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秦始皇的故事
13206200000012

第12章 广揽贤才(1)

搏取已扫地,翰飞尚凭凌。游将跨蓬莱,以海为丘陵。勒石颂功德,群臣助骄矜。

——(宋)王安石

(一)

秦王政迎回赵太后一事很快就在天下传开了,人们非但没有议论太后曾经的丑行,反而赞誉秦王政宽宏大量,有天子的雅量。吕不韦在洛阳也听说了这件事。他立即召集门客,商议复出之事。在他看来,秦王政能原谅太后,也就能原谅他。再说,有赵太后在宫中为他说情,定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吕不韦的授意下,他原先的门客纷纷前往咸阳觐见秦王政,为吕不韦说情。秦王政表面上不说什么,但心里十分不快。门客们不远千里赶到咸阳,冒死为吕不韦说情,这说明吕不韦的势力依然很强大。初掌大权的秦王政怎么可能再让吕不韦的权势死灰复燃呢?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吕不韦倒台失势之后,他秉政时开凿的郑国渠也出了问题。当时,郑国渠已经修建了10年之久,但依然没有完工。秦国的监修官员迅速展开调查,以便查明工程进展缓慢的原因。很快他们就发现,郑国在主持修建工作时故意浪费人力、物力,延缓工程的进展。

监修官立即将此事汇报给秦王政,秦王政又立即派人调查郑国的底细。结果,郑国的韩国间谍身份便暴露了。秦王政大怒,要杀郑国。在殿堂之上,郑国申辩说:

“臣虽然是韩国派来的间谍,想借兴修水利工程之名消耗秦国的实力,使秦国不能东伐韩国,但大王可曾想过,水渠凿成,对秦国也是有利的。臣这样做,虽然可以为韩国延长几年寿命,可却能给秦国带来了万世的功利。”

秦王政听了这话,怒气渐渐消了。他亲自走下殿来,扶起郑国,说道:

“爱卿说得有道理,寡人不会杀你的。你去吧,将水渠修成,不要再延误工期了。你一再延误工期,我数万百姓都要跟着受苦啊!”

郑国逃过一死,心里本来就存有感激之情,又见秦王政如此爱民,也就不再故意消耗秦国的实力,而是一心一意地修建郑国渠了。后来,水渠开凿成功,灌溉田地4万多顷,使关中之地没有了旱荒凶年,秦国果然获益无穷。人们为了感谢郑国,便将他负责修建的这个水渠取称为“郑国渠”。

郑国一案虽然结束了,但却再次牵连到吕不韦。当时,吕不韦的门客们正在咸阳四处游说,希望秦王政能重新启用吕不韦。郑国案一发,立即有人指出,当初正是吕不韦极力推荐郑国来主持兴修水利的。郑国是间谍,那么吕不韦就难逃其咎。甚至有人声称,吕不韦可能是卫国派来的间谍。因为他是卫国人,而不是秦国人。

自从秦孝公以来,把持秦国朝政,且对秦国贡献巨大的大臣多是从东方国家西入咸阳的。在秦孝公时期主持变法的商鞅来自卫国,秦昭襄王时期的名相范雎来自魏国,吕不韦也是卫国人。这些从东方国家西入咸阳的人在为秦国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抢占了秦国官员升迁的机会。这些从其他诸侯国入秦为官的人被称为客卿,就是所谓的“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正因为如此,在秦国为官的客卿与秦国人的关系一直都十分紧张。所以只要一得机会,秦国人就会攻击或排斥从其他诸侯国来的人。

如今吕不韦失势了,郑国是韩国间谍的事也被揭发了,秦国人又得到了一次驱逐客卿的机会。秦国的宗室大臣纷纷借机向秦王政进言:

“从东方国家西入咸阳为官的人,大多都是替他们的君主来游说离间秦国的,就像吕不韦、郑国之徒。恳请大王下达逐客令,将他们撵出秦国。”

当时,秦王政正在为吕不韦的事情发愁。吕不韦的门客众多,遍布朝野,一旦发生动乱,自己的王权与国家的安危都可能不保。如果下了逐客令,将吕不韦等人赶出秦国,这些潜在的威胁也就不存在了。再加上为表示自己血统的纯正性,秦王政要对秦人有所亲近,因此他很快就同意了驱逐客卿的意见,下了一道“逐客令”。一时间,从东方国家西入咸阳为官、经商的人纷纷卷起铺盖,往东而去。

