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秦始皇的故事
13206200000020

第20章 一统天下称始皇

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西汉)主父偃

(一)

秦、楚两军对峙之时,秦王政忧心如焚,一日派三骑前往前线打探消息。当他闻知王翦攻破楚国都城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之时,立即喜形于色,不禁赞道:

“老将军果然不负寡人厚望啊!”

群臣深深一躬,齐声道:

“恭喜大王!”

秦王政得意地笑道:

“此乃秦国之喜/秦人之喜、天下人之喜啊!寡人也应当恭喜众爱卿啊!”

说完,秦王政展开楚国的地形图仔细看了起来,突然他大声说道:

“不好,项燕定会在淮南谋反。熊启这小子跑到淮南,定会被立为新君的。”

大臣听到秦王政的话,面面相觑,纷纷议论道:

“如果真是这样,那该怎么办呢?”

不多时,王翦从前线派来的使者抵达王宫,向秦王政汇报说:

“启禀大王,项燕在淮南拥立昌平君熊启为新君,正在谋划攻秦事宜。”

秦王政思忖了一下,说道:

“楚国王室素来不睦,熊启曾在我大秦为官多年,如今被立为新君,他的兄弟们肯定不服。你去告诉王将军,暂且放缓进攻的速度,让熊启和他的兄弟们先打一打,带来年春天我大秦天兵再出征淮南。”

秦王政的判断很正确。当王翦放缓进攻的节奏后,楚国王室内部的矛盾便暴露出来。为争夺王位,昌平君熊启和他的兄弟们互相排挤,局势异常混乱。大将军项燕也因支持熊启而受到诸公子的打击,手中的兵权面临着威胁。

公元前223年,秦王政抓住时机,立即命令王翦为主将,蒙武为副将,合力进攻淮南之地。秦军所到之处,楚军望风而逃。昌平君熊启在混乱中被秦军士卒所杀,项燕也在兵败后提剑自刎。随后,王翦又奉命继续攻伐楚国长江以南的领土。

公元前222年春,秦王政又命王翦之子王贲为将,领兵攻打辽东和代郡。燕军已无力阻挡秦军凌厉的攻势,很快便全军覆没。王贲俘虏了燕王喜,随后又挥师西进,顺道灭了盘踞在代郡的赵代王嘉。与此同时,王翦也荡平江南之地,俘虏了楚国属国越国的君主。

消息传到咸阳后,秦王政大喜,连声赞道:

“王氏父子真乃寡人的福将啊!”

至此,秦国已经完全消灭了东方六国中的韩、赵、燕、魏、楚等五国,天下一统在即。秦王政下令普天同庆,在汜水边上举行了盛大的欢庆仪式。除了齐国和韩、赵、燕、魏、楚等国的王室成员之外,天下百姓都欢欣异常,纷纷赞颂秦王政的伟大功绩。

对普通百姓来说,秦王政的一统天下免除了他们遭受战乱的困苦,他们终于可以在和平环境中安心生活、生产了。

秦王政一边忙着庆祝胜利,一边派人赶往前线,吩咐王贲,携得胜之师继续南下,一举消灭齐国。齐共王建(约公元前280-前221年,公元前264-前221年在位)在相国后胜的建议下,领兵防守。

可是,后胜却是个贪官,长期把持着齐国的朝政。可以说,秦王政能够迅速灭掉韩、赵、燕、魏、楚等国,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后胜。他收受了秦国大量的金银珠宝,劝说齐王建对其余五国之事袖手旁观,终于招致了自我灭亡的恶果。

王贲携得胜之师于公元前221年攻破了齐国的都城临淄,俘虏了齐王建。在城内,秦军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抵抗。秦王政下令将齐王建流放到共(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位于今河南省辉县附近),并在齐地设置了齐和琅邪两个郡。

秦军兵占临淄,标志着秦统一六国之战的胜利结束。至此,长期处于分裂割据之中的华夏大地终于归于一统。秦王政为统一之战的胜利、为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开创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二)

一统天下的目标实现了,但如何治理这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呢?东方六国刚刚灭亡,王室贵族隐姓埋名,流亡在外者不在少数。虽然天下统一后民心思治,但怀念故国的也大有人在。为了安定天下,秦王政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收缴天下的兵器,让天下人失去谋反的利器。

