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秦始皇的故事
13206200000023

第23章 北击匈奴筑长城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得尧阶三丈高。

——(唐)汪遵

(一)

公元前218年初春,秦始皇再次东出函谷关,按照上次巡游的路线巡守东方。始皇帝如此频繁地巡守东方,表明大秦帝国对这一地区的统治还不够稳固。而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各诸侯国的流亡贵族们无时无刻不想着除掉始皇帝,恢复故国,原韩国贵族张良便是其中之一。

张良出身韩国贵族,其祖父和父亲都曾担任韩国的相国。他的父亲张平在秦灭韩的前20年病卒。当时,张良尚且年少,未能在韩国担任官职。韩国被秦灭亡时,张良尚有家奴300余人,家产颇丰。为了替韩国报仇,他变卖了全部家产,四处寻找刺客,甚至连自己的亲弟弟死了都顾不上安葬。

后来,张良果然得到一名力大无穷的大力士,能投掷120斤重的铁椎,所掷无不击中目标。这名没有留下姓名的大力士在张良的感召之下,表示愿意为刺杀秦始皇而效死。

公元前218年初春,张良得知秦始皇要再次东巡,便精心策划了一场刺杀行动。经实地勘测,张良将刺杀地点选在了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阳县东郊)。博浪沙的地理位置优越,路面沙丘起伏,所以秦始皇的队伍到这里行进速度就会减慢;而且北面是黄河,南面是官渡河,芦苇丛生,便于刺杀后逃跑。

初春,始皇帝率领队伍浩浩荡荡地沿着官道出发了。按照当时的礼制,皇帝的马车是用6匹马拉的“天子六驾”,大臣乘坐的是4匹马拉的“四驾”。也就是说,始皇帝坐在哪架马车上一清二楚。不过,始皇帝生性多疑,行事也一向谨慎。自从遭遇荆轲刺秦事件之后,始皇帝行事就更加小心了。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始皇帝在出巡之前就按照尉缭的建议,准备了多辆副车,每辆都是由六匹马拉的,除了始皇帝乘坐的车之外,副车上都坐着一个替身。除了贴身侍卫之外,连随行的大臣也不知道始皇帝会坐在哪辆车上。

当始皇帝的车队来到博浪沙时,道旁的芦苇丛中突然窜出一个高大的身影,径直向车队中间扑来。站立在“天子六驾”前后的卫士们几乎全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呆了。

就在他们回过神,想上前捉拿刺客时,那个高大的身影已经站稳,扬臂将手中的凶器掷向其中的一辆“天子六驾”。只见一道寒光从眼前闪过,“砰”的一声,那架马车的车厢后室便被击中了。紧接着,那名刺客转身窜入芦苇丛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整个行刺的过程实在太快了,卫士们甚至没来得及看清刺客的面貌,他就已经“得手”了。所幸的是,那名刺客击中的不过是一辆“副车”,而秦始皇当时就坐在这辆副车后面的“金银车”中。

这名刺客就是张良安排的大力士。不过,他的铁锥虽然击中了一辆“副车”,但却没有给车队造成什么损失。秦始皇立即命令车队停下来,他拉开左边的车窗向外望去,只见从前后兵车上跳下来的卫士正手持长戟奔向驰道边上的芦苇丛。

这时,李斯已走到始皇帝的专车旁,躬身问安。秦始皇一边从专车的后门走下,一边回答说:

“朕无碍!”

始皇帝查看了被击碎的副车后室,发现那个重达百斤以上的大铁锥刚好砸在乘客坐卧的位置上。如果自己坐的是这辆车,现在可能已经脑浆涂地了。始皇帝勃然大怒,骂道:

“哪里来的毛贼,居然敢行刺朕!”

这时,惊恐万分的文武官员们已经围了上来,分列站在始皇帝的两边。他们齐声道:

“臣等护驾不力,请皇帝恕罪!”

秦始皇微微闭着眼睛,大声说道:

“你们不必惊慌,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狂徒想加害朕罢了!卫士们已经去追了,没有你们的事了,都各自回车歇息吧。”

随从的文武官员陆续回到自己的车上。十几名追捕刺客的卫士也陆续回来了,但并没抓到刺客。丞相李斯立即向前请示道:

“暴徒冒犯圣上,应诏令天下严加追拿法办,以儆效尤。”

秦始皇点了点头。善于揣测上意的李斯马上着手去办了。不过,他们始终没能抓到行刺的大力士和这次刺杀行动背后的策划人张良。为安全起见,张良改名更姓藏到下邳(今江苏省邳州市)。

张良与刺客的安全转移,除了计划周密外,还得力于东方百姓的保护,因为东方六国故地百姓的反秦情绪一直比较强烈。

(二)

博浪沙事件后,始皇帝并没有取消东巡的计划。一行人继续东行,来到了渤海之滨的之罘,而后又到了琅邪。始皇帝上一次巡守也到过这两个地方,这次为什么又来这里了呢?这很可能与秦始皇寻仙求药的急切心情有关。前一年,徐福正是从琅邪带领着数千童男童女和无数金银财宝出海的。然而,始皇帝这次东游海滨并没有得到徐福的任何消息。

