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13169000000053

第53章 我国金融市场的培育与发展(9)

(二)促进商业银行制度的健全和规范

我国专业银行已经从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中走出来,由只能按上级银行的指标贷款,逐渐走向多存多贷,实存实贷的贷款体制,这样的转变决定了我国专业银行可以自主地决定资金的用途,也需要合理地安排富裕的资金,金融市场的建立不仅给它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和可能,而且也刺激了它们调节资金余缺的需求。譬如它们可以通过拆借市场和票据市场的交易平衡资金头寸,也可以通过国债的买卖调节资金余缺。此外,中央银行通过国债市场发行特别国债,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抵充商业银行资本金,促使我国商业银行跨出规范化的一大步。没有金融市场的建立,专业银行除了吸收存款没有其他资金来源,富裕的资金也没有去向,信贷指标控制就永远有其存在的理由,处于这种指标控制之下的专业银行就很难真正走上商业银行的轨道。

(三)培育居民的风险投资意识

在计划经济中,我国的居民几乎只有保值的愿望,而没有投资的意愿和可能,这便成为我国企业、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运行于计划经济中的人文基础。因为所有的人都没有投资或投机的愿望和可能,才能保证计划经济的有效运行。

而在市场经济中,几乎所有的经济运行都是以公众的投资投机需求为基础的,没有投资投机需求的存在,不仅没有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也不会有货币供给对有价证券得益率递减的传导;既不会有金融市场的运作,也不会有实物市场商品价格的变动和产出的变化。我国居民投资股票债券的理念可以促使我国企业和银行运行方式的转轨,这种理念的成熟还将使公众作为博弈的一方,成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基础,推动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手段的运作成熟。

(四)促进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手段的转轨

在金融市场建立之前,中央银行只能通过贷款指标的追加来增加货币供给,或通过对贷款指标的调整实现宏观调控,这种直接调控方式符合计划经济的需要,却与市场经济的间接调控的要求相背离。金融市场的建立给中央银行提供了这样的可能,即通过国债和中央银行票据的买卖实现货币供给量的调节,以及货币政策意图的贯彻。这种可能的提供不仅在于有国债交易的市场,更在于这种交易所培育的投资理念,这种理念不仅能够使增加的货币供给得到相应货币需求的支撑,更能将增加的货币供给在整个金融市场中传播开来,直至影响商品价格和商品产出,从而实现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目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金融市场的建立,中央银行就缺乏现代中央银行运作的必要基础和实质内容。

二、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但是,它不是在市场经济中发展起来,而是从转轨经济中发展起来的,由于体制和机制的约束,我国的金融市场难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金融市场的分割状态

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不仅在于市场法律不健全、政府干预太多、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运作不规范等,而且各个子市场的分割独立,正是这种分割独立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金融市场推动我国经济改革深化作用的完全到位。

所谓子市场的分割独立,就是指一个市场资金供求的变化并不能很快在整个金融市场中传导开来,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人为设置的藩篱。譬如拆借市场的富裕资金未必能进入外汇市场购买外汇,因为没有外汇管理局的许可,拥有这些资金的银行未必都有资格参加外汇市场的交易;国债、票据市场的富裕资金也未必能进入股票市场,因为我国目前有关的证券管理规定,还不允许银行参加股票市场的交易。二是信号和刺激的力度不够。因为我国的利率管制还没有解除,金融子市场的得益率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有限的波动,它既不能充分表现资金供求短缺或富裕的程度,也不能给资金以足够的刺激,以使它们弥补资金流动的成本后,还能赚取足够的利润,这就导致我国资金在不同子市场间流动不充分。正是这样一种状态,极大地限制了金融市场推动我国经济改革深化的作用的到位。

(二)我国的股份制改革也应循序渐进

因为我国进入股票市场的资金是有限的,所以它承受不起国有企业全部上市所形成的股市下降的压力;同时,因为资金不能自由进出股市,这也削弱了中央银行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调节股市的力度,在不能实现对股市的充分调控之前,限制股市扩容的速度也只能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三)我国的商业银行仍然要承受行政的干预

因为我国的国债市场还比较狭小,货币供给无法完全通过国债的买入来进行;因为金融市场还处于分割状态,货币供给的增加未必能及时有效地传导到实物市场上去,实现中央银行调节物价和产出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农产品和外汇的收购增加货币供给。这种货币供给方式本身要依据行政命令实施,在这样的前提上,商业银行难免要承受行政的干预,即便在解除信贷指标控制的条件下,仍然难以彻底排除行政指令对贷款的规模和投向的影响。

(四)我国居民投资意识仍有待于成熟

因为我国居民只能参与股票债券的交易,而这种交易的品种却比较有限;我国居民能够参与的外汇交易也仅仅局限在外汇宝(各外币币种之间的交易)和B股交易上。这样的社会存在决定了居民投资意识的不成熟,而这种投资意识的不成熟既表现为投机意识的过强,又表现为对管理层决策预期和反应的非理性,以致股市的波动太大,甚至在基本面运行良好的情况下,没有理由地大幅度下跌。因为管理层无法准确地了解政策的反应和效果,这就必然增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难度,货币供给的方式也因为没有居民成熟投资意识的支撑,而无法完全转移到国债的买入上来。

