造”这一现象表明,开放性的市场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满足社会需求。一个开放的市场,必须打破地域的限制,必须冲破地方的封锁,鼓励竞争,崇尚效率,反对垄断。我们要善于利用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通过多方面的整合,有计划地引进国际竞争,提高民族工业的水准。
第四,宏观调控。市场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因此单纯依靠市场的调节机制,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安全。对市场缺陷的修正不是通过行政干预和命令,而是因势利导,通过政府的法律法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社会再分配政策等进行间接的调控。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证明,这种调控是必要的,可以避免经济上大起大落,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第五,经济秩序的法制保障。在市场经济国家中,都是立法先行,以便能够实现有法可依的目标。各种经济活动都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如《土地法》、《公司法》、《证券交易法》等,甚至政府的经济管理都有具体的法律条款可依。在一些市场经济机制运转良好的国家,对中央财政给地方的拨款、补贴的计算,对各种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比例等都有法律的明文规定。在经济的各领域都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可循,达到法律化和规范化,以便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
第六,经济管理的公开透明。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执行法律和制定相关政策来实现。透明度很差的指令性计划、指令性分配、许可证与配额、限额等行政措施往往很少采用。依托法制化的程序,通过公开竞争的办法,采用招标、拍卖等形式,也可以促进管理的公开化,避免权钱交易、人情交易,制约寻租行为,实现经济管理的公开透明。
上述是一切市场经济模式所共有的基本特点。只有在具备这些特点的经济体制中,才能保证生产要素流动、资源配置和整个经济的运行在社会体系中组织起来,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5.1.2国资管理的中国之路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中国的改革者将要面对的是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是前所未有的事业。中国的市场经济根植于业已存在的残损的指令性计划与发育不良的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现实格局,其复杂性和艰难性可想而知。我们要继续做好市场经济体制营造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基础深厚,才能够有所作为。从理论上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实行公平开放的市场准入机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和引导其快速发展。有理由相信,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健康发展,并将有助于整个市场规则的纯化,并且能够完善社会的产业链,为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综合竞争力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现代企业制度的氛围,可以积极主动地探求适应中国国情的企业发展之路,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和国有企业的运营毫无疑问将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第二,完善关系明晰、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产权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具有“人格化”的体现者和明确具体的法律表现,构成了产权明晰的基本内容,而产权进入市场交换或者说产权商品化又成为产权明晰的标志。因此,产权明晰,既是企业自主经营的前提和振奋活力的源泉,又是有效遏制政府及社会方面的非正当干预的经济基础,同时也是生产要素流动、淘汰、优化配置的最基本条件。它是市场经济建设的核心环节,必须建设完备。具体言之有二:其一是改造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按照终极所有权和法人所有权、财产所有权与行政支配权相分离的原则,形成国有企业独立的法人产权制度,改变企业是政府“权产”的特点;其二是改变国有资产的运营形式,在分配国有财产分配主体的基础上,是产权的占有、转移和保值与增值通过市场进行,摒弃政府的“市场行为”。
第三,建设完善的反应灵敏、信号准确、功能齐全、运转健康的价格形式与运动机制。灵活的价格是市场关系的凝结点,是市场机制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内容与基本形式,因而是形成竞争性市场的核心。走向市场经济的价格改革目标,应该是除极少数垄断性产品价格和社会公益性事业收费由政府按价值规律要求制订外,其余商品价格完全由社会自行决定,但必须造成有序竞争,而非无序竞争。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过程中,应抓紧进行的工作是:一是进一步缩减生产资料的国家定价的品种和范围;二是进一步提高初级产品、基础产品和公用事业的价格和收费;三是加快进行生产资料双轨制价格体制为市场单轨价格体制;四是提高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初步建立实物商品价格领域的市场价格体制。
第四,建设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宏观间接管理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宏观管理体制,应当是以指导性计划为主体的诱导、服务体制和以财政、货币收入政策为主干的调节、干预体制的统一。首先要改革政府机构,摒除“权力经济”,切实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其次要加快计划投资、财政税收、银行金融方面的改革。在投资体制方面,应当进一步分散投资权限,真正形成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国家的干预和保护行为应是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企业。在财政税收体制方面,进一步完善复式预算制度,重点抓好在划分事权、财权基础上的分税改革。在银行金融体制改革方面,进一步扩大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上的主体自主权,促进中央银行以稳定货币为主要目标,并通过控制准备率、在贷款和公开市场业务调节信用、经济活动的金融间接调控;同时,探索政策性金融业务与经营性金融业务分开的路子,逐渐形成专业银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求平衡的企业化经营制度。
第五,建设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社会保障体系应当是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在城市和农村都建立最低生活费制度。
第六,建立完善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和秩序。一整套规范科学的市场经济规则与市场秩序,是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交易及经营,从而维护市场经济健康运行与发展的法制基础。
总之,中国要在21世纪初期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吸纳、包容和学习他国的先进经济管理体制,丰富和充实自己,在人类历史上创设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经济管理制度。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对于理顺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的创新性表述。第一次提到要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讲到了“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这是很大的突破。还讲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这一点提法很具体。第一次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以前的提法没有“大力”两个字,也没有“主要实现形式”,而是“一种实现形式”。这样的提法对以后用非公有制形式来改造公有制,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第一次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在以前,这种提法只在领导人的个人讲话中和地方政府的一些文件里出现过,但在中央的文件中从未出现过。这将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行业准入方面产生很强的推动力,开放力度会大大增强。在广东省国有经济可以进入80多个行业,外资可以进入60多个行业,而国内的非公有资本只能进入40多个行业。也就是说有一半左右的行业非公有资本是无法进入的。这次明确讲只要没有“禁入”的都可以进入,将大大加快行业准入的开放进程。第一次提到“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这就是一个待遇同等的问题,我们以前老是讲“国民待遇”。这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出现这个提法。
由此可以看出,中央对于国企改革的决心是很大的,本着效率优先的原则,已经将给予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国民待遇”纳入了正式表述。那么,毫无疑问,国企改革紧迫性有了进一步的提升。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的国企如果不能迅速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失去政策性支持的时候,将很难立足市场。事实上,国有企业“求生存”和“求发展”是有机统一。知识经济的到来,引起了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国有企业为了更好地生存,必然会苦练内功,提升业绩,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2003年11月19日,中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举办了并购重组国际高峰论坛。这次并购重组国际高峰论坛是国资委组建以来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论坛,是国资委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共同召开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
近年来,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全球并购交易陷于低迷状态,而中国企业间的并购活动日益频繁,过去5年内中国企业并购交易额以每年70%的速度增长,中国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并购交易活跃的国家。
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通过收购兼并、重组上市、关闭破产等多种形式,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进展,成效已经显现:
1.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