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秦始皇的故事
13206200000013

第13章 广揽贤才(2)

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一篇论理充分、举例详明的文章,读起来既脍炙人口,又让人信服,不容秦王政不回心转意。秦王政出生在邯郸,童年也是在邯郸度过的,归秦后又是在吕不韦的辅佐下长大成人。因此,他的胸中并没有大部分秦国人的那种排外意识,他想的是天下都能在他手里才好呢!之所以同意下逐客令,主要是因为对吕不韦有所疑惧,怕吕不韦的宾客党羽危害秦国和他个人的利益。

李斯原本也是吕不韦的门客,但秦王政见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丝毫没有提及吕不韦,心中的疑虑渐渐消释,因此下令撤消了“逐客令”。然后,他又派人快马加鞭追回李斯,让其官复原职。从此,李斯成了秦王政的肱股之臣,秦王政也将秦国的大权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里。雄心勃勃的秦王政准备继续向东方六国用兵,统一天下。

(三)

到秦王政亲政之时,秦国一统天下的历史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了。各诸侯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并有逐步走向一体的迹象;各国人心思变,也盼望着天下一统。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统一天下的主体,秦国兵强马壮,国富民强。而掌握着这个强大王国命运的秦王政也野心勃勃,伺机而动。

对东方六国用兵需要将才,也需要帅才。秦王政亲政不久,朝中大臣或为吕不韦的旧属,或者缺乏真才实干,可以为其所用的并不多。因此,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多招纳一些像茅焦、李斯这样的贤才。不少影视剧作品都将秦王政塑造成一个具有雄才大略,同时又暴虐之人,这大概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从秦王政亲政以来,无论是忠臣,还是像嫪毐一样的叛臣,死在他手上的相当多。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敢到秦国为官呢?

历史上从来就不缺乏勇敢而又自信之人。在一些有才能的人看来,秦王政的这些坏脾气并不是完全不能驾驭的。那些死在秦王政刀下的忠心之人,大多是没有什么才能的人。例如,劝谏秦王政迎回赵太后的27位大臣,如果他们不是单纯地从孝道的角度去劝谏,而是像茅焦一样,从统一天下的角度劝说秦王政,他们可能也不会死。这些人的看法也是正确的。秦王政虽然暴虐,但也是一个纳谏如流、礼贤下士的统治者。

魏国人尉缭便是一个勇敢而又自信的人。秦王政撤销逐客令后不久,他就来到咸阳。由于年代久远,史书记载不详,现已无法知晓尉缭来到咸阳之前的事迹了,甚至连他的姓氏也无从考察,只知道他的名字叫缭。由于他后来做了秦国的国尉,所以人们就称他为尉缭。

尉缭来秦国的目的,无非也是认准了秦国必然要一统天下的趋势,到这里来施展平生所学,一逞抱负的。所以他初谒秦王,便打算向秦王政进献统一天下的策略性问题。秦王政坐在大殿之上,尉缭伏在殿下。秦王政审视尉缭良久,终于开口道:

“先生从魏国来到我秦国,有什么要教导寡人的吗?”

尉缭抬起头,朗声说道:

“臣不敢教导大王!臣从魏国来到咸阳,只不过是想向大王说一说天下的形势。”

秦王政一脸冷峻,说道:

“既然如此,不妨说说看。”

尉缭大声说:

“臣窃以为,天下的形势对秦国十分有利。同秦国比较,东方各国疲弱,其国君就如同秦国的郡守县令一般。因此,任何一个诸侯都无法单独同秦国抗衡,那样做无异于以卵击石。但是,我担心东方六国会再次结成联盟,合纵击秦。历史上的智伯、夫差、闵王便是这样被击败的。”

作为一国之君,秦王政对这些历史事件是非常熟悉的。春秋后期,晋国出现了赵、魏、韩、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卿执政”的局面。后来,智氏的智伯控制了晋国朝政,他便联合韩和魏攻赵,把赵简子围困在晋阳一年多。

赵简子秘密派人去策反韩、魏。韩、魏两家担心智伯消灭赵氏之后,一家独大,会转而对付他们,遂与赵氏联盟,反过来灭了智氏。智氏灭亡之后,韩、赵、魏三家便瓜分了晋国之地,分别发展为后来的韩国、赵国和魏国。

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曾称霸一时。后来,各国诸侯结成联盟,一举击溃了他,最终被越国的勾践所灭。齐闵王的事例距离秦王政不远。齐闵王曾同秦王政的太祖父秦昭襄王结成同盟,欲共同伐赵,并分别称东帝和西帝。

