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秦始皇的故事
13206200000006

第6章 不同寻常的童年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祖龙是千古英雄挣得一个天下。

——(明)李贽

(一)

深夜时分,异人和吕不韦装扮成商人的模样,合乘一辆马车悄悄溜到了城门边上。此时,邯郸城里已经乱成一团,赵国士兵们正在四处搜查异人的下落。幸运的是,有些将领收过异人和吕不韦不少金银财宝,因此也只是做做样子,根本不用心搜查。

二人来到城门边上,只见城门紧闭,戒备森严,一名校尉带着数十名士兵正在那里盘查想要出城的人。

吕不韦见状,沉思片刻,又看看放在车上的一个包裹,低声说道:

“王孙尽管放心,这世上用金子无法解决的事情毕竟不多!”

异人点了点头,稍稍镇定了些。待那名校尉将想要出城的人尽数赶回去之后,异人和吕不韦驱车来到跟前。吕不韦提着包裹,跳下马车,来到校尉的跟前,低声嘀咕了几句。那校尉转过身,背向士兵,吕不韦低头哈腰地跟过去,悄悄从包裹中摸出几锭金子递了过去。那校尉颠了颠金子的分量,狡黠一笑,转身对士兵们说:

“开城门,此人是出城探亲的。”

士兵们领命,打开了城门。吕不韦不敢逗留,忙登上马车,抡起鞭子打在马身上。马嘶鸣一声,拉着马车扬尘而去。马车出城之后,异人撩开帘子,望着邯郸城,眼中既有悲愤,也有无限的依恋。

异人和吕不韦在逃脱了赵国人的监视后,直奔秦军大营。秦将王龁闻知秦王嫡孙异人逃出邯郸,忙派人接应。在秦军将士的护送下,异人和吕不韦很快就来到了咸阳。之后,他们首先要拜见的自然是秦国太子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精明的吕不韦精心为异人打扮一番,让他穿着楚服入宫觐见。异人知道吕不韦的心思,笑而不语,悄悄吩咐仆人办理去了。

不一会儿,仆人便手捧一套华贵但却肮脏不堪的楚服进来了。异人既不沐浴,也不梳头,换上肮脏不堪的楚服,便拉着吕不韦入宫觐见去了。吕不韦见状,面露微笑,心下大喜:

“我果然没有看错人,此人的确是一位可造之材。”

见到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后,异人“扑通”一声双膝跪倒,然后伏地大哭道:

“父亲、母亲,不孝儿异人终于见到你们了!”

安国君鼻子一酸,眼泪流下来了。他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命侍从将异人扶起来。华阳夫人见异人蓬头垢面,一身楚服也肮脏不堪,便问道:

“我儿为何不沐浴更衣?”

异人又“扑通”一声跪在地上,顿首道:

“母亲,孩儿在赵国为质多年,无日无夜不思念父亲和您啊!我一回到宫中,就想着来见您和父亲,竟忘了沐浴更衣,请母亲饶恕孩儿不敬之罪吧!”

华阳夫人是楚国人,见异人穿着一身楚服已经乡愁难耐了,如今听到异人这样说,又想到自己膝下无子,不禁凄然道:

“我儿快起来!我原为楚国人,你是我的儿子,以后就以‘楚’为名吧!”

从此,异人便改名为楚,字子楚。出于对尊者的敬重,史书上多称其为“子楚”,而不呼其名。子楚一身楚服见华阳夫人巩固了他的嫡子之位,也为仍在赵国藏匿的赵政奠定了将来等来王位的可能性与合法性。

此后,子楚便以嫡子的身份住在秦宫的太子宫中,每天必到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的寝宫请安问好,态度十分恭顺。虽然他也很牵挂身处冷宫的生母夏姬,但也只能在夜深人静之时悄悄前往看望一下。至于吕不韦,秦国专门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的官吏早已将他安顿到客卿馆中,每日好生侍候着。

(二)

子楚和吕不韦逃离邯郸后没多久,战场的形势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秦将郑安平所部两万余人突然被围,郑安平被迫率军投降赵国。

郑安平投降后,王龁顿失左膀右臂,秦军受阻,逡巡不前。魏国安釐王(?-前243年,公元前276-前243年在位)同父异母的弟弟信陵君窃取虎符,发兵救赵。而楚国也在此时加入战争,导致秦军三面受敌,全线崩溃。三国联军乘势收复了多年来被秦国侵占的大片土地。

经过这一战役,秦兵死伤大半,秦国暂时无力再战,不得不与三国议和。元气大伤的赵、魏、楚三国也趁机休兵罢战。随后,战国进入为期20年相对和平的时期。

由于史书记载不详,人们无法得知赵政在赵国是如何度过童年的。从理论上讲,秦、赵两国罢兵之后,赵姬母子的生活应该有所改善。赵家是邯郸城中的富贵人家,赵政又是秦王嫡孙之子,赵家上下在物质上应当不会亏待他们母子。不过,凡事也不能靠主观臆想。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帝眼球突出,胸部像鸷鸟一样凸起,声音像豺狼一样尖利刺耳。现当代的一些著名史学家曾根据始皇帝的相貌特征推测,他可能是软骨症和鸡胸症的患者。现代医学认为,无论是鸡胸症,还是软骨症,都是由于婴儿到少年时期严重的营养不良导致的。也就是说,如果始皇帝真的患有这两种疾病的话,他的童年生活应该过得比较凄惨。