始皇帝闷闷不乐地离开了琅邪,取道上党返回咸阳。不知是由于博浪沙“为盗所惊”,还是因为寻仙求药一无所得,或者是由于国事繁忙,始皇帝在接下来一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再离开过咸阳宫。

公元前216年,即秦始皇三十一年,始皇帝下令将腊月更名为“嘉平”。始皇帝的心情怎么会突然大好呢?据说,这一年9月时,华山发生了一件惊动天上和人间的大事——茅濛在山中乘云驾龙,升天而去。当然,这件事情不是百姓亲眼看到的,而是自称太原真人的茅盈说的。

茅盈是茅濛的曾孙,一个浪迹天下的修仙术士。和徐福一样,他也想通过欺骗始皇帝获得荣华富贵,所以就捏造了他的曾祖父乘云驾龙、升天成仙的故事。接着,他又教一些孩子唱童谣:

“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泰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

很快,茅濛升天成仙的事和这首童谣就传入了始皇帝的耳朵里。此时,始皇帝正在为找不到不死之药而发愁呢,现在一听,非但海上有仙山,这华山上也有人修炼成仙了,看来还是应该去查探查探。于是,始皇帝便着人查问华山附近的百姓。

或许是以讹传讹,这些百姓还真的相信茅盈捏造的故事。他们纷纷对始皇帝的使者说:

“这是仙人的谣歌。如果皇帝想求长生的话,应该按照这首神仙歌所说的,将腊月改为‘嘉平’。”

于是,始皇帝欣然下令,将腊月改称嘉平,并赐当地百姓每人6石米和两只羊。至于茅盈获得了什么官衔或赏赐,史书没有记载。但可想而知,他获得的东西肯定少不了,金银珠宝定是用之不完,荣华富贵也享之不尽……

一般认为,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逐渐变得昏庸、奢靡起来,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他寻仙问道,徒耗钱粮。可以说,始皇帝渴求长生不死,既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有关,也是他手中急剧膨胀的权力在作祟,但徐福、茅盈之流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也许正是受到茅盈事件的刺激,冬天刚刚过去,始皇帝便迫不及待地命令车驾再次东出函谷关,前往渤海之滨巡视去了。从咸阳至碣石,秦始皇的车队一路要经过原韩、魏、赵、齐等国的交界地带及黄河所经过的地方。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国家防务的需要,都各在边境修了不少城郭与关塞亭障;沿黄河所修的堤防也大多是“以邻为壑”。

如此一来,黄河一旦涨水,两岸的土地就会遭受水患。更何况,这种做法对交通的影响也很大。如今天下已经统一,再也不需要这些城郭、关塞和“以邻为壑”的堤坝了。秦始皇在此次巡行的途中,便下达了“坏城郭、决通堤防”的法令。这一法令的施行,对华北地区经济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到达碣石(今河北省昌黎县东)后,始皇帝立即命燕地的术士卢生入海“求羡门、高誓”。据说,羡门和高誓都是上古时期的仙人。始皇帝认为,他们可能就住在海上三仙山上。

秦始皇派卢生入海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动机,就是想验证徐福向他所说的三仙山是否真的存在。随后,他又派韩终、侯生、石生等人入海,以求仙人不死之药。

(三)

在碣石刻石颂德之后,始皇帝又率领他的那支庞大的车队转而向北,一路经无终(今天津市蓟县)、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沮阳(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代(今河北省蔚县)、善无(今山西省右玉县南)、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到达肤施(今陕西省榆林县东南)。从始皇帝巡视的路线可以看出,他这次巡守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帝国的北部边防。

在战国时期,燕、赵两国向北拓地,使原来活动在北边的戎狄族人大多融入到华夏族,但也有一部分人北迁到了更远的地方。为了防范他们入侵,燕、赵、秦等国都在北边筑起了长城。当时,中原称长城以北的少数民族为胡人,意为未开化的化外之民。在诸胡之中,对中原地区威胁最大的就是匈奴。

从远古时期起,匈奴的祖先就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常年游牧,没有城郭,也没有文字。匈奴人从小就练习射猎,使用刀剑等武器,可谓名副其实的马背上的民族。西周之初,匈奴的祖先开始生活在泾、洛之北,向周天子献纳贡物,被划归“荒服”。周穆王以后,匈奴北迁,其与中原的联系也突然中断了。

直到战国后期,秦国灭了义渠,赵、燕两国向北开地千里,中原与匈奴才以战争的形式重新建立联系。此时,匈奴在诸胡之中异军突起,开始强盛起来,秦、赵、燕三国的北部边疆频频遭受他们的入侵,其中以赵国面临的情况最为严重。赵国著名的将军李牧曾在边关与匈奴对峙10余年,而且只能采取守势,勉强将匈奴挡在长城之外。