当时,齐国的实力非常强大,是东方六国中唯一一个可以跟秦国抗衡的国家。齐闵王灭宋之后,实力进一步增强,直接威胁到燕、韩、赵、魏的利益,秦国也担心齐国一国独大。于是,五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迅速结成同盟,由燕国名将乐毅统帅,直奔齐国都城而去。结果,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被攻破,齐闵王被杀,强大的齐国从此一蹶不振。

尉缭的观点十分正确。单独一国诸侯并不可怕,但他们一旦联合起来,就将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历史上,秦国就曾多次遭到东方六国的合纵进攻,遭受到重大损失。所以,如何避免合纵形势的形成,是一个关乎秦国能否统一天下的重大问题。

(四)

秦王政坐在大殿之上,非常认真地听尉缭在阐述他的意见,尉缭的每一句话都说进了他的心坎。听着听着,秦王政站起来亲自走到殿下,扶起尉缭,诚恳地说:

“先生有什么好办法,请教给寡人吧!”

尉缭起身,恭敬地对秦王政说:

“方法倒很简单,就看大王舍不舍得花费了。”

“只要用得其所,有什么舍不得的呢?”

尉缭向秦王政深深一躬,朗声道:

“恭喜大王,大事可成矣!臣以为,只要大王派人携带重金前往东方六国,结交其朝中豪臣,祸乱他们的智谋,挑拨六国的关系,便可成就大事。如此一来,花费不过30万黄金,但六国诸侯便可破矣!”

秦王政听完尉缭的建议,大喜道:

“好,好!此计虽然简单,但定会十分凑效!”

当晚,秦王政便将尉缭留在宫中,彻夜与他交谈。他很快发现,尉缭不但是一个出色的智谋家,还是一个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对用兵之道颇有研究。秦国不乏身先士卒、勇冠三军的将才,所缺的正是尉缭这样满腹韬略、运筹帷幄的军事领袖。在统一决战即将全面爆发之际,尉缭的到来无疑大大增强了秦国制定正确军事战略的实力。

秦王政对尉缭佩服得五体投地,坚持以平等之礼相待,经常与其同食同寝。每当有尉缭在场,秦王政都不再穿着象征王者身份的服饰,而是按照尉缭的身份,穿和他一样的衣服。

秦王政这种求贤若渴的表现可吓坏了尉缭。当时,社会等级森严,人们的衣食住行等一切一切都必须与自己的身份相吻合。如果有人胆敢僭越,自然属大逆不道;但如果有人过分谦恭,自然也会让人心生疑惧。

尉缭离开王宫之后,心里就像揣了只兔子一样,“咚咚”直跳。在与秦王政相处的几天里,他发现秦王政的相貌与常人不同。他长着一个高高的鼻梁,一双长长的眼睛,胸部像鸷鸟一样高高隆起,说话的声音简直就像豺狼的叫声一般。综合这副相貌和秦王的言谈举止,尉缭认为,秦王政为人“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认为秦王政有一颗像虎狼一样的心,缺乏感恩之情。当他身处不利之境或有求于人时,他会忍辱负重,做出一副甘为人下的姿态;一旦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很有可能会随随便便地便杀掉一个人。

对此,尉缭叹息着说:

“我只不过是一介布衣,秦王见我时表现得过于谦卑,这些都是不正常的。一旦他将来统一天下,恐怕天下人都要成为他的奴隶了!这样的人,怎么能与他长久相处呢?”

尉缭越想越怕,连夜逃出了咸阳,直奔魏国而去。

第二天,秦王政越想尉缭的话越觉得有道理,便意犹未尽地派太监去请尉缭。太监来到尉缭的寓所,一见房子里空空荡荡的,尉缭早就不见了踪影。

太监急忙跑回王宫,向秦王政禀报此事。秦王政大怒道:

“这小子居然敢辜负我的一片信任!给我马上出城去追,一定要将尉缭给我追回来!”

几名军士领命而去。他们刚走出宫门,秦王政的贴身太监便追了出来,大声道:

“大王嘱咐,万万不能伤害尉缭先生。”

傍晚时分,尉缭被几名军士架回了王宫。秦王政整整在大殿上等了一天,他太害怕失去尉缭了。见到尉缭安然无恙地回来,他急忙跑下殿来,握住尉缭的双手,急切地说:

“先生为何要走呢?难道寡人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好吗?”

尉缭忙道:

“启禀大王,臣不敢逃走。这些天,我在城里住着太闷了,就随便出城走走。”

秦王政知道尉缭说的是假话,但还是假装相信的样子:

“原来如此!寡人已经下令,任命先生为国尉,主管我大秦的军事。望先生尽力辅佐寡人,以便尽早安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