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华盛顿的故事
13206000000016

第16章 萨拉托加大捷

唯有冷静的理智才能建立起永久的、人人平等的国家。而企图在民众的骚乱中获得冷静的理智与企图在凶残的暴君统治下的黑暗法庭上获得人民的自由一样,希望渺茫。

——华盛顿

(一)

费城失陷后,美军并没有像以往那样惊慌失措,这支新败之旅在华盛顿的率领下井井有条的进行转移,与英军在费城周围地区展开了周旋,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取得了一些战过,但也付出了代价。不过,从整个战局来说,美军所付出的代价是完全值得的,因为华盛顿的这一举措将英军的主力部队牢牢地拴在中部战场上,让他们无法北上与陷入困境中的柏高英部会合。这就意味着,英军无法实现自己的战略计划,而美军则可以在战略上掌握主动性。尤其是在北部战场上,美军已逐步掌握军事优势,柏高英部队的覆灭已经指日可待。

但是,与英军实力相差悬殊的美军一时还无法抵挡住气势汹汹的英军。自从柏高英入侵美国北部以来,一路攻夺城池,势如破竹。7月6日,英军夺取北部重镇提康德罗加;7月7日,攻占哈巴特顿;7月29日,又攻占了哈德逊河上游的军事要塞爱德华堡。尤其是提康德罗加的陷落,在美国引起一片恐慌。人们普遍认为,在这一北部要塞失守后,美国军队已无法阻挡英军的长驱南下了。英军方面也因此得意洋洋,以为大功即将告成,奥尔巴尼已经是囊中之物。

华盛顿很清楚,北部的战争形势对整个美国革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尽管提康德罗加的陷落对美军很不利,但他仍然坚定地支持北部守将斯凯勒将军在北方战区采取的任何行动。斯凯勒将军写信给华盛顿,主张诱使柏高英更进一步深入腹地。华盛顿赞成这个办法,并乐观地认为:

“柏高英部迟早会被有效阻遏,而且正像我以前说过的,他已得到的胜利只会加速他毁灭的来临。”

在紧要关头,华盛顿还派遣了自己最信任的军官之一阿诺德将军前往北部,担任斯凯勒将军的副手,全力阻止柏高英的部队。

华盛顿的乐观估计是有依据的,英军之所以能逼退美军,是因为他们可以利用船只将部队和辎重沿着香普兰湖快速运行,直抵要塞。然而,他们要走的下一段路可没那么好走,它必须穿过100英里的荒野和丛林。柏高英不可能在如此漫长的战线上建立有效防线,保障供给。这样一来,英军每行动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柏高英已经陷入到进退维谷的境地了。

就在斯凯勒将军的诱敌深入战略开始凑效时,8月4日,大陆会议未经征求华盛顿的意见,便任命盖茨将军取代了斯凯勒将军为北部战线司令。华盛顿指示盖茨和阿诺德:现在还不可与敌军决战,最好是围而不攻,断掉他们的外援,等敌人弹尽粮绝、军心换撒,再予以致命的打击。盖茨将军接受了华盛顿的忠告,到达北部战区后便命令部队和民兵对敌人进行重重围困和封锁。不久,美军的围困战术出现了效果。

(二)

到了8月中旬,困守待援的柏高英部,军需和粮食已消耗殆尽,士气低落。柏高英不甘心失败,为了显示一下英军的威力,也为了劫掠美军的粮食和物资,派出一支700人的队伍向本宁顿方向扑来,结果被早已埋伏在附近树林中的北美民兵突然杀出,给敌人以猝不及防的打击。这支英军队伍损失惨重,指挥官也命丧黄泉。

本宁顿战役显示出民众参战的巨大威力,也激发了广大民兵作战的热情。他们纷纷组织起来,前来助战。此时,华盛顿从中部地区调来的援军也到了,美军人数超过了英军一倍以上。

9月19日,柏高英将军寄期望于纽约方面的英军来援,继续按原计划渡过哈德逊河向奥尔巴尼推进,但遭到了阿诺德部队的重创,损失惨重。

10月7日,不甘心失败的柏高英又一次卷土重来。盖茨将军得到报告后,决定马上对英军进行包抄痛击,两军在弗农曼农庄展开激战。正在这时,骁勇的阿诺德将军摔援军赶到。他一马当先,左杀右砍,在他的激烈下,美军将士个个奋勇争先。阿诺德将军腿部中弹,血流如注,但仍坚持在前沿指挥战斗,极大地鼓舞了美军的士气。柏高英见美军攻势凌厉,英军伤亡惨重,只好率英军仓皇退却。

屡战屡败的柏高英将军,决定率军退向哈德逊河东岸的萨拉托加要塞,企图在那里等待援军或伺机突围。而尾随而来的美军和民兵趁势将萨拉托加这座古城团团围住。

经过这一系列的失败,英军已经筋疲力尽,弹药粮草也几乎消耗殆尽。沮丧悲观的情绪在全军中蔓延开来,士兵们纷纷开小差,全体印第安人更是不辞而别,悄悄返回了自己的家园,英军的兵力从9000余人迅速下降到5000人。而美军此刻得到各地民兵的增援,人数和实力大增,总数增至1.2万人。