这种推测极有可能是历史事实。赵国刚刚逃过生死劫难,对敌对国的王族自然不会客气。如果赵王要折磨赵政的话,赵家肯定无力抵抗,只能任由赵国的王公大臣们欺凌。甚至有史学家推测,赵政母子可能被赵家赶出家门,流落街头。赵姬善歌舞,有可能是靠卖笑养活儿子的。

而赵政在童年时不但要忍饥挨饿,还要时不时地遭受赵国人的白眼和王公大臣们的欺凌。根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在灭掉赵国后杀了不少欺负过他的人。从这些记载可以推测出,赵国人确实没有给他好脸色。幼年的这种经历对赵政的性格影响很大,他那阴冷、暴戾、乖张的性格或许就是这个时候形成的。

根据史书上的只言片语,赵政在幼年时可能就结识了对他一生影响虽然不大,但却因他而名扬天下的燕国太子燕丹。燕国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为弱小的国家之一。在历史上,它曾饱受两大强大的邻国——赵国和齐国的欺凌。当时,燕丹的父亲燕喜刚刚继位不久。为了保住苟延残喘的王国,燕喜只好忍痛将年幼的燕丹送到赵国为质子。据推测,燕丹当时的年纪应当与赵政相差不远。

作为弱小的燕国送来的质子,燕丹在赵国的日子也不好过。但从理论上说,他当时应该比赵政的处境稍好一些。在那些日子里,他们两人可能经常聚在一起玩耍。

(三)

时光荏苒,转眼就到了公元前251年,即秦昭襄王五十六年。这一年秋天,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为统一大业奠定了全面基础的秦昭襄王病死了,享年75岁。

咸阳城里顿时哭声震天,朝野上下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一代有为之君死了,秦国怎么办?秦国的百姓怎么办?秦国的统一大业怎么办?一时间,人们忧心忡忡,似乎全然忘记了秦国的太子安国君。

直到发丧之日,安国君一身丧服出现在国人面前时,人们才想起,秦国并不会因为秦昭襄王驾崩而停止一统天下的脚步,秦国还有太子安国君。按照秦国的礼制,秦昭襄王驾崩后,安国君必须守丧一年方能登基。

但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安国君虽然没有登基,但实际上已经在主持国政了。秦昭襄王的逝世让东方六国看到了存活的机会。各国纷纷派使节前来吊丧,趁机巴结秦国新君。韩桓惠王(?-前239年,公元前272-前239年在位)甚至穿着一身重孝,以臣子之礼前来吊唁。

这一年,安国君尚未登基便册封华阳夫人为王后,立公子子楚为太子。子楚这才想起被他遗落在赵国的赵姬和赵政母子,想起多年来自己只顾着为王储之位奔忙,全然没有顾上他们母子的死活。想到这里,子楚内心悲伤不已,立即联络曾在赵国的朋友,请他们帮助打听赵政的下落。

自邯郸之围后,秦、赵两国间的和平维持了很长时间,赵孝成王自然希望这种局面能够持续下去。如今,他见昔日在赵国为质的异人已经贵为秦国太子,心中不免忧虑。想起当初异人在赵国受到的虐待,赵孝成王胆战心寒,生怕他将来登上王位会伺机报复。

赵孝成王正愁没有办法巴结异人时,异人却主动向赵国求助。此时他自然不敢怠慢,立即着人将赵政母子请到王宫,好生伺候。

公元前250年秋,赵政和母亲赵姬登上了赵王为他们准备的马车,向咸阳进发了。一路上,赵姬心花怒放,喜不自胜。而8岁的赵政则静静地扒着车窗,望着外面的风景。他的内心波澜起伏,久久不能平静。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想起昔日在赵国受到的种种屈辱,再看看今日所受到的礼遇,赵政明白了一件事情:大丈夫立于天地间,切不可手中无权。

赵政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登上秦国的王位,指挥千军万马踏平赵国,将那些曾经侮辱过他的人统统杀掉。在战争频繁的年代,一个饱受屈辱的贵族少年产生这样的想法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仍不免太阴暗了。

马车在旷野中行驶了一个多月才到达咸阳。一下车,赵政就发现,与赵国的都城邯郸相比,咸阳繁华多了。咸阳是商鞅变法时期创建的一座新型都城,当时是按照东方的鲁、卫等国都城的形制建造的。经过几代君主的开发与经营,到秦昭襄王末年,咸阳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会了。后世有一个说法,“天下财富十分之六聚集在关中,而关中十分之七八的财富则聚集在咸阳城内”,由此可见咸阳的繁华程度。

与邯郸更加不同的是,咸阳街头根本没有全副武装的士兵,也没有不停驶向前线的战车,街头没有发臭的尸体,城外也没有肆虐的野狗。早已习惯哀嚎遍野、刀光剑影的赵政一下子还适应不过来。他抬眼望了望赵姬,忽然问道:

“母亲,咸阳怎么不打仗啊?”