在始皇帝一统天下之时,匈奴内部也出现了统一的趋势,对中原的威胁更大了。秦始皇这次巡守边疆,见到北部边疆荒凉而胡骑猖獗,便存心要兴师北伐匈奴。

回到咸阳不久,奉命出海寻找仙山的卢生也回来复命了。不知这卢生到底有没有出海,也不知他将始皇帝交给他的金银财宝都怎样挥霍掉了。为向秦始皇交差,他胡乱编造了一些鬼神故事,同时还呈给始皇帝一部宣扬符命占验的图箓之书,并提到了“亡秦者胡也”这样一句话。

当时,始皇帝正在寻思如何消灭匈奴,一听卢生说“亡秦者胡也”,便认为卢生所说的“胡”就是指经常骚扰北部边疆的胡人。当然,这也可能是狡猾的卢生猜透了始皇帝的心思,故意编造出来的。总之,始皇帝对此深信不疑,立即任命蒙武之子蒙恬为将,率30万大军直奔河套地区,攻击匈奴。蒙家世代为将,蒙恬从小熟读兵书,武艺高强,是一个能征善战的猛将。

蒙恬率30万大军于公元前215年直奔匈奴而去。当时,匈奴贵族的首领是头曼单于。所谓单于,其全称是“撑犁孤涂单于”。在匈奴语中,“撑犁”是天的意思,“孤涂”是子的意思,“单于”则为广大之意。以头曼单于为首的匈奴贵族的统治区域十分广阔:东连东胡(今辽河上游一带,一般认为该族群因居于匈奴以东,故称其为东胡),西接月氏(居于今河西走廊、祁连山一带的古印欧人种的一支),北毗丁零(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之一,居于今俄罗斯贝尔加湖一带),南邻大秦帝国,统治的中心区域在头曼城(大致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东北)。

由于史籍记载不详,现已无法知道蒙恬是如何击溃匈奴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首战的出击方向就是针对着匈奴统治的中心区域的。蒙恬北逐匈奴,攻破了匈奴头曼城,收复了河南地区(今内蒙古河套地区一带)。头曼单于的统治基础被破坏,不得不率部北迁。而蒙恬则率领秦军跨过滔滔的黄河,集中优势兵力,继续向北追击,一直追到大漠以北。

高阙(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西北)、阳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狼山)、北假(今内蒙古河套以北阴山以南的夹山带河的地区)悉数并入了大秦帝国的版图。秦始皇大喜,在重赏蒙恬的同时,还在新领土上设置了九原郡(郡治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开始在这一地区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此后,始皇帝就命蒙恬率部驻守北疆,威慑匈奴。

(四)

精明的始皇帝十分清楚,匈奴虽然暂时北迁了,但大秦帝国的北疆依然时刻处于匈奴的威胁之下。更何况,北疆苦寒,交通不便,当地出产的粮食无法满足戍边将士的需要,从中原运过去也困难重重。因此,始皇帝无法在北部边疆长期驻守数十万大军。更重要的是,大秦帝国尚不具备远逐匈奴或彻底消灭匈奴的实力。所以,秦始皇决定在北部边防修筑一道前所未有的防御工事——万里长城,以抵御匈奴的入侵,保卫内地的安全。

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并不是始皇帝开创的,早在战国后期就开始了。当时,赵、燕、秦三国的北部边疆都面临着匈奴侵扰的困扰,长城便首先在这三个诸侯国中修筑起来。

应当承认,作为诸侯国,秦、赵、燕三国所筑长城的规模已经十分可观了。可是,同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相比,那些则未免有些小巫见大巫了。秦朝新长城是在修葺和连接原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之上加以增筑、延伸而修筑起来的。

经过几十万民夫的日夜劳作,用了几年的时间,长城终于建成。新长城西起临洮,宛如一条巨龙,向西蜿蜒伸展,横贯当时的北部边疆,最后到达辽东的碣石(此碣石为山名,在今朝鲜境内,不是秦始皇巡游所至的碣石),总长达5000余公里。

长城不仅作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建筑工程而闻名古今,更重要的是,长城首先是一套超大规模的军事防御体系。无论在设计上,还是在构造上,它都达到了古代世界军事工程建筑水平的巅峰。

万里长城无比雄辩地证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聪明智慧,体现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也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不畏强最的民族精神。在抵御匈奴进犯,保卫内地安全方面,长城的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直到封建社会末期,万里长城依然发挥着重大的防御作用,阻挡了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步伐。

不过,万里长城的修筑也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为修筑万里长城,始皇帝强行征召数十万民夫。“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故事就形象地说明了始皇帝修筑长城给百姓带来的苦难。相传,秦始皇筑长城之时,向民间派发了大量的徭役。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的第三天,范喜良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去了。

由于边地苦寒,范喜良不久就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城墙之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已经死去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长城为之崩裂,露出一片累累白骨。孟姜女无法分清丈夫的骸骨,遂刺破指尖,以血滴于其上,哭着说道:

“若是范喜良的骨骸,血即渗入。”

孟姜女一具尸骨一具尸骨地找,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丈夫,携之归葬。葬毕丈夫之后,孟姜女无法忍受内心的伤痛,也投海自尽了。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形象地表明了秦始皇在修筑长城过程中所实施的暴行,在历史上具有最典型的意义,给社会、给劳苦大众在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