(五)中央银行的调控方式有待于完全转轨

正是因为企业、商业银行和居民的心态和行为未能完全转轨,以它们的心态和行为为决策依据的中央银行调控方式也不能离开原来的轨道,走得太远。换句话说,尽管我国中央银行放弃了信贷计划指标控制,但是,我国的货币供给仍不能完全转移到国债市场的买入上来,因为买入的效果未必能完全实现,买入的传导也未必尽如预期。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央银行以农产品和外汇的购买来供给货币,既是一种必要,也是一种无奈。

三、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

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它是所有子市场的组合,没有这些子市场的成熟,就不会有这市场组合的成熟,而每个子市场都存在于这市场的组合中,它们的成熟程度又要受到市场组合的制约。我国金融市场规范的过程漫长不仅在于这种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的关系的制约,更在于整个利率体系的市场化。

在我国这些子市场中,成熟最为滞后的大概可以算是外汇市场了,因为尽管我国已经放开了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但是还远未实现外汇的自由买卖,而走向这一步不仅取决于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和国际竞争实力的增强,而且有待于国际金融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改革。在所有这些条件尚未成熟之前,我们只能维持目前的外汇市场状况,而这种状况势必制约国债市场的发展,因为我国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争取尽可能大的经常项目顺差将是我国很长一段时间的政策选择。于是为买进这增加的外汇,只能投放大量的本币,然后像1997—1998年那样,以收回再贷款的方式和2002—2003年发行央行票据的方式来对冲外汇收购提供的过多本币,这就几乎无法再有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增加货币供给的余地,国债市场当然难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实现外汇自由兑换的条件中还包含着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的发育成熟,以及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手段的转轨。因为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和国际竞争实力的增强的前提是股份制改革的推进和股票市场的发展,而这前提的前提则是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手段的转轨、债券市场的成熟和利率的市场化,而没有利率的市场化则既没有资金的合理配置,也没有宏观调控手段的转轨与市场分割状况的改善。可以肯定地说,所有这些问题解决的条件实际上都存在于这些问题解决的本身之中,这正是规范我国金融市场的最大困难所在。

既然我国任何一个子市场的成熟不是以另一个子市场的成熟为条件,那么改革的深化只能是每一个子市场的改革的循序渐进和所有子市场之间的调适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只能以股份制改革为突破口,根据股票市场扩容和发展的要求,逐步放开其他市场资金进入该市场的限制,促进票据和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逐步扩大市场利率围绕同业拆借利率波动的幅度,在企业国际竞争实力增强和经常项目顺差稳定的条件下,实行储备外汇于民的政策,减少中央银行对外汇的收购,给公开市场的国债买卖留下空间。随着公开市场对货币供给熟练和公众投资意识的成熟,利率调控的范围可以进一步扩大,股份制改革和其他金融子市场的改革可以进入下一轮渐进过程,最终走向金融市场的市场化和规范化。

本章小结

1.本章主要介绍说明我国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包括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以及股票市场等,指出这些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对策和设想。

2.金融市场是融通资金、买卖金融商品的场所和网络,它既是商业银行运作的基础和环境,也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贯彻实施的条件和环节,它的成熟程度制约着我国商业银行制度的发展和金融宏观调控的效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国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成了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

3.1985年9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拉开了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序幕。1986年,我国开始了建立金融市场的试点工作,到1993年上半年,中国的金融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表现在:(1)货币市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金融机构普遍开展了同业拆借业务,促进了资金的横向流通,一些城市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融资中心;银行普遍开展了票据承兑、贴现和再贴现业务,促进了商业信用的票据化;(2)外汇调剂市场满足了外汇供需双方的需要;(3)证券市场发展迅速:股份制改造由试点到全面推开,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发行市场募集了大量资金,直接融资逐渐形成规模;证券交易所的建立将分散的柜台交易转为交易所集中交易,有价证券的发行市场与转让市场互相促进,共同发展;(4)管理层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和完善市场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4.金融市场,尤其是同业拆借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过快,致使管理和调控手段相对滞后,有关制度法规也需健全,这就难免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1992年和1993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再度过热,通货膨胀又卷土重来,大量的资金涌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1993年下半年,国务院开始实行宏观调控,从1994年开始,我国金融市场开始进入规范完善阶段,为1995年以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5.我国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后,中央银行按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适时入市平抑汇价。在清理同业拆借的基础上,扩大全国同业拆借市场的规模,逐步使其成为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调剂头寸的主要方式。票据市场得到了稳步的发展,企业融资渠道相应拓宽,中央银行也以票据市场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的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逐步构建以中央银行利率为核心的利率体系,逐渐放宽市场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的作用。包括股票、国债、企业债、证券投资基金在内的证券市场在规范的基础上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证券市场成为企业重要的融资场所,有力地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登记结算体系的建立,推动我国证券市场进行结构调整,促使其逐步走向规范化、国际化和一体化,并进一步防范和化解我国证券市场的风险。

概念与问题

一、名词解释

1.金融市场

2.同业拆借市场

3.票据市场

4.外汇市场

5.债券市场

6.国债回购

7.国债期货

8.证券投资基金

9.QFII制度

二、思考题

1.我国发展金融市场的主要意义。

2.如何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国债市场?

3.如何发展我国的企业债市场?

4.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5.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作用。

6.如何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股票市场?

7.如何发展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市场?

8.建立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登记结算体系的意义。

9.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