赵姬摸了摸儿子的头,说:

“小孩子不要乱说话。”

前来迎接赵政母子的大臣走上前来,深深一躬,微笑着说道:

“启禀王孙,是这么回事。普天之下,放眼望去,根本没有一个国家有实力来攻打我们的咸阳城。当然,也没有人敢这么做。东方六国的诸侯们个个对我们服服帖帖,怎敢妄动刀兵呢?”

赵政挥了挥手,让大臣抬起头来,天真地问道:

“那只有我大秦去打别人咯?”

大臣忙道:

“这是自然。”

赵政缓缓说道:

“如此说来,我报仇之日不远了!”

大臣问:

“王孙要报什么仇?”

赵政大声说道:

“我要攻打赵国,将那些欺负过我的人全部杀掉!”

赵政此言一出,护送他们来咸阳的赵国使臣吓得冷汗直冒,心里直呼:

“这可怎么是好!这可怎么是好!”

那位秦国的大臣斜眼看了看赵国的使臣,又转身对赵政说:

“请王孙放心,这一天不会太远的。”

(四)

回到咸阳之后,赵政母子便随同子楚住在太子宫里。子楚一边请名师教导赵政,一边积极协助安国君处理政事。公元前250年,安国君正式登基为王,史称秦孝文王。然而没想到的是,秦孝文王登基刚刚三天便死去了。因此,子楚顺利地登基为王,史称秦庄襄王。

子楚登基后,立即尊华阳夫人为太后,生母夏姬为夏太后,立赵姬为王后,立赵政为太子。

秦孝文王的突然去世大大缩短了赵政与秦国最高权力之间的距离,也为他登上秦国的王位提供了绝佳的政治机缘。如果秦孝文王也像秦昭襄王那样,把持政权长达几十年,赵政能否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登上政治舞台就很难说了。

不过,秦庄襄王的继位也在无形中为赵政将来独掌大权设置了一道障碍,这道障碍便是吕不韦。庄襄王没有忘记他曾经对吕不韦许下的诺言。刚刚登上王位,他便任命吕不韦为相国,统领群臣。

至此,吕不韦的政治投资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而且正如他的父亲所说的那样,其利润不可以用数字衡量。在先秦时期,乃至整个封建社会,商人虽然富甲天下,但却没有社会地位,不得干政。吕不韦虽然登上了相位,但对秦国却没有尺寸之功,群臣不服。所以,他一上位便劝说庄襄王大赦天下,重赏先王的功臣,拉拢民心。

吕不韦的这一招很高明,说明他不但是一个颇有眼光的商人,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明白,政治的基础是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他先劝说庄襄王缓和国内的各种矛盾,然后再将矛头指向国外,统一天下。

经过一年多的苦心经营,庄襄王赢得了民心,吕不韦的政治地位也稳固了。公元前249年的一天,吕不韦来到咸阳王宫面见庄襄王。两位老朋友相见,君臣间的繁文缛节能免的都免了。刚一见面,吕不韦就说:

“大王,西周弹丸之地已被令祖昭襄王所收,周赧王(?-前256年,公元前314-255年在位)业已在落魄中郁郁而死,如今东周之地无主,我们何不趁机取之?”

吕不韦这里所说的西周和东周并非历史学家对周朝历史划分意义上的西周和东周,而是指周赧王时期一分为二的周王室领地。东、西周分别为东周公和西周公统治。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攻灭了西周,周赧王蜷缩在东周苟延残喘。秦昭襄王轻而易举地收了象征王权的九鼎和其他珍宝,又把西周公迁离西周,软禁起来。

庄襄王继位的第二年,秦国国力和兵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国库充盈,兵强马壮。吕不韦雄心顿起,想一举灭掉东周,为将来统一东方六国奠定基础。东周地域虽小,但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它就像一根楔子一样,深深地嵌入韩、赵、魏三国的腹地。

庄襄王听完吕不韦的叙述,沉思了片刻,回答说:

“既然相国已经拿定主意,就依计而行吧!”

不久,吕不韦便亲率大军直奔东周而去,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周王室领地河南(即王城,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洛阳、谷城(今河南省新安县)、平阴(今河南省孟津县)、偃师(今河南省偃师市)等地。从此,秦国的领土便像一把尖刀一样,直插韩、赵、魏三国的心脏地区。

吕不韦灭周的消息传到咸阳之后,庄襄王大喜,立即册封他为文信侯,并将洛阳的10万户作为他的食邑。

紧接着,秦国大将蒙骜又率部攻占了韩国的成皋(今河南省虎牢关)、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等地。庄襄王遂将这些土地连同周王室的领地合并在一起,建立了三川郡。如此一来,韩、魏两国都岌岌可危了。韩国失去了大片领地,已经完全沦为秦国的附属国;而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也暴露在秦国的兵锋之下。