(二)

“逐客令”对秦国的统一大业是十分不利的。首先,客卿中有一大批有才能的人士,如茅焦、李斯等人;其次,“逐客令”会降低东方六国的百姓对秦国的认同感。

当时,列国林立,战乱频仍,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有远见的人早已意识到,唯有消灭列国林立的局面,才能一劳永逸地避免战争。而作为战国七雄中唯一的超级大国,秦国自然最有机会统一天下,从而结束连年的战争。因此,即使是东方六国的百姓也有不少人希望能够天下统一。而如今,秦王政驱逐客卿,东方六国的百姓对秦国的认同感自然而然地也就降低了。

李斯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在秦王政刚下“逐客令”之时,他便极力反对。但是,秦国宗室不可能坐视不理。他们纷纷向秦王政进言,贬低李斯:

“李斯身为客卿,自然不希望大王下逐客令。他反对大王驱逐客卿,不过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罢了。”

李斯是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人,出身低微,但颇有志向。青年时期,他曾不远千里前往齐国,拜一代名儒荀子为师,学习王霸之术。学成之后,李斯反复思考应该到哪个国家去谋求发展。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他认为楚王无所作为,其他各国也都在走下坡路,只有秦国如日中天,蒸蒸日上。于是,他便决定到秦国去发展。

在临行之前,荀子问李斯为什么要到秦国去,李斯回答说:

“干事业都有一个时机问题,现在各国都在争雄,这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机会。秦国雄心勃勃,想奋力一统天下,到那里可以大干一场。人生在世,卑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莫大的悲哀。一个人总处于卑贱穷困的地位,那是会令人讥笑的。不爱名利,无所作为,并不是读书人的想法。所以,我要到秦国去。”

李斯来到秦国时,正是吕不韦独掌大权之时,因此他就投靠了吕不韦,成为吕氏门下的一名食客。后来,在吕不韦的推荐下,他被秦王政提拔为客卿。秦王政下达“逐客令”之后,一心追求个人名利的李斯仰天长叹,喟然道:

“想不到我李某如此命薄,生不逢时啊!”

秦王政听信了秦国宗室的谗言,不但没有理会李斯的劝谏,反而更加坚定了逐客的决心。李斯无奈,只好和众多客居秦国的官员一样,卷起铺盖回老家去了。

在回家的途中,李斯越想越不甘心。他在秦国为官近十年,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如今竟然因为秦王政的一纸“逐客令”而化为乌有。想着想着,他提笔给秦王政写了一份奏折,令人火速送到咸阳宫中。

这份奏折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开宗明义地说:

秦下逐客令是错误的举措。从前,秦穆公求纳四方贤士……秦孝公用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国得到治理,富强起来,所以赢得了诸侯的亲近和服从;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谋,拆散六国的合纵联盟,使诸侯们来服侍秦国;秦昭王得到范雎,使公室强盛,抑制了私家势力。这4个人都是以客人来为秦国建立功业的。由此看来,客人对秦国有什么亏负呢?……

奏折在热情地赞颂了客卿为秦国发展所做的贡献之后,李斯又阐述了君王所应坚持的用人之道:

臣听说,土地广阔的粮食充足,国家强大的人口众多,军队强盛的士兵勇敢。泰山不嫌弃泥土,所以成就了它的伟大;河海不挑剔细流,所以成就了它的深广;君王不拒绝众民,所以宣扬了他的德行。

因此,土地不四方,人民不国别,四季充实美好,鬼神都来降福,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啊。现在,秦却抛弃百姓以资助敌国,排斥宾客而使他们帮助别国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缩而不敢向西,停步不进秦国,这真是所谓“借武器给敌人,送粮食给强盗”!

最后,李斯又写道:

物品不产于秦国而可爱的,很多很多;贤士不生在秦国而愿效忠的,也有很多。如今驱逐客卿以帮助敌国,减损百姓而增加仇人的力量,内使自己空虚,外与诸侯结怨,这样下去,要想国家没有危险,那是不可能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