其实,收缴六国兵器的工作早就在进行了。在兼并战争中,六国庞大的军队都逐一瓦解,但却留下了大量的兵器。六国的士兵被遣散之后,兵器也大多流落到民间。秦王政下令,将六国的兵器全部收缴上来,有敢私藏者严惩不贷。收缴上来的六国兵器一部分用于补充部队的消耗,另一部分则全部运回咸阳。待统一战争结束之后,运至咸阳的兵器已经堆积如山了。

而今天下已经大定,还要这堆积如山的兵器有什么用呢?在谋士们的参议下,秦王政拟定了处理六国残留兵器的方案,即将这些兵器全部熔铸。当时,铁制兵器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大多数仍为青铜兵器。铁制兵器熔铸后可打造成各种农具,供各级政府出租给农户使用;而堆积如山的青铜兵器一时却派不上用场。

于是,有人提议将这些青铜兵器熔铸成巨型铜人像,以象征天子的威仪,又可以向天下人宣示兵戈永不再用,永享太平。秦王政采纳了这一建议。据说,秦王政将这些青铜兵器熔铸成了12尊巨大的铜人,后来就摆放在新宫殿阿房宫正殿的门前。

秦王政安定天下的第二个措施便是将六国的富豪全部西迁到咸阳。所谓富豪,指的豪强巨富,其中包括六国贵族、富商大贾等。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六国的富豪们虽然没有公开抵抗秦军,但他们的存在对秦王政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因为他们对百姓具有强大的号召力,而且手中又有钱。一旦谋反,天下将再次陷入混乱之中。

但正因为他们公开与秦军对抗,秦王政找不出理法办他们,也无法剥夺他们的财产。后来,他从吴起在楚国变法的经验中受到启发,决定“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所谓广虚之地,就是指空旷、荒芜的地方。

于是,统一之战刚刚结束,秦王政便下令将六国旧贵族强行迁至咸阳。首批被迁徙的豪富总数多达12万户。此后,这种大规模的迁徙活动又进行了多次,被强行安置到秦国腹地的富豪多达20万户。

秦王政的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耗费了不少钱粮,但却为巩固国家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这些政策是进步的,也是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

可以说,第一次统一中华大地,这样的功勋是无以伦比的。在众人的称颂声中,秦王政也飘飘然起来。他认为,与自己的功勋相比,“王”的称号已经不足以彰显他的威仪了。因此,在国家初步稳定之后,秦王政便开始召集群臣讨论自己的称号问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议帝号”。

在先秦时期,“王”本来就是天下最尊严的称号,是天下的主宰者,即世俗社会最高级人物的专称,所以人们又把王叫做“天子”;而王则自称为“寡人”,即唯一的一人。不过,到了战国时期,由于各国诸侯相继称王,在名号上与周天子都并驾齐驱,因此“寡人”也就不再“寡”了。

公元前4世纪末期,战国七雄鼎立之势已经形成。当时,齐、魏两国的实力最为强大,赵、秦等国次之。公元前334年,魏国国君魏茔(公元前400-前319年)率领韩国等小国的君主来到徐州朝见齐国国君田因齐(公元前378-前320年),尊其为王,史称齐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

在此之前,只有周天子才可以称王,而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只能依据爵位的高低称公、侯等。所以,齐威王之父齐桓公虽然功勋卓著,但也只能称“公”而非“王”。秦惠文王之父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对秦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只是称“公”而非“王”。齐威王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独自称王,也尊魏茔为魏王,史称魏惠王(公元前369-319年在位)。历史学家将这一事件称为“徐州相王”。

后来,秦国、韩国等国的国君相继称王,甚至连一些小国的君主,如中山国、宋国等,也纷纷采用了“王”的称号。于是,秦王政在统一天下后对“王”的称号产生了不满。

(三)

在先秦时期,学者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划分为三皇、五帝、三王等3个历史时期。当时的学者普遍认为,自盘古开天辟地之后,首出治世的是天皇,承接天皇的是地皇,地皇之后是泰皇。由于三皇时代荒远,人们说不清楚,也无法确定三皇到底是谁,只是出于对古代领袖的敬仰,便以“皇”称之,表示“大”、“始”的意思。