然而,萨拉托加也不是久留之地,随着美军包围圈的缩小和物资的日渐匮乏,援军又杳无音讯,被围困的英军走投无路,部队将士一派混乱。柏高英无奈之余,召开了一次充满悲剧气氛的军事会议,商讨下一步该如何行动。几乎没有争论,与会者一致同意向美军投降。

10月14日,双方就投降条件达成协议:以不再美国境内服役为前提,允许投降的英军自由前往欧洲。17日,柏高英在投降书上签字,5000多名英军正式缴械投降。不久后,英军撤出提康德罗加和独立山阵地,北部地区的战事基本结束,美军从此摆脱了军事上的劣势,开始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阶段。

萨拉托加大捷对美国的独立战争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这支英军的投降,美军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大大加强了美军的战斗力量;而英军的实力却由于此次战役的失败被大大削弱。

同时,这次战役的胜利也改善了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外交处境。1778年,一直犹豫不决的法国从萨拉托加大捷中看到了美国人民的力量,遂与美国缔结同盟条约,投入到反英斗争的行列。在法国的影响之下,西班牙也参加了反应斗争。此后,丹麦、瑞典、普鲁士等国,也纷纷成立了有利于美国的“武装中立”联盟。国际形势朝着有利于美国人民的方向转变,对独立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

萨拉托加战役结束后,美军的主要战场开始向南部转移。费城沦陷后,康华利部便以胜利者在姿态占据了费城,而豪将军则率主力部队驻扎在距离费城仅6英里的日耳曼城。

此时,华盛顿就率领部队在费城附近地区艰难跋涉,与英军周旋。华盛顿在战略意图主要注重三个方面:牵制豪将军的主力,令其无法北上与柏高英回合;充分利用群众和民兵力量,从水路和陆路切断敌人的供应线;避免与敌人主力发生决战,寻找有力战机,歼灭敌人。

为打破美军的封锁,英军决定水陆并进,攻克特拉华河沿岸的各堡垒,扫除水中障碍物。英军的这一动向很快就被华盛顿获悉,他果断决定:趁敌人兵力削弱之际,对敌人的老巢日耳曼发动一次突袭。

10月3日夜间,美军悄悄地出发了,并于次日凌晨赶到日耳曼镇,向英军发起进攻。在美军的强烈攻势下,英军不断后撤,一股敌人躲入丘氏宅邸负隅顽抗。这时,诺克斯将军命令部队停止冲锋,对丘氏宅邸发动攻击。结果因该建筑物十分坚固,美军又未携带重武器,整整耗费半个小时也未攻下,还造成了重大伤亡,最终不得已放弃了对丘氏宅邸的进攻,继续前进。但这样一来,美军就失去了进攻的优势时机。

不久,豪将军率领主力部队赶到,向美军发起全面反击,美军损失惨重。华盛顿马上命令部队撤出战斗,结果一场即将到手的胜利瞬间化为泡影。

日耳曼战役失利后,美军组织了有条不紊的撤退。随后,华盛顿召开一次军事会议,对当前的战局进行了分析,认为仍应坚持既定的战略方针,对费城地区的英军主力继续进行围困。

很快,严寒的冬天就来了,华盛顿看着衣不蔽体的大陆军士兵冻得瑟瑟发抖,决定利用这段间隙让他们好好休整一番。为了不扰民,他选定了费城西北部约20英里处的一片名叫福吉谷的连绵不绝的山地为士兵们建立冬营。这里虽然荒凉,但森林茂密,山丘起伏,易守难攻,便于部队进行军事调整和训练,同时又能密切注视费城方面英军的动静。

1777年12月18日,在漫天飞雪之中,大陆军官员们顶着寒风暴雪,向福吉谷进发。他们有的披着破烂的毛毯,有的赤裸着双脚,雪地上留下了战士们斑斑血迹的脚印。华盛顿怀着悲伤、自豪、怜悯、钦佩的心情,注释着眼前他的士兵们,感慨地说:

“我们可以说,在尚未失传的历史书当中,找不出任何一支军队像我们这支军队一样遭受着这种前所未闻的艰苦环境,而且,还自始至终一贯地以忍耐和刚毅的精神来忍受这种艰苦。”

到达福吉谷后,展现在华盛顿面前的是一片荒芜之地,士兵们不得不自己动手砍伐树木,修建一些简陋的小屋,以供栖身。军医阿尔比金斯·沃尔多的日记中对此描述道:

“食品短缺,天寒地冻,士兵们各个都筋疲力尽,脏脏破烂的衣服,令人难以下咽的食物,一半的时间我都在恶心……牛排汤端上来了——整碗都是烧焦的树叶和灰尘……我宁愿像变色龙一样以空气为生。”

就在华盛顿和士兵们一起在福吉谷挨饿受冻时,这位总司令万万没想到,军界和政界中的上层人物正在酝酿着一场想拉他下马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