从“皇”字的造字源头来看,这个字本身就具有至高无上的意义。“皇”字下面的“王”字是音符,上面的“白”字原来是“日”字顶上有三道光芒,表示太阳的光芒万丈。

先秦时期的人们认为,继三皇之后的五帝时期也是人间治世。一般认为,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五人。这5个人都是上古时期著名的部族领袖。

当时,“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也就是说,当时的政治制度是共和制,领袖是由选举产生的,而不是世袭的。史学家将这一独特的政治制度称为“禅让制”。比如在尧死后,帝位不是由其子丹朱继承,而是选舜为帝;舜死后,帝位也不传与其子商均,而是选定了治水有功的大禹。他们都是与民有功的人,所以人们敬仰、爱慕他们,尊称他们为“帝”。帝的受义根源也是从“日”字而来的,“帝”是“日”的别名。所以,无论是三皇还是五帝,都是人们用太阳来赞美领袖的尊号。

大禹死后,其子夏启破坏了禅让制。夏启杀了大禹指定的继承人伯益,夺取了帝位,建立了夏朝,开始了家天下的时代。夏启说自己是按照上天的意志行事的,于是就出现了“天子”一词。

由于“王”字是由斧钺图形简化而来的汉字,象征着征伐杀戮的大权,因此人们便用“王”代替了“帝”,用来称呼人间的最高统治者。从此之后,人们就把社会上最权威的人物称为天子和王了。夏、商、周三代的君主莫不如此。所以,人们便把夏、商、周三朝称为三王时期。

从“皇”、“帝”和“王”3个字的字源意义可以看出,这3个称呼在当时并没有高低之分和尊卑之别。“皇”、“帝”、“王”都是对最高统治者的尊称,只不过前两者是人们自然而然产生的景仰,后者则是在权力的威慑下产生的敬畏。

不过,由于国人的崇古思想严重,以为时代越久远,首领就越有尊严、越神圣、越有权威。秦昭襄王曾因秦比东方六国强大,而与齐闵王互尊为帝。秦昭襄王称“西帝”,齐闵王称“东帝”。不过,这两个帝号只用了几天,便因为诸侯们的反对而取消了。

如今,秦王政统一了天下,其功勋自然比曾祖父秦昭襄王更大。于是,他便循着秦昭襄王的路子,开始从“帝”字上找尊严、找权威、找神圣了。“议帝号”的诏令下达之后,群臣便开始与博士们商议起来。

经过一番商议,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

但秦王政对此并不满意。既然自己的功勋“自上古以来未尝有”,那么就必须居于一切人之上。用“泰皇”为号虽然尊贵,但那样岂不是还有个泰皇与之并列吗?于是,秦王政便下令,要求去泰著皇,采用上古帝位号,称为“皇帝”。

“皇帝”名号的既是无上崇高的,又是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的,这样才能与秦王政的功勋相称,才能使他的业绩传颂后世。从此以后,“皇帝”一词就取代了“王”而成为最高统治者、主宰者的尊号了,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

由于秦王政幻想着将自己打下的江山世世代代地传递给自己的子孙,便自称“始皇帝”。以后,他的子孙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万世皇帝”。从此,秦王政便有了一个尊号——秦始皇。

为了表示对父亲秦庄襄王的尊重,秦始皇又尊其为太上皇。“太上”就是最高的意思,“皇”当然是指“三皇”。也就是说,秦始皇给了他父亲秦庄襄王一个皇号中最崇高的称号,但却没有给他“帝号”,以此来表示自己是自古以来天下独一无二的尊者。

帝号确定了,秦始皇又下令以“朕”这个字作为皇帝的自称之词。“朕”原本之意为“我”,是一个不分贵贱高低,人人都可使用的词语。不过,自从秦始皇选中它之后,这个字便变得独尊起来,从此后就只有皇帝一个人可以使用了。此外,秦始皇还规定,皇帝的出命改作“制”,将皇帝所下的令改作“诏”。

尊君就必须抑臣。秦始皇又规定,臣下给皇帝上书或向皇帝报告事情,称之为“奏”;奏书上要先说“昧死”,即昧死而言,以表示群臣在皇帝面前要战战兢兢,俯首行事。

对百姓,那就得更降低了。秦始皇找了一个与“皇帝”日光四射相对应的词——黔首来称呼百姓。“黔”即黧黑之意,“黔首”就是面目黧黑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